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8年11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洋人漂亮话与民族自尊心

wentommy 乡闲 2018-06-22

中华文化的气质以“自信”为本,而自信心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大量来自各种洋人的“表扬”。

 


2015年的金秋十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时年85岁的马若德 (Roderick MacFarquhar)  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个学术会议上,被“火”了一把。

这个叫“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活动,选择在10月10日这天(亦是中华民国国庆日)开幕,有“来自五大洲的近400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与会。

凭借学术地位及年资,马若德先生或为该会延请到的“最大腕儿”,虽然他并非业界定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光明日报“援引”了马若德的在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称:“中国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创造性发展,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贡献和积极影响。”

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随后的报道援引了光明日报的这段表述。

马若德先生

 

GT这篇报道被马若德先生辗转读到了。他在给法新社驻华记者Tom Hancock的邮件中评价——  “A complete fabrication is a polite way to put it”(客气点说,不就是瞎编嘛)。

据与会者回忆,马若德教授在演讲中,对马克思主义在普通中国人中的影响表示了疑问。他甚至认为儒家思想和爱国主义影响更大。儒家讲究君臣父子,“要不然人们为什么会......”

他的这个应时应景的反问,让会场充溢了笑声。

马若德教授还在发言中提到了文革、夏春之交以及freedom of speech。

这次台上台下,没有了互动。

“文革”是马若德教授中国研究的核心领域。

2012年的10月,他的专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中译本首发,专题报告会的地点选择在了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社科部的丁学良教授戏称,这场报告会,“最佳的地点应该是毛泽东曾指挥文革的首都北京,第二佳地点应该是当代平西王曾唱红打黑的雾都重庆”。

他选择了“第三佳”的香港,是因为文革话题的敏感,其它两地(北京和重庆)都办不成。

马若德先生表示,他已经通过马会(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主办方,向环球时报提出异议,要求撤出报道。

法新社记者Hancock在外国微博——推特上,将马若德先生的回应转给了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HuXijinGT 先生。

躺枪的 GT 将其援引同行的那段报道从网站删除,并在是年10月16日的报纸上发表声明,向马若德教授道歉,对“未能核实信源”表示遗憾。

GT道歉声明

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道歉声明,是编辑部差错之后的常规动作。

但话说回来,该报中文版有意无意的报道或引述“差错”多了去,几时道过歉?


环球时报英文版与中文版风格迥异,英文版2009年创刊以来,一直标榜走专业新闻主义路线,与一直以狭义民族主义为卖点的中文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显然是长袖善舞的胡锡进的区别于其他媒体官员的地方,他非常渴望向歪果仁灌输这样一种印象:大陆是开朗的、开明的、开放的。

而始作俑者——光明日报的官网上,哈佛大学教授马若德关于“中国梦”那段无中生有的赞语,任凭被引用者如何抗议,别说道歉了,几年来一直大喇喇地挂在头版上,至今不撤。

大概认为这样的杜撰,反而是给足了洋大人面子。

 同期光明日报的第四版,将世马大会和帮助精神病患者回家的两条新闻并列,版面语言之风趣,令业内业外的人士反复咀嚼,久久不愿离去。

一位叫三娃的网友不由自主地评论,看了大陆媒体报道的这届世马大会,感觉比全国相声大会的哏还多。

《光明日报》这间所谓具有知识分子特质的报馆,还有过不少具有历史地位的报道或文章。


1978年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这篇影响深远的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啊,不管是人民的报纸,还是知识分子的报纸,为了避免思想混乱,千万注意不要冒险去读合订本。

马若德先生的这个待遇并非特例,稍微有名有姓的洋人学者、记者,很难错过这样热情洋溢的被代言。

甚至会生造出奥特曼将军、James少将这样的洋模范。

《纽约客》撰稿人何伟(Peter Hessler)写过几本关于中国的书,他有一天很惊讶地看到自己的署名出现在官方报纸《中国日报》观点文章中,该文高度赞扬中国模式。

何伟要求撤文,称该报对以前的一个采访重新包装,删节了关键部分。

纽约时报曾以 不会唱赞歌?中国媒体替你唱!为题,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梳理。


2017年10月14日,法国世界报头版的这个中文标题,瞬间点燃了华人世界的爱国热情。

虽然有人胡说世界报是类似欧洲时报那样的“假外媒”,但主流的华声对此报道(主要是标题)的反应,还是以奔走相告喜大普奔为主。

甚至有人以为法国人在学习“巴铁”向强大的东方巨人致敬,就差点拿出天国上朝的架子,喊“平身”了。

这样的槽,吐得太离谱。

Le Monde  乃法国顶尖严肃媒体,仅仅因其涉中报道的标题篇幅就尽情脑补……

8个版的中国报道真读下来,很可能让抵制肯德基麦当劳的中国青年们的找到新的目标——葡萄酒。

又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将长鱼侯评为年度人物,荣誉是难得,但侯爷如真看了获奖理由的中文翻译,无名火怕是蹿得比窦唯之于新京报还高;再如《经济学人》常年以中国题材做封面,看似在哈中,却被目光如炬经验老道的方校长功夫墙了。


