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7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老三届丨秦晓:​北京四中往事,西纠联动与老兵心路

秦晓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秦晓,1947年生于山西,北京四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文革"初期参与发起、组织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后被打成反中央"文革"小组分子。内蒙古牧区插队4年后被保送上大学,197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1983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学位。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香港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

 

原题

四中往事




作者:秦晓




01

  

初中毕业,我得到北京市颁发的“金质奖章”,被保送上四中高中。我平时学习就很好,并没注意我那成绩可以得“金质奖章”。 

  四中的校风和育才中学有些差别,就像陈元总结的那样:以天下为己任。 

  到四中报到时,学校指定我做班里临时负责人,开学后就当上班团支部书记。孔丹和李三友也都是所在班的团支部书记。到了高二,我们认为,应该踏踏实实学习,学习好了,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提出不当团支书,要求换换人,于是团支书就换了别人。后来搞“四清”,有一天,几个同学来找我说,你还得当团支部书记。随后就跟小政变似的,突然召开支部会,大家又都选我当团支部书记。我们几个又都回来了,由我们控制局面。 

  一九六五年,四中、六中和八中闹学潮——提出学校搞的是修正主义教育。这几个学校的学生都是串着的,闻风而动。北京市的中学本来不搞“四清”,学生闹起来直接给中央写信,为控制局面,北京市派来了工作组。他们怎么写的信,开始并没跟我们打招呼,我们是后来被卷进去的。 

  当时的主流思想,一是阶级斗争,一是“反修防修”。这两条给我们的影响很深,而学校的“四清”,正是把这两条结合起来了。当时挑头闹事的主要是高三的一些高干子弟,他们认为学校里有阶级斗争,有的老师出身不好,重点栽培出身不好的学生,而革命子弟被排斥,再就是鼓励走白专道路。他们由此认为,学校应该搞“四清”,搞阶级斗争。 

  我一开始不大接受这种观点,并不认为教育制度有什么大问题——我们都在努力学知识,学好了建设祖国;老师还是挺胜任的,再说出身不好的毕竟跟“地富反坏右”不同。但后来我也参与了。领头的是比我们高一届的学生。他们用一个不怎么求上进的干部子弟为例证:先是这同学是老革命的后代,而学校排斥他,不发展他入团;再就是有些学生开玩笑摸他头,嘲笑他,这反映出阶级情绪,是对干部子弟的仇恨。接着另一个班团支部书记召集开会,跨支部发展他入了团。我们都觉得那个团支书没条条框框,主持正义,是真正的英雄。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我还写了篇作文,评论搞笑的哑剧“抢椅子”。剧情是有人刚往椅子上坐,另一人把椅子蹬掉,他就坐空了——互相拆台。在作文中,我指出这是在宣扬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思想。在“四清”中,这篇作文被认为是有阶级斗争意识的好文章。 

  学潮越闹越大,很多高干子弟都参与了。北京市市委书记彭真认为可能是中央有人借此整他,表现得很强硬,也很谨慎。他让万里、张文松牵头,最初把工作组放到学校外面,分别找人谈话,就像进了敌占区似的。后来工作组进了学校,软硬兼施。到我们班的工作组长孙岩,是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的夫人,延安老干部。她完全以前辈的口气跟我谈话,说你们这些孩子的父母我都认识,你怎么样?听说你刚开始不太主张在学校搞阶级斗争?这是对的嘛。她还表扬我说,这里就你政策把握得好。 

  后来万里在中南海训话,他嘲讽、调侃,语气严厉,底气也足,训得我们没脾气,只能静悄悄听。他说,你们老说红二分比白五分好,我看还是白五分好。后来,闹学潮的领头学生也挨整了。邱承光当时是主要的学生领袖之一,他很聪明,学习成绩出色。“四清”结束时,邱承光不断写检讨,总也过不了关。尽管高考的准备时间很短,却考得很好。 

