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钱江:他撒了第一个谎后,只好靠更多谎言去掩盖,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新三届 2021-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江说当代史 Author 观潮钱江


作者简历

钱江


钱江,生于上海,曾在内蒙古插队6年,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1982年分配到北京《体育报》,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历任《人民日报》驻云南首席记者、华东分社新闻部主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海外版副总编辑。现已退休。


原题

水门事件

尼克松“撞线”折戟处




作者:钱江



此时距离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还有半个来月,竞选正在各地展开,结果即将分晓。选举结果将决定,未来4年内执掌美国最高权力的是何人?

此行华盛顿,多次经过水门饭店,走进中庭,看人工瀑布流水相接。驻足之间,顿时想到“水门事件”已经水落石出,首尾两端看得清楚。这还是当年新闻课程学习中特别引起关注的一课。

学校历史教程上没有这一课,许多人、特别是许多东方传统情结深厚的人们不理解,当年访问了中国回去以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几个月后发生的“水门事件”是什么关系?他手下的人搞了一次两次窃听就导致总统下台吗?

水门饭店,美国首都华盛顿一景,在今天还是五星级饭店

简单地说,手下人干了窃听这桩丑事并不导致尼克松离开白宫,但是他在窃听事发之后采取一系列行为加以掩盖触犯法律终于使自己身败名裂。

事情发生在1972年6月17日晚上,华盛顿的五星级水门大厦办公楼第6层民主党竞选委员会总部,保安发现有偷盗迹象,报警唤来警察,结果当场抓获5人,他们涉嫌潜入办公室安装窃听设备、偷拍这里的竞选文件。

原来,窃听设备两个月前就偷偷装好了,结果因为做工粗糙出了故障停摆。这些人进屋打算更换设备,再看看有没有外快可得。没有想到被小警察逮个正着。

这件事发生在11月美国大选前,一开始定性为普通刑事案件。随后发现这些人的指使者是尼克松竞选连任委员会的头脑人物。这一抓就是一串。

6月20日,《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华报”)头版出现醒目标题:白宫顾问与入室窃听者有关。

不久,华报又报道,联邦调查局找到了潜入者遗留在现场的资金,又追踪支票来源,发现也来自尼克松竞选连任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Re-Election of the President)。法律规定,竞选经费不得非法使用——竞选中实施窃听和偷盗也是非法的。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报道“水门事件”的两个记者。左:鲍勃·伍德沃德。右:卡尔·伯恩斯坦。他们对水门事件的连续报道最终掀翻了总统尼克松。  (图片引自网络)

作这些报道的,是华报的两个初入行记者,29岁的鲍勃·伍德沃德(Robert Upshur Woodward)和28岁的卡尔·伯恩斯坦。他们偶然间听到一句话,发现入室者和白宫有关系,随即穷追深挖,线索越来越多,报道持续而且深入,结果在次年(1973年)他们两人就因“水门事件”报道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一举成名。

上世纪80年代,笔者的新闻课程上,有对于报道此事的两个新闻记者的研究,让即将投入新闻采访的未来记者们怦然心动。

晚年的《华盛顿邮报》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1943-),他是该报几十年间的“招牌记者”。算起来,他今年77岁了,还在采访,还在写作,不断出版引人瞩目的著作

当年的《华盛顿邮报》“双星”记者之一伯恩斯坦。后来离开了华报,在采访和写作上不像伍德沃德那样活跃


面对“水门事件”,尼克松是怎么应付的?

5人进入水门饭店窃听竞选对手一事,尼克松事先并不知情。

但他随后听取汇报,即知道是手下“竞选委员会”干的。尼克松在事件发生的第6天指示助手,让中央情报局制造一次"国家安全行动",以掩饰水门的非法活动,并指示不让联邦调查局插手。他越“线”了。

事态的症结就在这里。如果“水门事件”刚发生时,尼克松即能表示自己不知情,迅速处理相关人员,果断撇清,这件事本来可以过得去。但他生怕影响竞选,不惜“造假”掩饰。这就是犯罪,支撑台面的第一根柱子在这里倾倒了。

