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 | 丁毅信:我保存着乡村中学的学费清单

丁毅信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丁毅信,1956年生, 1971年上开城中学高中,1972年底参军,1979年春退伍,同年秋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任党政办公室任秘书、党办副主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档案馆(校史馆)馆长。2001年被评为研究员,2019年退休。


原题

高中生活的苦与乐





作者:丁毅信



应开城中学老校长潘恒俊老师邀请,最近回无为参加《开城中学六十年》编撰研讨会,会间安排重访母校旧址,开城镇领导闻讯后带领我们参观新农村建设,目的地居然是我的老家都督村。赵书记的介绍热情洋溢,振奋人心。


面对新路新房新景的巨变,我连连感叹“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都督山门“西九华风景区”几个大字,出于来自海南的同行者周鉴明同学之手,山门前合影多了一层意味。


随后,我们一群同学又与潘老师一起到巢湖市看望久未见面、双目失明的季涛老师。一连串的活动,同学师生共叙往事,相谈甚欢,不禁勾起我尘封已久的高中记忆和母校情怀。


回到合肥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几件与高中生活相关的物件:一张油印的入学通知书、一张发黃的毕业照、一个参军时学校赠送的笔记本和1984年建校25周年校庆我写给母校的贺信底稿。离开母校后,走南闯北,多次搬家,这几样东西保留下来也是不易。



开城镇原为区政府所在地,1959年6月开办开城初中,1971年3月挂牌开城中学,首届高中招生173名,我便是 “黄埔一期”中的一员。


高中入学通知书别具乡土特色:“经区革委会高中招生领导组决定,你被录取在我校高中一年级学习。”“住宿生自带行李被单、日用品,并带足一个月口粮和小菜”,并注明学费2.5元,书本费2元,电费5角。看到这个入学通知,可以想见当年是何等艰苦。



那时,从家到开中要绕过西都圩,走20多里崎岖小路,一根扁担挑着米、咸菜和日杂用品,两周或一个月回家一趟。30多人住一个大寢室,拥挤不堪,嘈杂混乱。


当然,也有欢声笑语,快乐交流。早晚咸菜就着稀饭,中午干饭,一般是5分钱蔬菜。餐前在木饭桶前排队,班上生活委员掌控“勺把子”,负责分发。为加点油水,偶尔用肥肉烧点咸菜,或带点油、酱、糖和焦面、炒豆之类的“补品”。


在那极端贫困的年代,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忍饥挨饿的我们,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应。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样一所条件简陋的乡村中学,由于当时城里“臭老九”不受待见,我们侥幸遇上一批水平很高的老师。如语文老师郑养法、杨正方夫妇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物理老师兼班主任季涛毕业于安徽师大物理系。郑老师还是书法家,一手漂亮的板书让人不忍擦去。后来他担任无为师范校长,曾书写条幅寄我。我知道他是从呼和浩特调回老家的,送他一把从内蒙古带回的蒙古刀作为纪念。我们参军提前离校,毕业后季老师将余下的1元多学杂费买了邮票寄我。季老师后任巢湖师专校长,他的三个孩子都考取我所供职的中国科大,接触自然更多。


由于在戴帽初中所学知识不足,数理基础差,进高中我抄过同学作业,也曾有过考试作弊的勾当。文科相对轻松,初中语文老师程希武给我们打下较好的底子,当年他是个标准文青,经常作文写诗给我们作样板。


高二时,我的《中秋之夜》《猪头山下郁郁葱葱》两篇作文,被郑养法老师用毛笔抄在大纸上,作范文讲评,特别开心。除了课本和政治读物,很少看到别的书。


镇上同学偷偷借我《红旗谱》《苦菜花》《林海雪原》《老残游记》等小说,让我得以窥见文学世界的博大美妙。后来听赵同峰同学说,学校派他们看守图书室,他随手顺了一些图书回家。


有一次上课我偷看小说,被刘校长从窗外路过发现,叫去训斥一顿并写检查。当时在开城新华书店买过几本书,一本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保存至今。


快50年了,高中学习生活在印象中慢慢淡去,只有少量碎片飘浮在记忆里。最累的活儿,是每周劳动课到校办窑场打砖坯、搬砖、运砖;最温暖的画面,是操场边三五成群席地而坐的聊天进餐;最开心的,是晚间成群结队去看露天电影,夕阳下永安河权当洗澡的游泳嬉戏;最美味的,是难得品尝的小镇盐水花生和卤菜。


“五一”放假,和王朝明同学一起到县城玩,铺一张废报纸在南门桥头睡了一宿。也有恶作剧,其父是区领导的邢同学比较调皮,有个同学在课桌上仰面午睡,他弄来一些废纸焚烧,作伤心哭灵状,引得同学们先是面面相觑,既而大笑不止。


1972年11月,学校传达征兵文件。其时,当兵是逃离农村的唯一出路。我和潘明扬同学立即赶回六店公社报名,在西都圩北大堤巧遇接兵的赵、王排长。我虚报两岁,体检刚满45公斤。应征合格,学校让我们突击入团,还在操场悬挂煤油气灯,举办欢送晚会。提前照毕业合影,我被拉到前排和老师坐一起,好不优待。



1979年春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从部队退伍,经过三个多月拼命复习,幸运考取安徽大学中文系。也巧,分别多年的孔祥迎同学和我同在无为中学考场,他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成为江淮名记。


2008年国庆期间高中同学无城聚会,主持人毕永红同学让我发言,即席写成小诗:


开城桥边悄悄离散
无为城里匆匆聚首
挥手一别
三十六年蓦然行走
岁月留痕
永安河载着青春梦淌流
遥想同学当年,意气方遒
而今年过半百,月到中秋
相逢莫问沉浮事
互报平安胜美酒
同窗友情永难忘啊
同样的记忆藏心头
重逢小聚又分手
山高水长意悠悠
一声祝福一片情
但愿千里婵娟人长久


这次聚会又过去12年,再现脑海,平添一份美好。


伴随城镇化和乡村中学生源不足,2017年县里决定开城中学停止高中招生,2019年正式撤并。从此,母校渐行渐远成为历史,但她是我们人生的青春符号,是我们集体的珍贵记忆。回忆她,有伤感也有快乐,有苦涩也有甜蜜。纪念她,我们感恩岁月,抚慰心灵。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革命少年

汪向明:一个赌气少年的命运转折

庄稼婴:荒唐的中学时代让我厌恶

孙立哲:我和史铁生的少年往事
俞京:我的松江缘
一个“右派”子弟的运动史
刘晓华:挖洞背沙拆城墙
短暂的中学记忆
陶洛诵:那些少年,风吹散落在天涯
黄培:清华白楼的童年记忆
谢悦:我家曾住赵家楼
方方:革命时代的少年往事
沈杰:大串联中跳火车撞死的同学
赵东明:我们生命史中的暗流和不堪
陈新华:中学留给我痛楚的记忆
特木热夫:暴风雨中的初中生活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