  学潮结束后,在中学生中开始发展党员,孔丹和后来当过卫生部副部长的佘靖是一九六五年入党的,他们是北京中学第一批学生党员。我于一九六六年二月入党,与李三友同一批。马凯比我们高一届,本来要留苏,因生病没去成留校当老师,也是最早的学生党员。党员学生晚上也要留下来,跟党员老师一起开支部会,学习文件,跟老师的待遇差不多。


02

  

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强调阶级斗争之前,学校基本上还是接班人教育——祖国进入了建设时期,就跟苏联小说《水泥》描写的那样,要学习建设祖国的本领。接班人的概念就是要建设祖国。中国的工业、技术还很落后,我们父辈是职业革命家,现在国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建设。即便到了讲阶级斗争的阶段,我们的思想依旧。所谓“红二分比白五分好”只是个极端说法。我们那时候有个明显倾向:重视数理化,不重视政治课程。我的外文字典被翻得破旧不堪,可政治教科书却像新的一样。虽然我也能把政治考好,但知道那没什么用处。我们的目标都是清华工科,包括前几届学生也如此。从主观上讲,我们没有当职业革命家的念头,那不是时代给我们的使命。 

  那时候是有机会出国留学的,从我们上一届起,国家就开始派留学生,都是学外语。选的都是政治上可靠的,像我们这些人,如果想去很容易。可我们都不愿去,认为那不是主流,主流是学科学技术,只有学不好理工科的才去学文科,出去的并非最优秀。 

  这里所说的接班人,是个大概念,指的是我们第二代要接国家这个班,和毛主席说的党的领袖接班人是两个概念。少先队员每天唱的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就是泛指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文革前毛主席对教育路线所做的批判,对我们影响很深。文革开始学生的造反,就是把毛主席对教育路线的批评和阶级斗争的论述结合在一起,作为行动的思想基础。包括批判校领导,“破四旧”等等。就算我们这些人有分寸,基本上没参与“破四旧”,对校领导也没那么极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卷入了,虽然并不赞同某些方式。

1966年周恩来与红卫兵合影,右一拿红宝书者为秦晓


03


  对我来说,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个信号就是人民日报批“三家村”的社论,火药味十足。运动一开始,我们就感到问题很严重,彭、罗、陆、杨被点了名,又不断冒出知名文人。而江青在北大的亮相讲话和急转直下的形势,则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北大已闹起来了。江青出席北大的大会,赶上下雨,人家给她送雨伞,她说,我们没那么娇气,不要雨伞。还说,赞同我们的站到这边来,不赞同的就滚开。讲话的语调、会场的气氛,就像在进行战前动员。由江青出面,调子这么高,用词如此激烈,让我想到,中国的政局是否出现变数?或者说是毛主席有什么大想法、大动作了? 


  文革一开始,在中学主要批判校领导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刘少奇和邓小平决定派工作组,刚派下来没几天,毛主席回到北京,说工作组派错了,又宣布撤回。七月底,在北京召开的文革积极分子大会上,毛主席接见我们。当时,刘少奇检讨说“老革命遇到新问题”,邓小平坐在那里讲话,他第一句就说:“和大家平等,坐着讲。”毛主席突然走进会场,在主席台转了两圈就走了,也许是全场鼓掌雷动,没法说话。没几天,毛主席走出中南海,在府右街对群众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都在传递强烈的信息。那时社会上已开始乱起来,但尚未大乱。联想到党内斗争,毛主席说的“赫鲁晓夫就睡在我们身边”是什么意思?可谁也没有意识到文革是要打倒刘少奇、邓小平,顶多认为这些领导跟不上形势。 


  “北京四中文化革命委员会”(简称“校文革”)是校领导垮台后成立的,工作组进来又重新改组了。“校文革”是选出来的,孔丹是主任,我和薄熙永等是副主任,委员包括各年级的代表。 


  傅洋、傅亮也在四中,我跟他们兄弟俩不太熟,彭真出事了,我们对他们一视同仁。后来我们“串联”去上海,傅洋还来加入我们的行列。不久,我们的父母也都先后出事了,当年没有几个干部是漏网的。看报纸就能看出名堂,谁上了天安门就说明还在台上,没有名字的就是下台了。 


