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仅是开新店,疫情后属于Costco的时代或将真正到来。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十一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3078字,阅读时间6分钟


全民宅家的抗疫时代,实体商业的比惨太寻常。


对大多数商家而言,这是急需调整运营策略,活下去的时刻,也是实践全消费场景的机遇期,虽然是很明显的“赶鸭子上架”,也算被迫走出了舒适区,寻找新的消费阵地。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在此时逆流勇进的品牌。他们往往有着长期主义战略,长远的市场培育计划,有着可以拨云见雾,一窥周期全貌的眼光,还有对消费场景迭代的深刻洞察。


只是在当下看起来像逆势而为,但实际上只是他们自身战略思维下的表征,毕竟疫情势短,长期战略才是发展基石。



这其中既有拿地王的香港置地,还有早在去年就被全民热议的Costco。



Costco不仅有高人气,

更有“两天两家新店”的消息。


特殊的环境下,Costco没有闲着。


首先作为超市的Costco,和他们在中国的竞品小伙伴沃尔玛、山姆店、家乐福、以至于永辉伊藤等,作为居民疫情宅家的补给站,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


虽然这并不是可以幸灾乐祸的事。


但很明显,Costco自身属性更适合这种模式:定位于城市中产的“家庭式”大包装占据80%的产品,正好迎合了当下的疫情消费习惯。同时也因为自己现加工食品的优秀品质,牛角包、提拉米苏等品类遭遇抢购,成为了排长队的导火索。



在全民防控的环境下,这是无法容忍的。于是Costco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每日限流人数从2000人到1000人,并采取类似宜家的单流线策略,不走回头路,竭力降低风险。


这是所有优秀商超都会有的正常操作,不寻常故事的在后面。



Costco是一家典型的传统美资零售巨头,在2020年的世界十大零售商中,排名第二,典型的行业领导者,在它身后才是年轻的电商霸主亚马逊。


同样,Costco也有着典型的美资商业特征:投资决策极为慎重和保守。在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内,沃尔玛、家乐福包括山姆店在内地风风雨雨,甚至走过辉煌走过衰落退出内地之后,Costco才姗姗来迟,在去年的8月27日,在上海闵行开了第一家店。



在洋气的上海,当时的Costco也开的满城风雨,开到周边开始交通管制,段子漫天飞舞。似乎全城的大妈都来抢1399元的茅台,虽然是噱头,但却是一次高超的营销策略,从此“物美价廉”这个标签便进入心智,和在中国的Costco紧紧绑在一起。



Costco一时间成为了行业内热点话题,主流媒体也在竞相报道这一盛况,既有吹捧神化,也有水土不服的担忧。“会员制”“性价比”等等这些熟悉又复古的概念又被讨论了起来,比当年讨论阿里新零售都来的火热。


然而正当疫情袭来的关头,Costco第二家信息就来了:2月18日,与星河控股以总价8.98亿元,楼板价9493元/㎡联合获取上海浦东新区康桥工业区东区地块,该项目中包括中国内地区域第二个Costco项目的建设。


这其中信息量有点大。



首先,这里在浦东新区,距迪士尼仅一站地铁,Costco的城郊消费场景没变,和在北美一模一样。


其次,在和深圳的商业地产老玩家星河控股(深圳cocopark开发运营方)联合摘牌共同开发。看来Costco不仅有类似宜家的拿地开发能力,还在这里将打造一个与Mall融合的产品模式,类似宜家荟聚。


届时我们能看到Costco与传统购物中心之间的结合关系会怎样。


第三,首店半年之后便有新店消息。这很明显,Costco被第一家门店的人气和数据表现而信心十足,才敢于积极拓店。



果不其然,在第二天的2月19日,Costco苏州店的消息相继传出,就坐落在苏州新区站附近。而这一次将是Costco独资,与宜家、永旺梦乐城和未来的山姆店形成商圈。


保守的传统美资零售巨头,两天,两家新店的消息,让Costco成为疫情中少有的利好新闻,更成为“外资持续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的代表性案例。


