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而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7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并指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必须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这两项通知由于“停课闹革命”,当时并没有得到执行。
1966年北京四中倡议废除高考
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966年6月11日,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学生在团支部书记、中共(预备)党员孔丹带领下,联名给毛主席写了信,情绪激昂地要求废除"封建高考制度的桎梏"。此前,北京女一中的同学,已经先一步写了主张废除高考的《致毛主席的信》。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把北京女一中和北京四中的两封《致毛主席的信》全部发表,两信发布之后,1966年夏天的高考,即被"废止",且一"废"就是十一年,误人子弟知多少。
当年孔丹的这封信就刊载在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信的结尾,是"现在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向全市革命的同志倡议: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与这封信同时刊载的,还有来自北京女一中的另一封抨击高考制度的信件,和《人民日报》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
新中国在1952年建立起来的统一高考制度由此而废。有史家论称:废除高考,是继1966年5月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贴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之后,"文革"的又一重要突破口。
左起:赵胜利(西纠作战部长)、孔丹(西纠司令)、秦晓(西纠宣传部长)
附: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看了女一中同学给您的信,我们非常赞成她们的观点。经过讨论,我们又补充了几点意见。这些意见在全校广播后,得到了全体革命师生的热烈响应,并一致决定,将它作为向全市师生的倡议。我们给 您抄送一份,我们热切盼望您给我们指示。
我们最热烈地欢呼女一中建议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倡议书。我们完全拥护这一伟大的革命创举。我们认为这个倡议提得及时,提得好,它长了革命青年的志气, 灭了资产阶级"权威"老爷们的威风,给了资产阶级"学阀"们狠狠一棒。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反动本质越来越暴露无遗了。它的流毒极广,影响甚大。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剥削阶级愚味人民、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工具。在社会主义今天,它又成为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进行修正主义复辟的重 要手段。
它,严重地违反了党的阶级路线。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分数挂帅,不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而是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
它,突出业务、贬低政治,鼓励走"个人奋斗"、追逐个人名利地位的资产阶级的"白专"道路,严重地阻碍了青年的革命化。
它,是新的科举制度,束缚了革命青年的思想,使他们不能按照毛主席指出的,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的今天,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我们决不能容忍这种罪恶制度再毒害新中国的青年一天,我们要坚决打倒它。我们建议:一、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二、高中毕业生先到工农兵中去锻炼,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得到工农兵的批准,取得他们给予的"思想毕业证书"。三、大量从工农兵中吸收在 阶级斗争中经过考验的坚强的革命者入学深造。四、加速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五、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在文 化大革命中立场坚定、表现积极的同学升学。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资本主义之旧,立社会主义之新。我们打碎的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我们打碎的是几千年来套在人民脖子上 的文化桎梏,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精神贵族和高薪阶层的温床,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现代修正主义的阶石。我们这一革命行动是给资产阶级的致命打击。困兽犹斗,资产 阶级必然要作垂死的挣扎,负隅顽抗,死斗到底。他们骂我们这是"造反",这是要"翻天"。资产阶级老爷们,你们说对了,我们就是要造资产阶级旧制度的反, 就是要翻资本主义复辟之天。他们要骂就随他们骂去吧!真理是骂出来的,胜利是斗出来的。没有今天的大破,就没有无产阶级光辉灿烂的明天。同学们,革命的道 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革命的道路上将会遇到无数的急流险滩,狂飚雷电。同学们,同志们!革命的前辈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党能舍 已。热血换新天。今天难道我们还能为个人的前途忧虑?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的利益不能抛弃吗?我们的一切属于党,属于人民,除了党的前途,人民的前途,我 们没有任何另外的个人前途。国家的需要,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就是我们最高的理想,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我们就坚决去做,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坚决反 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同学们,同志们!我们一致决定:高考不作彻底的改革,没有党中央,没有毛主席的命令,我们坚决不进考场。我们誓作社会主 义的工农兵,决不当资产阶级的大学生!
我们这一代,是革命的一代。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旗接过来、传下去的义务,决没有其他的任何权利。我们向党宣誓:我们永远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 走与工农兵结合的革命道路,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重任!革命的同志们,起来吧!高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文化革命的斗争中冲锋陷阵,作无产阶 级革命的闯将。同志们,中国的前途,世界的前途,属于我们,属于永远革命的青年!