  海淀区的中学成立红卫兵后,有很长时间,四中还没有红卫兵组织。可能是接受“四清”的教训,我们几个“校文革”的人不赞同成立红卫兵,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团结广大群众,更不主张武斗。那时候武斗的概念,还不是群众之间的打仗,而是打校长老师、打“地富反坏右”。 


  有一次,一帮学生搞突然袭击,把杨滨校长等拉去游街,戴高帽子。孔丹正召集我们开会,听到消息我们立刻冲了出去,拉起手拦着,不让搞过激行动。那帮学生就向校长和老师泼墨水,我们几个都被泼上了。随后,由孔丹主持开大会,他试图把秩序扭转过来,引用毛主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说服学生:你们认为校领导有严重问题,可以把他入另册嘛,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批判他们。 


  杨滨是个老革命,我们一路保护,但也要有策略。我特别叮嘱看管杨滨的同学说,杨滨还有好多事没交代呢,不能让她自杀,也不能让她受罪,你们负责看住。那两个孩子尽力执行了。后来杨滨一直念叨这件事,直到临终还说,孔丹、秦晓、赵胜利保护了我。文革中四中的老师、校领导基本上都没挨过打,更没有自杀或被打死的,后来杨滨的儿子宋心鲁把这称为“四中现象”。 


  四中红卫兵组织是怎么成立的?是高一的学生刘辉宣,他算是比较激烈的,在会上叫板说,各校都成立了红卫兵,你们在革命大潮中相形见绌了。他提出要成立红卫兵。后来红卫兵中流行的那首“老子英雄儿好汉”也是他编的(文革后他以礼平的笔名写了《晚霞消失的时候》,对文革和红卫兵运动做了深刻反思,用真、善、美来认识科学、宗教和艺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顺势而为,我们成立了四中红卫兵组织,头头儿也是选出来的,记不清具体是谁,可能也是孔丹和我们几个。 


  文革开始时,四中只有“老红卫兵”一派,首领也都来自“校文革”。这一点跟别的学校不太一样。这些人都在学校当干部,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有理性与秩序的意识,无法接受失控的混乱状态。


左起赵胜利(西纠作战部长)、孔丹(西纠司令)、秦晓(西纠宣传部长)


04


  “八一八”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那天,我们头天晚上到劳动人民文化宫集结待命,第二天清晨在金水桥前维持秩序。上天安门是临时通知的,我们都没这个准备。后来有些不是首领的也上去了,队伍里不少人有意见,就乱了。孔丹上了天安门,我没上去,在金水桥前维护秩序。总理特别细心,他大概有所闻,就带着雍文涛(北京市市委副书记)等下来接见我们,说我代表主席来感谢你们,还和我们一起合影。总理在中间,我们簇拥在两边。金水桥一长溜人马,总理分段跟我们照相。后来我到新华社要到这张照片。 


  “八三一”毛主席第二次接见红卫兵,刚走下天安门,有个外地学生试图拦专车。红卫兵们认为卫戍区不负责,威胁到毛主席的安全,当场打了那学生。四中有个红卫兵,原是八一学校的。他上课经常犯迷糊,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顶撞老师说,你讲的是什么呀?我都听不懂,反倒把老师弄哭了。那天和卫戍区的争执中,他扇了黄作珍(北京卫戍区政委)一个耳光,把黄吓坏了,可他却成了“英雄”。 


  “九一六”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我上了天安门。上天安门时,廖汉生跟我们讲,不要争着跟主席握手,影响主席身体。那天有两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一,毛主席走过来时,举着手看着我们。我们离得很近,见到毛主席很激动,高声欢呼,但秩序尚好。不过让我惊讶的是,毛主席的目光中流露出不快的神情,凭我的直觉,其中包含忧虑、烦躁,甚至是厌恶。他就这样看着我们。面对这疯狂的场面,他恐怕也感到担忧了。这一印象非常深刻,我事后跟很多人都说过这感觉。 


  其二,就是毛主席跟刘少奇长谈。当时,我们站在汉白玉栏杆上,下边主席台上站了一排人,最中间就是毛主席和刘少奇。两人长谈主要是毛讲刘听。毛主席讲话时还打手势,好像是一场认真的谈话,似乎完全不顾及这种场合所特有的气氛。回想起来很奇怪,毛主席在和刘少奇掰的时候,怎么还会谈了那么长时间?到底说了些什么?