2012年中国大陆最重要的那次大会期间,  洛杉矶时报驻华记者Julie Makinen 写了一篇,嗯……游记,笔者曾闲得没事儿翻译成了当代汉语,看一次,乐一次。

对于中国同行来说,拍到一个美国记者穿着京剧服装“下基层”是多么美妙的献礼,哪怕是沐猴而冠。

反正汉语读者也基本没机会听到那只被当了道具的洋猴儿,到底说了些啥。

有些个老外啊,就是不能理解大陆媒体创造性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愿望,非要当众刺破,显示出与中华文明的隔阂,too simple, too naive 了。


西点军校一度被中国大陆的这段传播所困扰:该校学员挂画像,学雷锋,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2002年3月28日,西点再次澄清该校从未学习过雷锋,希望中国媒体予以澄清:两年多来接待了一万余位前来寻找雷锋像的中国游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辟谣,已筋疲力尽。

美国驻华使馆官微回答网友疑问

2012年1月,新浪微博网友@得道灵狗向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微提问:“以前上学的时候课本上说西点军校里面竖立着中国军人雷锋的雕像,请问是真的吗?”

美国驻华大使馆回复:“西点军校内没有雷锋塑像,也没有雷锋画像,类似的说法都是误传。”

“西点军校学雷锋”这个谣,辟了近30年,至今还有人相信,还在传播。

舆论场上的一些“令国人自豪”的经典谣言,往往是把有噱头的中美元素杂糅在一起。

奥巴马夫妇在白宫南草坪缅怀伟人

至少从2011年起,“奥巴马提议在白宫南草坪树立一座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巨型青铜塑像”这条“新闻”,就以“美国FXO广播公司”新闻报道的方式不断地在各大论坛、甚至门户网站上出现,很多网友还相信了这个“事实”——“美国参众两院以595票对105票,通过修正案。并且由来自中国的南街村建筑队承建,毛主席雕像在白宫敬立完成。”

知名军事学者戴旭经常通过网络发布“外国政要”高度赞扬毛泽东的“原话摘录”,但从不给出原始出处,其真实性遭到不少网友质疑。


比如,戴旭曾多次称,“时任德国总理施密斯说:毛泽东主席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之一,是给中国人民指出走向新的未来道路的人。他的逝世标志着人类的一盏思想明灯熄灭了。”

毛泽东1976年去世时,时任联邦德国总理是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并不叫“施密斯”,而时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是霍斯特•辛德曼(Horst Sindermann)。


戴旭在2014年12月26日这天的微博中称:“英国将军奥特曼所说:‘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全套钥匙的人’”。

有网友遍查英国军史,没有查到奥特曼将军的资料,也没有找到这段评语的原始出处。

至于困扰中国民众多年的抗战“中流砥柱”争议,本来已有唯一权威组织定性,戴司令犹觉不保险,还是通过研究美国人的“史料”,试图从洋人那里获得更权威的自信。

“美国陆军少将james”关于中国红色文化逻辑严密、铿锵有力的表达,不时出现在主旋律新闻宣传稿中。

新华网转载钱江晚报的这篇专题报道里,给了james少将很多发言的机会。

 


不知道别的读者如何感受,笔者作为90年代初的一名思政专业本科生,直觉英国的奥特曼将军和美国的james将军,很可能在中国中央党校学习过,并且是同学。

年逾古稀的美国老牌政治人物白邦瑞( Michael Pillsbury )先生,亦在中国大陆学者或媒体人笔下分饰角色、各种奔忙。

青年精神导师周小平先生向网友们介绍白邦瑞先生的背景。


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等学者在访美时,与白邦瑞等美国政坛人物接触,中方学者在晚餐会上直斥美国,并提出三点警告。

“白邦瑞认真地写下来,一阵子脸都白了”。

人大重阳研究院的王文先生,之前是环球时报编委,重阳研究院延聘的高级研究员里,就有著名的洋自干五、毛泽东思想英伦继承人、曾自称担任过相当于伦敦市副市长职务的罗思义先生。


罗思义先生关于毛润之先生、以及文化革命等,还有很多从经济学家角度的非凡论述,这里按下不表,再回到白邦瑞先生和纽约书展。

在新华网转发的这条新闻里,白邦瑞先生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觉悟,显然已经超过了他的同宗前辈白求恩先生。


对了,特别重视洋人,尤其是美国洋人的,还有我的四川老乡周小平先生。

平侯文章,最大特点是无论如何都有办法绕回美国身边,对其上下其手。

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或者血海深仇的恨,您一定练不成这样的笔力。

害我中华者,原地爆炸!

