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毁的三圣乡,为何让成都人如此留恋?
“感性城市”系列第十七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3229字,阅读时间8分钟
*部分图片来源于一筑一事/成都同城会等
几年前还在美术馆工作时,整理艺术家的访谈资料,对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忆尤新:
当艺术家们谈到成都与北京的创作环境区别时,感触良多:在北京的工作室往往都在五六环城乡交接处,兵荒马乱,满眼萧瑟。而到了成都,工作室虽然同样在城乡交接,但却荷塘月色,田园牧歌。
他提到的这里,一定是三圣乡。
在多少成都人心里,三圣乡早已不只是城市区域的存在,当每次提到这里时,都会让人无比轻松兴奋。它代表一种“逃离”,短暂的出勤时间便可以来到另一番山清水秀的田园,可以放得下平日工作里给的一切重担与压力。
这就是三圣乡,总共面积14.17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万多的一个区域。在所有关于成都宜居的话题里,三圣乡都必不可少,这里是属于所有成都人的后花园,是周末假日的私藏。愿意有空带你到三圣乡找个院子坐坐的朋友,关系总要更亲和一些。
但美好的事物总是易碎。在三圣乡不断丰满,有趣的业态进驻和更新时,模糊混乱的用地属性也埋下了隐患。果不其然,在疫情最肆虐的时刻,三圣乡的挖掘机也开始隆隆作响,以一种最粗暴和直接的方式处理争端。
一夜之间,“三圣乡被拆毁”的图片与视频在成都大大小小群里流传。挖掘机不仅仅毁坏了精致的院落,更在摧毁多少成都人的记忆与美好,伴随着宅家软禁,让我们的悲伤更多一层。
旧改更新,在任何城市都是难免的,在成都也不例外。但为什么我们就会对三圣乡如此难以割舍?它到底有着怎样无法复制的魅力?又是如何让成都拥有生活的“感性”?
这背后都是值得思考的秘密。
成都最近的都市田园梦,
非三圣乡莫属。
不得不说,成都人,或者整个四川人对生活的理解确实“弯酸”且精深。
这不仅体现在成都周边那一圈数不清的大小古镇、农家乐、风景区里,也深刻的体现在生长在大街小巷,丰富到数不清的餐饮娱乐场所。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蓉县”人,你要看他有没有本事领你到各种神奇角落里吃闻所未闻的美食。
而整个三圣乡,就是之于整个成都的“神奇角落”。位于平原的成都,摊大饼式八面散开,唯独东南方向还保留着不少农耕用地、水塘田坝,也是一脚油门能直接从城里开到的乡村场景。
如同纽约中央公园一般魔幻,在成都,三圣乡就是你能最快实现“场景转换”的城市目的地。二十分钟,从太古里的CBDgirl摇身一变为三圣乡李子柒不是梦。
“长在都市里的田园”是三圣乡的优势,但仅拥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比田园更重要的是,
是那些用宜人尺度打造的院落与异域。
在这些年里,一种院落文化,在三圣乡的田园坝头里不断生根发芽。
首先你要相信,尽管这里是南方,但成都人民对“院落”依然是有执念。你去看宽窄巷子的公馆,也就是曾经的少城,达官贵族曾经的居所,一个个别有洞天的院落,没有比北京的四合院差到哪去。
即便到了如今集合住宅的时代,在成都,大露台依然是各种地产项目引以为豪的卖点,不仅仅是可以在露台上养花种菜晒腊肉,更重要的是晒太阳,这是成都人毫无疑问的刚需。虽然太阳少,但当太阳出来的时晒不到,确实是人生不幸。
但是晒太阳这种事,最巴适的环境还是院落。
于是在每一个艳阳天里,三圣乡便成为了最拥堵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最原汁原味的院落。同时得益于钢结构这种廉价快速的建筑结构,让三圣乡在几年之内长出了多少有趣的小院子。
