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慈欣 | 一个和十万个地球

刘慈欣 友朋说 2022-04-23


如果把人类文明的整体看作一个婴儿,那也是一个早产儿。文明的发展速度远快于自然进化,人类实际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脑和身体进入现代文明的。那就有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没有外界照顾,人类文明这个婴儿是否将永远无力走出自己的摇篮?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被当作黄金时代——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仅3年多时间,第一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其后仅8年多时间,人类就登上了月球。但很快,阿波罗登月计划因资金中断,取消了剩下的飞行。之后,人类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块在地球重力场中抛起的石头,达到顶点短暂停留后急剧下坠。阿波罗17号最后一次登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后,人类太空事业的性质悄然发生了改变,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转向地面。阿波罗17号之前的太空飞行是人类走出摇篮的努力,之后则是为了在摇篮中过得更舒适。太空事业被纳入经济轨道——产出必须大于投入,开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类心中的翅膀折断了。
  
回头看看,人类真的想要走出摇篮吗?20世纪中叶的太空探索热潮,背后的驱动力是冷战,是对竞争对手的恐惧和超越的愿望,是一种显示力量的政治广告——人类其实从来没有真心把太空当作未来的家园。
  
人类文明要想在人为或自然的环境变化中长期生存,只能把环境保护由被动变为主动,整体性地调整和改变地球环境。比如为缓解温室效应,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巨型太阳能蒸发站,把海水蒸发后喷入高空,增加云量;在太阳和地球间的拉格朗日点,给地球建造一面巨大的遮阳伞。这些工程无一不是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其规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笔,所涉及的技术,都是在科幻作品中才有的超级技术,其难度远大于太阳系内的星际航行。
  
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从经济层面上看,环境保护与太空开发十分相似:都需要投入巨量资金,初期都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但人类对环保的投入与对太空的开发相比,大不成比例。以中国为例,“十二五”规划中计划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为3万多亿元人民币,但对太空探索,只计划投入300亿元左右。其他国家也差不多。
  
太阳系中有着巨量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资源,从水到金属再到核聚变燃料,应有尽有。按地球最终养活1000亿人口计算,整个太阳系的资源总量可以养活10万个地球的人口。
  
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人类放弃了太空中的10万个地球,只打算在一个地球上生存,而生存手段还是环保,一项与太空开拓同样艰巨、冒险的事业。


  
同环保一样,太空开发与技术进步是互动关系,太空开发会促进技术进步。在阿波罗工程之前,美国并不具备登月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工程进行中开发的。核裂变技术在地球上已成为现实,实现太空核推进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可控核聚变虽还未实现,但只存在技术障碍,而不是理论障碍。
  
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40多年前,登月飞船上的导航和控制计算机,其功能只相当于苹果4代手机的1‰。
  
太空开拓与过去的大航海时代相似,都是远航到一个未知领域,为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的航行在当时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但女王自己也供不起这支船队。据说她把自己的首饰都典当了,资助哥伦布远航。事实证明,这是最明智的一笔投资,以至于有人说世界历史从1500年开始,因为那时候人们才知道整个世界的全貌。
  
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现在我们比哥伦布有优势,因为哥伦布看不见他要找的新大陆,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很多天还没见到陆地,那时候他内心肯定充满了犹豫、彷徨。而我们要探测新世界,抬头就能看到,但现在没人来出这笔钱。
  
也许,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人类的个体婴儿一样,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真的永远无法走出摇篮。
  
但从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没有父母的,人类是宇宙的孤儿,我们真的要好自为之了。


  


—— 版权声明——

文章原载《我是刘慈欣》

刘慈欣 著

图片源于网络

在此鸣谢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推荐阅读 ——


许纪霖 | 你真的了解台湾吗?

唐德刚 | 八年抗战史新解杂录

邓晓芒 | 武侠小说与常识

高全喜 | “丧权辱国”的另一面

周国平 | 精神的故乡

周濂 | 正派社会与正派的人

施展 | 字节跳动的命运由己还是由天?

赵林 | “世纪末”的疯狂与上帝的“天罚”

许纪霖 | 华夏与边疆——另一种视野看“中国”

丁学良:苏联为何遭遇体系性失败

何怀宏 | 受命造反的青春暴力

马勇 | 重新认识外国资本和中国资产阶级

对话 | 谁才是后浪?

施展 | 为何今天的网络上充满戾气?

赵林 | 加尔文的“无心插柳”

杨奎松 | “国民国家”的流失

唐翼明 | 当学生的脚踏在老师背上的时刻

马国川 | 采访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

朱学勤 | 猫头鹰的翅膀

朱学勤 | 火车上的记忆

朱学勤谈美国、法国革命:两次革命,两个政治传统

同人对话 | 一厢情愿换不来天长地久

朱学勤 | 汪道涵先生二三事

刘慈欣 | 新冠疫情与外星人

马国川 | 民法之争:要法律,还是要传统

张松 | 必须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喜剧的时代。

柴静 | 不理不睬,随他去吧!

有鬼君 | 怎样把阎王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施展 | 美国的力量≠美国政府的力量

许小年 | 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泡沫

许纪霖、刘擎、白彤东、吴冠军|谁无法呼吸?

徐贲 | 沉默和失忆的国民是怎样教育成的

朱学勤 | 猫头鹰的翅膀

陈嘉映 | 何不做点自己高兴做的事

金雁 | 东欧见闻

赵林 | 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对峙

金雁 | 俄国为什么能够发生革命?

马国川 | 德育论战: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李天纲 | 谁的上海?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秦晖 | “英明”的昏君——崇祯帝

陈俨 | 走向深蓝——我所经历的亚丁湾护航

葛剑雄 | “好奇”发现了世界,“好奇”也改变了世界

木心 | 街头三女人

赵林 | 它反抗、它拒绝,但无人知道它要什么。

刘军宁 | 托克维尔的“法国大革命启示录”

汤一介 | “天人合一”给我们的四点启示

邓晓芒 | 自由意志意味着什么?

李泽厚 | 苏轼的意义

葛剑雄 | “天下为公”何以成了“天下为我”

樊锦诗、赵声良 |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马戎 |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

李天纲 | 千万不要小看“北外滩”的文化价值

金雁 | 我的1960年

杨奎松 | 种族平等?

韦森 | 美联储的制度设计及其百年演变

许纪霖丨一个提倡“讲真话”的文化老人

许纪霖 | 你懂什么是革命?!

孙周兴、许纪霖 | 全球化还有吗?

许纪霖 | 疫情背后,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赵林 | 宽容·启蒙·革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