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如何度过疫情,就会如何度过一生。”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二十二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3064字,阅读时间8分钟


2020年,是从无数的告别开始的。


告别英雄,告别生命,也告别了对这个春天的期待。在无数高贵举动与残忍现实面前,谈论美好似乎成为了更奢侈的事情,追索真相,带来治愈,在至暗的环境中找寻新的出口,才是我们迫切的讨论主题。



于是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有太多的自媒体以“疫情之下”做为标题的开始,这里也不例外。


从2月份开始,一连十几篇,话题永远逃离不开对疫情时代的观察。要知道“感性城市”的初衷,是希望从城市与地产行业的角度,去研究场景,思考那些给我们无限温暖的城市角落是如何构建的。


拜疫情所赐,这里一直在喋喋不休的谈论疫情的影响。回头来看,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超级黑天鹅侵袭下,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街道,更是一次商业环境的全面出清与变革。


我们在疫情时代,所做的所有看似无奈选择,其实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行为与习惯。而平日里难以想象的商业场景,在疫情里成为日常,平时看似万无一失的模式却在疫情中被席卷一空,凌乱退场。


这其中每一个变化其实都是生动的范本,值得我们无限次复盘。痛苦绝不能白熬,我们需要从中找到使我们收益终生的思考与趋势。



01.全场景的“冷启动”


疫情时期刚开始的时候,以直播为首的线上零售渠道全面铺开,当然这都是十分正常的,线下被堵死,唯独只有线上一条路选择。


后来直播开始延展到地产领域,首先是住宅。在高大上售楼中心的销售们一夜之间变成直播网红。这股风气还延展到商业地产,购物中心商铺成为了一个个直播间,柜姐开始做直播,最终连罗永浩都走上了这一步,一夜创造了一亿的销售额。



但这些依然都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都是因为疫情挤压,为线上而线上的行为。


直到GUCCI,PRADA、BURBERRY开始找网红直播卖货,开始做客户回访,一个一个带电话带货,这才真正让人感到震撼。


作为时尚零售行业的真正头部,品牌思维的终极表达,拥有深度垂直且忠诚度极高的奢侈品牌,都开始走上开发私域流量这条路,证明了零售时代走向“全场景”绝不是一句虚言,而是成为了刚需。


疫情在这个过程里,则成为了最重要的催化剂。表面上它让所有品牌猝不及防,但也迅速加速了全场景的启动,不管有没有准备好,品牌都必须做自己流量转化,站稳自己的脚跟。


同理,全场景的零售也将深刻的反向影响购物中心。从此以后,打造商业社群绝不是个选择题,而成为了必选题。与此对应的是线下需要更多的为社群准备,为产品品牌准备表演性的空间。



这也意味着,线下商业空间开始向产品体验展示秀场转变,成为线上社群和流量最终转化最匹配的承载空间与目的地。


这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线下商业场景的逻辑,从动线-购物效率型向展示-场景内容型改变。因为此时真实线下流量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特别是对于新开的商业项目,在地段和认知无优势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因为购物的便利性而来,或许更多是因为社群-和独特的场景认知而来。


而这只是全场景所反推的一个点,我们不仅要关注全场景本身,更需要寻找其概念延伸带来的改变。



02.产品力“再次为王”


瑞幸给我们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在这里,不想再重复说瑞幸击穿商业底线,欺诈,自己作死的故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股价被腰斩的背后,一夜之间出现太多内容和文章,来来回回无非在迎合情绪,有收割战狼精神的,“民族之光”,动不动“割美帝韭菜”这种影响智商的论点出来。


更有完全落井下石的借极端个例,对整个互联网创业品牌提出质疑和否定,缓解没打上这班车的大多数人的焦虑。


唯独很难找到一篇回顾瑞幸产品本质的文章。


那么瑞幸到底好不好喝?这并不是我的专业,只知道大多数人是因为便宜方便而喝他,身边并没有任何一个喜爱咖啡的人会喜欢瑞幸,包括自己。大家说到瑞幸,在过去更多的是觉得它像一种前沿商业模式,也许有学习的内容,但这很难吸引我去消费。