05


  “西纠”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成立的。“西纠”成立的背景是:“八一八”主席接见之后,红卫兵热情高涨。北京二中发了一个“破四旧”的《通告》,中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向社会冲击。第二天,《红旗》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林杰的《红卫兵是天兵天将》的煽动文章,让红卫兵更加狂热了。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从一场政治革命转变为社会革命。我们一方面受到很大鼓舞,一方面也对由此造成的社会混乱感到担忧。在我们的控制下,四中的红卫兵基本上没有走上街头搞“破四旧”。重要的是建立规则,控制局势。借鉴当年周总理领导上海工人起义时成立的工人纠察队,我们也想成立一个红卫兵纠察队。


  “西纠”是在我家对面的“九三学社”开的成立会,我也去了。“九三学社”那时候已关闭。“成立宣言”几乎把西城所有的中学都写了进去。四中、六中、八中是发起学校。“西纠”总部最早就设在“九三学社”。从“西纠”总部走几步就到我们家了。经常是一大帮人,一窝蜂似的来到我们家。我母亲陕北人,特别热情,不管是谁都招待,来了就一起吃。后来“西纠”总部搬到别处,可住下两个“连”的人马,分别由四中和师大女附中组成。“西纠”的司令是孔丹,陈小鲁是副司令,董良翮是不是副司令,我记不清了。我是宣传部长,王向荣是作战部长,赵胜利是后勤部长。 


  宣传部主要任务是从政策上规范红卫兵的行为。前后发了近十号《通令》,还根据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三湾改编整顿的经验,发了一个红卫兵整风的文件。作战部的作用,就是哪里需要维持秩序就去哪儿,比如地质部、北京车站,作战部专门组织人马去维持秩序,控制过激的局面。在地质部,“西纠”队员与地质学院的造反派对峙了很久,使地质部免受冲击,同时保护了国家机密档案。 


  就像一位西方哲人所说的“没有秩序的自由比专制更可怕”。“西纠”的出现在社会上立刻得到拥护,也具有某种权威性。很多人让我们去解决问题。比如,西单商场卖《毛选》,革命小将说《毛选》不能卖,只能送。新华书店说,这是国家财产,怎么能送啊?把情况反映给我们。于是“西纠”发布了第一号《通令》,明文规定《毛选》可以卖。再有很多人的家被抄了,找到我们去解决。我们不主张抄家这种方式,专门发了一道相关的《通令》。还有,一些街道委员会、派出所,告诉红卫兵哪些人是“地富反坏右”分子,并鼓动红卫兵把他们赶回原籍。这些人被带到北京火车站,而原籍所在地不肯接受,北京也不接受他们再迁回,这么来回折腾。加上全国红卫兵“大串联”,北京火车站一片混乱。于是陈小鲁带着“西纠”队员到北京火车站去处理。 


  关于《通令》的内容,是我们共同讨论确定的,其中制止武斗、制止乱抄家的《通令》比较重要。当时,李三友的父亲(原北京公安局副局长)已出事了,我和孔丹都知道他的文笔很好,还是让他起草。“西纠”的《通令》大部分是李三友写的,我大概只写了两个。六中办了个《红卫兵报》,我们想收编它,谈判的过程很难缠,不过最后还是被我们收了过来,成为“西纠”的机关报。报纸都是找一帮人骑着自行车出去卖的。 