为什么律师出身的尼克松敢于这样干?早年他是不会这样放胆的。但此时当了4年总统的他,“权”令智昏,以为总统的权力可以保证他干什么都可以是安全的。为了稳拿4年总统任期,遂不惜以身试法。

为了不让“水门事件”继续发酵,潜入“水门”的人已被拘捕,指使者让他们“保持沉默”。1972年8月1日,尼克松与助手谈话,指示“必须付钱”,也就是要拿出并要那几个人接受“封口费”。  

担任总统职务时的尼克松

尼克松收不住错误的步伐,8月29日,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白宫对“水门事件”作彻底调查。他自证清白说:“我可以直截了当地说,白宫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所有在职雇员,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与这个离奇的事件有牵连。”

事实完全相反。

但是总统不能阻挡刑事侦查按照程序开展。民主党藉此对“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提出诉讼,控告其侵犯私人秘密,违反人权。 

刑事侦查和民主党的诉讼没有影响到大选胜负,尼克松在11月以压倒性选胜获得第二个总统任期。但随着连任,他的噩梦也开始了。

1973年3月,司法调查取得突破,确认涉及白宫。刚连任总统两个月的尼克松不得不再次出面了,他否认自己是水门事件的指使者,同时否认自己从未鼓励手下在竞选过程中采取任何不当手段,其中包括对竞选对手的窃听。

哪想到,法庭调查很快查实尼克松的竞选委员会非法使用竞选资金,而且发现根据尼克松的要求,在白宫内已有大规模的窃听录音等非法行为。1973年4月30日,尼克松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及重要助手埃利希曼和米切尔先后辞职。

当日,尼克松在电视上又一次自陈清白,保证说要彻查。

这是他犯下的更大错误,他又说谎了,采用更大错误去掩饰此前的错误。白宫录音带问题由此暴露。

几个月后的7月23日,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阿奇博德·考克斯(Archibald Cox)发出传票,要求尼克松交出白宫录音带,以查实他对待水门事件的言行。尼克松援引总统特权拒绝交出。实际上,他在此时已犯“藐视司法罪”。

白宫与特别检察官相持不下之际,尼克松于1973年10月20日解除独立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一同遭到解雇的还有拒绝执行尼克松命令解雇特别检察官的联邦司法部长艾略特·理查森(Elliot Richardson)和副部长威廉·洛克萧斯(William Ruckelshaus)。这一事件被媒体称之为“星期六之夜大屠杀”(Saturday Night Massacre)。事后结论,此时的尼克松触犯了“滥用权力”之罪,他用手中权力将起诉人打掉。这正是美国开国元勋们制定宪法时严加防范的。

如果说此前尼克松的举措还可以勉强说是以大错掩盖小错的话,那么这时起,他不断地以犯罪行为掩盖自己的前一个错误。

此举是一个转折点。美国各电视网中断正常节目向公众报告这一连串的解职新闻。《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的报道更加引人注目。公众反应激烈爆发,出现了集会游行。
 
1974年春,白宫北门外的集会,车上标语写道:“弹劾尼克松”

尼克松拒绝接受指定调查此案的参议院特别委员会对他本人的调查,也不愿按法院传票的要求交出白宫电话录音带。

尼克松以强调总统权力的方式顽抗,表示“将遵循从华盛顿到约翰逊历届总统所遵循与捍卫的先例,决不做任何削弱美国总统职位的事情”。

这时,尼克松同时面临法院和国会司法调查双重压力。

1974年4月11日,国会的司法委员会向尼克松发出传票,要求他交出电话记录录音带。

新任独立检察官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于5月31日被受理。最高法院有9名大法官,其中4人是尼克松在任期间任命的。但是他们没有做出有利于尼克松的判决。

尼克松不得不交出了一批录音带。法院查明,这批录音带中有18分钟为空白,人们怀疑白宫为了掩盖真相将它故意抹去。

1974年7月24日,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所有录音带。

在舆论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因为他已经明目张胆地违宪了。

水门饭店中庭的断续式瀑布造型


当前,以川普和拜登为两大对手的美国大选你来我往进入最高潮,复盘历史是饶有益处的,因为颇有些相似之处可以援引往例加以说明。比如有人关心,如果大选结果是白宫里的那位候选人失败,他却说大选过程有问题,因此拒绝搬出白宫,甚至调兵加以保卫怎么办?

