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天大建筑学院的五年

邹佳辰 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 2023-09-18

作者:邹佳辰
天津大学建筑学本科、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
曾就职于华汇营造(周恺工作室)


作为本次内容的分享着,很开心能够再次来到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与大家分享我的建筑学习之路,这一次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


① 本科各阶段的设计课概况 
② 本科阶段促我成长的课程设计
③ 低年级建筑学基础能力的培养 
④ 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01
本科各阶段的设计课概况

01本科一年级 大一上 1. 人体尺度认知2. 人体尺度认知下的个人特色空间设计3. 城市尺度认知——一群人的空间4. 大师作品解读
大一下1. 空间构成要素2. 空间分隔与变异3. 空间变异与组合4. 建构——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
02本科二年级大二上 1. 校园咖啡书吧设计2. 校园咖啡书吧场地设计
大二下 1. 诗意的栖居2. 诗意的栖居构造设计3. 暑期测绘——故宫养心殿测绘
03本科三年级大三上1. Gallery+
大三下1. Share House2. Library+3. 暑期软件实习
04本科四年级大四上1. 城市设计——中意联合工作坊2. 高层建筑设计
大四下1. 建筑新馆与表皮设计

一年级设计课的节奏是紧凑的:每学期4个作业,每个作业4周,在我本科完成的18个课设中,占据了8/18的比重。

这是初识建筑学的阶段,是“开眼看世界”的阶段。

这个时候很难一下子建立起建筑学思维,更多的是对人体尺度、城市街道的感知,对空间构成要素的理解与运用,对大师作品的学习与解读,从而建立起对建筑学大背景的认知。



本科一年级


一年级·上 
关键词:从人体到城市的认知、初识大师作品


01
人体尺度认知


很多人在建筑学的第一节课上认识了维特鲁威人,我也不例外。在这个作业中,我测量身体在站、坐、蹲等动作中各部分的数据,观察人体在与身边周围物品、环境发生的关系,思考一人、两人、多人对所处空间产生的影响。

©邹佳辰

在测量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物体之存在皆有道理:门的宽度与人的肩宽、家具的宽度相关,水龙头的间距与舒适人际距离相关,楼梯踏步面宽与脚长相关……

我逐渐领悟:建筑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影响下人与环境产生的微妙关系之上的。在这个实现人的意图并终将服务于人的学科中,认识“人”本身,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02
人体尺度认知下的个人特色空间设计


在接触这个学科开始的第五周,我便要设计“属于自己的空间”了——这是多么令人手足无措的时刻!这个 3*3*5 米的空间,没有限制使用的功能,而往往没有限制才是最难的。

无从下手的我选择了方和圆这两个元素,将学习到的人体尺度的数据运用其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空间对位、层高划分、视线暗示,做出了充满稚气的第一个作品:方圆书舍


在这个作业中,我开始接触模型的制作、制图的表达,在标注尺寸线的过程中,我体会着尺寸与尺度的区别:从建筑空间角度来看,尺寸是度量单位,尺度是建筑、街区乃至城市的控制范围。


03
城市尺度认知——一群人的空间


在这个作业使我第一次接触调研:城市尺度的认知建立在城市调研的基础上,调研作为建筑设计首要环节,拉开每一次设计的序幕。对城市认知的范围从区域缩小至节点,从街区精确到街块,体会向陌生人问路与依靠手机导航对于空间认知的差异。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绘制几版地图:从首次认知到精确地图,为的是感受身体认知与真实尺度的差别。

人的主观感受影响对于街道长度、宽度的判断,街巷的宽度与建筑的高度又在影响着人的空间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D/H的概念,将逼仄、宽敞、怡人的感受通过数据量化,对我影响深远。


04
大师作品解读


面对无数经典大师作品,我选择的是经典中的经典: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Wright)的流水别墅(Fallingwater)。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因为只凭它的美,便足以令人一见倾心。


大师作品分析的不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而是要分析他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我制作赖特各时期作品的模型,用切片模型的方式理解建筑生成的手法,空间的叠加与削减、贯通与交织、核心与附属,这是一个完整建筑的综合性认知训练,从建筑与基地的关系具体到空间细节、构造的学习,解剖式思考下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一年级·下 
关键词:空间要素的构成与组合、砖建构 


