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能有几回择

贾德星 石舫塔影 2024-01-02


在迅疾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重要的选择,然而取舍之间或许很困难甚至纠结。无论你认为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只有清晰思考和辨别,才能在关键时刻识别机遇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贾德星,北大86数学系,现任职于建行。曾参加北大山鹰社活动,痴迷读书,爱下笔抒怀。比较关注时间主题,崇尚积极心理学,喜欢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






人生能有几回择



    当你置身未名湖边,会选择安静地读书,还是索性丢下书本,全身心投入地欣赏身边的美景?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此时此刻,你认得清自己吗?








01

从《哈姆雷特》

到“男怕入错行”


    “国王: 我们亲爱的王兄刚去世不久,我们理应悲痛......但理智和情感的交战促使我们......所以我有意和我旧日的长嫂,当今的王后结为夫妇......”

    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段。“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导演林兆华一反王子复仇的传统,重新确定主题为“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强调在迅疾变化的时代,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一些重要的选择。然而取舍起来或许很困难甚至纠结: “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这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看,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系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其实也不乏有关选择的重要话题,比如该在什么时间点、通过什么途径报告以及对公众发布疫情等。这里借毕业30年之际,只对个人生活中的一系列选择及其得失进行专题梳理,回顾这些人生的选择。











    关于选择,俗语中就有很多深刻的见解,比如“人生关键的选择就只有几步”。只有能清晰独立思考和识别、有明确选择意识的人,才可能在关键时候及时识别机遇并做出恰当的选择,也就是平常说的“机会只会留给有备而来的人”。又比如“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是,知易行难,听过、说过,不一定理解到位,不一定能做好。日前刚知道爱因斯坦一小时拯救世界的说法:“要花五十五分钟去学习、调研和思考问题,确定关键点,然后用五分钟去具体落实、解决问题。”所以又有人说成“知难行易”,也是强调不容易理解到位。

    高考时报志愿,我跟老师商量,他们都满怀信心地鼓励我:“勇敢地填报最好的大学,你有这个实力,相信自己!”至于什么专业,征询数学出身的邱校长和李老师意见,说自己以后想做数学研究,大学里会有什么课程,他们异口同声地称好,并介绍了方程组研究等方向。其他科老师则让我根据考分高低自己选择。家人当然更关心,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升学率,还关乎我未来的职业选择。父母跟我一起分析:最擅长什么?还有什么最适合找工作?这二者看似契合,实则往往有矛盾。家人觉得工科类更容易有好的职业,或者一些新兴学科,比如计算机类,但我想到一句话:“计算机是人发明的、不可能超过人脑”,就轻易排除了。考虑再三,自认为最擅长解数学题,所以就想“献身数学”。

    就当时的认知来说,也许算不上错;但从后来的生活历程来讲,就不好说了。“献身”是啥意思?跟考场上做一个选择题,或棋牌桌上的一招一式不一样吧?!但凡涉及成家立业的长远考虑,那应该管用几十年的,要在那么短暂的几天仓促做出判断,实属不易。怎么个“献身法”?将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当时无从考虑,年轻既是财富,也是风险,懵懂无知的我只能大胆而盲目地“拍脑袋”决策。由于清华没有基础数学专业,所以就放弃转投北大,此外还报了物理系作为备选专业。不过命运总是会开玩笑,最终还是被北大应用数学专业录取了,虽然我对怎么个应用法不甚了了。





    事后看来,最有选择自由的关键节点,思路或对策其实有明显欠缺,依据严重不足,没有行使好这份宝贵的权利。对“爱好”的抗压能力和“爱好”之外的其它因素,校园生活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有没有其它职业或生活模式可能引发自己的兴趣等,其实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考虑。虽然中学老师们都上过大学,可以更多地沟通交流,但当时根本不知道该怎样提问。

    结果读大学时遭了罪。我还自作主张,认定不能再像高中那样死读书了,而学数学偏偏需要狠下功夫。结果想读研时排名靠后,根本就没有资格,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又是要命的大胆“拍脑袋”决策!