现在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向全市革命的同志倡议: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1971年井冈山,左起冯江华、李三友、路舒奇、孔丹、秦晓、孔栋
历史解读
废除高考,他们倡议
恢复高考,他们受益
记者 樊克宁
原载《羊城晚报》2007-06-16
原题:在高考风云中沉浮的学子细述当年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发表了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和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全体同学写给毛主席的信,强烈要求废除高考。“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枪,就这样在教育战线打响。1976年,“四人帮”倒台,邓小平复出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正是恢复高考。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历史的巧合。
41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搅动历史风云的红卫兵怎样了?本报记者寻访到他们中的一员———当年北京四中高三(五)班的学生周孝正。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周孝正,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央视特约评论员。回首往事,他无限感慨———
周孝正
全班写信倡议废除高考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果不介意的话,谈谈你们班在1966年写的废除高考那封信吧。
周孝正(以下简称“周”):可以。我们班47个同学,当时以全班同学的名义给毛主席写信,倡议废除高考。当时社会上很少电视呢,我们四中有一台黑白的,我记得我们班的王倩倩和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的一个女同学,他们两人在中央电视台宣讲废除高考倡议书,后来就登在《人民日报》上了。
记:你们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废除高考,难道你们不想上大学?北京四中可是有名的高中,我查了一下,陈景润、薄熙来、李敖、王蒙、丛维熙、北岛、陈凯歌……包括中信董事长孔丹,很多名人都是你们的校友。
周:孔丹就是我们班的,当时他是团支部书记,就是他领头写了废除高考的信。包括他,凡是上北京四中的,毫无疑问都想上北大、清华。我们高三(五)班是理科班,大家自然想考工程物理、工程化学这些专业,想去造原子弹。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打倒走资派”的氛围之下,我们提出废除高考倡议后,当年大学暂停招生,而且一停就是6年。那时,反正没有书读了,我们就跑去串联了。
记:听说你们这两间学校有很多高干子弟,来自上面的信息很灵通?
周:是的,林彪的孩子林立果,刘少奇的孩子都是我们学校的。孔丹是孔原的孩子,孔原当时是中央调查部部长,1925年入党的老革命,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实际上我们班有的高干子弟知道“上面”有这个意思,他们就来一个倡议,况且“上面”也要利用我们学生。
记:是有人授意?
周:不是,学生就是知道一点信息,就自己去做了。那是一种“左”的氛围,你四中不提,别的中学也会提,是这么回事。
北大荒种小麦一呆十年
记:高考废除了,你们也没有大学上了,怎么办?
周:毛泽东有一个语录,叫:“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这些家伙也上了12年学了,也经过串联了,1968年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我们四中百来个学生就一火车拉到黑龙江宝清县852农
场,不到一年那里改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们的农场变成了三师20团。从那年下乡,到1977年回来,我呆了10个年头。
记:后悔过吗?
周:当时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劳动最光荣,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又能动脑,又能动手。我们老三届当时都20岁了,自理能力强,靠种小麦、玉米和大豆挣32元工资,觉得那是光荣的事情。当然北大荒艰苦,但是美国西部大开发,那不也艰苦吗?人家美国人可以到西部大开发去,都建设成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呵?
记:1972年大学开始招工农兵学员,你没争取上大学?
周:有过招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对于我们来说,考试没有问题,推荐也没问题,但是兵团还是愿意推荐岁数小的,我们老三届年龄大了,没机会了。到1976年,我妈退休了,由于我是独生子,单位就给办了困退,我1977年回到北京。回来后,街道说北京182中学有老师休产假,我是老高三,就让我去代课。我一共代了5科课。
当年写信者八成上大学
记:你回北京时“四人帮”已经倒台了,1977年正好恢复高考,你考了吗?
周:我代课的182中问我考不考?我说考就考啊。考试那天,走进考场一看,坐在考场里的全都是我的学生。这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赶上“文革”了,基础知识不行,当年他们没考上,就我考上了。
记:当时中央特别重视六六、六七届高中毕业生,对你们似乎有特别的关照。
周:就拿我来说,我1954年上小学,到1966年高中毕业,正好这12年可以踏踏实实念书,基础不错。“文革”动乱了十年,我们不读书了,但是只要考试,100%考上,特别是北京四中的。可是1977年我们虽然考得好,但都30岁了,很多学校不要。我的志愿全都填报北大、清华,分数够了,也没录。我们中间有人去教育部交涉。
突然间,邓小平指示:注意招收六六、六七届高中毕业生。《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专门有这么一句话。接着北京师大第一批扩大招生,把我招进去了。然后,北大、清华,以至于全国高校都扩招,把一批六六、六七届的扩进去了。
记:你学的什么专业?
周:学物理,大学毕业教书。1983年,我参加了国务院发展中心的发展战略讨论会,开始搞国家战略。1986年,我受国务院发展中心委托,做农村人口问题的课题,开始搞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项目。1988年底调去人民大学,一直教书、搞科研。
记:你们高三(五)班的同学后来有多少考上了大学?
