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入世的两个和尚:刘秉忠与姚广孝的七个第一
一个是元帝国设计师;
一个是“成祖首功,《大典》总成”。
刘秉忠与姚广孝二人有很多共同之处:
第一,一个元初、一个明初,共同点是“初”;
第二,均精通儒释道,进入智囊团时身份均为僧人;
第三,均是大政治家;
第四,均大文豪;
第五,以当时人看来都辅佐了不该辅佐的人或集团;
第六,均受到皇帝格外敬重和极度褒奖,死后刘秉忠谥“文正”,后者姚广孝谥“恭靖”。
第七,刘秉忠、姚广孝这样双重性格、双重身份的成功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元、明两朝各一,其他未闻。
刘秉忠生于1216年,活了58岁;姚广孝生于1335年,活了83岁。
他们的政治生涯都在北京,死后也葬此地,坟墓至今还在,成为旅游景点供后人凭吊感慨。
刘秉忠
一、简介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是一位很具特色的人物,在元初政坛,他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主要成就有两个大头衔——元帝国设计师、元大都规划设计者(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他还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刘秉忠逝世后,元世祖赠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二、主要经历
1238年,刘秉忠辞去吏职,先入全真教为道士,后入佛门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1242年,他受到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的赏识,被推荐入藩王忽必烈(即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
子聪博学多能,善於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时年二十七岁。1250年,他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他的主张对于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253年,从忽必烈出征云南。1259年,又从征鄂州(今湖北武昌)。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如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建元中统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六年,订立朝仪。至元八年,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也出於刘秉忠的建议。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他在当地建立一座新城。
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
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以汉代以来先进建都思想为主导,这座城市建造历时18年,建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有384条火巷、29条弄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欧洲人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对之作了详细描述,引来西方人对美丽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
同年八月,刘秉忠去世。
三、点评
刘秉忠得遇“明主”,彻底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作为忽必烈首座智囊,刘秉忠做了如下大事:
一是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
二是采用“汉法”,总政务曰“中书省”,握兵权曰“枢密院”,司黜陟曰“御史台”,中央有寺、监、院、司,地方有行省、行台、宣抚、廉访以及路、府、州、县;
三是订立朝仪,使未建国的元蒙政治秩序有了章法;
四是减轻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
五是建议定都燕京(今北京),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确定政权名称“大元”。促使蒙古政权迅速完成了汉化蜕变,保证了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与继续,更表明元蒙统治下的国家,不仅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
四、诗词
刘秉忠长於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作品有诗、词和散曲。他的诗流露出三种思想感情:一是归隐,如《寓桓州》、《痴坐》、《谩成》。二是有用世之心,如《对镜》、《秋感》。三是在政治斗争尖锐时,感到进退两难,如《蜀先主孔明》、《留燕》。
《元史》称他的诗作,萧散闲淡,和他的人品、风度一样。刘秉忠的词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他的诗作基本是一致的。不过更加清冷,在《好事近》中说:“一曲竹枝歌罢,满襟怀冰雪。”刘秉忠敬仰元好问,他有《读遗山诗》10首,其中有两句说:“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竟不在新奇。”其实这也是他的创作追求,明白晓畅而不追求新奇,正是他的诗歌的特点。但同时也带来平淡而缺乏诗味的缺点,他的有些诗作还给人以诗句粗厉之感。
元中叶时虞集和苏天爵等人批评中统、至元年间诗歌有粗疏笨厉之病,当是针对包括刘秉忠在内的一些作家而言的。刘秉忠的词宗豪放派,但偏于直露,这也是元代早期词作存在的普遍性弱点之一。
刘秉忠著有诗集《藏春集》6卷,另有散曲12首,其中较好的有〔南吕〕《乾荷叶》和〔双调〕《蟾宫曲》。《蟾宫曲》是吊古伤今之作。《乾荷叶》保留着初期散曲的民歌风味:“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专门著录元代曲家的钟嗣成《录鬼簿》把刘秉忠列为“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可见他也是元代早期的著名散曲作家。
七律《云内道中》放在唐人作品中也很出色:
远水平芜开野花,
塞云漠漠际寒沙。
闲禽向晚无投树,
倦容逢秋更念家。
万里经年走风雨,
一身无计卧烟霞。
来朝又上居延道,
怀古思君改鬓华。
五、门人弟子
刘秉忠早年曾在紫金山讲学,王恂、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等为弟子,这些人后来均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
在教授学生中,刘秉忠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特点和兴趣加以引导。譬如:王恂善于计数,则教之九章算术等,使之成为数学大家;郭守敬勤于动手,幼年曾自制观天仪和计时器,则教之理学与工学,使之在天文、水利方面尽展才华。
教育上的成功,给刘秉忠官场的作为巨大借鉴,使他在为朝廷选拔、培养、使用人才方面高人一等。
他认为,“君子所存者大,不能尽小人之事,或有一短;小人所拘者狭,不能同君子之量,或有一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饱学之士,还是凡夫俗子,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
以此出发,刘秉忠先后为朝廷举荐数十人,后来均为元朝重臣。刘秉忠曾给忽必烈上书,“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
这是元朝初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
姚广孝
一、简介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主要成就:《道余录》《永乐大典》,规划北京城等。
二、主要经历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关系密切。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
1404年(永乐二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明成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民间称其为"黑衣宰相"。期间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
后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三、点评
永乐二十二年,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庙庭,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
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顾炎武:"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四、轶事
1、姚广孝14岁时怀抱“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思想出家妙智寺。
朱元璋洪武年间,他赴京城(南京)求官,未果。回乡途中,于北固山前,感怀千载以来这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吟道:
谯栌年来战血干,
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
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
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事业今何在?
