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留档案 I 林小颜 x EDM电音诗
驻留领读者Xiao Yan(林小颜),Lionmu Education CEO, bilingual poet, EDM producer based in New York. BA in history at UC Davis, MA in bilingual/bicultural education at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Xiao Yan is the author of a few poetry books including A Record of Chanting Dreams, Invisible Tel Aviv(Chang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and Café after Dawn (2020, Skyhorsing Publishing)
张晨问林小颜
小颜老师的很多诗句读起来灵动而柔软,仿佛念出口就可以化作温婉的词曲。在诗歌创作中,声音似乎对你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请问你在构想诗歌时,它与韵律、哲思、情动等等其他可辨别元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我肯定是把哲思与情动放在首要位子考虑的,有了哲思与情动后再去考虑韵律是否和谐。在古典诗词中,诗和词是有些区别的,词本身就是歌词,需配合对应曲调演唱,故而音律上更加讲究。诗只分平仄,而词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声六律等等。我刚开始写诗,因为对音韵着迷,也偏爱长短句的句式,所以其实的大部分是古风的词。后来渐渐才开始写新诗,但也自然很难摆脱写词时候的一些习惯。
我感觉写现代诗是一个不断在“打破”和“重建”中寻找平衡的过程,要“打破”的就是古体诗的格律,为了音律而去选择词语肯定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哲思和情动,但完全忽略音律也会影响诗性美。诗有时可以是毫无节制的情绪放纵,有时可以是毫无感情的思考机器,就看写作者想到传递的是哪种能量和信息,同时捕捉句与句之间自然的流畅的韵律,能够将情感传达地更饱满更准确。对于这几者的关系我觉得是相互促进的,很赞同波德莱尔所描述的“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交相呼应”
小颜老师主要的文学创作语言是汉语,请问在诗歌的写作中,你觉得自己与汉语这门母语缔结了怎样的关系呢?这种关系这些年来在亲密与疏离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流变?
一直以汉语为母语感到骄傲,确实是因为它的美太特殊,常常感慨如果自己的母语不是汉语而要去理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句子得要下多大的功夫。中文的画面美,音律美使得用它写出的诗赋有多个层次,不是说其它语言没有,我觉得中文会更丰富读起来信息量更大,导致懂它的人能在“通感”上得到的震撼更全面。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词汇表,什么是“我”?有人觉得是我拥有的记忆组成了“我”,我很认同,同时我也觉得我使用的语言组成了“我”。社会公共语言有大家常会使用的词语,但每个人在词语选择上会带上自己的喜好和认知。诗歌写作中我也有特别喜好的词汇。通感每次的使用都感觉与它缔结了某种更深的渊源,赋予了这个词更多的用法,反过来也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不过在用英文写作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心理活动,似乎有时我会更加放开自我,更开不拘束,有人将这种心理总结为”Second language shameless”。就是在使用非母语的时候,你会更没有羞耻感。的确,对于母语,由于一直心存敬畏,很多时候会由于过度小心翼翼而影响表达,因为干脆选择第二语言。这也是我发现的我与汉语的另一个微妙的关系。这些年我一直在用诗歌将自己和汉语紧紧缠绕在一起。说实话在美国学习十多年用到的汉语非常少,因为读的是历史和教育,每天需要读大量的英文资料,几乎没有读中文书的时间。到大三的时候身边有些中文同学说自己有些汉字怎么写都忘记了,我就突然感到了恐惧。因为从小就深爱中文古典文学,很懊恼在英语环境中不仅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也很担心自己中文写作退步。于是开始重新写中文诗作为练笔。在美国这么多年我和汉语的关系几乎就是靠诗歌紧紧缔结在一起的,也会一直努力和自己的母语保持亲密的联结。
在声音诗工作坊里,你伴着吉他歌唱的环节十分动人。诗歌与音乐是同源的,我们在Don Paterson的workshop上也谈论了声音与音乐在诗句中的融合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艺术甚至政治感染力。诗与歌对你而言好像也是难以分割的,那么请问在你的创作和阅读经验中,它们对你来说是何种共生关系呢?
