查看原文
其他

品鉴丨方鸣:云中君,一位翦云制砚的男神

方鸣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方鸣,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职12年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此前曾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任职24年。数十年来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藏、研究和推广活动,曾出任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文物研究机构的掌门人和学术顾问。出版有个人专著《裁书刀》《曾是洛阳花下客》,作者还将出版散文新集《今夕何夕》。

原题

云 中 君



作者:方鸣



一位砚神

借用了《楚辞》中

一个男神的名字

云中君



01



初见云中君,觉得他就是那么一个隽逸而散淡的人。一袭白色的衣衫,随风飘裹,像一朵白色的云。

他的面容,气定神闲,是超世的;他的笑语,和悦真诚,又是近世的。

开车时,别人别了他的车,他不气不恼,从容腾挪,仿佛是推了一手太极;停车时,他招呼着看车的大伯,随性地多给了几张钱,又像是一个济世的施主。

但他其实是一个艺术家,准确地说,是一个歙砚的雕刻家;更准确地说,他就是一个艺术家,但却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所谓纯粹,就是心性。



02



云中君,生于皖南一个叫岩源的大山深处,16岁时孤身一人来到歙县的县城学习砚雕。

16岁,也正是明代大画家仇英出门学艺的年龄,正德十二年,16岁的仇英独自从太仓的乡下徙居到了繁华的苏州城。

我知道云中君的一些陈年往事,也见过若干他早年制作的歙砚,他吃苦,他勤奋,他聪慧,他御风而行。

但是直到现在,凌晨时他却还常常在睡梦中惊醒,听到自己少年时从大山中走出来的脚步的声音。那时啊,他多么希望这条漫长的山路永远也走不完,山外的天地,他茫然无知,可怜的孩子无所适从。

这么多年过去了,云中君已经卓然而立,成为一代征风招雨的砚雕大师,但他其实还是那一朵从大山里缓缓飘出的白云,归去还是少年。

云中君嗜雕砚云,云朵是他的艺术符号。我不知道云中君雕出第一朵云是在什么时候,也许是在他刚刚学艺之初;我不知道云中君最初雕出的云朵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我现在也很难形容云大师雕出的云朵的模样;我不知道云中君已经雕出了多少只云朵,只知道他雕呀,雕呀,开心的时候要去雕砚,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去雕砚,他的悲喜都在他雕出的云朵上,他只是要雕遍天上所有的云朵。

云纹简单,似易入手,寥寥数刀,遂可成形。然而云朵本无定形,云与气的贯通,云与水的交融,云与光的映照,云与山的缠绕,便形成了各种形色的云朵,有积云、流云、卧云、卷云、层云、排云,还有飞云、抹云、孤云、残云,也有彩云、素云,更有云雾、云海、云瀑、云气……

云朵里所包容的哲学内涵是最丰富的,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道无道,大盈若冲;云朵里所展现的美学意境也是最瑰丽的,在天即为云蒸霞蔚,在水则淌滿池秋霜。

所以明代绘画宗师文徵明把自己的画馆拟名为“停云馆”,让这流布的云朵停留在他的画卷上;所以云中君把自己的砚房拟名为“翦云阁”,他竟要以石为云,翦云制砚!


03



斫石翦云,谁知清人也有诗云:“知有持盈玉叶冠,翦云裁月照人寒。”

自古以来,砚人们都是与石砥砺,断金凿石。云中君所做的,却不过是化坚为柔,顺其自然,如云朵变幻,如云朵舒卷,如云朵与山石相合,如云朵成其天然。

云朵是飘忽的,云中君的刻刀是遊离的,若隠若现,似有似无,以云为法,以法翦云,臻真而虚境,太极而无极。

云中君的刻刀是随石形而变化的,是随石纹而变化的,是随石意而变化的,是随石性而变化的,更为难得的,是随石变而变化的。云动,心亦动;云是随形的,他的刻刀亦随心而动。

云中君幼年时看到的云中山石和山中云朵一定是令他深深眷恋,山石和云朵是他的人生之初最为混沌的原始记忆,以至当他走出大山之后,就注定要把山石和云朵作为他的艺术世界的精神内核。山石是他的情怀,而云朵则是他的图腾。



云中君此去山外的二十多年,云朵给了他源源不竭而又汹涌澎湃的精神动能,又持续不绝地在他的刻刀下呈现出来,翻卷滚动。舒展时,静若秋水;激荡时,似龙非龙。

你看他的云朵,千回百转,层云叠出。是浓聚的,又是流散的;是缱绻的,又是逶迤的;是雍容的,又是纤巧的;是迷蒙的,又是清悠的。

自然的云,艺术的云,哲学的云,宗教的云,云朵在云中君的刻刀下,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不仅仅是具象的,更是抽象的;不仅仅是图像的,更是意象的;不仅仅是形而下的,更是形而上的。

云中君的案台上有一方制好的素砚,方方正正,没有任何雕饰,既无刀来破,亦无云来渡。他让我摸。摸了,砚制得极好,非常规整,砚面平展。静下心来,再摸,平展的砚面似有起伏,又消失于无。进入冥想,再抚砚面,我方能感受到砚石下面的云流涌动。有与无,沉与涌,止与动,瞬间与永恒,那都是他的平静与激情。


04



我不知道云中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古人为师的,但无疑他从古代的绘画中领悟和借鉴了许许多多。

看云中君的砚雕,有时会觉得他是一个古人,他的许多砚作像极了古人的画作,却是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又以自家的云朵来表现古人的心性。