02

从任教期间的反刍

到重回校园的心动


    曾随孩子通读久闻大名的《平凡的世界》,感觉很亲切,也许因为自身经历简单而平凡吧!

    在中原老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上大学之后的三十多年,一直在北京。经历相对单纯:前十年在学校,中学教学五年多,两次考研后,又当三年学生;后二十年在金融机构。

    当中学老师,生活相对简单,圈子窄;偶然读报,但感觉总体跟时代有些脱节,仿若隐居都市。自己也不大求上进,对前途将来考虑不多。因业余时间较多,倒是读了不少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职学习也是专业知识反刍消化的重要阶段,感觉挺受益,很有启发。与毕业前“连续多年读书,想换换感觉”的心态相比有了新变化。通过区教研室约请有经验的老专家集体备课,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对知识点和教学思想的理解,与自己上中学时相比,有了全新的感受。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与同事交流解题等,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数学思维方面也恢复自信。当教师节收到学生的祝福,“贾老师,感谢您的辛勤教导,让我从一个畏惧数学的孩子变成喜欢听您课的学生。教师节快乐!”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与大学数年受心理打压的感觉相比,岂止是缓过劲儿来?

    这段时间的沉淀也为后来考研做了坚实的铺垫。特别是二次考研时,功夫下到了,感觉就全变了。



    教学之余,也曾想试着写写文章,但并不顺利,就有再考学、得到老师指导的想法。后来有同事建议读计算机专业的夜大课程,所以有了东西城之间骑行半年的奔波之苦。学校试行新的聘任制,对教师提供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机会,但压根儿就没人通知我,是别的老师私下跟我说的。当然最后我也没有获得这个机会。

    心情不好总需要排解,春夏之交偶然回到北大,碰巧在三角地看到转让歌剧《茶花女》门票的消息,当即抓住这个机会。晚上在大讲堂看了这场演出,那种梦幻般的幸福感,重又激发起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心动向往,引发我再回校园读书的强烈意愿。印象最深的是指挥对歌剧与小说、电视剧的区别,有一段简短的解释:“歌剧,是对关键时刻的心理活动的极致抒发,如咏叹调;过程则会简单略过,跟小说、电视剧几乎相反。”这几句深入浅出的话语,醍醐灌顶,让我深有感触,我也需要朝那样的境界努力,那就工作不干了,再上学吧!这就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曾经面临、真切经历但也并不轻松的一次重大选择!


张明东  摄


03

从辞职考研、两次打工

到读研再就业


    重新抉择后的具体过程并不简单。为获准报考,先要办辞职,放弃相对安逸的中学教师生活,丢掉铁饭碗。但首先面对的就是跟单位领导的斗智斗勇,获得批准。新上任的M校长是教数学出身,暑假组织旅游时曾让我带队。我提出考研时,当时就被直截了当地回绝了:

    “不行!再好好考虑考虑,过几天再找我。”

    “我已经考虑好了!”我马上答道。

    “你先走,回头再说!”校长想了想。

    我感觉几乎无望,被拖住了。没想到过了两天,同年级组的D老师找我,说校长问他,如果我想考研,原先我教的两个班的数学课能不能排开。我闻听此言,知道时机来了,于是又去找校长。

    “考虑好了?”他还问我。

    “是!”我语气坚定。

    接下来的辞职手续办得异常顺利。与此同时,购买辅导书、报英语和政治辅导班,在八月的雨季里沿北二环来回奔波,回母校去听辅导课。还有正式离校前繁重的教学任务,终于在十一月份获得自由身,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多年未参加过应试,第一次考研成绩不太理想。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回去岂不是抬不起头了?于是决定背水一战,先出去打工半年,到秋天再战一场。



    先做两周图书销售员。尽管是迫于生计,也参加了岗位培训,但生活状态面临这样重大的变化,心理不可能不产生波动,落差肯定是有的。“顾客是上帝”,在顾客面前赔笑、放低身段,那种内心的尴尬只能靠遮掩加以捂盖。当费尽口舌介绍了半天书籍,读者却放下书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开,心里落下的深深划痕一时难以抚平。每天都感到挑战很大,很不适应,就那几天时间里,一会想干不了,一会又要浪子回头,来回折腾。

