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进化!曼谷网红商业The Commons第二馆正式呈现。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十六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2352字,阅读时间6分钟


在亚洲,学习商业地产的设计打造有两个最好的目的地。一是东京,无需多说,这里有最成熟也最前卫的实体商业形态,密度与品质之高,全世界都无可比拟。


而另一个便是曼谷。



说到曼谷商业,你能想到它整体的高水准空间营造,室内外园林景观,以及潮流审美。无可争议的是,曼谷商业一直以非常超前的姿态引领行业,不断的更新我们对于商业地产的认知。


比如暹罗天地ICONSIAM。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早已超脱一般购物中心的范畴,而变成了整个国家对外形象的存在,成为一座可以消费休闲的泰国艺术文化博物馆。还比如Siam Discovery,本来是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却成为曼谷的潮流买手中心,以当代艺术的策展逻辑串联品牌与商品,让货与场无缝融合的潮流展场。



当然还有The Commons。


不仅仅是工业风,一座“未完成的大工地”。The Commons突破了传统Mall的范式,虽然是盒子商业,但营造出了户内外融合的游逛之感,让人直接体验到自然空气、户外阳光与活力氛围在其中穿梭流动。



整个项目甚至没有自动扶梯。宽大舒适的台阶引领着游人一步步向上探索,忘记疲惫,一直走到天台。而在任何角度向下望去,中庭满眼的灯光、外摆与谈笑的年轻人又仿佛离你很近,让整个夜晚被点燃,处处充满欢笑与热情。



这是我们在国内完全未曾见过的商业形态。因此,The Commons从面世一开始,便成为了曼谷商业考察的重中之重。



但就在我们还在不断复盘研究这个项目时,第二店The Commons Saladaeng已经在首馆的基础上全面进化,在1月16日的曼谷悄然呈现。



进化迭代的The Commons,

在空间设计方面依然有最前沿的探索。


首馆在空间设计商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是无处不在的灰空间,让室内外无缝融合;是大台阶,可以随时随地坐下来享用美食;是“魔幻工地”风,依托温暖灯光和清水混泥土互动交织,让空间充满闲适和轻松的氛围。


等等这一切,不仅在第二馆中全都被应用,还进一步增添了创新元素。



第二馆所在的区位,明显比隐藏在城市小路的首馆位置好了许多,可以一窥整个建筑全貌。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这个红色大屋顶。



据新馆的建筑师阿玛塔(Amata Luphaiboon)所描述的那样,倾斜式的塔顶结构灵感,来自于130年前的Saladaeng火车站;而Saladaeng的泰文意思就是「红亭」。



毫无疑问,红色塔顶为这个项目赋予了IP,如同成都太古里源自川西民居的坡屋顶一般,连接着这个区域的历史与未来,也成为了顾客心智中的重要记忆。



其次,值得一题的便是The Commons的灵魂所在——大台阶,入口出的大台阶相比首馆,更加登峰造极,一路引导着人群不断向上,直到建筑的另一面的公园区域。



这个木制大台阶同样被赋予了功能,每一层都有可供坐着甚至躺着的平台,辅以绿植点缀,成为了人群休憩交流聚餐的场所。



同样感人的,还有大屋顶形成的高挑高空间。如同首馆一般,户外空间配合风扇带来空气流动,解决热带的高温问题。



而室内部分,则形成了类似教堂,类似大工厂般的场所感,可以让阳光充分射入,空间的明亮带给人无限轻松与自由。



不仅仅是难忘的空间体验,

它所承载的特色业态也让人无限向往。


The Commons Saladaeng对于品牌和业态的选择,基本继承了首馆的思路,聚集了20多个酒吧、餐厅和活动空间。



包括首店拥有的brunch餐厅Roast、Roots咖啡厅、以及龙虾餐厅The Lobster Lab等都已进驻;另还有日式抹茶甜品店、港式奶茶、泰式料理、意大利餐等异国料理,一应俱全。



业态类型依然以美食广场、休闲餐饮、夜生活餐酒吧等为主导,辅以文艺小店,生活市集、工作坊等业态,并搭配着大量公共活动空间和为居民社群准备的平台。



首先是一层:The Ground。可以明显看出,它从主入口左侧的一条小入口进入,与首馆的布局如出一辙。



其中依然是由各类餐饮档口所聚集的“美食广场”,如同大时代,只不过更加有氛围,更加重视品类配合。复制了曼谷街头巷尾的小吃体验,可以从头一直吃到尾不重样。



第二层The Market ,则是相对正常的餐饮部分。因为有高挑高的大屋顶支持,这里拥有了完全不同的就餐体验,适合社交,更适合接连不断的社群活动在此发生。



而到了第三层The Platform,则以各类年轻潮流风格的文艺小店、品酒教室、创意工作坊为主。但截至目前,这个区域尚未开放,值得我们期待。



看完空间与业态,让我们再度回味The Commons所坚持的理念:


“Our intention is to build first a community, then a mall.”

“ We want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and build wholesome, meaningful communities in this beautiful city that we love.”


在购物中心之前,打造一个真正的社区,一个健康,充满意义的场所,处处有学习与分享,一个大家愿意来的公共空间。


对于The Commons来说,着绝不仅仅只是营销语言,更是落实到了空间和服务的维度。


在我们可见的范围内,The Commons确实是这样做的。空间留白的大平台,可以随时休息,充满社交化的公共场所,一切都围绕着如何让人源意来,如何让社群活动在此自然发生。



而在无法直观的地方,在软性运营维度,The Commons也在努力实现着“公共性”。免费的饮用水,一旁的捐款箱,还有美食摊位未使用完却未过期的食材,也将分发给周边社区的弱势群体。


这哪里是商场,这是一座充满温情的社区精神堡垒。



很庆幸,这个行业有像The Commons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最有社会理想的商业项目,应该是怎样的形态。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The Commons官网



往期阅读:

延迟的糖酒会,将成为成都全面恢复的里程碑。

最值得关注的10个商业地产公众号

一次10W+暖心公关的深度复盘:上海港汇恒隆做对了什么?

如果取消奥运会,东京将付出什么代价?

不仅是开新店,疫情后属于Costco的时代或将真正到来。

请注意,扎哈的“外星飞船”已降落成都!

几乎全自持的310亿地王,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城市运营者」

远程办公时代,我们发现联合办公的无可取代。

疫情之下的伊藤/大龙燚/阿那亚,如何展示好品牌的“内功”?

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究竟会怎样呈现?

惨过餐饮的,还有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街区商业“烟火气”:宅家时光,你心里惦记着哪条街道?

超级文和友:一座被创造的“魔幻市井”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