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4月15日,我们从巴黎圣母院回来

晴妈 童行书院 2022-06-23


清明节时,我们全家去了法国。先在卢瓦河谷呆了六天,去了几个城堡,然后到巴黎住了四天。


我们在巴黎租的公寓就在巴黎圣母院河对岸,几乎每天出门都会到圣母院附近。


周日早上,还在巴黎圣母院门口吃了冰激凌。


周日下午,我们从巴黎圣母院坐地铁去机场。


周一下午到北京,夜里就听见起火的消息。


到现在,心里都特别震惊。



巴黎圣母院之于巴黎,约等于故宫之于北京。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左右。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0区,后来的巴黎,都是围绕着巴黎圣母院建起来的。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花了整整一章描述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和巴黎城市。他用“交响乐”形容巴黎圣母院。


2008年我在法国读书,有一次傍晚在巴黎圣母院里听了合唱,圣歌如云雾缭绕。还有一次,清晨六点到巴黎圣母院门口,当时的圣母院广场,一个人都没有,教堂正面清白如少女,一群鸽子从青石板地面上迎风飞起。



前天带着晴晴,在巴黎圣母院门口经过,看到有人搭架子修复圣母院楼顶。我们在楼下围观了吊车吊下来的雕塑。晴晴爸爸给晴晴讲了飞扶壁。我给晴晴讲了卡西莫多的故事。


“妈妈,我们玩猜谜语的游戏吧!“晴晴一边走一边说。”


“好呀,我给你猜一个建筑。”我说。


“我猜是巴黎圣母院!”晴晴说。


“我还没说你怎么就知道了!”我笑道。


“妈妈,你总是看见什么就猜什么!”晴晴嗔怪。


“那你现在想进去吗?”我问她。


“不想。我们继续猜谜语吧。”晴晴说。


“那好吧。以后再说。”我点点头。


我们这次去巴黎,是陪晴晴爸爸跑马拉松,此外就是休闲度假,没打算做多少游览。于是晴晴在埃菲尔铁塔底下坐旋转木马,没有上去;在卢浮宫院子里吃三明治,没有进去;在凯旋门门口看吹泡泡,没有上去;在巴黎圣母院门口猜谜语,没有进去。


总觉得她还太小了,进去也不懂,还不如只是从外面看看,以后长大了再进去,带着知识慢慢学习。


谁知道,这一别,也许再也看不见了。



有时候,遗憾就是这样,直戳人心。


人生最难过的就是有那么一些时刻,感觉自己就差一点点,结果擦身而过。


我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能带晴晴从教堂内部看一看巴黎圣母院美丽的玫瑰窗,感受一下日光从玫瑰窗照射进来的神圣奇妙。懂不懂又怎么样呢,感受一下也好啊。


只是就那样,擦身而过了。


总觉得还有很多很多时间。总觉得巴黎会常来,晴晴的人生还有很长很长,巴黎圣母院也是永恒不变的,以后随时可以进去。可谁知道,一夜之间,永恒就不见了。


或许只有遗憾是永恒的。



最后,贴上我在2010年写的《时光里的欧洲》中的巴黎段落。当时造访了欧洲所有重大文明中心,照了很多照片,写了一本有关文明的书。在巴黎有两站,12世纪的哥特式巴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巴黎。可以说是巴黎的前世今生,宛如两重人生。


巴黎圣母院,穿过巴黎的前世今生。



巴黎


公元1137


这是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巴黎。


远在左岸香颂诞生以前,远在存在主义在咖啡馆里风靡以前,远在肖邦雨果大仲马莫奈出生以前,远在拿破仑和大革命以前,远在所有我们听说过的有关巴黎的浪漫以前,巴黎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了。那个时候的巴黎我们并不熟悉,但在某种程度上,那一个巴黎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甚至高于后来我们知道的这些精致的浪漫。


今天去巴黎,多半会跟着导游的脚步,走过那些令法国人无比自豪的恢弘的建筑: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凡尔赛。然而当你为这些美景发出惊叹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雨果会在《巴黎圣母院》中对所有这一切嗤之以鼻、大加嘲讽?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设定在15世纪而不是雨果所生活的19世纪?


那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巴黎?



