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也是养生

感恩关注👉 花雨满天生命家园
2024-09-04


作者李辛: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

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年,瑞士),

《儿童健康讲记:

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

立品图书 2015等。


健康就是“平常”,

还有“中和”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

跟天地这个大的交响乐一起走,

走得平常中和,

这是健康的标准。

生病了,其实就是给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

病因叫“失节”,或者“失势”。

那什么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

健康不是说你面色红润,

精神饱满什么的,不是这些东西,

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么东西?

与自己、与社会、

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

和谐的关系中,

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天气热,别人都出汗,

你也能出出汗;

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

你也能走得动。

但如果别人都怕冷,

你还觉得热;别人都困了,

你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觉,

其实已经开始跟不上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健康的,

这已经病得不轻了。

中医眼中的病有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病。

神散,神不定,

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种。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

动心、动情、动欲,自控力差,

这是第二种。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惊醒,

怕吵,怕黑,怕鬼,这是神弱。

神病严重了,形神分离,

心口不一,表里冲突,

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

甚至喜怒哀乐发不出来,

或者发之太过。

比如说,

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属于“太过”,

目的就是渲染、挑动情感爆发,

制造痴迷粉丝,容易乱神。

还有“不及”。

你该高兴的时候却要压抑一下,

习惯了,就真的高兴不起来了。

太过,不及,都是失常。

“当其时而无其气”,也是失常。

该高兴的时候突然哭了。

原本是伤心的,却强迫自己坚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这是反常。

什么是健康?

健康就是“平常”,

还有“中和”。

所以,学了中医就知道,

“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

以前老师教给我一个看病的诀窍:

一个病,西医不知道是什么,

中医也看不出是什么原因,

你也不知道怎么治的时候,

怎么办?调常。

每次病人来复诊的时候,

要问他的生活状态,

吃喝拉撒睡,

这才是中医看病的基本指标。

吃得好吗?睡得好吗?

动得好吗?拉得好吗?

出汗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

把他的这些基础指标调到正常了,

就意味着生机恢复,气机趋常,

这个时候,人体本来的生命力,

就能把这个病给化解掉。

任何病都是这样。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有病就要根治,

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

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

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

没有生活,没有娱乐,

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

只剩下紧张、焦虑地跟病魔做斗争。

这是什么?失常。

你的秋千正在被人为扰乱,

甚至停摆!这种情况,

即使你有资源,

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

也是没用的。一个人要康复,

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

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

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

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

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

健康人也是这样,

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

与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

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

佛法里叫“正行”“正业”。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

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

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

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

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

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

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

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

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

很大的怨恨,

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

很多时候,

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

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

“反省”、“忏悔”,

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

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

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

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

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

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

信念随时有机会转回,

信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修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

身心感受无知无觉,

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

几根虫草就能改变很多。

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

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

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

不那么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肉体、

非常清净的心灵,

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

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

一包汤药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

气血也耗干了,

治疗就很难见效,

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针石,道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

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

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

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

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

越来越不好治,

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

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

然后才化生为物质。

所有的病,

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

都是这么来的。

真正的养生
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

是从他的内心出发,

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去求一个东西、

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

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

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

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

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

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

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

“形神分离”。

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

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

或者“身心合一”。

现在讲营养,要吃得好,

早上一个蛋,晚上一顿肉,

对不对呢?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

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

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

道理很简单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

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

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

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

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

汗也不出,也没运动,

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

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

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

医学知识就能明白,

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

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

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有知有觉地去生活,

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

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

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

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

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

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

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

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

什么东西不舒服;

二、跟谁在一起舒服,

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么、说什么、

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

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

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

这是真正的养生。

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

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

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

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

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

失守的状态,

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

即“甘”的意思,

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

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

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

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

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

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

躁郁综合征等,

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

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

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

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

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

“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

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

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

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

有为的习性轻一点。

佛法常说“自净其意”,

儒家讲“思无邪”,

道家说“为道日损”,

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对身体差的人,

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

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

但学习热情很高,

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

样样都不放过。

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

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

当身体弱的时候,

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

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

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

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

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

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

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

都会有感觉,

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

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精微感知力——

虚己的功夫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

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

(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

偏于社会化,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

环境暗示、媒体引导,

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

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指本能和直觉,

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

“悟性”,比如书画、古琴、

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

“出神入化,物我一体”,

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

“《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

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

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

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

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

自然而通达一切。

通过传统的训练方法,

静坐、站桩、太极……让我们慢慢学会

不再过度依赖于五官和逻辑思维,

用心直接就能体会当下的真实。

我记得大学碰到某些课实在没意思,

又不能离开,就坐在那里玩:

放松下来,把手指轻轻放在足三里,

放几十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玩的心态。

“玩”,

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字,

不少东西是在放松的状态里

无意中体会到的,太用力思考,

太有目标,往往会错过。

手指放在那里,刚开始没感觉,

穴位下面凹凹瘪瘪的,

这就是“虚”;放一会之后,

就开始“突、突、突”地跳,

“经气已至”,气血开始感应了;

过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慢慢地

开始起伏、开阖。

它会不断蓄势,有时候,

会觉得下面有力在向上顶,

而到一定时候它会沿着胃经,

顺着小腿接通下去,

通到脚脖子那儿,下不去了,

为什么呢?那里是关节,

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

而且容易存邪气,

所以要打通关节。

再放一会儿,它继续蓄势,

“嘭”,通到脚底了。

原来身体里的寒气啊,热气啊,

“呼、呼、呼”地出来了。

等你的感知力越来越细微后,

直接能够知道。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

每个周末就帮妈妈做艾灸,

当时还帮一个老师灸。

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

在他后背艾灸膀胱经穴位,

做到某个点,

感觉穴位里就像有喷泉一样往上涌,

像是把悬空的艾条顶起来的感觉。

这种感觉,说明是实,

“实则开”。人体内部有多余的能量,

自然会向外扩散。虚是什么感觉?

艾灸悬在穴位上有被吸进去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如果自己足够放松,

拿着艾条的手会自己动,

病人后背的气场会在艾灸过程中变化,

把你的手,其实是艾条,

引导到身体需要的地方。

这个状态常常发生在双方都很放松,

艾灸师“虚己忘我”的状态。

如果艾灸师心不定,

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强,

虽然专注,但执着、用力,

就感受不到这些了。

针也是这样,学针灸,

可以常常空出一个小时,

待在房间里给自己扎一针。

扎上之后,

静心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以前说的像扔一块石头在池塘里,

一层层的涟漪散播出去,

自己身体哪里堵塞、

哪里通利就慢慢知道了。

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

思想、情感、欲望、计划和各种

烦心事涌动围绕时,

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

等着你来发现。

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

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

体会到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

哎,太阳爷爷今天是很开心的,

花儿向我微笑,有只蜜蜂飞过,

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

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

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答案在这里。

END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健康的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花雨满天生命家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