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轻易劝别人“做时间的朋友”?
大类资产配置思考系列之⑱
本文原载于“经济机器”公众号(ID:EconomicMachine),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对宏观和大类资产配置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进群交流
长期来看,估值变动在股票投资回报中贡献为0,收益几乎全部来自“业绩增长”;
为了避免周期波动,尽量避开上游“周期股”,选择一些波动性较小的行业,比如中下游消费、医药;
从这些穿越周期的行业中,选择那些“壁垒高”、“护城河宽”的龙头标的,以降低周期波动。
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大师业绩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国内近年来也跑出一批“价值投资”的成功实践者。
经常看我们公众号的朋友知道,我们一直强烈反对以死扛的方式,来穿越周期,并在过去一段时间数度提示核心资产应该高点离场:
2021年1月16号,我们在《2021年十大观点:卖出过贵核心资产》中,明确提示大家抛掉手上涨幅过大、估值过贵的核心资产; 2021年9月号,我们在《核心资产,调整结束了吗?》,提出“戴维斯双杀”矫枉过正,远不是抄底的时候; 2021年12月11日,我们这波的顶部提示“放水克制下,春季行情不建议入戏太深”。 2022年1月26日,我们在《2022年十大观点》中提出,“核心资产短期仍面临逆风,调整并未结束”,且“对新能源板块,整体开始保持谨慎”。
我们之所以不鼓励大家以“死扛”的方式,穿越周期,主要是基于对“周期”的敬畏。而“时间的朋友们”严重低估了周期下行的冲击力,严重高估了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从而会在周期下行的某一个时刻,因各种压力(尽管长期仍然看好)而被迫斩仓离场:
周期性波动是股价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股价周期波动,不仅仅是盈利波动的简单波动,还叠加了情绪波动,放大了波动幅度,即戴维斯双击和戴维斯双杀;
不仅仅是上游周期股才有周期,情绪叠加下,中下游医药、白酒、必选消费股价周期性波动的钟摆非常大;
“护城河”和“壁垒”只在一定条件和前提下成立,当条件和前提变了,护城河会轻易被击穿。
作为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市场,A股整体具有“较高波动”和“较高回撤”特征,波动和回撤幅度、底部盘整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较大超出人性所能承受的程度,也较大超出产品合同所设计的风险承受能力。
巴菲特的成功更多地是个例,某种程度上是美股牛市的成功。除了美国之外,欧洲、日本等绝大多数市场中,长期持有取得成功的,不能说没有,但很难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推广、复制的模式。
过去数年,经历了超级大牛市后,核心资产在过去一年多中,出现了幅度惊人的回撤。一些按照“时间朋友们”最严苛标准筛选出来的标的,回撤幅度超过50%,部分跌幅甚至超过60%,跌出了周期股的感觉。
比如恒瑞医药、长春高新两只大牛股,历史涨幅超过400倍,“含茅量”几乎等于茅台本茅。历史回撤幅度极小,在各自领域具有极高的护城河,但过去一年多来回撤幅度超过70%。带量采购下,产品大幅降价,利润率大幅压缩,导致出现了明显杀估值。
比如中国中免,上海机场,有特许经营优势,成长空间大,护城河明显,跌幅接近60%。疫情防控下,免税赖以存在的人员流动受到抑制,导致业绩出现下滑。
比如中顺洁柔、中国飞鹤、晨光文具、中炬高新,属于必选消费,穿越周期能力强,但部分回撤幅度也超过70%。经济下行阶段,卫生纸、奶粉和酱油等细分行业的高毛利产品出现滞销,提价失败,再叠加自身公司治理存在瑕疵,出现了较大幅度回撤。
腾讯、阿里巴巴、美团,有平台垄断优势,护城河极高,但过去几年也出现了60%-75%的回撤。互联网平台反垄断下,护城河直接被“踏破”。
阳光电源、恒立液压、宁德时代等时代新贵,过去数年涨幅惊人,但由于上游涨价+下游需求减弱,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股价开始调整,目前仍未到底。
自下而上看,每家都能找到调整的理由,比如但整体来看,核心资产出现如此巨大下跌,有很多共性因素:
普遍地涨幅过大,估值过高,存在巨大泡沫。
百年“变”局叠加疫情冲击,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业绩出现下滑;
巨大回撤下,基金经理即便对“心水股”仍然看好,想死抗穿越周期,或许也会由于产品压力,而被动斩仓:
对于私募产品而言,大部分产品清盘线在0.7左右,这意味着回撤30%,产品就归零一次!回撤60%意味着产品要清零2-3次;
对于公募产品而言,虽然没有止损线,但一般个人投资者损失容忍度在20%-30%之间,当亏损幅度超过30%,就会出现本能驱动的赎回了。产品净值回撤超过50%,产品将会产生极大被动清盘风险。
即便是绝对回撤幅度不大,但如果风口持续不在的情况下,死守过冬的机会成本无限高,机构很难容忍产品在2-3年内持续跑输同行,绝大部分选择死扛的基金经理最终没有熬过寒冬而走人。
对宏观和大类资产配置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进群交流
“大类资产配置思考系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