周:恢复高考后,我们高三(五)班的学生,大约80%考上了大学,好多是研究生呢,孔丹就是直接考了研究生。
反思:想出头就得考
记:1966年你们上书废除高考,1977年又都得益于恢复高考。对当年的举动有过反思吗?
周:那时信息不对称,反面信息没听过。就像废除科举,当时也是一片反对声,另一种声音被淹没了。事实上科举相当棒,那是中
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你可以想一想,稀缺资源怎么分配?中国历史上1300多年中,出过十万个进士,其中一半人家里三代没有读书人,就是说一半都是穷孩子。如果不是科举制度,他们能够走出农村吗?谁不想往外流,怎么流?好好读书,想出头就得考。外国人学我们的科举制度,完善了它们选择人材的制度,而我们自己却扔掉了。对它的好处要研究,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符合今天的道路。
记:你是七七级人,你对这一代人怎么评价?
周:七七级人承认劳动光荣,现在想当工人的不到1%了,这是不正常的。七七级的人,在承担历史角色上,做了正确的事。
记:现在七七级人是不是也面临自己的问题,比如面临知识结构更新,比如年龄已经接近退休前后的阶段。
周:对这个我不同意,知识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创造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就是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就是先爬到巨人的肩上,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你才能够创造。他们将退休,也不能同他们的能力划等号,他们积累了那么多知识和经验,无可替代。七七级人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后人不能逾越他们所处的阶段。
延伸阅读
文革当时为什么取消高考?
作者不详,原载人民网
革命也要讲水平,四中作为北京市的顶级名校自然在革命上也有其“高人之处”。在从内部得知中央高层的意向后,四中的青年人们颇具创造性地完成了一项壮举——废除高考,谁也不曾料想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考试制度竟会在一群年轻人的躁动下土崩瓦解。
一群高考中的佼佼者站起来,砸烂了他们曾经为之寒窗苦读的高考制度,这怎能不令人深思?
1966年6月,当时在四中高三(五)班就读的几个高干子弟从他们的父辈那里打探来了中央有意废除高考的消息,与生俱来的政治敏感使他们决定抢先立下这一革命新功。于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革命宏文”炮制出炉,这就是《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此时,同在西城的女一中(现161中学)有如与男四中相呼应一般也推出了《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
于是,男女两所高干子弟云集的中学联手将高考制度推向了终点。被公认革命形象好的四中高二学生王倩倩与另一名女一中的同学被选派来到北京电视台宣读了信与倡议书的全文,在一个电视有如熊猫般珍惜的年代里,四中的学生想尽办法观都看了这次直播,与之说去真切地感受一下高考制度废除的喜悦,倒不如说是去享受那“革命成功”的精神快感。
“就在这个月的一天,北京四中初二学生刘源,把一封轻飘飘的信件,悄悄搁在了时任国家主席的父亲刘少奇的案头。把信交给刘源的时候,高三(五)班的两位同学很郑重地告诉刘源,说是要造反,要造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反,说当时的教育考试制度让白专的留下来了,把闹革命的、工农兵都挡在学校外面了。
刘家有规矩,不允许捎信。刘源不敢把信直接交给父亲,只搁在桌上。而这封信就刊载在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信的结尾,是‘现在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向全市革命的同志倡议: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和这封信同时刊载的,还有来自北京女一中的另一封抨击高考制度的信件,和《人民日报》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
信中,热血沸腾的红小将们这样写到:‘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其具体罪状如下:
(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
(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
(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刘源《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发出,新中国在1952年建立起来的统一高考制度由此而废。
而11年后,同样还是刘源,写信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要求恢复高考。
历史像是跟刘源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他用两封信两次影响了中国的考试史。
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陕北插队多年的孔丹,并未参加全国高考,而是在1978年,直接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考试,凭借在四中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和不断自修,跨越本科,一举考入中国社科院,师从吴敬琏。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红卫兵主题
名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作者是谁?
孔丹谈"西纠通令"的产生和内幕
孔丹三别
马小冈:带枪误撞颐和园江青驻地
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50年前“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米鹤都:记录红卫兵一代
米鹤都:老外红卫兵父亲获周恩来道歉
米鹤都:反思文革不应先追究未成年人
顾晓阳:顾城最后的日子
顾晓阳:新儿女英雄传
文革时北京流行的江湖黑话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从不论出身)
我们这一辈人的北京中学旧事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北影大院 :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
于慈江: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董良翮去世,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李三友:老三届翘楚
陈小鲁北京追思活动全记录
告别陈小鲁,毁誉由人的一代传奇
纪敦睦:一位本应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关于宋彬彬道歉的访谈
王友琴:女性的野蛮
王友琴:北京第三女中校长沙坪之死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五月风暴:不安分年轻人的燃烧岁月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