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树梅花一布衣——孙髯大观楼联墨鉴赏

天津大学 刘锋 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 2018-10-31

万树梅花一布衣——孙髯大观楼联墨鉴赏


                                            

大观楼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 孙髯


1品读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孙髯翁所作。孙髯(1701-1775),云南昆明人,号颐庵,字髯翁。据说他一出世,嘴角就长小胡子,故以髯名。孙髯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以诗文著称,终生不应科举,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大观楼位于昆明西南的滇池湖畔,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巡抚王继文主持。后屡经兵火,同治五年(1866 年)重修,民国五年(1916)大观楼辟为公园。共和国成立后又经多次修建,蔚为规模。大观楼长联大约出现在王继文之后60年,即乾隆中期(在1756年前后)。


长联的写法和短联不同,要有章法,要有层次,讲究起承转合;类似于写词或者写文章。大观楼长联是其中的典范。


作联先要切题。楼名大观,何谓大观?登楼远眺,海阔天高,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所观者大,故曰大观。


上联写景,写滇池正面,是用画家的眼光,是起。“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茫茫空阔无边”。以茫茫五百里,极写其大;奔来眼底,当然是观;而五百里亦非浪下,是写实。用一奔字,极有气势;两间用“披襟岸帻”以写我,行文为之一顿,收顿挫之功,不使一泄无余。起(首三)句即兴波澜。


再写滇池四周所观,是用仰视,是承。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白鹤山。用四个排比句写“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从国画的角度,这是从平远到高远。此小节动词也下得很确当,用骧写马之态,用走写蛇之行,用翥写鸡之振,用翔写鹤之飞。


排比之后又一顿,其实也是转。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胜处在滇池中。以后即转入俯视,看水;这是二次承接。不写鱼,因为看不到,作者于此绝不浪下一虚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岛,“趁蟹屿螺洲“,写沙洲,写小岛,用螺用蟹来形容,极妙,极确。接着看到岛上的草木,而以美人作比,”梳裹就风鬟雾鬓“,读之仿佛见到‘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作者的笔触是跳动的。于是目光又转到湖中,“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云南的云很有名,在灿若云锦的红霞下面,是无边的草浪;在草浪的起伏中,那些快活的翠羽精灵,兴高采烈地飞着,叫着;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图。


最后要合,这是从结构上说。从艺术上,写景已多,于是又回到抒怀,要点在“莫辜负”三字领字。此时作者的视点由近及远,从湖中转到岸上。“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并以此作结。沙还是莎?一直存在争议。晴沙与香稻、芙蓉、杨柳不谐。莎指莎草;据《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关于滇池的描述:“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则莎或近事实。“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一句,由质实转为空灵,艺术手法尤为高明。


下联观史,即所谓观心,是史家的思考。翻开历史,“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起句即很沉重,不由得诗人不发出一声长叹,“叹滚滚英雄谁在?”以上下数千年,极写其历史厚重。“滚滚英雄谁在”一问,仿佛读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的心情与明代的杨慎也是相通的。杨慎在《临江仙》一词中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此处孙髯翁当有借鉴之处。其间用“把酒凌虚”,是一顿。


无论写景还是写史,其中须有我在。诗人以 “把酒凌虚”四字,用笔极简,而双用动词,一个萧散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用宏观起,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一幅大历史的框架。下面就要收拾,这是画家的语言;若用文学的语言,就要铺陈、敷衍,就是要承接。于是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领字‘想’是追想当年,想起了汉、唐、宋、元,那些与昆明与云南相关的史实。


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发现有一条西南通往印度贩运丝绸的古道。汉武帝试图打通这条古道时,在云南洱海一带受到昆明族的阻挡。于是汉武帝在长安“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这就是“汉习楼船”。


据《新唐书·吐蕃列传上》载: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九征是指唐中宗李显时的御史唐九征。这就是 “唐标铁柱”。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载:“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宋太祖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唐朝扶持南诏而南诏叛唐),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这一块我不要了。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这就是“宋挥玉斧”。