更何况这些小院落还在不断的迭代进化。从服务上,早已经不仅仅是喝茶打麻将吃农家乐的基础服务,而是进化到打桌游搞轰趴带民宿,甚至连带宠物交友的“院落综合体”,可以满足的消费需求与服务范围扩散了好几倍。
而最明显的进化,体现在外观上。三圣乡从18年开始,就已经超脱于川西坝坝,开始变成“小京都”“小曼谷”“小清迈”,甚至还有“小加州”“小伊比萨”等等。
虽然听着很魔幻,但这确实在三圣乡存在。你可以说肤浅,这是来自INS网红文化洗脑年轻人,但这么多网红场景堆积到一块时,就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内容活力发生。
有多丰富?同一个三圣乡的夜晚,80后这边在这打麻将喝茶,隔壁院落90后正在搞文艺趴,文青们弹吉他唱民谣,再隔壁的00后在大搞电音现场,引得本地早就睡觉的村民打110举报。
三圣乡的心智认知就此形成。不管是什么世代的顾客,想聚会,想逃离城市的时候,直接去三圣乡就对了,不需要多想,去了再看,你总能找到你对位的场景与内容。
但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还是成就不了三圣乡。
“看不见”的三圣乡,
是无数本地私域流量与社群的高度集合。
这看似是一个最虚幻的维度,但也是一个最容易理解的维度。
身在成都的各,请回想一下你每次被带到三圣乡玩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被朋友带着去。而且不同的朋友不同的圈子,带你去的院子还都不一样,虽然它们都在三圣乡。
以个人感受为例。找你聊正经事的大叔带你去的三圣乡是喝茶吃鱼的,看上去和老板很熟。大龄文艺青年们带你去的三圣乡,是在湿地中间的亭子里,一群人吟诗作赋,身着汉服,又喝了杯茶,看上去这帮人和也老板很熟。
然后艺术家带你去的三圣乡,其实是蓝顶的工作室,某艺术家的画室,又是红酒又是精酿的开始,甚至偶尔还有跨界古典音乐会一类的出现。而低龄文青带你去的三圣乡就比较轻松,周末生活市集,还碰到了许多许久未见的同学和朋友。
这背后其实都是三圣乡无数的社群在活跃。而同一个人也会因为身处不同的圈子,会被多次带到一个个院落里,体验感受,然后再介绍给自己其他的朋友。
别小看这种垂直圈子的穿插。来来回回,大家都和三圣乡脱不了干系,甚至你会突然发现,每一个院落就是多重社群的交集,而院落的股东、主理人、主人、甚至他们养的宠物都是不同圈子的小KOL。
叠加着自媒体时代的微信群和抖音,这种效应又被无穷放大,最终让我们每一个人,与三圣乡不仅仅是周末消费的关联,而是情感与圈子的关联,最终让这个地方充满回忆和温暖。
这种自发的社群力,本身就是从无奈之中开始,毕竟三圣乡缺少统一规划,道路纵横,想找到哪一个点不容易,只能靠熟客朋友之间的相互介绍。
但无形之中,最好的商业社群竟由此形成。
未来预想:改造之后,
三圣乡的这种特质会继续发展吗?
对待这一点,真的很难乐观。
三圣乡走到今天这一步,有着不可或缺的要素。城市距离,田园背景、“李子柒”调性,这些容易被感知,也不容易被改造改变。
真正难的要素在于自然生长,在于这里商业开发的“去中心化”。在灰色的用地限制下,相对于一般商业地产项目,三圣乡低成本的建设成本,低成本的开发运营,依托自媒体KOL的推广渠道,这一切都降低了在这里做院子的门槛,也给了无数有趣内容得以成为有趣空间的可能。
想象一下,最低仅需几十万,就有了属于自己和朋友们专属的一方天地。可以把自己的热爱,在国外的见闻,对生活方式的想象与生活美学的愿景充分落地,是多么诱人的一件事。
同样的这些钱,放在正常成熟地段的商业项目,往往连门槛都不够。而改造更新,重新规划和“形象提升”之后的三圣乡,不仅仅少了很多有趣却非法的钢结构院落,有趣的人也可能再玩不起这些事情,而开始转战龙泉山,转战更远更便宜的地方。
只能期望,未来三圣乡依然能保有自己的灵魂,成为成都的“感性”所在。
而不是成为下一个无趣贫乏的城市片区。
往期阅读:
全面进化!曼谷网红商业The Commons第二馆正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