    如今习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难免会觉得我那时的反应方式太矫情,那算什么呀?毕竟我是一直抱着铁饭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生活的磨耗。

    后来经人介绍到万圣书园站柜台,工作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接触人文社科书籍,越来越多地跟来店的人文学科类读书人交流,开启了人文思想的启蒙历程,阅读领域和层次逐步转型。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望着坐在角落里读了大半天书的年轻学生,竟然不忍心告知该下班了,我知道自己的心态已经慢慢平和豁达了。

    “要关门了吗?”年轻人抬起头来,眼中流露出不舍。

    “我们不会关门的,”我面含微笑,“只是今天要下班了,明天欢迎你再来!”







    然后又在首都图书馆自习室独自苦战半年,花很大力气和精力研读考研相关内容,三门数学专业课都认真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习题集准备,最终很有把握地拿到了高分,确保顺利重返校园。尽管付出的代价不小,但不再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而是脚踏实地地步步为营,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其后不久,心情平静地开始了第二段打工历程。那是经学生家长介绍,在《英语世界》编辑部做技术编辑,具体职责是双语校对。主编是西南联大毕业的原商务印书馆资深编辑陈羽纶先生,此外还有几位老先生,也有自家经营书店的年轻朋友,与他们的接触令我受益匪浅。







    1997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读研三年。根据个人的切实感受,放弃了参加保险精算的相关考试,从而丢掉了对精算师生活的幻想。主要收获是掌握了经济学基础理论,并能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效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再就业时,又是非常艰难的抉择,那时可供选择的余地已经非常狭窄。后来很偶然地来到建行,而原来的专业课也束之高阁了。接下来就是生活选择序列:恋爱、成家、买房、抚养和教育孩子......身处活生生的现实之中,对“人人都是哈姆雷特”、“经常面临种种选择”的体会更是不断加深。


生活




04

从阅读史的摸索

到写作领域的开拓


    十岁时搬家到周口,知道有书店,我才有更便利的机会接触课本以外的书刊。近40年来,一直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习惯,各种各样的阅读几乎从不间断,这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初二时,就写过读书周记,购书读书的习惯在自然而然之中根深蒂固了。迄今,我也一直对逛书店情有独钟,虽然现在也逐渐享受到网购的便利。

    我对英语和文学阅读根深蒂固的爱好,或许是源于阅读高三英语课本里的美文并享受到的那个过程。




    十多年来,为带好孩子,读了不少从科学喂养到家庭教育的书。其中,《中华德育读本》《了凡四训》《心经》和德育动漫等,都是偶然通过养正学校的公益讲座和热心朋友交流介绍等途径逐渐接触到的。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方式,避免简单被动复古。

    家人读书方面的互动关系也很微妙,或可说是“边打边谈,边谈边打”。而《平凡的世界》三卷,则是孩子率先读完,家长才随后赶上。我不忍割舍的一个事例是,通过共同参加北大中小学语文教学软件开发课题组的公益讲座,家人形成应该加强经典学习的共识,并先后阅读了《教育六问》。这对我们一家人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论语》等国学经典影响比较大,孩子因此有机会接触并全文抄录《论语》等经典。家里的书桌旁、《百家讲坛》的屏幕前、国家图书馆前的草坪上,都留下了我们阅读经典的身影。

    我的个人阅读史,是不断摸索和选择的过程,走过弯路,但兴致越来越高。尤其喜欢柯维的《高效能习惯》系列、吴维库《阳光心态》系列、稻盛和夫《活法》系列和余世维讲座等。






    与阅读相辅相成的写作,则是从意外开始到越来越自觉主动参与的选择过程。到建行后,平时也喜欢阅读《建设银行报》的文艺副刊,感觉这些作品比较接地气。我也意外发现,就类似内容和写法而言,自己或许也能“够得着”。

    后来就有了散文《真的喜欢自然》。其实起点很低,开始时连主题到底是“喜欢自然”还是“喜欢秋天”都是含混的。但后来的修改稿见报了,显著鼓舞了我的写作自信,心理调整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