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的僧人宗泐反诘:“此岂释子语耶?”
姚广孝报之一笑。显然,他虽身处佛门,却别有怀抱。
多年后他曾言:“余少为浮屠而嗜于文,凡昔浮屠之号能文者之文,无不遍求而博览也。”
2、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诏取高僧,姚广孝因病失机,痊愈后与友人檐下小憩,一只五色雀飞鸣于庭。
友人戏言:“此雀五色,文明之象,子病起而遇之,异日文章当有大进矣。”
姚广孝听后,赋诗云:“野田饱粟纵高飞,他年伫看栖琼树。”抒发了自己的鸿图大志。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再次诏录高僧,分予皇子作导师。姚广孝由此进入皇宫,后来又走入燕王朱棣智囊团。
姚广孝对朱棣说:“贫僧能为王爷奉上一顶白帽子。”朱棣何等聪明,当然明白其意:“王”戴“白”帽,就是“皇”!到北平不久,姚广孝介绍“相者”袁珙给朱棣“纵论天下”,又在城墙四周埋下许多缸瓮、饲养鸡鸭遮掩声音,打造兵器,操练将士。
从事后看,没有姚广孝策划,朱棣未必敢举事;没有姚广孝筹划,朱棣未必能成事。“靖难之役”成功后,姚广孝因为“首赞密谋,发机决策”,“论功以为第一”。
朱棣一如忽必烈对待刘秉忠一样,令姚广孝还俗,赐名、赐宅,并美女若干。晚年的姚广孝,承担太子、太孙辅导讲读,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修纂工作。
当年,刘秉忠去世时,元世祖悲痛不已,特命厚葬大都,赠太师。姚广孝去世时也一样,“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依僧制安葬京西卢沟河畔,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宣读御笔祭文,追忆“靖难功绩”。
3、永乐初年,姚广孝又以钦差身份前往苏州赈济。衣锦还乡本是大喜,但对他而言,却也伴随怅然之感:“垅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扫,曾不可得。”
回京后,他畜养一只雄鸡,每晨闻鸡而起,忙碌工作。这期间,他所干最大事情,是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永乐大典》原由解缙总编纂,书名《文献大成》呈上御览,皇帝看后很不满意,复命姚广孝重修,姚广孝花费数年时间完成了任务。
其后,77岁的姚广孝再度出山,主持《明太祖实录》重修,直至他去世。这部《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所见“三修本”,所用时间和内容修订大大超过了前两次。但当永乐十六年(1418年)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4、“靖难之役”后,姚广孝至长洲看望其姐姚须钬,须钬痛骂不见,访友王宾,王宾亦不见。
闲暇之际,姚广孝或习禅打坐,或游山玩水,曾写“五丈石边琴一曲,桃花三月鲤鱼飞”妙句,人与境和谐,物与我俱融,属天然妙合之景。
“闲禽向晚无投树,倦容逢秋更念家。”这是一个极度入世之人的极度出世佳句。
姚广孝诗作,较之传统文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内心世界,他兼合儒、释之学,而且融儒于佛,借政治之途,往之理想,宽阔、豁然之心于历史及自然,既有系民之热忱,亦有禅思之空寂,读来入心之深,于史少见。
5、
姚广孝去世前,朱棣曾亲往探问,《明史》中记录了君臣二人对话:“(朱棣)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
朱棣问姚广孝有什么要求,姚完全不提个人的事,只是希望朱棣能够释放溥洽,因为这位溥洽是建文帝时的僧官,朱棣打入南京时,溥洽曾建议朱允炆化妆成僧人逃脱,也有人说,其实朱允炆就藏在了溥洽的住所。于是溥洽就被关进了监狱,这一关就是十年多。
在此之前,虽然姚广孝跟朱棣关系十分密切,但姚也决不敢向皇帝提出把溥洽放出来,因为这涉及到了朱棣最为敏感的帝位问题。而今面对病重的姚广孝,朱棣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下令将溥洽放出。
对于这件事,野史中都有记载。郑晓在《今言》中称:“靖难兵起,(溥洽)为建文帝设药师灯忏诅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帝君削发。长陵即位,微闻其事,囚南洲十余年。荣国公疾革,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溥洽。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走大兴隆寺,拜荣国公床下,曰:‘吾余生,少师赐也。’”看来溥洽确实在很多方面帮过建文帝,而建文帝的逃遁也跟溥洽有一定的关系,难怪朱棣将其关入监狱十几年。溥洽被放出后,立即去见姚广孝,明确地说自己的余生乃是拜姚所赐。
姚广孝在去世前仍然惦念着自己的朋友,可见是一个重情义之人。永乐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去世,享年84岁,在那风云的变幻的年代,他能够得以善终,也确实很难得。朱棣听到消息后,“辍视朝二日,赐祭,赠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命有司治丧葬,亲制碑文于墓。”(《明太宗实录》)
两天之后,朱棣派人前往宣读他亲撰的祭文,朱棣在祭文中说:“曩者奸宄构祸,朕举义师以定内难,卿竭忠效谋,克殚心膂,识察天运,言屡有验,一德一心,弘济艰难,辅成家国,其绩居多。”
由这段话可见,朱棣并没有忘记姚广孝当年帮助他夺取天下的丰功伟业,而后他御赐姚广孝谥号为“恭靖”。郑永华在《姚广孝史事研究》中称此为“明代永乐朝文臣得皇帝赐谥第一”,并且:“姚广孝丧葬之仪盛况空前。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这在永乐一朝甚至整个明代都是绝无仅有的。”而《明史》中亦称:“明初,文武大臣薨逝,例请于上,命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惟太祖时中山王徐达、成祖时荣国公姚广孝及弘治中昌国公张峦治先茔,皆出御笔。”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