这些问题,当年“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倒是都想过了,他的白宫办公厅负责人甚至提示,情况有些不妙,要不要调兵过来?

结果是否定的。因为程序已经界定,别看在职总统权力巨大似乎无边,然而一旦大选失败,法律又判定选举合法,他在白宫多呆一天都办不到。他若要调兵,一个兵也调不动。

水门饭店中庭的递接形人工瀑布,这家饭店见证了一个总统怎样盛极而衰,像雪崩那样倒台


尼克松的罪状是什么?


“水门事件”从看来很小的事情引起,此后要加以掩盖的过程却兴师动众,导致一系列卷入案情的人坐了监牢(尼克松有特赦令保护,免了)。不但如此,随着调查进程,一系列相关的违法问题被揭露了出来,像钓螃蟹一样,一个螃蟹上钩了,拉出水面的时候往往带出了一串。

《美国宪法》第二条第四款写明:“总统、副总统和所有政府官员”只要查实下列4个罪名之一,将被弹劾免职,这4个罪名是“叛国(Treason)、行贿(Brebery)、不当治理(Maladministration)、严重犯罪或品行不端(High crimes and Misdmeanors)”

水门事件发生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始终将这一事件保持在公众视野里。

1974年6月27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后表决:“尼克松的作为与人民对总统的信任相违背,与一个宪法政府的行为相违背,是对法律和正义事业的极大不公,伤害了美国人民。”

投票通过3项弹劾罪名:“妨碍司法、滥用权力、藐视国会。”这3项罪名中,只要有一项坐实,弹劾就会在参众两院通过,总统立即下台。

1974年7月24日,到这个时候,尼克松服输了。最高法院裁决他必须交出录音带8小时后,他发表声明:“我尊重并接受最高法院的裁决。”

也就是说,尽管在水门事件后他犯了一系列错和罪,在最高法院的判决面前,他还是由民众投票选举出来的总统,他向最高法院低头。得悉水门事件之后,尼克松亲历所为的一系列掩盖措施,乃至撤销司法部长和独立检察官职务,这些行为都是错的,是犯罪行为。而到了最后关头做出低头的决定则是正确的,算是一条汉子。相比尼克松,别的相当数量的国家首脑,碰到了这个情况,往往是抗拒到底,玉石俱焚。

1974年7月30日,尼克松遵循法令,交出了传唤的磁带。录音带证明在职总统犯下的罪状铁证如山,他的倒台不可避免。

1974年8月 8日,是尼克松当总统的最后一天。早上他打电话给白宫办公厅主任黑格,要他拿来否决国会通过的农业拨款法案的声明,尼克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身为总统处理的最后一个法案。 

中午,尼克松向副总统福特谈了国际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和一些人事安排的看法。 

傍晚7时30分许,尼克松简短会见国会领导人,通知他将辞职。当晚9时,尼克松通过电视发表公开的辞职演说,宣布说:“在过去几天,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在国会里已经没有足够有力的政治基础来继续进行这种努力”,“因此,我将辞去总统职位,明天中午生效。”

尼克松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辞职的总统,亦是旷日持久的水门丑闻的最高级牺牲品。

8月9日中午前,他和家人乘坐直升机飞离白宫,从此离开政治舞台。

1974年8月9日,辞职总统尼克松离开白宫的情景


水门事件的法律责任


因尼克松辞职下台,国会中止了弹劾案进程,但尼克松仍有可能受到来自联邦或州的刑事起诉。继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于1974年9月8日宣布给予尼克松全面、无条件的豁免权,即特赦。免除了尼克松可能面临的牢狱审判。