岛与征服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记不住各种年份和外国名字,那么中世纪一定是一个令你望而却步的黑匣子。


从罗马帝国出来,我们就像站在一个纷繁飞过数据碎片的大屏幕前,眼睛一片茫然无措。这是一千年的分裂,欧洲大陆上换过了不计其数的主人。罗马的陷落让欧洲进入零散割据的状态长达十个世纪之久,蛮族如洪水,从东部高地奔流而下,汪达尔人、哥特人、撒克逊人、凯尔特人、雅利安人、法兰克人,交替登场,在原本属于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国。整个欧洲碎成了片。


“蛮族”是罗马对欧洲东部生活的日耳曼游牧部落的称呼。从3世纪开始,蛮族的入侵就成为瓦解罗马帝国的最重要的力量。没有人确切知道蛮族迁徙的原因是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气候,有人说是汉帝国驱赶了匈奴,匈奴东迁又驱赶了日耳曼各部落。历史在最重要的改变的关口,总给我们留下最难解的谜。


公元405年,莱茵河被阿拉里克大军突破。410年,罗马城陷落。418年,第一个蛮族王国西哥特王国建立。439年,汪达尔王国定都迦太基。451年,阿提拉率领匈奴人入侵。476年,罗马帝国正式陷落。帝国的沦陷给了蛮族更多机会,罗马的版图分裂成十个王国,蛮族在亚平宁半岛和高卢平原上定居下来。


也许这一连串时间和姓名你都记不住,没关系,只要记住一个就可以,那就是法兰克人:征服了巴黎的人。



巴黎出生在岛上,就像渔民的孩子,从小生长在河流中央。


从今天的地图上俯瞰,巴黎的中心仍然像是拥有两只眼睛,城岛和圣路易岛,清楚安静,在蜿蜒流淌的塞纳河中央仰望天空,标度着巴黎中心的位置。它们是巴黎的缘起,巴黎的家,巴黎成为首都之前生长的地方。


巴黎很早就有人居住,青铜贸易使其成为商业中心。最早的居民没有留下痕迹,被凯撒征服的民族迁徙于此,成为高卢的祖先。其中有一支叫“巴黎”,也就是巴黎名字的来源。凯撒本人也喜欢这里,公元前53年将派遣将领将巴黎攻陷。从此,巴黎纳入罗马帝国版图,曾修建过古典格调的街道,并成为朱利安皇帝的加冕之所。


这一切如今都已经很难看到踪影。今天的巴黎已是征服后的征服。


中世纪


今天,我们能走访的历史,从法兰克人开始,或者说,就是法兰克人的历史。


巴黎的转折点来自于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它一直是一个二流城市。直到法兰克王国将其定为首都,巴黎的中心位置才一天天确立起来。


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最成功的国王。他从481年到511年在位,选定了巴黎,死后葬在巴黎。他全盘接受罗马帝国的制度、基督教体系和拉丁语,这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中潜移默化地将巴黎化为欧洲文明延续的核心。尽管克洛维的儿子们分裂了王国,但并不妨碍巴黎作为法兰克中心的地位延续到今天。


克洛维死后,他的墨洛温王朝又延续了几代,直到一个大有作为的宫相丕平篡夺了王位,开拓了加洛林王朝。此后经历了漫长的卡佩王朝波旁王朝,以及拿破仑开创的波拿巴王朝,法兰克王国一步步从古代走到今天的法国。


想要贴近克洛维和曾经的法兰克王国,圣丹尼修道院是最好的选择。圣丹尼是巴黎城北的一座小城,和巴黎一如孪生姐妹般成长。它以巴黎的第一位主教圣丹尼的名字命名,小城美丽如画,修道院少为人知,却蕴含丰富。它是法国皇家葬地,克洛维死后原本葬在他处,后来遗骸运抵至此,而从10世纪到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法国国王,只有三位没有下葬在此。修道院的宁静有种巨大的张力,当你看着那安静的角落,也许不会想到其中埋藏着法国所有古典的辉煌。



中世纪是奇特的时期,一方面文明大幅度退化,文字完全不能普及,科学和艺术倒退到非常粗糙的阶段。但另一方面它又开创了一种我们今天不能完全理解的信仰文明,人心虔诚而宁静,对牺牲与沉思心怀向往,对表现真理与美德的艺术不惜倾尽所有。中世纪是现代的孕育之所,没有它的契约义务,没有它的骑士精神,没有它对宇宙的向往,我们绝对不可能收获现代社会果实丰厚的今天。


我将历史的这一站选在巴黎,因为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法兰克王国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因为查理曼是最后一个统一欧洲的帝王,而且因为法兰克王国本身的历史地位。法兰克王国相对散布的小国要强盛许多,在中世纪结束的过程中,是集中国家权力最有力的国度。而更重要的是,克洛维定基督教为国教后,在中世纪的文化荒漠中,巴黎一度是基督教艺术绽开的地方。


哥特


基督教和蛮族的结合能有什么结果?基督教是在中东诞生、在罗马帝国普及开的隐忍的宗教,蛮族是森林生长、马背上取得天下的好战的民族。它们二者能开出什么样的花?


