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敬源凌:美院落榜后,我发奋恶补数理化

敬源凌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敬源凌,笔名:敬工,曾在某市委宣传部工作。曾有美术作品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有《应用管理学》一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原题

我的1978




作者:敬源凌


1966年,突然天地翻覆,文革开始。在“打倒走资派,横扫牛鬼蛇神”的狂潮中,父亲被戴高帽子,站高板凳,被贴大字报,挨大批判。


紧接着,所有大中小学校都“停课闹革命”。其时,我11岁,正上小学五年级。一下子,小学还没毕业,就没书读了。


当时,“学了音体画,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种流行。于是我拿起画笔,从临摹开始,自学起画画来。我临摹能力还可以,就是画领袖像,也没问题。


那时,父亲下放在车间劳动。车间办板报,他就让我去画刊头。

 

1969年,上面又要求复课闹革命。于是,小学戴帽办初中班。通知我们这些小学没毕业的小学生去报名读书。


去不去读初中,这件事由崇尚传统教育的父亲在确定。


当时,父亲对我讲:“现在社会上都还比较混乱,怕你去上学会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今年就不去了,待明年看看情况再说。”


我对父亲一直是仰望的,我相信他对事情的分析。我同意今年不去。


实际上,我的小学同学都在这一年去上了初中班。


到了 1970年,社会情况变好些了,父亲决定我去上学。


但这一年,妹妹弟弟也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于是,我们三个一起报了名。


这一年,我都十五岁了。


经过学校的研究,一家三人报名,录取两名,自然地,妹妹弟弟被录取了。

               

多年后,父亲对我说:“那一年没让你去上中学,是我做出的一个很错误的决定。”对于这事,他很自责。


但我不埋怨父亲。


2017年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了他的遗物。在他留下的我们之前没有看到过的,他写的诗稿的一个日记本里,我读到了他的这首诗:


风雾云雨,

一时把大地笼蔽,

红的色,黄的色,

白的色,灰的色,

绞在一处,

把人们的眼睛迷糊。

我不是天道的叛逆,

也不是神教的信徒,

然而却在这混杂中间,

我愚蠢糊涂,

对那史无前例的年代认识,

产生了一个决定的错误。

它挫损了他的前程,

留我一生内疚满腹。

纵是奋发自补,

我怎为自己饶恕。

                

1971年,我年满16岁,按照政策,应该下乡当知青了。于是,我这没知识的知识青年就来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啦。


在农村,在白天下地劳动后,晚上,我还坚持在煤油灯下练习画画。大队的板报,公社的展览馆,都留下了我的画迹。


后来,全国一度掀起农民画的高潮,我被公社推荐到省里参加了农民画学习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画出的农民画,在成都“万岁展览馆”展出时,心里还是有些惬意的。


1976年,我进了工厂,当了工人。


在工厂,我坚持用下班时间继续练习画画。1977年,我参加了四川人民出版社举办的年画学习班。


于是,年画《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在学习班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得以完成,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接着我开始了《公社的未来》画稿的创作。其构思与构图都获得了出版社的通过认可。

       

正当我潜心于这画的创作中时,1977年底,令中国青年震动的大事发生了。在经过十年的压抑后,高考制度恢复了!


当年,读了高中的弟弟参加高考,一举中榜,成为77级的一代精英。


1977年,参加高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5%。

      

1977年我也参加了四川美术学院的考试,因招生名额奇少,自己功力不够,没有通过。


那时考上美院的罗中立、何多苓等,用美院老师的评价,他们入学时,已达到过去美院的毕业生水平了。

        

1978年,我在坚持将《公社的未来》创作完成的同时,我的心情降到了谷底。


1978年春,在弟弟上大学走后,我在日记里写到:突然地,我感到我掉入了猴群。我远远地,远远地望着那些学了数理化的人们。


这时,“学了音体画,走遍天下都不怕”已经换成了“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怎么办?父亲看出了我的困惑。提出:紧跟时代变化,放弃画画,自学数理化!  


我接受了父亲的提议。


我在日记里写道:我要爬出猴群,追赶人们!


在加紧完成画作的同时,我备齐了中学数理化的自学书和中学教材。


1978年9月28日,画作完成。画稿在9月30日寄给出版社后,国庆一过,10月2日,从正负数开始,我即迈入了中学数理化的自学进程。


这一年,我已经23岁。

 

当时,我给自己定的时间目标,就是1980年6月的高考!算起来是21个月,不到两年。


我用尽了一切办法来争取时间。


我在工厂里的工作岗位是高压机岗位。高压机操作工的工作方式是:坐在两台高压机面前的一张桌子后,不时地看看几个显示其运转情况的仪表,定时记录。然后,又不时地围着机器转一圈,看看有没有不正常的现象。


利用这工作条件,我上班就看书,下班就做作业。


我发现,只要善于在不利环境中发现其有利的因素,并对这有利的因素加以利用,我们就可进而改变不利环境。


我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学校教学。学校是三科并进,我是单科独进。


我将自学教材和中学教科书这两套书同时看。各书的讲法不一样,这就等于我听了两个老师的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对知识加以理解。


我先将初高中数学学完,再学物理,再学化学。


这样,由于很好地对时间进行了管理,我用13个月,就学完了初高中数理化全部课程,完成了第一轮的基础学习。


这时,距高考还有8个月。


这8个月,我的计划就是熟悉和提高,方法就是多做题。

          

在离高考只有4个月时,我向厂里领导请了假。作为军队转业干部的周书记非常支持,马上就批准了。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去参加了一个补习班的学习。


当第一天走进有老师讲课的教室时,我激动不已,感概万千。


作为25岁的大同学,看着教室里那些18、19岁的上一届同学,我感到他们是幸运的。


离开课堂十多年了,今天有机会再次坐在课堂里,这使我培加珍惜在课堂上的时间!