但是跟随总统深度卷入“水门事件”的人免不了牢狱之苦,不过都挺了过来,后来走出牢门回归了生活。

约翰·埃利希曼:当时是尼克松总统国内政策顾问,他领导了布置大规模窃听的“管子工”小组。事后狱中服刑18个月。后来成为作家、商业顾问。1999年73岁时在亚特兰大去世。

鲍勃·霍尔德曼:尼克松总统白宫办公厅主任,狱中服刑18个月,曾写自传,出狱后成为加利福尼亚州一名房地产商。1993年67岁时去世。

霍华德·亨特:当时是白宫“管子工”小组成员,组织在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的行动,狱中服刑近3年。出狱后曾撰写间谍小说,居住在佛罗里达。

戈登·利迪:策划了水门潜入事件,是当年案情中的重要人物。狱中服刑4年多。出狱后成为演员、作家、电台脱口秀主持人。

查尔斯·科尔森:当时是尼克松总统特别顾问,参与成立“管子工”小组,通过窃听调查白宫泄密情况。在狱中服刑数月,出狱后成为作家,是“监狱奖学金”创始人。 

被判刑的还有若干人,此处略。

1974年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用这支笔签署了对尼克松的特赦令

             

水门事件的法律意义


“水门事件”落下了帷幕。对尼克松来说,这是丑闻,痛苦不堪。但从美国的国家体制来看,则是国家的立法、司法两端对总统行政权力和行为进行制约的范例。

这要追溯于美国开国元勋们制定宪法时的考虑,他们判定身后必然有人依仗权力逾规,因此设定了制衡规则。果然,当出现尼克松这位“撞线者”的时候,各个制衡机构纷纷启动,最终使他束手低头退出政治舞台。如果华盛顿、杰弗逊这些宪法制定者九天有知,是会释怀而笑的。

“水门事件”在文化不同的地方还是引起不少人的疑惑,觉得不过是搞了点非法窃听,挪用了些竞选资金作“封口费”,闹到后来撤了似乎不听话的司法部长和检察官的职,就值得而且也能掀翻总统宝座吗?

此处的逻辑在于,尼克松的总统身份是通过选民一人一票原则在规定时间里选出来的,选民出于信任投了他的票。现在他反过来骗了选民,越过了宪法规定。此事经过两年多漫长时间的调查取证、听证、辩论,终于达成一致。这个逻辑和时间、程序过程,习惯于玩小民于股掌之间的封建君主是难以理解的。

水门事件从实践意义上引发了对法律条文的修订,对权力的限定边界予以更加清晰的表述。这使水门饭店在当代历史,尤其是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门事件造就的

新闻记者,还有“深喉”

  
作为水门事件的附带品,它造就了一位记者,就是当年连续报道一事件的伍德沃德。相比当年和他并肩采访的同伴伯恩斯坦,伍德沃德的记者经历要活跃得多,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

1943年出生的伍德沃德1965年从耶鲁大学文学院毕业,到海军服役,1970年退役后进入《华盛顿邮报》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

他的记者生涯一开始并不顺利。在两周试用期内,他写了17篇文章,居然没有一篇被采用。编辑很不看好他,将他下派到邮报下属的一家小报去。

没想到他在小报一炮打响,不到一年调回华报,成为当打记者,而且回到编辑部不久,就撞上了“水门事件”。

当时,这两位记者采写了大量新闻,曾使读者惊异他们从哪里挖掘到如此大量精彩而且准确的新闻?那时,他们闪烁其词地暗示,消息均有来源,有许多是一个“深喉”透露的。

水门事件之后,两位出彩的记者把相关报道整理合集成书《总统的人马》(All the President's Men),1974年出版。又在1976年出版专著,描写尼克松下台前的日子《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1976年出版。但在这两部书中,作者没有说“深喉”是谁?