据《元史·宪宗本纪》载: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结果灭了大理国,将云南归于元的统治之下。“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单个革囊缚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当地人称之为“皮馄钝”;也可多个皮囊连缀为筏子。这就是“元跨革囊”。


史实虽多,但用词精炼,值得学习。读者注意:作者故意不提明清两代的历史。因为提清就必须提明,明代沐氏永镇云南,本应该大书特书的;清代就要说坐镇云南的吴三桂,那是平西王。但作者身在清朝,有诸多碍窒,故省略。而写明又写清,行文也累赘。这就叫取舍得当。有些长联作者往往于此卖弄聪明,其实是不足取的。下联至此,应下一转语,因此用“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作一总结。这是承上启下。


费这么大精力,结果又如何呢?杨慎在《临江仙》一词中回答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直抒胸臆。孙髯翁于此要婉曲得多,“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此句化自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又进一步,“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纪念丰功的碑,纪念伟业的碣,当年的‘珠帘画栋’,都已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从史实到现实的感悟。也是作一当头棒喝。“苍烟落照”一句极其凄美,仿佛读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写到这一步,如何作结以提振下联,其实很难。议论、抒情还是写景,这就要看作者的功力。“只赢得”下得极好;赢得什么呢?吊足了读者胃口,只不过是“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四个排比一气呵成,而沧桑之感立见。这几句化用诗典的功夫也很值得学习。疏钟,渔火、清霜是化用张继《枫桥夜泊》诗意。用词也很考究,“杵”,“江”,“枕”都是名词,而作量词用,形象尤其鲜明。将历史的沧桑和作者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却出以景语,以此作结,妙不可言,只能叹为观止了。


2 修改

孙髯翁去世后,第一个修改大观楼长联的是程含章(字月川),据《程月川先生遗集》中的《修改云南近华浦大观楼长联》载:他认为大观楼长联虽然“才雄气猛,为海内第一杰作,惟连用排偶八句,而无虚字跌宕之,又无单句疏畅之,似嫌气滞”,修改后成为为这个样子。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苦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止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每一个人对一副楹联都会有自己独立的看法,本无足深论。长联讲究气息流畅,这种观点也是很正确的。但是他的修改却是失败了。因为于楹联创作很有借鉴意义,所以略作分析。兹举其大者,先看上联,“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他的本意是用四种颜色来写四座山;但是山的高低起伏全没有了;“西峙碧鸡”比“西翥灵仪”,气象的高华没有了;“北耸青虹”比“北走蜿蜒”,动感没有了。而且化虚(写)为实(写),实际上是变空灵为僵死,决不可取。但是,后来却被阮元沿袭了。至于“讴歌”不当是“高人韵士”所为,“诗情画意”乃陈词滥调。


再读下联,“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几令人作呕,其思想境界与孙髯翁自不可同日与语;改‘珠帘画栋’为“离宫别馆”只能证明其浅陋;“登斯楼也”,强学范仲淹《岳阳楼记》,“游于浦者”味同嚼蜡。此外不一而足。这好比一个三家村的语文教师在擅改文学大师的作品,自以为高明其实是很不堪的。


另一个修改大观楼长联的是阮元,清道光初年,阮元任云贵总督,驻节昆明。他对大观楼长联颇不满意。不满意是在内容的政治层面。从阮元给梁章钜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写道:“孙髯翁联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烈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骎骎乎说到我朝,故改为爨长蒙酋,递到吴三桂等人身上。”,目的是“所以抉正而消逆也 ”,他修改后的大观楼长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回忆,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洲,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先看上联,“凭栏回忆”比起“披襟岸帻”,语言俗不可耐;“波浪”比“空阔”,不仅境界全无,而且成为死句;“北倚盘龙,南驯宝象”纯作颂圣语言;至于“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摆出理学家的嘴脸,所谓面目可憎。将“点缀些翠羽丹霞”改为“早收回薄雾残霞”,是典型的点金成石。