不仅仅Costco自己对于中国市场雄心万丈,我们更想聊的是,疫情所带来的消费场景变化,也在为Costco的零售场景加码。



收入预期降低的时代

Costco是精打细算的首选。


Costco从进入中国的一刻起,就在拿茅台为自己的“性价比”概念做文章,可以说是很懂中国市场了。


因为茅台是典型中国消费符号,不仅常年占据着白酒高端消费的宝座,混乱的价格体系也让不少人头疼。但Costco简单的一招,就告诉消费者什么叫做来自“供应链上游的议价能力”,可以把明明白白的实惠反馈给消费者。


低价,是Costco的重要标签。Costco保证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14%,一旦超出、须向总裁汇报并上董事会批准。



但Costco也不仅仅是低价,更懂得如何选品。每一种单一品类的产品在Costco不会超过三样,只要能上架必然是对产品的层层精选,可以让消费者“闭着眼睛买,样样都超值”


无形中又节省了消费者的选择和时间成本。消费“又升级又降级”,升级是享受着高品质和被挑选的商品,降级是降低的时间和渠道成本。搭配上Costco强大的自营品牌和无差别退货策略,构成了明确的Costco消费心智:家庭消费只要来这里就对了。



Costco的收费会员制也由此不战自胜,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的无法乐观的经济环境下。


如果悲观的看,早在2019年末开始的失业潮,因为疫情的打断和加速,很可能会再2020年疫情结束后又迎来一波失业,特别是在城市,特别是在中小企业。


危机之下,收入预期降低,会直接影响消费习惯。不仅会影响报复性消费的力度,更会让消费趋于保守,更重视性价比,更加精打细算,并将注意力转移到类似Costco,优衣库一类的“消费降级但保证品质”的品牌。



疫情带来的消费习惯,

加速了Costco特有的消费场景培养。


在之前,Costco在中国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是家庭消费习惯。

是大包装批发式家庭购物。


Costco所形成的大盒子超级市场,其直接原因还是与北美地广人稀的居住特征强相关:需要迎合车轮上的生活方式,一次性集中解决家庭消费需求,尽可能的节省消费者时间和精力。


这也是Costco得以在本土成长的核心要素。



然而在中国,因为我们特别的土地开发模式,高密度的商住用地配合,造就了丰富的集中式住宅及商业配套,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消费均可以在住所旁的小超市小餐饮满足,丰富而高频。


更何况我们有着全世界最便捷的电商体系和快递网络,社区的菜鸟驿站随时有我们每个人的快递。


留给Costco的空间并不多。Costco要想发挥自身优势,就必须让消费者习惯自己的消费场景,一周一次,一次大件家庭装。


而疫情造就了这样的契机。全民居家隔离的时代,快递不灵了,社区商业也几乎全部关闭。几乎每家人都在一周一次往返于超市和菜场的路上,既有被隔离的痛苦,但我们也习惯,并开始接受这种生活。



特别是当数不清的年轻一代新家庭和独居人群,发现自己久违的厨艺天赋之后,慢慢的在隔离中,学会宅出品质,宅出乐趣。


这就是给Costco的神助攻,让Costco快速完成了消费习惯培养。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方便省事的家庭装,高品质的食材,需要大包装的副食坚果、半加工的生鲜食品。特别是当它们的一部分来自美国,还能让我们过上类似美剧里的生活:麦片、面包机、美式早餐、brunch...



这个时刻,不仅是全民在适应这种消费模式,更年轻更有消费力的上班人群也在感受,并且因为北美生活方式的加成,让这种生活也更有趣更好玩。


从目前看,这一切都会最终指向对Costco利好的方向。



对于Costco而言,带来的市场效果如何,还需要长期观察。


但零售已然陷入全方位全场景的近距离肉搏。线上到线下,高频与低频,场景化与专业卖场,社区超市与城郊大卖场,都在无时无刻的零和博弈。


在这种复杂的竞争下,任何的盘外因素都有可能对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带来蝴蝶效应,产生决定性影响。


让我们拭目以待。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往期阅读:

请注意,扎哈的“外星飞船”已降落成都!

几乎全自持的310亿地王,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城市运营者」

远程办公时代,我们发现联合办公的无可取代。

疫情之下的伊藤/大龙燚/阿那亚,如何展示好品牌的“内功”?

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究竟会怎样呈现?

惨过餐饮的,还有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街区商业“烟火气”:宅家时光,你心里惦记着哪条街道?

超级文和友:一座被创造的“魔幻市井”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