时隔30年后的2005年,当事人同意透露:“深喉是我。”原来是时任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马克·费尔特(Mark Felt)。

他生于1913年,在华盛顿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42-1973年任职联邦调查局,从调查特工最后升任FBI 的第二把手。 

水门事件发生时,由于涉及窃听,因此由FBI来负责调查,费尔特正是听取汇报的FBI负责人。他立刻知晓这件事直联白宫办公厅。

随后,这个费尔特确认总统违法,而他又是自己的行政上级。他选择记者伍德沃德作为自己的透露管道。他们采取古老的方式联系面谈——决不使用电话。

充当“深喉”时的马克·费尔特(Mark Felt)1913-2008。在向公众承认自己就是“深喉”3年后,他在睡眠中离开这个世界


伍德沃德描述说,他想见“深喉”,要在自家公寓阳台上移动一个插着红旗的花盆;“深喉”要见他,会在一份送来的《纽约时报》第20页上圈出页码,指定时间和地点。

进入1973年夏天,“水门事件”发展到了激烈冲突时刻,白宫班子里有人怀疑高层人物费尔特向新闻界透露信息。6月22日,年满60岁的“深喉”辞职退休了。

“深喉”是一位长寿者,到2005年5月,已经93岁的费尔特决心向社会坦白,他就是“深喉”——那个参与扳倒了尼克松的人。

2005年5月31日下午,《华盛顿邮报》证实“深喉”身份揭晓的消息传到旧金山郊外住宅区,费尔特的邻居们奔走相告,大批记者汇集,以致踩坏了门前草坪。费尔特支撑在助行器上,走出门外向人们致意。

于是,伍德沃德的新书在当年出版了——名为《神秘者》(The Secret Man)。

经过这些年历练,伍德沃德已经成为国际新闻界名牌大记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为每一任白宫主人都写了专门的著作。他能够采访到别人见不了的人物,更有许多知名人物希望能够得到他的采访。于是他就一直采访下去,写下去,一直到今天。  

今年(2020年)9月15日,伍德沃德出版了关于川普在白宫时日的专著《恐惧——川普在白宫》(Fear:Trump in the White House)。书中记录了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他对川普的18次专访,涵盖美国经济、种族和外交关系等诸多方面。

记者永远感谢像“深喉”那样的材料提供者。

今日水门饭店中庭,照片中的右侧即是发生“水门事件”的那幢楼


今日水门饭店


当年的“水门事件”拖累了水门饭店。20世纪余下的时光中,这家饭店的经营每况愈下,风光不再,终于在2007年关门歇业。此后经过多年的闲置、流拍,在2010年5月以4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纽约的一家“欧洲资本”集团。

从2014年起,“欧洲资本”集团斥资1.7亿美元将水门饭店改造一新。2016年,这家保留原名的饭店重新开业,拥有336个房间,依然是五星级饭店。

水门饭店没有刻意抹去历史痕迹,相反倒是倾向于保持记忆的。客房钥匙片上印有“没有必要破门而入”字样,房间里为客人准备的笔上刻着:“这是我从水门饭店偷的”。酒店的预定电话也以“617.1972”结尾,这是水门事件曝光的那一天。

今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水门饭店的经营,目前这里的标准单间每晚价格为206美元。

今日水门饭店


2020年10月15日于华盛顿

钱江读本

钱江:扣林山作战

一个普通士兵的战场回忆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钱江:实习生采访美国前总统
改写了我的新闻生涯

中美建交谈判幕后的高手过招

钱江:燕京学子金无怠
世界情报史上的"超级谜团"
为中国农民请命的记者李克林
客家人后代胡耀邦的出生和起名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思享库

刘瑜:知识分子真正的悲哀
是放弃了说理
刘瑜:把世界搞得一团糟的知识分子
刘瑜:我的早恋,就和崔健有关
刘瑜:有人性的女人都很“色”

刘瑜:人性的底线究竟在哪

刘瑜:沉默不是金
刘瑜:善的理由
雷颐:缺乏正确史观
大灾难不能带来大觉醒
雷颐:辛亥,改革与革命赛跑
雷颐:为何日本总是喜欢侵略中国
雷颐:现在的群体性狂热和之前一样
雷颐:知识分子抛弃"人道"后的命运

雷颐:警惕法西斯

雷颐: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
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雷颐:“西哈游客”与“莫尼克情结”
雷颐:1980年代被神话了吗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吴思论血酬史观:
中国历史的一种分析角度
吴思:被打扮的历史没有好下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