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陈瑜:做公益,真正需要的是整合型思维人才 | 年会回顾
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在成都川投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年会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后的首届公益盛会,也是基金会论坛的第九届年会。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基金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571家机构的918名嘉宾与会。其中,基金会197家,有近200名理事长和秘书长莅临现场。
以下为观察者说环节,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睿智计划项目副总监陈瑜的观察与思考。
我想真正的学者都是在干活的学者。我来自社会组织,也来自基金会,有三分之一的生涯做社会组织,还有三分之一是做基金会的捐赠管理,另外三分之一做时政研究和公益教育。一天半下来,我觉得整个会议的议题和结构非常完整,无论是行业发展还是价值观、定位,这些都有探讨。我想送给大家三个英文单词,作为我对基金会行业的思考。
第一,Hyperconnectivity(超级联系)。第一天,我们看到了很多数据,这也是公益行业给我的很大震撼。在互联网生态发展之下我们天涯若比邻,很多的信息、交流非常紧密。我们也看到不同的领域在紧密合作,比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基金会和社会组织。这种超级联系之下,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如何做到更好的整合(integration),而不仅仅是联系?无论是从战略到实操,还是从实际的服务到研究,我们应该加强它们之间的整合。
其实,整合思维也是在不断反省我们自己的角色和人才需求。接下来,基金会和公益行业需要的是整合型思维的人才而不只是跨界合作。意思是说,无论你在哪个岗位,你的思考要超越你所在的岗位甚至你所在的领域。比如,你作为基金会的捐赠管理者,你要思考服务提供者、项目实施者的发展情况。同时,这种整合趋势之下,也让我们不断反省自己的定位——现在总说供给侧、需求侧,那么,在整合思维下,谁是提供者,谁是需求者?基金会是提供者,社会组织也是,因为社会组织在提供好的项目、好的社会分析以及好的实践。
第二,Inclusiveness(融合)。社会的发展,慈善公益的出现,本身是紧扣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在人中间。我觉得融合是公益慈善的核心价值,真正的融合需要有这种价值。我们要记得,无论在哪个位置,用什么策略或是什么方法实施要做的事情,我们要推动的其实是社会融合,这样的价值观应该渗透在不同的载体中。那么,基金会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持份者,怎么制定一些议题,怎么挑选项目,怎么策划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必须要思考在做这种种类型的工作时,我们在实践哪一种情况的融合。
社会上有一类社会组织可能需要我们要多关注,就是互助性的社会组织,比如病人的互助组织、社区居民的互助组织。互助本身是一个优良、重要的公益慈善价值。通过互助我们能够发挥这种价值观。我希望基金会在捐赠策略,或者捐赠管理之下能多关注、多支持这种互助性的社会组织,它在现代社会治理框架下是非常重要的、可持续的社会资本。
第三,Good data(好的数据)。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捐款的数据,或者时间的奉献,这些都是好的数据。但是我希望大家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数据,这些数据呈现出的社会价值在哪里?我觉得现在可能缺少了评鉴性质的数据——社会组织做了很多服务,也提供了很多数据,正是这些数据帮助我们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值得称赞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作为捐赠者的基金会,你们要做的是一种社会成果,而社会成果属于评鉴性的数据,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多少亿的钱或者是时间,而是要挖掘这种评鉴性质的、具有意义的数据(evaluative data)。
最后,我想说公益慈善是一个永续的工作,我自己总结为:be genuine,这是真诚的、具有价值的工作;be generous,慷慨、我们很愿意和大家共享,一起成长;be grateful,我们很感恩,在做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服务别人。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7年会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