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 | 汪向明:一个赌气少年与他一生的命运转折

汪向明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汪向明,1949年生于上海,高中68届,1969年上山下乡,直至1977年冬高考,1978年春入上饶师范学院成为77级。毕业后先在上饶一中、杭州市求是中学任教,后调回上海,退休前任上海《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编辑,主持学科复习版工作。


原题
回忆唤起的感恩



作者:汪向明



今年10月28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先生126周年诞辰,自小就读过先生的童话集《稻草人》,还读过先生的小说《倪焕之》,后来当了语文老师又教过先生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为教这篇课文,我专门设计了课堂板书。

叶先生给我人生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他1930年起主办的《中学生》杂志。

这本杂志虽历经时代变迁的磨难,但始终是广大中学生的挚友。

我读中学时,学校就让我们大家在家里订了《中学生》杂志,当时也是每月期待它的到来。它那先进的思想内容、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各个时期的中学生读者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2020年是《中学生》创刊90周年,回忆起55年前它对我人生之路产生的重大影响,感恩情怀涌上心头。
 
挽回自尊  重拾自信

1965年我初中毕业,不意在中考中不仅落选于就读的重点中学,而且连二流中学也没攀上,落入志愿中垫底的学校。

母校升高中的筛选率是4/6,初中三年我的学习成绩往低估也属中上,中考自以为发挥得蛮得意,怎会落到这般田地?我要去查分!可爸妈劝阻了我,这时我才得知:1957年父亲多了顶影响他一生的“帽子”,是这“帽子”后来殃及全家当然也包括了我。

眼睁睁地看着同学高高兴兴地去母校报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我不服,暗下决心三年后再分高低。不!我现在就要出这口气,证明我不比他们差,挽回我的自信!既要让同学知道,又要他们服气,路在哪里?对!给《中学生》杂志投稿,它可是初中班上人手一册的杂志啊!

初中当了三年数学课代表,喜欢的也是数学,作文不是强项,总不能避强就弱。于是我还是从数学入手,从大量习题中找到一题几何证明题,先用几何方法对它一题多证,再用我自学的当年要到高中才教的三角方法来证,用以说明勤于思考的作用,还精心取题为:多想出智慧。

九月上旬我忐忑不安地寄出了这篇赌气之作,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下旬我即收到用稿通知,当年十一月号的《中学生》在“学习园地”栏目里登载了我的这篇文章,同时收到了《中学生》杂志社寄来的杂志和充当稿费的赠书《青年英雄的故事》及笔记本。

写这篇文章时,我也不知是和自己赌气,还是和同学赌气,抑或是和老师赌气,或许都不是,只是和社会赌气,看看能不能赌一把,究竟是我学习不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意赌赢了,当然是自我感觉,因为谁都赌不赢社会和时代。

这赢,自然要感谢那位不知名的《中学生》杂志编辑。他的一用一弃对于当年那个正在赌气的少年,很可能会产生一生的影响。如果《中学生》的编辑不发《多想出智慧》的稿子,这个赌气不成受了打击的少年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

历史没有如果,但《多想出智慧》得以发表,是给了我很大鼓舞的,由此我牢牢记住了《中学生》杂志,打内心深处久久地感谢这位不知名的编辑。

是这篇赌气之作让我挽回自尊、重拾了自信。同时隐约感觉社会不会辜负每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于是,我埋头学好各门功课,寄希望于三年之后。
 

1965年11期《中学生》《多想出智慧》


收在我《初中语文板书设计》一书内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板书
 
杂志文章  报考资格

只是世事难料,到了我高中毕业的年代,大学却停止招生了。所有的高初中毕业生统统“四个面向”,分别奔赴边疆、基层、工矿、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由于我是高中68届毕业生,正赶上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于是不得不随“上山下乡”的洪流去了赣东北山区的一个小村落插队落户。

下乡时,我带上了这本重竖我自信的《中学生》杂志社赠送的笔记本,借以不时勉励自己不仅要积极劳动,还要努力学习。

这一过程较为漫长,可以算作苦苦的煎熬,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我才看到曙光,重新燃起了希望。

我兴冲冲地赶到县城去报名,不意被拒绝。

招生简章这样说:本次高考招收18周岁至25周岁的适龄青年,高中66、67届毕业生或有专长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我这个高中68届毕业生,当年28周岁,只有“有专长”这一条可以适用。

当时我想,无论如何我也得挤进这次高考,不然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可是我有什么专长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在彻夜难眠中想到了《中学生》杂志,能够在北京的杂志发表文章,在这座不大的万年县内总可以算是写作专长了吧?