害华者,原爆!

谁才是中国最大的仇人?谁的命运只能是原地爆炸?当然是美国。

美国大使馆原爆


平生夙愿:干掉美国

我想,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先生如果还活在人世间,又如果再要写新书,在美国灭亡这一章节里,一定会多次出现这位叫小平的四川自贡籍年轻人。

与特朗普推特治国类似,推特上的恩恩大元帅也经常发布治理朝鲜的政策以及个人感悟。

恩恩发表重要讲话

生活在朝鲜最大的优势是,我从来不会为任何事情承担责任。

我能把所谓的问题的根源都推到美国身上。

贫穷?

美国。

饥饿?

美国。

厕所堵了?

美国。

The best thing about living in North Korea is nothing is ever my fault.

I blame all my problems on America.

Poverty?

America.

Hunger?

America.

Clogged toilet?

America.

我们的小平同志如遇恩恩大元帅,一定会抱头痛哭,感慨相见恨晚。

坊间唱到:

小平不可一日无美国,没有了美国他连说都不会话;美国不可一日无中国,没有了中国小平什么都不是;中国不可一日无四川,神州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四川不可一日无自贡:恐龙之乡花灯盛,平侯执掌天下盐。



夜色渐浓,这龙门阵吹得又到了说晚安的时候了。

想起《读书》杂志1997年第1期这篇名为 “诺贝尔与孔夫子” 的文章,作者是李慎之先生。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了西点军校学雷锋的事儿。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好像到现在还没有摆脱一种心理,一个人、一件事情或者一样商品好像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或者起一个洋式的名字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前几年流传一种说法,说是美国的西点军校挂有雷锋的画像(也有说是树雕像的),把他作为美国军人学习的模范。对此我曾问过在那里教书的中国教授,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听说过。’”


2018年6月20日,一篇名为《美国教授分析特朗普对中国贸易制裁的声明》 爆红朋友圈。

作者是哈工大教师张猛。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先生坦言那位哈佛教授约翰·南德斯是虚构的人物。

如此看来,光明日报生造哈佛大学马若德教授观点,已经算很节制了,这位哈工大教师比较奔放,直接为哈佛创造了一位新教授。

问及为何编造这个人物,张回答:白人、男性、哈佛


张老师的这番解读,完美诠释了“洋人漂亮话”的传播价值——没有漂亮话,可以编,没有洋人说,那就造出一个洋人。

“分分钟十万加。”

大学教师虚构“美国教授评论贸易战”斩获10万



浏览了一圈儿某些国人对洋人的态度,笔者觉得用环球时报的这个微博帖子来结尾,可以让这个弧圈完美闭环。

家事国事天下事。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END


随笔

双城记

戒谣如戒毒

抱歉,我不会

警惕右倾逃跑主义

食品安全大于天

若有来生不做官

爱国故事与爱国事故

 移民与爱国

阑尾与档案

雷锋与西点

 震区记忆

『知无知』前传

闲话《口炮》

闲话竞技体育

『小粉红』用词初探

送孙荣成山城之秦城


传奇人物

闲话未未

姐的宽容

生于五十年代

 别了,石光荣

从厅长到死囚

 

正能量人物

小靓故事

刀笔书生李北方

点子正与他的战友们

文章千古事 最慎数小平

『平学笔记』之修辞考

朱继东考

西部英雄林社长

左翼文人之“金莲”情结

“谔谔”之士刘上将

鲍迪克钓鱼简史『上』

鲍氏钓鱼简史『续』

蝶恋花·兼答柳嘉衣


南学笔记

司马南合影哲学考

纪南事变

南子“三天教授”之旅

庆东教授二三事


朝鲜问题

恩恩推特语录第一弹

恩恩推特语录『第二弹』之畅谈美帝国主义

萨德危机掩盖的朝鲜罪恶

 

传媒观察

传媒江湖与浆糊

媒体的AB面

洋人漂亮话与民族自尊心

请酌情停止称呼新华社为“国社”

在潘董带领下的自媒体大V们


关键词阅读:  庆安 长鱼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