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丨侯杰:文革"第二炮"取消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之殇
作者简历
侯杰,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从事纪录片工作。
原题
文革取消高考始末
原载微信公号行者手记3
山东等地出现的“录取顶替”现象,让取消高考的声音重新出现。顶替是犯罪,不属于高考改革范畴。文革时期的取消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之殇。
我曾经写过凭老茧上大学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大之花 再次盛开?》)1960年代的取消高考,是对共大模式的借鉴。
取消高考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是教育问题又超越教育范畴,关系到人的培养,还关乎党的执政问题。
很多人对当年取消高考的前后始末感兴趣,那就说一说。
都知道聂元梓的大字报是文革第一炮,却少有人知道“取消高考”是文革的第二炮。
取消考试的第一炮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北京女一中和四中应届生的公开信呼吁取消高考的同时,表示自愿奔赴工矿企业和农村。
同聂元梓的大字报一样,开炮的是底层,但是,意图来自上面,女一中开炮之前已经有了舆论氛围。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36个单位的41人参加,本质上,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高考控诉会,是取消高考的预热动作。
消息传开,控诉高考开始形成舆论热点,在中学生乃至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革启动的标志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五一六通知》。十五天后,即6月1日,根据毛泽东谈话精神,中共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文件。
五天后,中学生开始发声,正式向高考制度开炮,6月6日,《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4)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说:
仅仅隔了5天,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5)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呼吁: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取消高考的第二炮来自四中家长。四中家长来信刊登在1966年6月的《人民日报》上,家长们明确要求取消高考。国家主席做了批示。
事实上,四中家长来信和四中学生公开信的操作者是同一拨人,领头的后来成为文革群众组织西纠司令。
高教部高考问题座谈会营造出的舆论氛围,让他嗅出了高层取消高考的意图,及时递上一把梯子。
政治总是这样,政治家每策划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需要民意,民意是政治家意图落地的梯子。
取消高考,如此大的动静,必须要有民意,需要发自人民、来自学生的声音。
而国家主席的批示,还是四中学生的操作。
一个四中的初中生回家,将《四中家长来信》放在他父亲的办公桌上,父亲看了之后,做了批示。这个学生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国家主席。
经国家主席批示的家长来信,于6月18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学生的声音、家长的声音都有了,中央自然不能不回应了。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改革高考制度的通知:从当年起,高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
1950年代就开始哪里来、那里去,选拔和培养来自劳动人民子弟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做法也开始得到肯定。“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
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工农兵学员”成为中国高校教育中的一道奇特风景。
1975年,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电影《决裂》受到热捧,“老茧就是资格”得到全社会的肯定。
但是,仅仅一年后,中央宣布文革结束,再一年后,全国恢复高考,来自全国工农商学兵各个领域的青年人,挤上高考这个“独木桥”。
策划四中家长来信的那个高中应届毕业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毕业后去陕北插队,做了农民,但是,恢复高考后,他也挤上高考这个独木桥,报名考取了社科院的研究生。
聪明者总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取消高考他是弄潮儿,恢复高考他及时上船。
而那个把家长来信放在父亲桌上的初中生也试图挤上这个独木桥,他报名参加1977年的高考,却因为父母问题政审不合格被拒绝。他为此进行了抗争,并最终获准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被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学院)录取。
至于他们之后的经历,作为名人大家都知晓了。策划家长来信的高中生是孔丹,初中生是刘源。
高等教育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模式,关于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命运和未来的走向,貌似是个大事,但是,在政治价值判断面前,往往如同儿戏。
对恢复高考认识最深刻、感受最痛的是1966到1969年初高中毕业,而1977年恢复高考后被录取的三届学生,他们是“老三届毕业生”,他们又是“新三届”的入学生,中间相隔了十年。
新三届学生
新三届是给老三届人生重新选择的机会,而从1980年开始,对报考年龄有所限制,老三届学生不再享有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
回过头去看,很多人认为,1966年4月6日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对高考的弊端认识非常到位,如: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出难题,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三天考试,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
很多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依然没有改,但是,当年给出的药方——取消高考,有点简单粗暴。
既然50多年前的问题依然在,那当年应对的方法“取消高考”也依然是选项之一。尤其是当“录取顶替”等犯罪行为出现,但是,“录取顶替”是犯罪,不属于高考改革范畴。11年的取消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之殇。严刑峻法之外,如何修改高考规则是个严肃而慎重的问题。
侯杰读本
侯杰:尘世的大师,爱美人更爱江山
侯杰:流氓的最高境界是自残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