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二十三】复工在即,如何减少潜在的“地域歧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之洲 Author 孙丽敏

编者按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思想家管子曾说: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

科学防控疫情,既需要医学的手段,也需要心理学的方法。

浙江大学心理系以理观心公众号拟刊发《保持积极心态,守护身心健康》系列短文,以飨读者。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我们与你在一起。


因为疫情被迫宅家,日复一日的生活是不是都有点无聊到让你甚至想去上学/上班?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陆续复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可能也将逐步错峰返校。时隔许久,又能重新见到我们的同学/同事,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等等,ta好像是武汉地区来的?!”


想到这里,你曾经的同学/同事在你眼中突然变得有点不一样了。虽然你知道ta并没有感染的症状,也做好了防护措施,并且你也觉得自己不应该以异样的眼光看待ta,可你还是不自觉地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稍稍地和ta拉开了距离。而这些有意无意的举动,或许也伤害了你亲密的小伙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地域歧视”?我们要如何减少潜在的“地域歧视”?如果你不幸遭到“歧视”,或者当你看到其他人的“歧视”行为,又该怎么做?面对即将到来的复工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地域歧视”?


歧视(discrimination)或者偏见(prejudice),来源于人们对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的区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区分。我们之所以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武汉或湖北地区的人,是因为我们将ta纳入到“疫情严重地区的人”这一外群体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研究表明,焦虑感以及不确定性都会提高我们进行群体区分的倾向。这是因为焦虑感和不确定性会提高我们对安全的需求,这个时候,将自己划分为内群体成员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在复工初期,疫情的威胁还未完全解除,我们的焦虑感仍然较深,面对的不确定性也还很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容易产生“歧视”。



如何减少潜在的“地域歧视”?


1.重新进行群体划分。歧视来源于对群体的区分,因此,一个减少歧视的方法就是重新进行群体划分。试着多从你们的共同点出发看待对方,例如,你们都是同一个公司里的同事,或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可以尝试从更大的角度来进行群体划分,例如,你们都是同一个国家的人,此时此刻面对共同的困难,更应该齐心协力。当你这样去想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对方和你属于同一个内群体之中,抵触和歧视的感觉自然就减少了。
2.从个人而非群体的角度思考。减少歧视的另一个方法是将对方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隶属于某个群体的成员之一。避免简单地给人贴上标签,而是全面地了解对方:ta是你的一个朋友,ta平时喜欢喝咖啡,ta喜欢穿黑色的衣服……当你从多个角度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其形象就变得更加完整而生动,而不是简单的“来自疫情地区的人”。3.不要过分努力地抗拒偏见。正所谓“物极必反”,当你非常努力地让自己不带有偏见的时候,你反而对偏见投注了更多的注意力。正如在著名的“白熊实验”中,当被试告诉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的时候,“白熊”的形象反而更多地出现在其脑海中。所以,保持灵活的思考方式,自然地对待偏见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我们应该勇敢地对“地域歧视”说不?


如果你来自疫情严重的地区,而你隐约感觉到周围的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有些奇怪,或者你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其他人遭到了“歧视”,这时候,你会选择保持沉默,还是勇敢地站出来?

我们的内心往往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公平的,因此我们会想要阻止歧视的发生。但另一方面,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你或许也会担心指出歧视行为是不是真的有用。

研究发现,那些将问题归因于歧视或者指出歧视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认为是更加令人讨厌的,也就是说,反对歧视的确可能会存在一定风险。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勇敢地对“地域歧视”说不,理由如下:

1.这的确可以减小再次发生歧视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人们产生刻板印象之后,直接指出这一点可以减小刻板印象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并且目睹这一过程的旁观者的歧视行为也会减少。

2.这会让你变得更好。比起忍气吞声,直接指出歧视行为能够减少你的愤怒感和后悔感。并且,从长远来看,这也会减小你对其他人产生歧视的可能性。

3.这实际上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困难。如果你担心当面指出歧视行为会让你们的关系闹僵,你也可以选择一些更加温和的方式,例如用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指出歧视行为,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对于减少歧视同样是有效的。


少一点歧视,多一些理解。

疫情当前,让我们共同面对!



参考文献:

Eliezer, D., & Major, B. (2011). It’s not your fault: The social costs of claiming discrimination on behalf of someone else.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15, 487-502.

Czopp, A. M., Monteith, M. J., & Mark, A. M. (2006). Standing up for a change: Reducing bias through interpersonal confron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784–803.

Rasinski, H. M., Geers, A. L., & Czopp, A. M.(2013). "I guess what he said wasn’t that bad": dissonance in nonconfronting targets of prejudi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9(7), 856-869.



文/孙丽敏 陈树林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回顾】

【专题二十二】疫情期间微博情绪表达的回溯与分析

【专题二十一】确诊者接触轨迹公布!如何准确回忆出自己的活动范围

【专题二十】“网课时代”的挑战与应对:给家长的建议

【专题十九】助力在线课程:VR让学生爱上课堂

【专题十八】@抗疫一线的“战士”们,十分钟“正念放松伸展”视频请查收

【专题十七】抗疫关键期,“审辩式思维”帮你保持清醒的头脑

【专题十六】提升情绪粒度:关注疫情下的复杂情绪表达

【专题十五】居家学习模式开启,父母如何调节失控的情绪?

【专题十四】“新冠”反思:“非典”过后为何还有人贪食野味?

【专题十三】疫情期间担心游戏成瘾?除了游戏,我们宅家还可以做什么?

【专题十二】两个正念小练习,特别献给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专题十一】关注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 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应对

【专题十】抗疫攻坚时期的乐观之道

【专题九】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认识疾病?

【专题八】保持理性,提高谣言“免疫力”

【专题七】非理性抢购,你要警惕“稀缺陷阱”

【专题六】非常时期,如何宅家陪娃?

【专题五】十秒测焦虑,不信你试试

【专题四】睡不着?浙大心理专家推荐的自创音频,你试试~

【专题三】3000万网络包工头不睡觉看武汉造医院!——浙大心理专家建议“深呼吸”放下负面情绪

【专题】保持积极心态  守护身心健康——浙江大学心理专家谈疫情危机的心理应对(二)

【专题】保持积极心态  守护身心健康 ——浙江大学心理专家谈疫情危机的心理应对(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