古人画云,或为勾云,以浅淡的墨线勾出云纹,表现云朵的流动感、幻化感、飘浮感、透明感;或为挤云,以留白的技法渲染云形,进入到无有之境。

你看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

你看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图》,

你看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

你看宋代巨然的《万壑松风图》、惠崇的《沙汀丛树图》、郭熙的《早春图》、王诜的《烟江叠嶂图》,

你看明代文徵明的《仿米氏云山图》、仇英的《仙山楼阁图》、唐寅的《落霞孤鹜图》、谢时臣的《蜀道图》……,

粉图黄卷,都是写尽古云的绝世之作。


仇英的《仙山楼阁图》


古时的云朵早已聚散无影,流逝不见,却沉落于千百年来古人的画幅上,风华永在。

但是,当你走进了云中君的翦云阁,看见一方方制好的砚石,却知那都是他翦缀的古时的云朵,石已化云,云已成砚。

其实,面对后人,他也是古人;而面对古人,他才是来者。

云朵飘出山外,竟已今古不辨。

05



我读过许多描写云朵的唐诗宋词,如唐代诗僧皎然的名句“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真是绝妙的云朵之诗。

读云中君的砚,不只是在观一幅幅的古画,竟也是在读一首首的唯美诗句,原来他的古意,尽在诗中。

如此,读一方平板砚,又当如何?云中君有一方《空色缠云》平板砚,砚面空阔,却无一物,只在砚石的边角和破损处雕有几许缠连的残云,一种万物皆空、荒寒寂寥的伤悲之感油然而生。

我知,那一定是云中君的孤独落寞之作,却正合了南宋词人陈人杰的诗意:“便回首旧游云水空。有连天秋草,寒烟借碧,满城霜叶,落照争红。”只是,繁华落尽,一切都已隠去,便只有,云水空……

于是,砚中便又有了唐人冯延已的诗意“魂梦万重云水”;便又有了宋人关注的诗意“一笑尘埃外,云水远相忘”;便又有了宋人晁端礼的诗意“不如归去,无限云水好生涯”……

云中君还有一方眉子坑石的《雁影清虚》砚,天作的刀痕已全然隐于砚石原本的雁湖眉纹之中,云波、水浪、雁影都已融入虚渺的清空,砚背的水面上可见一条潜行的云龙,和砚面连缀成一张滿幅的雁影云水图。


宋代歙砚


此情此景,又如何能不引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旧日读南宋文学家周紫芝的《水调歌头》:“落日在烟树,云水两空濛”,觉得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情境呵,却不知去何处找寻。

待访到云中君的《日落松风》砚,见云树苍古,云日落照,云烟悠悠,云水茫茫,始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云中君的心路竟通古人。

你看他的烟树,乃仿唐人韦偃的古松,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蟠龙之状,真是难得的拟古作品。

云中君的砚面多有云朵,哪怕只是在砚堂的池边挂一缕云丝。但他的一方《清光风吟》抄手砚端庄古穆,完全是宋砚样式,却无丝毫云纹雕饰,又如何可作“风吟”?令我颇为诧异。

不过当我掀过砚身,才见砚背雕有一片云朵似在风中翻转低吟。这隐于砚背的云朵,原来竟是《清光风吟》砚名的谜底。

这分明是砚人要在风中吟咏唐人郑准的诗句:“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诗中不著一个“云”字,却把云朵写在了诗句的背面。

读尽多少云中君的云砚,便可读出多少唐宋的诗篇,那也都是他翦下的古时的云朵,渐渐已聚入砚。



06



当云朵落下了山川,云雾弥漫了平野,云水淋漓了林木,大地便充盈了宇宙的精气。而当精气蒸腾,上升而为云朵,便在天地间开始了递次的转换和轮回。

瞬间的转换,永远的轮回,云朵啊,经天亘地,倏忽来去,自然的律动一如云中君的精神气象。

在云中君的砚石上,天地相接,云水相依。也分不清楚哪里是天际,哪里是水面;也分不清楚哪片是云朵,哪片是水花。云朵亦如水花,涟漪若似云霞。天高地阔,云水遼远,云中君的砚石乃是天地之石,云水之石。

观云中君砚,

我常常被感动,

被他飘逸而超然的云朵感动,

被他思辨而诗意的艺术感动。


云氏其人,与其说他是性情之人,不如说他是性灵之人。他之所以不能没有云朵,因为云朵就是他的性灵。云中君在他的砚石上独抒性灵,而明代文坛的公安派在四百多年前就已明言:“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我被感动,还是因为那个当年正从大山里走出来的16岁的少年,因为他的青涩,因为他的惶惑,因为他的无知无有,因为命运推着他一步步向前行走,走到了艺术的人生初始的时候!

云水无涯,浮世清欢,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却不曾忘却那个少年彼时的目光。他抬头凝望朵朵白云,云朵在他的前方引行,云朵在他的身后送行,从那时起,少年的云,便是云中君永生永世~~飘散不尽的云朵。



方鸣专页

方鸣:纸上的花园

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原载微信公号荟萃苑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阅览室

顾土:新冠病毒,从此改写历史
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
刘苏里:疫病与社会变迁
王家新:灾难岁月的艺术,读《鼠疫》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
陶海粟:奥威尔《1984》出版70周年
巫宁坤:董乐山和《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王友琴:灿烂的夕阳,读《一滴泪》中文版
王友琴:巫宁坤先生的《孤琴》
乌合之众:群体癫狂的五大特征
弗洛伊德30句名言,没有所谓玩笑,
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秦晓:草原上的阅读,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陈幼民:陕北窑洞里的煤油灯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苗棣:从"夺门之变"到《赤龙》传奇
日本的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掩卷深思,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刘再复:五千里恒河的苦行与游思
马雅:大疫时节读“莺莺”龚自珍传奇:落红不是无情物马雅:新编渔父与屈原苏轼的两难:王安石司马光,你选谁?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