答案是哥特。


哥特艺术是我们上面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与汇集。哥特艺术是中世纪文明最杰出的果实,哥特是巴黎在整个欧洲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来源,而哥特建筑的巴黎是雨果不断称颂又不断怀念的壮丽的城市。


哥特式大教堂是哥特艺术最典型的代表,后来有以此风格做延伸的文学、音乐与绘画。在今天的欧洲,几乎每一座重要的大城市都能看到一两座漂亮的哥特式教堂。最著名的包括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教堂和索尔兹伯里教堂,德国的科隆教堂和乌尔姆主教堂,以及意大利我们曾经到过的米兰大教堂。这些雄伟壮阔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建筑,每每给异国他乡的游客留下旅途中最深刻的印象。


哥特建筑的魅力在哪里?我们也许可以用雨果的一句话加以说明:“在整体的宏伟中又各各协调,依次分为五大层展现在你的眼前,虽然拥挤却并不混乱,连同无数的雕刻、塑像以及雕镂装饰,很适合它整体的庄严伟大。可以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


是的,石头的交响乐,恐怕没有更适合的形容了。哥特式大教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宏大,巍峨而气势磅礴的宏大,远远超越一般庙宇的宏大。巨石搭起的厚重墙壁,百余米高的房顶和尖塔,十字交叉的空间结构,而在这宏大中却丝毫看不见一丁点粗糙,没有一丝金字塔式的原始粗重,也没有一毫罗马浴场式的肆意排场,每一处细节都严谨、理智、精雕细琢,而结构与结构的关系如交响乐配合默契。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专门将哥特教堂与其他所有建筑艺术分开,称为浪漫式建筑。原因是它超越了一般建筑为其他目的服务的从属性,而本身就成为自由存在的目的。教堂的美就是它存在的理由,它的无限上升的线条让人将注意力完全提升,从而进入天国,而它的巨大的彩色玻璃透入阳光,象征着神的光芒。与此同时,它在内部营造出与世隔绝的氛围,让每一个人在肃穆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对自身的沉思。


这就是哥特,两个方向的极端之美,最高耸入云,同时最深入内心。



在巴黎,你可以看到最多种不同的哥特式教堂。很多人都不知道哥特建筑诞生在巴黎,尤其是现代巴黎,与一切情调和时髦相连,让人忽略其深刻的宗教过往。


最早的哥特教堂正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圣丹尼修道院。它始建于1137年,是由路易七世的好友苏吉设计建造。苏吉解决了立柱支撑的技术难题,使得墙壁的支撑负重大大降低,极大地拓展了建筑增高、增阔,同时增加光照的可能性。从此,我们见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哥特建筑。


巴黎圣母院最著名,它有着极轻巧美丽飞扶壁;小礼拜堂以几乎全部镂空而窗户精美出名;郊外的沙特尔大教堂拥有首屈一指的漂亮的玫瑰窗;而圣日耳曼德佩教堂地处要道,安葬着多位名人。除此之外,中世纪博物馆和建筑博物馆也是参观的首选。尤其是建筑博物馆,不仅有极精致的建筑模型,而且有剖面展示和讲解,将哥特教堂的高超工艺展示得细致入微。建筑博物馆有最好的看埃菲尔铁塔的观景台,站在平台上,看着古代与现代的技术,石头与钢铁的骨架,面对面交融在一切,巴黎这个城市才真的有了时间的厚度。


推荐阅读


01.