  “西纠”没有组织过抄家、打人。打人的事是怎么来的呢?在“西纠”成立前,社会上有流氓打了红卫兵,然后北京市召开了声讨大会,公安部门介入了,把这几个流氓五花大绑押到台前。会场气氛激烈,有人动了手,情绪一下就煽起来了,这一直接信号是,他们打红卫兵是阶级敌人反扑,红卫兵就可以打他们。那时街头的流氓根本不知道红卫兵的气势有多大,还以为地盘是他们的。后来据说毛主席批评了这次大会。 


  八月三十一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叶剑英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孔丹说:你们红卫兵不能这么打人,把刘诗昆的胳膊都打断了,人家是弹钢琴的嘛,你们怎么这么过分?孔丹跟他说,我们成立纠察队了。叶帅说,好啊,我支持你们。有什么事,你们找我。这事据说是许明(孔丹的母亲,时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报告给周总理了。周总理说,这事不能找叶帅,应该是我做的事。于是,“西纠”的住房、汽车、司机、厨师和相关费用,都是由国务院供给的。 


  “西纠”仅存在了两三个月。据我了解,“西纠”从来没有参加过中央上层的政治活动。要说跟中央挂钩,也就是周总理帮我们做了些安排。后来陈伯达提出:高干子弟不要做红卫兵群众组织的领导。于是我们就集体辞职,参加“大串联”去了。我们走后,“西纠”总部的几个留守人员,并非我们正式委派的。有一次,陈伯达带人到“西纠”总部来。听说他挨个儿问他们的父母是谁,有人比较冲,本来就对“中央文革”一肚子气,吊儿郎当一边玩钥匙链,一边和陈伯达说话。戚本禹、关锋就说他不尊重陈伯达,双方戗戗了起来。陈伯达后来提出要看“西纠”刑讯室,“西纠”根本没这种地方。六中打人,我们是事后才知道的,为此两边戗戗得更厉害了。此后他们给“西纠”定性为反动组织。这样一来,曾支持过“西纠”的雍文涛、周荣鑫(时任国务院秘书长)、许明等都因此受到牵连和迫害。其实他们就是要整周总理。当时江青说,揪出“西纠”的后台会让你们吓一大跳。 


  报纸上点名“西纠”是反动组织,除了孔丹因“西纠”而被捕,并没有动“西纠”其他人。我串联回来,和徐晓东坐摩托车参加周总理在场的活动,摩托车手还是总理派给“西纠”的。会上,我们把“西纠”《通令》等材料递到总理手里,写了个条子说:“总理,怎么把我们打成反动组织了呀?你不是支持我们的吗?”总理结束讲话时声明:刚才有人给我递来关于“西纠”的材料,“西纠”的东西我从来没看过。他予以了否认。我们都觉得出于政治上考虑,保护周总理,就没再说什么。后来才知道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当初成立“西纠”,并非为了对抗文化大革命,而是为了整顿红卫兵内部的秩序,强调政策的重要性。面对红卫兵运动中出现的失控现象,我们深感忧虑。我们读过毛主席的《湖南农民动考察报告》,知道革命运动兴起,必定会伴随着混乱现象,认为可以通过组织、纪律去控制。“西纠”在这方面还是起了很大作用,不管是在红卫兵内部,还是在群众中,说话办事都挺管用的。“西纠”毕竟是四五十所学校认同的组织。而“中央文革”认为“西纠”有周总理的背景,是对着文革来的,最终把我们搞垮了。



06


  陈伯达讲话后,“西纠”领导层集体辞职,于是我们一起出去串联。第一站大连,我们很受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跟我们谈话,希望了解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大连到了上海,就乱了。十月份开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我们在上海听到中央开会的消息,知道中央出了大事,就从上海匆匆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已感到,毛主席打倒刘、邓的意图已很清楚了,不过我们还是基本上认同毛主席。当然不是简单地认同,因为我们的父母都是这一拨,在打倒刘、邓的过程中也都被冲击、被打倒了。很难想象我们的父母是坏人,但只能坚信毛主席,不可能去挑战他。那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内心纠葛:毛主席把文化大革命搞成这样,打倒所有的老干部,让江青抛头露面。我本人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和“打倒走资派”打心里有所抵触,但并没有转化成自觉意识。如今不再是什么“地富反坏右”、“破四旧”、“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而是打倒“党内走资派”。 