一年级下学期是训练空间要素、空间操作的阶段,这是一个长达11周的大设计。将其拆分成三个步骤:

1、空间构成要素
2、空间分割与变异
3、空间变异与组合

循序渐进、体系化地建立对要素提取、转译、组合的认知。


01
空间构成要素

这个作业是大师作品解读的延续,从流水别墅中提取空间构成要素,进行2.5维的空间操作构成。


这个阶段我接触了板片、体块、杆件这三类基本构成元素,逐渐熟悉翻折、穿插、嵌套等基本空间操作,尝试以人视点拍模型照片,从而对空间场景进行细化。


02
空间的分割与变异

这个作业是空间构成要素的延续,延续其动作逻辑、空间逻辑、表现形式,进行3维的空间操作。


同时尝试不同类型的模型操作方法:板片→体块→板片→板片+杆件,与提取、抽象赖特的空间意象结合,生成方案。



首先用体块分割空间,动作逻辑:错动、互叠;再将体块破壁形成套筒,推敲虚实;两者结合后深化人视点透视场景的光影肌理感;引入杆件元素勾勒线性空间的肌理,贯通空间体系。


03
空间的变异与组合


在前两个作业积累了空间要素、空间操作的手法后,便要将这些要素合理地组合起来形成使用空间并容纳人的行为、活动。观察人的行为、回应人的需求,用空间讲好一个故事,是这个作业教会我的方法。



这个作业的副标题是未来建筑教学模式初探,建立在设计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建筑系学生的设计过程与老师的教学过程,关注探讨空间、绘图空间、阅读空间、展示空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推向未来建筑教学模式下的空间利用方式。


04
建构——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


建构作业作为设计课较为独立的部分,布置在一年级的结尾,也是一年一度的建构交流狂欢。



无论是传统的木建构、砖建构、纸板建构,还是现在一年级同学的创新材料建构,建构作业的核心是对构造思维的建立、材料性格的摸索、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本科二年级


二年级·上 
关键词:找寻“概念”


二年级进入实验班之后,发觉设计前期最难的部分是从场地中发现问题,形成独有的场地认知,并升华成指导设计的概念。场地认知和发现问题不同,认知更多是自我感受,与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同。

场地上更重要的是去解决问题,现存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让它变得更好。在形成概念后,寻找合适的空间形态去承接人的活动,融入连贯的空间操作,使设计语言统一。


01
校园咖啡书吧及其场地设计


人有五感——视、听、嗅、味、触,每一种感觉都关乎着空间体验的营造。

本次设计从校园调研发现学生对于音乐和休闲的需求出发,探究声音的反射、混响以及声场,将人对声音的不同需求与空间形式相对应,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创造10余种丰富的空间体验。



利用“内街”创造多层次的空间体验,以3*3m为单元模数进行大场地的划分,再以1*1m的单元模块进行深入划分。空间中的弧墙不仅对于声音的反射、声场中心的围合有重要的作用,还能引导人流进入不同的音乐体验空间,为在其中穿行、体验的人们创造有趣内街界面。

在场地设计中,将原有建筑的模块化生成手法延续下来——用小模块把人们的行走路线“挤”出来,而非单纯地给人们限定路径,使得人们可以自由行走在场地之中。


二年级·下 
关键词:玩得淋漓极致


01
诗意的栖居及其构造设计


这个作业从装置艺术出发生成空间形态,把光影的诗揉进栖居的意。本次设计选择杆件作为创造、围合、组织空间的单元,杆件可以使空间消隐,使其显得模糊而轻灵。




杆件有着精密的构造,可以根据日照情况在相对应的区间内随机调节长度,使院落内的透光量得到良好控制,使建筑看上去像是在呼吸。




本科三年级


三年级·上 
关键词:寻找艺术中的情人


三年级是做设计学院派气息极其浓郁的时期,从古典到当代艺术,在学习艺术史的过程中找到和建筑的契合点。

这个阶段把低年级积累的较为生硬的空间操作手法内化后运用到空间的营造之中,空间元素、空间操作从之前的设计内容变成了一种空间塑造手段。


01
Gallery+


“花椰菜,西洋芹,有时候看起来就像一片树林,或者一片树叶掉入水中就变成了一叶扁舟。以小人模型的视角重新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带来莫大乐趣,我想透过这样的微观模型摄影传递我的想法。”