之前有提到韵律,哲思与情动的关系。人一旦情动于心,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在有文字之前这个表达大概是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歌唱或者舞蹈。有了文字后,因情动而起的声音可以转化为文字,大抵就成为了诗篇。好的诗和好的音乐都是能通感“造境”来还原情动时的刹那。以及前面有聊到词本身就是歌词可以编曲吟唱,到了现代虽然传统改变了,有些歌的诗相距甚远,但有些歌极具诗性。在声音诗工作坊里我唱的那首歌就是后者。每次我唱它的时候画面感极强,情动呼之欲出,像是在读内心的一首诗。现代的诗与歌区别还是很大的,但同作为表达的艺术,最终都是为了“造境”,为了某种“抵达“,能让人感到轻轻一碰就可火花四溅,那就是到位了。
我们从小颜老师的工作坊中学到了许多捕捉日常声音以及将它们编织成曲的方式,这才意识到从前错过了多少可以收集编辑成诗的原材料。这种新的实践仿佛打破了诗作为一种精心雕琢的纸上写作形式与诗作为一种即兴而普遍的开放式体验的界限。请问你是从如何发现并开始这种声音诗这种创作实验的呢?今后会将它推向何种方向呢?
因为今年疫情好转后陆陆续续做了几场诗会,由于不希望只是“读“诗,加上本身很喜欢音乐,每次诗会都会融合一点音乐元素,或是邀请朋友来弹奏一曲吉他,或者自己唱一段。就像古代诗人吟诗作对时会拿着筷子敲着碗打节奏,即兴又很有诗意。后来有看到个别诗人会和爵士乐队合作来完成poetry reading,非常喜欢。之前有上过一个电音制作课,那段时间也正好想做一些电音作品,在夏威夷搜集了很多声音,鸟鸣,潮涌,风铃,就刚好和诗人好友骄阳聊起来,她觉得电音和poetry可以是很好的结合。电音本身具有灵动,自由,多变等多种和我诗歌里的vibe高度契合的特征,电音制作的sound design功能也可以把朗诵的声音作出多种变化,让层次更丰富,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于会把它推向何种方向也很难说,大概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吧。
诗歌EDM工作坊介绍
EDM 又称Electronic Dance Music, 电音,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诗歌与电音的结合可将诗歌以更多元的声音形式表达。在这次电音诗歌工作坊中林小颜和我们一起探讨了文字与声音的通感,声音采集,sound design,EDM production等相关主题。
Notes:
可用于剪辑声音的软件:
Soundation
Ableton
Garageband
音频上传网站:
耳聆
Soundcloud
可搜集的声音:
Demo: Beat Challenge
好玩的电音制作工具:
V4: The Love
Workshop 作品展示
墨西哥挂毯(Hidalgo: Tenango de Doria),20世纪
图片来源:James Trilling, The Language of Ornament (New York: Thames & Hudson, 2001), 154
(这件作品基于我去年写的组诗《灵命记》中的第3首,诗的灵感来自在James Trilling《The Language of Ornament》书中偶然见到的一件墨西哥挂毯(见下图)。作品用了我自己读诗的录音,天使声来自日常采集,爆 炸声来自网络共享资源,其余声音皆用Ableton Live 11制作,并用Audacity 2.4.2剪辑)
钟浩楠 《Dagen Svalnar...》(白昼冷却 by索德格朗)
ta们也在双语写作:
Wenfei | Shangyang Fang | Jiaoyang Li | Angela F. Qian | Na Zhong | Yuxi Lin | Dong Li | Jinjin Xu | Liuyu Ivy Chen | Minghao Tu | Xiaowen Zhu | Bang Wang | Kanyu Wang | Ni Zhange | Weiji Wang | Chen Zhuo
驻留档案
钟娜x 小说接龙 I 陈伊如 x 手语之诗 I 钟浩楠 x 题画诗 I Amiko Li x 诗与摄影 I 张晨/康苏埃拉 x 解域诗歌接龙 I 申舶良x 诗与策展 I 陈灼 x 游戏与诗歌 I 方商羊 x 温柔的虚处 I 武力洋 x 政治诗 I 盛钰 x 声音诗 I 刘博 x 诗与剧本 I 冷冰清 x 诗与人类学(以及菌子)I 艾阔 x 身体诗与萨满传统 I 王峥 x 瑶族诗歌传统 I Don Paterson I Sophie Collins I Jen Hadfie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