不仅如此,所谓“小蓝杯”,所谓明星代言,所谓创业故事这些都与消费欲望无关。不像星巴克,尽管不懂咖啡,但每当想起这个品牌都会联想到舒适的公共空间,不算掉档次的约会地点,精致完整的各种衍生品。


而这些瑞幸一样都给不了。


让我们回想那些在疫情时代不仅没有阵亡,而且逆势上升的品牌,比如喜茶,大龙燚,老乡鸡。尽管他们都少不了营销炒作的成分,但你不会感到太强烈的“反差”,相比社交媒体上的声浪,真实在身边也会有很多人去进行消费。


疫情对品牌的产品力是一次巨大的泡沫出清。消费者的心智永远都是有限的,而且容易朝三暮四,缺失产品力,缺乏最本质消费欲望的产品,更抵不过疫情对于消费的抑制。平时或许偶尔想起你,但在这个时刻,他们只能记住那些最想消费的内容。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没穿裤子,才知道谁真的不好喝、不好吃。



03.与其创业,不如成为“超级个体”


疫情时代,真的再没什么人轻言创业了。


这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而是生态问题。身处一个逆流时代,中小企业纷纷消亡时,过去创业跟对形势,站在风口再加上十倍的努力或许可以。


换到今天,若非绝对的行业局部机遇,或许百倍的努力都不够用,你能不能保证你现在嫌弃的饭碗都是问题。


那么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特别是对于95后而言,刚入职场就遇到这样的年景,不仅要拯救自己的职业生涯,还要去努力拯救公司,拯救世界。


这样的环境里,不如让自己成为“超级个体”。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里,创业大概率不了了之,而长期身处组织内被体系化,也最终会无路可走。只有成为一个“超级个体”,往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始终保持成长,成就个体价值。



那么什么是超级个体?广义来讲,类似罗永浩、还有近日兴起的直播网红们都算这个范畴,但他们太过“超级”,需要绝对的机遇和个人天赋,以及时代助力才能成就,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成为某个垂直领域的“超级个体”是更理性的选择。


“超级个体”这个概念在工作中是没有边界的,模糊了创业与打工的区别,而更像一个“万能插件”,可以随时根据不同组织的不同需要,调整自我角色进行对接,创造价值。


简而言之,就是有个人IP,自带超强的专业能力和信息资源,且随时接入各种平台,协作成本低。在充满不确定的职场环境里,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下可以更加敏锐的穿梭其中,成就平台同时也成自我。


当然,做一个“超级个体”真的也很不容易。


不仅仅是对垂直领域的深耕,找好定位,持续产出,还要和各种接口保持连接,获取最新的信息并充满“利他主义”,用最大的真诚首先去照亮他人。


当然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勤奋,克制当咸鱼舒适。



正如那句话所言,“我们如何度过疫情,就会如何度过一生”。


我们决不能白白承受疫情所带来的煎熬,更不能相信“打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的鸡汤。而要相信“危与机”时刻共存,要相信周期理论,在危机的不远处,康波必然到来。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那个时刻都能站在风口,站在浪尖。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往期阅读:

上海这个“终极进化”版菜场,如何将场景体验做到极致?

早春上海,让teamLab的限定作品「春天与花朵」治愈你。

成都IFS+太古里的“黄金CP”,真的无可替代。

被拆毁的三圣乡,为何让成都人如此留恋?

延迟的糖酒会,将成为成都全面恢复的里程碑。

如果取消奥运会,东京将付出什么代价?

请注意,扎哈的“外星飞船”已降落成都!

几乎全自持的310亿地王,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城市运营者」

疫情之下的伊藤/大龙燚/阿那亚,如何展示好品牌的“内功”?

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究竟会怎样呈现?

惨过餐饮的,还有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