  我们第一次出去串联,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煽风点火,只是为了走马观花。第二次我和孔丹一起去串联,那次去是为了调查、了解“中央文革”的问题。我们先去广州,一路上有两件事印象很深:一是广州八一学校的某些干部子弟开始堕落。由于被冷落被打压,变得十分消极,他们从楼上往下摔自行车,吃喝玩乐。二是四川、湖南等地,一些工人组织被打成保守派,出现工人与工人之间武斗的现象,这是我们思想上不能接受的。我们认为,工人阶级是基本群众,我们党依靠的对象怎么形成一派保守、一派造反的对抗局面? 


  我们对这种状态很担忧,就跟九九说,九九就跟选宁说,选宁向叶帅反映了这些情况。叶帅说,你们能不能搞个材料来?我们就写了个调查材料。后来我们被四中“军宣队”隔离审查,主要就因为这件事,说我们几个是去搜集“中央文革”的材料。当然,也把我们到地质部去保何长工的事,以及后来跟北航“八一纵队”的苏晓前、赖锐锐、孙茜玲在一起开的会,全部记录在案。“八一纵队”因反“中央文革”也被打成反动组织。 


  我父亲被打倒得比较早,而且定性很严重。当时科学院有个叫王锡鹏的造反派,他夺了院党组的权,科学院党组把他的做法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后来戚本禹插手,给他平了反。院党组开始时还能维持,因为张劲夫在科学家和群众中威望很高。后来院党组就控制不住了,造反派们开始冲院领导办公所在地。张劲夫连待的地方都没了,就在我们家里召集了一次党组会。我妈妈把窗帘都拉上了。其实,那次党组会并没做出什么决议,大家只是交换信息。而这次党组会就成了秘密的黑会。


“中央文革”企图从周总理手中夺科学院的权,总理见很难保住张劲夫,可又要掌握控制权,于是采取主动,比他们更左,直接宣布了“张劲夫反党集团”,包括党组成员:张(劲夫)、裴(丽生)、杜(润生)、秦(力生)、郁(文)等。随后,周总理又派刘西尧到科学院担任他的联络员,把科学院实际控制起来。他和“中央文革”也是寸土必争。科学院还有那么多科学家,国家还有那些大项目,乱起来可不得了。反党集团的罪名可比“走资派”厉害多了,不过,这个反党集团成员都未被抓,只是隔离审查。 


  宣布我爸爸是反党集团成员后,先抄家,再扫地出门。搬家时,我正在外地“串联”,是家里几个孩子和同学用平板车搬的。分给我们一个大杂院中三间小房,男的住一间,女的住一间,我父母住一间,我母亲睡在柜子上。就这样一直落魄了好多年。我姐姐和陈昊苏谈恋爱,张茜(陈毅夫人)说要到我们家看看。其实她为了表示主动,不摆架子,还在我们家吃了饭。


有一次,我和我爸爸搭王震的车回家,王震说,我到你们家去看看。我爸爸说,我们家破破烂烂的。他说,就是要看破破烂烂。我爸爸被“解放”后,任科学院革委会后勤组组长。周总理知道我爸爸出来了,有次开会还专门问,秦力生呢?我爸爸站了起来。总理说,你为什么坐到后头?你要坐到前头来,你这个老干部现在要承担起责任嘛。对周总理的用心良苦,我爸爸心知肚明。

 1971年井冈山,左起冯江华、李三友、路舒奇、孔丹、秦晓、孔栋


07


  一九六六年底,我琢磨,都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那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关于资产阶级路线的定义,就是“依靠少数人去反对多数人”的路线。我说,“中央文革”不就是这样干的吗?不就是在依靠少数人反对多数人吗?于是我得出结论:“中央文革”在推行新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刘少奇推行的资产阶级路线是一回事。 


