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应走在曲线之前
经济周期动态追踪系列之19
本文原载于“经济机器”公众号(ID:EconomicMachine),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往前看,尽管部分指标出现一些企稳改善迹象,但“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仍有较大概率超出市场预期。
需求收缩:经济增长的四大动力中,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率先反弹,是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消费和投资反弹相对乏力。2021年下半年以来,除了出口继续保持一枝独秀外,其他三大动力均出现减弱迹象。消费方面,剔除价格因素的社会零售销售当月同比增速从6月底的9.8%大幅回落至11月的0.5%。消费下滑背后有疫情下半年多点爆发的因素,刚刚呈现回暖迹象的线下消费遭遇“二次打击”。过去一段时间,对于教培等不符合时代方向行业的整肃导致行业性收缩(比如降薪裁员),也对消费需求形成抑制。
房地产方面,房地产销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从6月底的7.5%,大幅下降至11月份的-14%,房地产行业几乎“一夜入冬”。房地产下滑有周期性原因,2015-2020年,房地产行业呈现复苏和分化走势,行业自身存在调整性需求。2021年下半年以来,供需两端多种因素叠加下,房地产行业出现了同步的下行(图1)。
图1、70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同步下滑
供给冲击:疫情带来的全球性供应链中断,也或多或少地冲击到了我国供应链,比如“芯片短缺”,比如“运价飙升”,比如大宗商品进口因防疫原因出现下滑等。相比较而言,我国防疫工作“一枝独秀”,供应链恢复的也最好,但完全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冲击不可避免。 供应冲击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来自环境的压力。能耗双控压力下,下半年部分地区工商业生产出现限电断电现象,工业生产受到了明显的供应冲击。随着“能源保供”工作的推进,生产端的供给冲击在缓解。尽管把绿色可再生能源从能耗考核中剔除,拓展了发展空间,但“现阶段,我国生产函数正在发生变化...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约)架(束)”。供应端的多重约束,将在中期内对潜在增速构成实质性抑制。
预期转弱:预期和信心对于经济机器的运行至关重要,预期影响投资、消费等行为,并通过乘数效应,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某种程度上讲,“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预期转弱主要来自在几个方面,一是周期性谨慎预期,包括由于需求、收入等增长放缓,而对未来的信心指数下降,比如投资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
二是结构性谨慎预期。比如房地产税试点尚未落地。作为影响购房决策的关键变量,房地产税何时落地,政策细节,都将实质性影响购房行为。在此落地之前,潜在购房需求或将推迟;比如,过去一段时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新政,整肃规范与主流不符合的行业,打压消费主义等不良生活方式,一些被“锤”的行业以及潜在将被“锤”的行业,投资和消费预期正在转弱。
供需两端走弱,预计今年四季度GDP增速进一步放缓至4%左右。随着Omicron的蔓延、工业去库存周期开始、房地产紧缩效应显现,以及叠加今年一季度的高基数效应,明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或最大,同比增速或进一步放缓,稳增长压力非常大。
资料来源:浙商证券研究所
经济出现一定下行压力,稳增长难度出现一定上升,并不意味着我们悲观失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实际上,中央对困难的估计已经非常充分,同时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只要我们持续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尊重经济机器的运行规律,以系统思维处理改革与增长,前瞻行动、大胆发力,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走出困境。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增长应成为经济工作阶段性的中心任务。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所淡化,将更多精力放在改革、去杠杆等上面。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鹰派经济学家把改革和增长对立起来,认为经济放缓是“勇敢”和“担当”的表现,主张以强硬的、运动方式推进改革,其结果就是经济不断降速,财政困难持续加剧,所掌握的资源不断减少,改革难度倍增,实体经济杠杆水平不降反升。中央重提经济建设为中心,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纠偏。
以系统思维认识经济规律,核心的就是全面、准确、完整理解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改革与增长的关系。我们现阶段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决定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动摇,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仍然需要以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那种先改革、后发展,或者只要改革、不要发展,或者运动式改革的做法是静止的、机械的,违背经济机器运行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际上,只有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推动改革,为改革埋单,从而提升改革的胜率。同时,不要把改革扩大化、庸俗化,以改革的方式稳增长,减税降费、供给侧改革或许有利于提升长期增长潜力,但稳增长的矛盾是短期总需求不足问题,核心地还是要宏观政策发力。
具体到明年,应将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一些具有“紧缩效应”的改革建议少推或缓推。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一针见血指出,在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各地应“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既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也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改革措施的推出应注意时点、节奏和方式,也要注意部门间协调。经济周期性下行阶段,稳增长成为阶段性中心任务下,一些具有收缩效应的产业政策能否少推或缓推,能否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恒大之外,房地产头部企业排队违约或躺平状态是否正常?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标准能否放的宽一点?改善性需求能否属于合理范围?在五年试点期内,房地产税推出时点能否适度后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