 

在那几年的自学者中,学习数理化是少数,多数都是学习文科。因为学习物理和化学的比学习历史,地理难度要大些。


当时,我在是自学理科还是文科上做了一番分析,由于我想借用我的一点美术基础,去学习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建筑设计,希望以后能做有创意的工作。为此,选择了理科。


学习过程是很艰苦的,是整个脑力体力的综合付出,要在超短的时间内完成计划,就必须做出超过常人的努力。

 

在后8个月的复习练习中,我又采用了三科并进的方法。同时,将做物理看成是做数学的休息,做化学看成是做物理的休息。


我的作业本是用父亲在单位上拿回来的100页一本的大16开的公文笺来做的,因此,每本我都要用牛皮纸做个封皮。封皮长度会大于稿纸长度,然后再按照稿纸长度,将封皮折起来,这样就加厚了封皮,更好地保护稿纸。


为了加强自己对自己的鞭策,增加自己对自己的鼓励,我在每本封皮的折叠位置,都写下了自己的格言:


“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就是要用她去同不尽的困难做不懈的斗争!”

 “鲁迅说:从水管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我的理解是:从懈怠里出来的就是废弃,从努力里出来的就是成绩!”

……


这作业本有三十多本,我在每一本里都写了类似的格言。


在作业本的每页右下角,我都写有日期,以自我监督,检查进度。因为,我在与时间赛跑。

 

1980年6月,经过了21个月的自学,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预考。(当时,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国家要求地方先举行预考,先期刷下一批人。


预考出线后,1980年7月7、8、9日,参加了全国统考。


然后,填写自愿,等待考试结果。


我回到工厂,恢复上班。


过了一些天,万众期待的高考分数和录取分数线公布了。


我高考上线!我赶回家里告诉了父母这长久期待的消息。


在全家人的激动中,我们等待着具体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我高考上线后,专区招办向全区发了一个简报,将我自学的事例作了表扬。


然而,我们的等待却迟迟没有结果,怎么回事?什么原因?


焦急、不安,代替了兴奋、激动。


听说一些人拿到了录取通知,这使我的心情格外地沉重。

 

突然,有一天,我在厂里接到父亲电话,说是专区招办的同志来我家了,要我赶紧回去确定事情!


我立马向厂里请了假,骑着自行车,从离家十多公里的工厂往家里赶。


一路飞奔。我在车上想,地区招办的人都来家里了,是录取有希望了呢?还是什么?这真不敢多想了,使劲蹬车,尽早到家!


气喘吁吁地赶到家里,见到了父亲陪着的招办同志一行两人,恭敬地与他们握了手。


我坐下后,招办同志告诉我:“由于你填的志愿出了点问题,所以,导致的你的录取通知书还没发出。今天专程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清楚,在填写志愿时,我奔着想学建筑设计的理想,只填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湖南的一所建筑学院,并且在“是否服从分配”这一栏里,我写了“不”。


当时,我是想,21个月,时间太短了,如果落选,再干一年,考上理想专业,因为专业可是影响一生的事。


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一种走极端思维方式的错误想法。

        

招办同志继续说:“由于你报的两所学校是重点院校,而你的分数虽然上了本科线,但没上重点线,如果你填报了非重点院校,比如四川师范学院等,是可被录取的。如果你填了‘服从分配’,我们还可以将你调剂到没有录满的普通院校。而你却又填了‘不’服从分配,这使我们无法调剂。”


 “由于你是招办通报表扬过的考生,所以领导要求解决你的录取问题。现在有一个办法,就是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还有几个录取名额没有录满,你是否同意到该校上学?如果同意,录取通知书会马上发出。我们也是为此专程来到你家里,与你们商量此事。”

        

人生常会不断地遇到两难选择,选择不同,道路与前程也会不同。


听了招办老师的话,我一时无语。我在思考中。


这时,父亲说话了:“同意招办的考虑,前进了一小步。放弃招办的考虑,明年,你可能迈出一大步,也可能原地踏步!据说,明年对大龄考生会有限制。”


父亲的话警醒了我,我已意识到填志愿时,在“是否服从分配”栏填写“不”,是个错误。


我向招办同志说:“谢谢你们的安排,我同意!”


就这样,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和周折,我带着遗憾,进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学习。我终于迈出了人生中这重要的这一小步!


1980年,考生333万,录取28万,录取率 8%。100个考生,8名入学。


1981年,果然,考试政策宣布,满25岁的就没资格报考了。

        

在学校,我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时光。在我的努力下,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连年被评为“三好生”。并一直被选为班长,学生会副主席。


1983年毕业时,我也是这届被批准入党的五人之一。


做为“优秀生”,我被分配到一个地级市,在中学工作了一年多后,我被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

    

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我保持学习精神。在红旗杂志《内部文稿》发表了文章《论职务的“荣誉性”与领导体制改革》。


在《社会科学家》杂志发表了论文《关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之我见》。该文被光明日报社的《文摘报》摘要转载。


又经过努力,20万字的《应用管理学》一书,在1990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8,是国家的转折点,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高考回眸

沈建钢:我是村里第一位考上大学的
郑会欣:人大政审放“鸽子”,
高分考生险些落榜
刘宇:从理科落榜到文科入闱
李金声:我的零分作文,
42年前的那次躺枪落榜
杨万宁:农化班,高考落榜生"训练营”
陈家强:一个高考落榜生的大学梦
余华:小镇青年的命运转折,
并非高考一条路
陆文宪:高考梦折高血压
黄立华:体检成我三次高考拦路虎
唐立鸣:吃了降压药参加高考体检
王立元:高考录取两个灾星两个福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