《巴黎圣母院》


[法国] 雨果(1802-1885)

陈敬容 译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很年轻时的作品,写作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六岁,很难想象,这样年轻的作家能对如此多人物写得如此刻骨。在《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和圣母院是真正的主角。雨果从此时就已经有了那种标志性的骄傲,他用最华丽丰富的词藻和知识,傲然嘲笑人世间各种神魔庸众,任你是自以为是的公子,傻头傻脑的美女,被人利用的驼子,走火入魔的教士,还是说话不经思考的群众,在雨果笔下,都露出最可叹惜的面容。只有那默然巍峨耸立的巨石建筑,保留着最威严的屹立。


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贝桑松,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点。雨果始终将自己与巴黎相连,从他写字的第一天,他笔下真正的城市就只有这一个。


“巴黎最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艺术天天在消失,历史古迹日益减少,仿佛眼睁睁看这些古迹淹在房舍的海洋中,渐渐被吞没了。我们祖先建造了一座坚石巴黎,而到了我们子孙,它将成为一座石膏巴黎了。”


02.

《美学》


[德国] 黑格尔(1689-1755)

朱光潜 译


《美学》完全符合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框架:将历史看成世界精神的展开,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精神实体,反映为具体化的人类艺术。从建筑到雕塑,从美术到诗和音乐,人类艺术的抽象程度越来越高,而在每一门类当中,复杂化和抽象化的趋势都是精神不断上升的发展。不管是否喜欢黑格尔,这种由整体到具象的宏大描述都非常打动人心,历史仿佛有着确定的逻辑,每一样事物的诞生都处在历史精神命定的链条上,因其必然而显得壮美。


哥特建筑是黑格尔格外喜欢的一种艺术,他用基督教独特的向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目的来解释哥特建筑的形体,让巍峨森严的建筑显得灵性十足。


“艺术现在所要产生的印象一方面是不同于希腊神庙的豁然开朗,是一种收敛心神,与外在自然和一般世俗生活绝缘的心灵肃静的气象,另一方面是力求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的界限而远举高飞的庄严崇高气象。所以如果希腊建筑一般是向横平方向展示它的宽广,和它对立的基督教寺的浪漫风格则在于腾空直上干云霄。”


“在这座宽广的建筑物里,这种纷纭繁复的情况仿佛消失在不断的来往流动中;没有什么能把这座建筑物塞满,人们匆匆地来去,过往的人们和他们的足迹一出现就消失,化为过眼云烟,在这样巨大的空间之内,暂时性的东西只有在消逝过程中才是让人看得见的,而这巨大的无限的空间本身却超越一切,永远以同一形状和结构巍然挺立在那里。”

03.


《巴黎城市史》


[英国] 科林·琼斯

董小川 译


科林·琼斯教授是《剑桥插图法国史》的作者。《巴黎城市史》是他为巴黎勾勒出的一幅独特的四维版画。


与教科书式的历史不同,这本书并不只是记录年代和历史大事,也不只是描绘王侯将相的个人传,而是写人,写实实在在的巴黎人。他写考古发现的一个巴黎孩子,写成为圣女的抵抗外敌的基督徒,写城墙工事的建设,写商业协会和鞋匠生活。这是与布洛赫和布罗代尔一脉相承的整体史学的视角,不知道何时才能有人为中国的古城写一部这样的历史。


“如果说文化的记忆确实存储或印记在城市的建筑环境中,那么就必须知道,环境是有人居住的。总而言之,如果不顾巴黎人来谈巴黎史,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接受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典型的巴黎人’也是一个神话。居住在巴黎的‘他’或者‘她’几乎可以肯定出生在巴黎以外地区,或者是巴黎以外人口的后代。”


“土地、水和湿润与巴黎城市历史的戏剧性关联比起现代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理学家曾经有这样一句格言:‘巴黎是塞纳河上的礼物。’”


“在巴黎的神话中,有许多是它自己创造的神话。”



这个世界,有许多美,许多艺术,许多建筑……我们总在尝试探索世界的多面,探索它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有了许多庆幸,许多叹息,许多沉思……而每一次遗憾,又会化成细细的催促。


听到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你是否也有许多遗憾?有什么愿意和我们分享的观点或者想说的话吗?关于遗憾,我们自己或是孩子又是如何对待的?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吧。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学院是谁?


景芳专栏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我是这个世界永远的行路人

学习枯燥,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对

我想带孩子们,走入文学的世界

重新回想育儿之路,什么是有用的

启蒙是安静,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

面对应试教育焦虑,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让内在生长的兴趣,成为照亮学习的光

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数学、语言启蒙其实可以更快乐

让孩子有学习动力的2个必备要素

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词的力量

中国很多博物馆,都缺少历史精神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