再看下联,“爨长蒙酋” 是指少数民族的首领,用以指代吴三桂。“爨”、“蒙”均是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大姓,他们在开发云南和华夏一统方面自有其历史地位。把他们说成和吴三桂一样,说明阮元的史识并不高明。而且孙联只写汉、唐、宋、元,是奉华夏正朔;阮元的联却夹入少数民族的首领,也是不伦不类。如果细论,把吴三桂与汉、唐、宋、元并立,没有牵连进文字狱,也算运气不错了。加上“爨长蒙酋”句式也不对 ,在艺术上,无异佛头着粪。其余也无足深论。


之所以这么写,或许阮元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吴三桂是高邮人,阮元是仪征人,都是扬州人;而且又都坐镇云南;吴三桂是在云南搞起“三藩之乱”的,为避嫌疑,不能不表白一番。康乾时代的文字狱,对孙髯翁对阮元都是记忆犹新的。阮元是经学大家,是著名书法理论家,也是楹联大家,大家都是很佩服的,但他的修改其实很糟,原来一些很优美的有诗意的句子改成了死句 。当时就有人公开指责:“阮元所改,不及原文远甚,芸台(阮元字)亦多事矣。”


3书法

据云南史料,以撰写大观楼长联驰名的孙髯翁是擅书法的,史称孙髯翁“善指墨不轻为人作”。


据历史记载:孙联问世之初,昆明名士陆树堂以行草书刻,挂于大观楼前。


咸丰七年(1857),楼与联同毁于兵火;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才由马如龙重建。马如龙将原陆树堂草书的孙髯翁长联以拓片重刻,悬于大观楼二楼之上。当时的总督劳崇光曾题跋刻于联末:


  “滇南大观楼长联,乾隆中孙髯翁撰,陆树堂书,排髯纵横,大气包举,海内传诵久矣。咸丰丁巳,已毁于兵燹,联亦无存。今云峰军门捐廉重建斯楼,并购得旧拓本付手民,一方胜迹,顿还旧观,甚盛举也。适予初莅行省,乐观厥成,为识其缘起,俾后来者有所考焉。同治丙寅春,善化劳崇光识。”


    陆树堂字崇新,号养鹤居士,昆明人。诸生。擅书名,长行草,奇姿飞舞,成就颇高。其生平豪迈不羁,寄情诗酒。而性严正,乞书者非其人不应。工画竹,

风竹尤饶气韵。陆树堂的草书为“万顷晴沙”,是“沙”字,而不是 “莎”。这是需要说明的。


现存联是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总督岑毓英请赵藩书写,并刻木联,挂于原处。赵藩除将“辜”字改为“孤”字外,余皆为孙髯翁旧句。此木刻联长 一丈五,宽约二尺,为覆瓦状,上下联各九十字,阴文楷体,蓝底金字,光彩照人。自长联一出“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大观楼因此愈加名驰遐迩了。后迭经百年风雨,虽屡有修葺,木联仍不免朽损变形。

1999年,又依木联原貌,新制铜联,其长3.75米,弧宽0.45米,以纯铜制作,重达二百公斤,制作精致,原联风韵,全在于兹。


赵藩所书,楷书工整,雍容典雅,,遒劲圆润,,沉凝端朴。名联名书,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赵藩(1851-1927)字樾村,字介庵,晚年号石禅老人, 云南剑川人,白族。光绪年间举人,后历官至四川按察史。辛亥革命时,昆明起义,赵藩在大理响应,拥护共和,后当选国家议员,出任广东革命军政府交通部 长。1914年,赵藩回滇,以云南图书馆长任《云南丛书》总纂,从此“专掌图书无忌地,闲寻山水自由身”。


赵藩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见长,楷中带行,行书之中亦偶有草书体势。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当时求其墨宝的人很多,曾有“满城皆赵字,无处不藩书”之说。赵藩的书法初宗欧阳询,在他中年以后,主要学颜,以《勤礼碑》和《麻姑仙坛记》为归;偶亦参以苏字,学苏主要取法《丰乐亭记》。当然也借鉴钱南园和翁同和,而学钱南园更多,深得南园刚劲灵动之气,结体用笔又有自己的风格。


此幅联墨丰而不肥,兼且有骨,深得“真颜不肥”之妙。此楷书另有耐人寻味处在于偶有一两笔拙笔,整幅作品却生机盎然。可惜的是,读者往往不能去大观楼读原作木刻,而是从报纸杂志去读,尺幅一小,韵味全失,这是颇为遗憾的。

135编辑器


欢迎关注联都网站系列微信公众号:

1、联都

2、联都网

3、联都网站

4、联都论坛

5、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

本系列公众号近期将隆重推出——2017年度楹联作品盘点【******联集】,优秀联集将推荐给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参与2017年度对联创作奖的评审,欢迎投稿,欢迎实力角逐对联创作奖!