  我把这个观点告诉清华附中的卜大华、张小宾等人。我没有参加“联动”成立大会,但开小会时,包括宫小吉起草宣言,我跟他们酝酿过,他们也接受这个观点。于是这个观点就成了“联动”宣言中的一句话:团结起来,反对“中央文革”推行的新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那年冬天,在北京展览馆开过一次大会。“老红卫兵”已被排挤,但还未退出舞台,也不甘心成为非主流,就开始折腾,包括“联动”在内。那次大会上,我、王向荣、戴小明上台讲了话,我提到“中央文革”是新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台下陷入疯狂状态,掌声雷鸣,众人狂呼:反对新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那时“老红卫兵”中还没有直接对着毛主席叫板的。大家对毛依靠江青到处折腾,把社会搞乱、整人这一套是不理解的。但无论如何,大家对他还抱有崇敬和幻想。 


  一九六七年上半年,孔丹被放了出来,我们开始理性地调查文化大革命,调查“中央文革小组”。我们认为中国是让“中央文革”搞糟了,毛也有责任,但没想太深,也未直接质疑毛。后来我们办了个小报《解放全人类》,主要是想清理红卫兵的思想、红卫兵运动,为此还到外地调查。第一篇社论由孔丹主笔,标题是“从解放红五类到解放全人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体现出理性的反思。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解放全人类》大概出了三期。 


  当时,“四三派”成了运动的主流,我们成了非主流。只要上面来什么运动,我们就挨整、写检查。现在一些当年的“四三派”的人写回忆录,讲的多是文革前和文革初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他们所受到的歧视和压制,但对他们在夺权后,紧跟“中央文革”,表现出更激进的思想,对“老红卫兵”的打压却闭口不谈。他们长期深受阶级斗争思想、制度的迫害,但一旦翻过来搞的还是阶级斗争那一套,到现在都不觉悟不反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根源及影响还缺乏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


过去我们在四中威信一直都很高,心里看不起那些“四三派”,也不买他们的账,他们也拿我们没有办法。有一次,我和孔丹去校广播室,宣传我们的观点。正好是副校长在广播室念他的检讨,我们俩冲进去抢过麦克风就讲,由孔丹主讲,但很快就被他们掐断了。我们当时就是认为“四三派”怎么能当权呢?“中央文革小组”怎么能领导呢?后来学校“军宣队”搜集了很多材料,认为我们反文革、反“中央文革小组”、反江青,把我们抓了起来。 


  抓孔丹挺有戏剧性。那天他正在李三友家的大杂院里与三友下围棋。领头的就是现在一个号称经济学家的“四三派”小头头儿,他长得瘦瘦的,像只螳螂。他本来冲李三友来的,没想到孔丹也在,一下愣住了。他第一反应就是两手一前一后举起来,大叫一声:大家不要动!活脱脱一个舞台亮相动作。孔丹问他,怎么了?他说,抓你们来了。孔丹说,是吗?就你们?抓我们来了?孔丹后来老学他这个亮相姿势。 


  抓我的时候,我正在家。我们住的是大杂院,院套院。前院的听到有人正打听秦晓,见架势不对,就跑过来对我说,有人抓你来了,快跑吧。我说,跑什么跑,不跑。紧接着进来一帮人,有学生、有老师,还带着居委会的人,进来就宣布“军宣队”拘留我的决定,还搜走了我写的文章草稿。他们说,凭这几张草稿,就可以认定你的观点是反动的。我当时以为会有戴镣长街行的感觉,豪气顿生。出门一看,没车。我心想怎么没车呀?只好走路,走了好远才上无轨电车。我对他们说,我可没带钱,你们买票吧。真窝囊!一点都没显出英雄气概。

