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凡联万古空——成都武侯祠联墨鉴赏
一扫凡联万古空——《成都武侯祠》联墨鉴赏
天津大学 刘锋
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 赵藩(云南剑川)
此幅楷书联墨是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所撰并书。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唐,明初与昭烈庙合并一起,但人们仍称为武侯祠;康熙十一年(1672) 又重建。武侯祠内文物古迹颇多,而又以祠内对联引人入胜,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赵藩的这一副对联。赵藩(185l一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晚号石禅老人,白族,云南剑川人。
若论联墨合璧,擅楹联者有之,擅书法者有之;既擅楹联又擅书法而又有名联佳墨传世者,通观历史,也只有赵藩等寥寥几人而已。
赵藩之书,初宗欧阳询,后主攻颜真卿、苏东坡,于清代则融钱南园、翁同龢而形成自家风貌。他学欧以《化度寺》、《九成宫》为主,但在他中年以后,几乎完全摆脱了欧书与馆阁体的影响,主要以颜书的面目出现,偶参以苏字。学颜则以《勤礼碑》和《麻姑仙坛记》为主;学苏主要取法于《丰乐亭记》。
赵藩学颜,‘宁拙毋巧’,却又楷中带行,行书之中亦偶有草书体势。因此他的字,丰而不肥,肉中有骨,深得‘真颜不肥’之妙.
评价一副对联的优劣,主要的要看二点:准确、出新。所谓准确就是梁章钜所讲的切。关于此联,切分几个层次:
第一是切人,即:切诸葛亮。所谓切是指确切不移,用在其他人身上则不行,不能游离;当然还要典型,读者一读即知,不能晦涩。
第二是切地,切成都,而不是其他地方也行。诸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要切成都就要选诸葛亮治蜀,而不能用三顾茅庐、隆中对来敷衍。
第三是要切时,要有现实意义,不是为对联而对联。
所谓出新是指推陈出新,要独出机杼,不能蹈袭前人。对联是文学,贵在独创。歌颂诸葛亮的诗篇甚多,杜甫的《蜀相》,温廷筠的《经五丈原》等,都是一时绝唱。从文学性来说,作对联只要落入前人窠穴,就不能称之为佳作了。蹈袭不仅是指蹈袭文字,而且是指蹈袭立意;至于抄袭,那就是小人行径了。
因此这副对联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地方是它的立意创新:它不去写武侯祠如何如何,而是直接写诸葛亮;但既不是歌功颂德,不是敷衍历史,也不是作人物评价,如很多前贤曾经作过的那样;更不是仅仅抒发作者内心感慨,作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状;而是写诸葛亮的治道,诸葛亮治国的国策和战略。而正是这个治道对后世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作者所见者大,所以对后世影响也大。
赵藩崇敬诸葛亮,对诸葛亮治蜀的政策策略作了很多的研究,在《按行西北乡即事有作》诗中写道“亮岂徒严矫岂猛,灯前搔首有遐思”。所以赵藩告诫后人:学诸葛亮不能一味用严;更不能反而用之,一味用宽;必须审时度势。
上联借七擒孟获故事讲攻心之道,非常高明,以至此联被人誉为“攻心联”。‘七擒七纵’孟获不见于《三国志》而见于《汉晋春秋》,经过演义,于是成为《三国演义》的精采篇章,以至家喻户晓。〝南人不复反矣〞,攻心战术用得非常成功。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诸葛亮器重马谡,“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即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使敌人不战而降,“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点极受诸葛亮重视。反侧,源自辗转反侧,是指心绪不宁;引申为有动乱之心的人。《荀子•王制》:“遁逃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后汉书•光武纪上》:“令反侧子自安。”李贤注:“反侧,不安也。”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
攻心其实很不容易。阳明先生王守仁曾经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阳明先生特主教化,认为这是攻心的基础。攻心要有正确方法:
第一点是:法纪严明,出以大公,用心平正,善善能赏,恶恶能罚,则民无反侧。
第二点是:若民有反侧,必生作乱之人;则以德化之,以法治之,以势凌之,以恩结之,以诚待之;能行此五者,然后反侧自消,弭大乱于无形。
下联写诸葛亮治蜀,如何写?当然要写大的战略思考。这个大战略就体现在诸葛亮的一篇重要文章:《答法正书》。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刘备集团刚刚取得四川(入蜀),一方面还要打仗,开疆拓土;另一方面当然要稳定内部,“内修政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如何治蜀?这是个问题,但不外乎宽治和严治。
主张宽治的是法正,他是刘璋旧部,在刘备攻占四川时立有大功,此时已成为刘备的重要谋臣。他以汉高祖刘邦刑法宽简的成功事例为鉴,主张“缓刑弛禁” : 理由是“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针对当时四川“蜀土人士专权自恣”,法纪废弛,秩序混乱的形势,诸葛亮主张治蜀尚严。在《答法正书》中,诸葛亮指出,尚宽尚严要看形势: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闇弱,自(刘)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诸葛亮以严治蜀,效果显著,“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赞曰:“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一段最令人激赏。
主张宽治的是汉高祖刘邦,以宽济猛;主张严治的是诸葛亮,以猛济宽;因看清楚大势,所以都取得很大成功。秦皇过严,刘焉刘璋父子过宽,都导致失败。这就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武侯祠》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古知兵非好战”,“后来治蜀要深思”是赵藩用来规谏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的。岑春煊(1861年-1933年)壮族,广西西林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岑春煊是自诩‘知兵’的。庚子之乱岑春煊带兵勤王,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赏识。这个人也很有意思,是个反贪官的好手,清末有名的“三屠”之一。据野史记载:清朝未年朝中权势最为显赫而行事又极具个性的地方大员有三位,当时被人称为“三屠”: 湖广总督张之洞,用财如水,号称“屠财”; 直隶总督袁世凯,镇压拳民,杀人如草,得名“屠民”; 两广总督岑春煊,大量弹劾贪官污吏,谓之“屠官”。 据说,岑在两广总督任上,共弹劾贪官庸官1400多人;在署理四川总督时,一次就弹劾罢免了40多个贪官。有人这样形容岑春煊“每至一省,必大肆纠弹,上下皆股栗失色”。岑春煊治川尚严,赵藩曾做过岑毓英(岑春煊之父)的幕僚,和岑氏父子私交甚深,当时正代理四川盐茶道,故对岑以严治川曾多次劝谏,这也是此联创作的背景。
一副佳联应有长久的魅力。1958年3月7日,毛泽东主席参观武侯祠时,曾在此联前驻足良久,欣赏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是大战略家,也是大势家,对审时度势,自有心得。其时刘兴元主政四川,毛泽东曾嘱咐刘兴元:“到成都你看一看武侯祠赵藩撰写的对联,你读了这副对联,你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刘兴元一下飞机就直奔武侯祠。一时间〝武侯祠联〞传遍大江南北,笔者也是从那时读到此联的。
欢迎关注联都网站系列微信公众号:
1、联都
2、联都网
3、联都网站
4、联都论坛
5、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
本系列公众号近期将隆重推出——2017年度楹联作品盘点【******联集】,优秀联集将推荐给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参与2017年度对联创作奖的评审,欢迎投稿,欢迎实力角逐对联创作奖!
投稿要求:联作≥20副+个人简介+照片≥1张(原图)
投稿邮箱:99474877@qq.com
微信号:clr18687299660
同时接受和对联相关的其他题材如联理文章等,欢迎投稿。
但欲贺时勿忘切——浅谈杨晓雁贺岳老民立八十寿诞联
楹联书法艺术的双重变奏 ——探析楹联书法在清代鼎盛的多元化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