这是田中达也说过的一段话,这个每天坚持创造一个场景作为日历的微观模型师、摄影师吸引着我,我延续了他的设计思维建造了这个 Gallery。



尺度和层级作为探讨的主题,转化成对建筑构件尺度与空间尺度的探究:比如楼梯在变大尺度后是否能够承载不同的空间功能,这时对物件的定义便产生了暧昧性。L 型板片的翻折作为基础的空间元素和操作,创造出楼梯意向的分型,构建多层级的空间形态。


三年级·下 
关键词:坚持做好一件事


01
Share House


这个共享集合住宅承载了我本科时期设计的极大热情,也使得这个作品能够进入新人赛决赛。探究的主题是共享住宅之共享——住户之间的领域感以及从属于不同住户之间叠合的空间。



从空间原型到整体架构的建立,我时常回过头去想想是否偏离了设计的出发点,这时方案本身显得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方案的过程,历经反复、推翻后是否还能坚持初心。我在6月的Duni公开课上完整地讲过这个作业,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哦~
属于我属于你——自始至终只做一件事的天大学霸课设


02
Library+


这个作业是与队友合作的校园图书馆加建,同样进入新人赛取得了前16的成绩。这个阶段的设计,比手法更重要的是策略。



这个作业的重点在于回应校园,对老图书馆的尊重是我和队友自始至终的坚持。尊重体现在我们将老馆立面窗口的尺度作为设计的基础模数,保留了场地上几乎所有的树,重现老馆最重要的楼梯空间等等。



本科四年级


四年级·上 
关键词:立足于高处


四年级上学期的设计周期短,下学期的周期长,接触的设计是比较庞大复杂的主题,从城市设计到高层设计再到表皮设计,需要考虑到规划政策的影响、技术的手段等很多现实问题。


01
城市设计——帝国的边界


这个作业是天大与东南、重大、罗马大学等等一起合作的选题。


作为城市设计,我们体系化地分析了地块的历史条件、现存机遇、未来规划,制定愿景定位,对城墙、护城河一带进行了从宏观到中观的设计以及微观的节点设计。


02
城市设计中的高层设计


这个方案在设计探讨了现代青年公寓的主题,从都市青年的职业特点、生活需求两方面出发,创造一种基于人际交流的居住空间模式。



将家具组件模块化,形成多种空间的组合机会,使得住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进行互动、自发的空间组合。


四年级·下 
关键词:表达的完成度即思考的深度


01
建筑新馆及动态表皮设计


这个持续了一个学期的设计周期使我和队友完整地把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以教学模式为出发点探讨空间组合关系,计算使用空间配比,处理教室、学生、参观者三种流线的关系,考虑光线、声音对于教学的影响,引进动态表皮对建筑立面及空间进行控制,克服技术难题的同时,考虑整体结构、局部构件。




功能布局合理是基本要求,消防问题不能忽视,在解决好各类问题时更要突出最精彩的中庭部分,于是最终以剖模的形式把我们对于这个方案的思考和心血展现给大家。



02
本科阶段促我成长的课程设计


应该是三年级上学期的Gallery+,虽然这不是完成度最高的作业,但因为是处于大二到大三的过渡阶段,在大二玩儿概念、进行一连串空间操作的训练后,这个作业我更倾向让方案落地,寻找想象与真实之间的平衡。

在看到田中达也作品的时候,我被作品表达的视野所吸引,这些日常的用品、食物在变换视角、放缩尺度之后竟变得如此生动有趣,比例人是他作品的最重要的要素,没有人就失去了所有意义,这也是建筑思维的体现。


这个方案的生成与空间原型、空间操作、空间转译息息相关,它们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几乎辅助了我本科期间的所有建筑设计,因为我们无论何时都会关注空间的丰富性、语言的连贯性,但是是否能将建筑与环境、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当,更是评判建筑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我以田中达也的视角绘制了场地认知图,把他作品中的元素和场地的要素以及人的行为结合起来,也推动了建筑空间的营造。