投稿要求:联作≥20副+个人简介+照片≥1张(原图)

投稿邮箱:99474877@qq.com

微信号:clr18687299660

     同时接受和对联相关的其他题材如联理文章等,欢迎投稿。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为达联意巧用辞——读赵藩成都武侯祠联之心得

但欲贺时勿忘切——浅谈杨晓雁贺岳老民立八十寿诞联

茶联耐品余韵远——胡小敏大碗茶简析

无痕用典是功夫——试析卜用可《春日读佛联并自嘲》

章有法则文有韵——读白国成分袂亭联有感

读懂人,方能写好联——读闫长安题离骚阁联

浩气凌云笔自刚——钱沣联墨鉴赏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二期(201805)开赛启事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一期(201804)结果揭晓!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开赛启事(201804第一期)

楹联书法艺术的双重变奏 ——探析楹联书法在清代鼎盛的多元化成因

【晓梅评联】第5期

【晓梅评联】第4期

【晓梅评联】第3期

【晓梅评联】第2期

【晓梅评联】第1期

联说儒家、儒学、儒教

谁是春风第一枝?——文彭联墨鉴赏

集书画诗联为一体的佳作推荐——《王亚兴百幅寿星画集》

《春莺佛教诗联选集》(佛教诗134首)

“南浦颐苑”新街征联大赛获奖作品“硬伤”多

孙髯翁其人其作探究

一家三代的对联情结

听雨谈天共一灯——董其昌联墨鉴赏

《春莺佛教诗联选集》【佛教楹联120副】

万佛寺征联作品欣赏

百联承韵老临州

《父母的眼泪》——清明节怀念父亲

墨随情绪自淋漓——王铎联墨鉴赏

联界陋习之四——以其昏昏,而曰玄玄

从一副对联谈起

联界陋习剖析之五——满足于不求甚解

朱熹联语考辨二则

【新闻“联”播】第二期之挽台湾学者和时事评论家李敖

【新闻“联”播】第一期挽霍金之《英文对联悼英灵》

关于无情对的界定和研究

【18.05.15.截止】“温州头陀寺永嘉大师杯”全国征联启事

《老廣州風情》系列对联作品

《康熙挽郑成功联》考辨

【三八妇女节特辑】古代贤母的故事

邓石如《沧海日》对联考证

关于《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的研究

对联书法的起源及其他

“拉面”元宵节联

对联起源考证

对联:该远离趋同思维【作者:张兴贵】

深圳刘红艳楹联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笔意集》(张兴贵楹联作品集 2017年度)

刘红艳对联作品选

吴岱宝楹联作品欣赏

李群懿楹联作品欣赏

小品几副《兰亭集序》集字联

张兴贵题二十四节气联

【新瓶装老酒】荒唐看奥运 奥运竞荒唐

糊涂居士写诗联的故事‍【对联故事妙趣横生】

《时事打油》:你见过如此高大上的打油诗吗?

联题山西吕梁临县23乡镇 别具一格

《荒唐对韵》(难得一见的好文)

联都元老哈哈公65华诞贺联欣赏

对联妆扮下的碛口古镇等你来

关于对联走向大众的思考与实践【附成功案例】

古代清官、名士的廉洁对联

乾隆661副对联欣赏

周恩来30副对联欣赏(纪念周恩来逝世42周年)

孙中山32副对联欣赏

关于“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联出处大讨论,精彩不容错过

蒋介石70副对联欣赏

百副楹联做嫁衣,中南海美的像个新娘子

毛泽东罕见佳联22副赏析

紫禁城(故宫)对联318副,看了方知读书少

习近平引用的楹联佳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