 
  李三友是高唱着《红灯记》中“临行喝妈一碗酒”进来的,一听我就知道他到了。那次一共抓了四个:三友、我、孔丹,还有刘辉宣。我们被关在学校。第二天,我们提出来要锻炼身体,先是跑步,一个人带头,其他人跟在后面,跑到中途就互相串供。关我的那小屋对面是厕所,我在屋里坐着,孔丹上完厕所,用手指指,孔丹走后,我上厕所,取走他留的纸条。孔丹还给我送西瓜,在西瓜里放个条子。串供后把什么都推得一干二净,就跟共产党搞地下工作似的,死活不认账。他们在我妹妹的笔记本里找到一首反“中央文革”的诗,是京工附中李丹刚写的。我就利用他们让我回家取东西的机会,跟我妹妹说,你就说“串联”时一个陌生人给你的,你抄下来,那诗也看不懂。我们反正一问三不知。大概关了两个多月,就不了了之了。可还是不许我们离开学校,说你们都是党员,等到运动后期处理吧。



08


  我们被放出来不久,学校开始分配工作。第一批是当兵,第二批当工人,工厂在偏远的青海西宁、乐都。我们根本不敢奢望。第三批是北大荒,我们还真跑到东北农垦兵团驻北京办事处去,要求报名去北大荒。人家后来答复,我们了解过你们的情况,你们是危险人物,是要受控制的。北大荒属于边境地区,万一有点闪失,你们不就跑过去了?我们负不起责任,你们还是回去吧。最后,我明白了学校的意图:你们几个甭想走,得好好整你们。 


  一九六八年十月,去内蒙古插队的师大女附中刘进回京买文具和生活用品。她告诉我们,内蒙古老乡有多么热情,草原有多么美丽浪漫。我们在北京被整得灰头土脸,再说总要寻求新的生活吧。记得小时候,我哥哥弄来个烧饼夹羊肉,因为是凉的,吃得我差点吐了,此后我就再也不吃羊肉了。有一次,家里骗了我,包羊肉饺子,却告诉我是猪肉馅的,被我吃了出来,就发火不吃饭了。以后我们家包饺子,都是两种肉馅。可要去内蒙古就非要吃羊肉不可,这关过不去,在内蒙古根本无法生存。我一咬牙,到西单商场饺子铺吃了顿羊肉饺子。一下吃了两盘,感觉还行,就决心走了。从此跟羊肉结下不解之缘。 


  离开北京倒并没有什么思想波折与浪漫情怀。尽管如此,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还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过去的革命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再说解放后农村也搞过“四清”运动。要了解中国的社会,先要了解中国农民的情况。 


  我们扛起背包就走了。坐火车、坐卡车辗转两三天才到达内蒙古阿巴嘎旗。一到那里,就有一种解脱感。我和三友、冯江华、路书奇、狄阜平五个都是四中的,彼此熟悉,经历相仿,而且还都是世交。另有一拨儿女生,是师大女附中的。知青办说我们不是正规途径来的,没有介绍信,不肯分配。我们在旗里泡了一个多月,住在男女混住的大车店。有时早晨醒来,一个老太太就睡在我旁边! 


  我们每天都跑到知青办,帮他们刻蜡版,边干活边聊天。知青办的人觉得我们这拨儿人少见,要文化有文化,要思想有思想,再说我和三友还是学生党员。他们被感动了,正好赶上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终于被分配了下去。我插队的具体地点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公社额尔乌登大队,属边境二线。



  (本文摘自北岛、曹一凡、维一编《暴风雨的记忆》,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


秦晓专页
秦晓:草原上的阅读,
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我们在牧区吃商品粮啃大羊腿
秦晓:我的牧区生活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老编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北京四中
董良翮去世,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孔丹三别
孔丹:回忆邓小平往事
送别李三友董良翮陈小鲁
计三猛:深切怀念李三友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曹一凡:抗拒上山下乡的“老泡”们
李杭:我那遥远的北京四中
北岛:北京四中那些事
北岛:四十年前的记忆断章
唐晓峰:难忘的一九七一年
牟志京:拍婆子与黑格尔
牟志京 :《中学文革报》与 遇罗克
张育海:战殁缅北战场的红卫兵
记亡友育海:没有墓地的陵园
陶洛诵:我和北岛,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陶洛诵:那些少年,

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陈凯歌:下乡时带十管特大号牙膏
张伟光:北广研究生的倒爷岁月
张伟光:罗马尼亚边境小镇的一夜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