03
低年级建筑学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建筑学在低年级时应该着重培养三项基本能力:图解思考、空间操作、场景想象。在低年级时因为软件使用不熟练,手绘成为大多数同学进行表达的途径。

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在师姐的画室练过一段时间手绘,我练线条、画透视,也养成用图表达想法的习惯。

每一次出图都是与时间的赛跑,选择一种高效的方式会让你少熬几夜,所以我一直把手绘当作思考的辅助工具来使用,勾勒草图、梳理思路,而不是沿袭墨线手绘、水彩渲染的传统。逻辑清晰、操作明确会使方案变得合情合理,在融入个性化的场景想象后,方案就变得更有灵气了。



04
建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应当是个性化的,我所分享的也只是我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 稳扎稳打,过程记录、阶段总结

在低年级的时候,我在做每个设计时都会建立一个过程文档,把草图、草模和文字、笔记扫描放进去,在结束作业后我会写一篇总结梳理得失。一年级结束后我把所有积累的文档做成作品集,顺利地通过二年级实验班的面试。这个习惯沿用至今。

2. 抄绘不是目的,积累才是

我在大三时集中抄绘了很多经典的建筑平面,从古罗马时期到现代作品。不为死记硬背,只为积累手感。抄绘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抄绘的过程中体会空间之间的关联、空间对位的美感,训练通过阅读平面进行空间建构的能力。到了高年级后,每天会阅读大量案例,我会建立一个案例的文档,留存着激发灵感的图片和网址,时常翻看。

3. 阅读是老生常谈的方法

低年级时会阅读一些专业起步的书籍,随着年级升高会接触很多晦涩难懂的“大部头”,比如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等等,看不下去这些文字的时候建议大家翻看大师作品集,总有一页可以震慑到你的内心。

4. 走出舒适区,尝试不擅长的事

这是写在最后一点的建议,也是关乎设计态度的一点。正确的路总是比较难走,接受那些挑战以往熟悉的认知会让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处理那些新的、出乎意料的变化,无论是做设计还是过生活。


本文作者:邹佳辰

大家好,我是邹佳辰~现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二年级,感谢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的邀请,让我有可以回顾本科五年建筑学专业学习之路的机会。


再回首——七年前初识建筑学的懵懂、五年前领略建筑学的复杂、三年前在毕业设计中构建本科生涯最后的乌托邦,一时间交错着涌上心头。

时光荏苒,我在一次又次的试错、踌躇、思索中,慢慢建立起对这个专业的更为全面理解,而内心的热忱与冲劲儿,贯穿始终。


在我看来,建筑是在想象与真实之间不断博弈的游戏,希望我们可以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参悟游戏的规则,克服游戏的难关,享受游戏的乐趣,永远保持对它的无限热爱。



*本文由作者邹佳辰原创,图片均由作者邹佳辰提供,授权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平台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任何形式的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审稿:W

编辑:小加

校对:小加



——————END——————

相关阅读:
在清华建筑学院的五年
在同济建筑学院的五年

往期回顾:
聊聊什么是“同济烙印”——同济建筑系专业设计课体系对我的影响
从同济到宾大再到东大G30,对建筑始终保持审慎的批判
深大建筑学子为流浪儿童创造“爱的街巷”,赢得“The SafeHouse安全屋”国际竞赛银奖!
在清华建筑学院的五年
小米200w换新logo!原研哉操刀!网友:“上当了....”
材料·建构·体验——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评委会特别奖作品《显·隐》中的建筑学本体话语
在现场|120张图!带你回顾最详尽2018-2020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设计课教学成果展
同济学长如何把对日常性的观察转译为精神性场所....
100张照片带你回顾最详尽的《安藤忠雄:挑战》生涯作品展!
在现场|别人家的大三——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作品展
当一个大三建筑学生讨论普奖时,我们在思考啥....
如果有一天不再为人类设计建筑......
【Dunier招募】你的声音加上我的声音是影响世界的声音


Duni社群持续招募征稿中,欢迎所有同学们的加入!

招募和投稿联系优优:



 


新浪微博关注@Duni设计独角兽

b站关注@Duni设计学院

获得更多设计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