    接着又陆续发表过《来去匆匆》《永存感激之心》等十多篇散文,有的还在分行获奖。也有服务管理类征文,关于积分管理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的论文等,不一而足。

    为了带孩子学习写作,我也是煞费苦心,主要是自己率先垂范。参观旅游、家长会、读书交流活动后,还有学校通知的征文活动,我都自己先动笔。近年在校友圈里也写过一些回忆录,比如《那时年少》《青春在山野中放飞》《山鹰岁月》等。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选择”话题是:上大学以及毕业后,应该学什么?是巩固优势、继续发展兴趣,不管承受能力、前景如何?是否有新收获?像电影《钢琴师》那样极端的例子,攻关不成,人几乎疯掉了!还是根据时势机遇或工作生活需要,大胆拓展新领域,华丽或并非华丽地转身?这个选择也许永不会有标准答案,一切因缘际会。



05

从感念母校带来的新选择

到微信时代的新机遇


    北大对我的影响是常新的。因为母校对于我不仅仅是过往的一段经历和回忆,对现实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也仍然常有新启发。我对母校深怀感恩之心,特别是感激母校的综合性;心里也非常推崇跨专业跨年级,甚至跨院校跨职业的交流互动。2019年11月底,我趁休年假之机,再次到北大书店进行“疯狂”的大采购,将许多美学、文学书籍一网打尽。

    2014年春,因临时到常州出差的工作急需,偶然开始接触智能手机和微信,进入自己的微信时代。后受好友朋友圈的启发,连续撰写“正强化系列”400多天,后来又改成发每日名句等,其间自然养成了用手机碎片化写作的习惯。微信也意外促进了我与诸多校友的交流。为《博雅漫记》等校友征文投稿,参加校友专题诗会,成为校友诗文群积极分子,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也陶冶了性情,增进了同学情谊。



罗西尼 曲;辛辛纳提通俗管弦乐团 演奏


    今年元月6号的校友新年音乐会,我有幸参加聆听了,庆幸自己能有这个机会欣赏到许多西洋名曲。我与家人观看了整场的精彩演出,超出了原来的想象,只能用完美和震撼来形容!大讲堂有我们许多青春往事的回忆,仿佛又重拾《茶花女》那晚梦幻般的幸福感。

    那天入场前要求大家用洗手液,开演前也通过大屏幕和广播介绍了七步法洗手,这是新冠疫情前最后一场演出,母校的爱与温暖涌满心田。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疫情结束后能重回母校,重回大讲堂,去体味那“艺术的魔力”:

    沟通不顺畅,无异于不在同一世界。若时空距离太远,若语言不通,若信仰不同,若核心观念不一样,若环境太嘈杂,若深度睡眠,若极度陶醉于洪亮歌声或响亮乐音......没办法改变,只好先随它。但一旦有心灵对艺术打开大门,就可能带来转机,化险为夷。

    戏曲歌剧舞曲、绘画建筑交响......艺术的魔力超出常人的想象。祝福感激,为那扇开放的心灵大门。




往期回顾 


三十年律政风云

我在美国教中文

北大毕业30年那些事

明天会更好

记忆中的武汉

天佑武汉 天佑中华

那年我们面对非典

你花开时我花发

皱纹赋

不负元阳不负天

山鹰岁月

麦荡

秋访上高地

燕园组歌:无名的深湖

希望的田野

2019纽约马拉松后记

未名湖与未名的我

锁麟囊:贫富有落差,人品无两二

蓝岛1986咖啡屋(音乐剧)

永远的丁石孙校长(续)

花痴花语(配乐朗诵)

2013

周老师的化学课堂

永远的丁石孙校长

我们那四年

回望一个时代的背影

日本四国岛游记

今天星光灿烂

千黛诗画赏读专辑

石舫塔影赋

妈妈,多爱您一次

您是我心中不能触碰的痛

创刊号:光阴的故事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第71期

编委会:张明东、李革、周剑峰、刘旭东

法律顾问:刘旭东

本期主编:张明东、周剑峰

图片提供:贾德星  致谢网络图片

2020年3月27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曲等原创文学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