就这样,我拿了《中学生》杂志和赠书,证明我的专长再去县城报名,虽然不能报考我心爱的数学专业,但也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参加高考。

1977年12月,经过那场时隔10年之后的高考,1978年初春,也是一波三折地在学校扩大招生时,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送到了我的手中。
 

《中学生》杂志社赠送的笔记本扉页


1977年江西省高考准考证


1997年9月5日《中国船舶报》《赌气之作》


文章启迪  涌泉报恩

55年前,《中学生》发表的一篇《多想出智慧》,让我挽回了自尊,重拾了自信;43年前又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高考试场,迈进高校的大门;还是这篇《多想出智慧》启迪我,把自己的学习、工作体会写出来给报刊杂志投稿能够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

就这样,我先后在《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江西日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过数十万字的杂文和教育随笔,在《中学文科教学》《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与参考》等数十家教育期刊上发表过教学论文,获得过《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现代家庭》等报刊组织的征文奖。

但我心目中,还是那篇《多想出智慧》的赌气之作地位最高,因为是它最早告诉我:只要努力学习,不甘命运的安排,去奋斗,去努力,总能品尝成功的硕果。

回到上海工作后,先后被几本教育期刊聘为通讯员和特约编辑,再后来我也成了一家教育报纸的责任编辑。

在有权决定一篇稿子生死的时候,我总想起《中学生》杂志的那位不知名编辑,他的采用,对于当年那个正在赌气的少年,产生了多么积极的影响。

所以我特别留意那些来自不知名普通中学普通老师的稿子,能采用尽量采用,只要选材好,立意不错的,即便没有写好,我也会帮他起死回生,因为我知道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雪中的炭对送者来说可能就是举手之劳,可对受者来说意义非同小可啊。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这么做,也算是对当年《中学生》编辑施惠于我的感恩吧。
    
值此叶圣陶先生诞辰126周年和《中学生》创刊90周年之际,录下我的人生经历以表达对叶圣老及这份杂志的感谢,祝愿《中学生》越办越好,继续不断给广大中学生读者更多的积极影响,有更多的读者读到它、想起它就有一分温馨涌上心头!
 
 20180622格鲁吉亚古道力“俄罗斯格鲁吉亚友谊纪念墙”


20180623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东正教圣三一教堂

 
汪向明读本

“带帽”子女的救命稻草
我英语音乐体育都加试了
老乡请老人家抽烟惹大祸
却是因祸得福
严禁农户“偷”自己家的粑粑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蹉跎老三届


陈冲:青春小子史铁生和铁哥们

胡道轨:38岁我才圆了大学梦

叶振华:我在运动初起时

伊耆:山河表里潼关路

庞沄:三次高考

与路遥狭路相逢

曹钦白:悲催的初六八届

梅长钊:高中上了五年半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叶振华:十年蹉跎北大荒

王从学:一个文艺男青年的传奇岁月

老同学,你临终前想要对我说什么

米鹤都:几个北京知青的口述

任毅:写给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陈新华:松花江“渔夫”和他的乡情

孙新平:历经酸甜苦辣人生磨难

郭芹:"两弹元勋"郭永怀女儿短暂一生

闫振田:1968年我参军在舟桥连当兵

韩胜勋:15岁我退学躲过了上山下乡

俞建军:69岁的我依旧是帅哥一枚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王铮:有这碗酒垫底

什么酒都能对付

谢宏文:我从77级退了学

刘福泉:在园林"自学"终获大学文凭

田辛口述:扒火车接年幼妹妹去插队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刘明:周大成之死

打谷机惹的祸

克明:永别了,地坛永别了,铁生

王学中:我和我老婆的故事

李三友:一个才华横溢的老三届

赵兹:接受"反动学术权威"再教育

周继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刘少奇之子刘源插队往事

刘祥君:秋天记忆我生命的玄关

上山下乡给这一代知青留下了什么

米鹤都: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

米鹤都:"青春无悔"与知青情结

米鹤都:上山下乡政策的调整

赵鼎新: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北京姑娘成了村里的"臭女"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郭景兰:一个老三届的回忆与随想

陈昌华:我的火车驶过时代的缩影

郑奕:风雪夜归人上炕喝酒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