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方所离开重庆开始,聊聊书店这件事。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二十三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3099字,阅读时间6分钟


“衔接日常,凝视当下。”


“方所在重庆,希望藉由影像凝聚市民日常生活,以一种诗意的存在,让人们从他方之眼,看到日常生活之美。”


“山川承载不朽,文化即是日常。重庆在方所。 ”



2015年,方所来到重庆。


彼时我还未毕业,对地产更是一窍不通,满脑子都着去做品牌公关广告行业。看着奥格威的书,研究文案写作和洞察,每天给奥美投简历而不得,活在对传统4A公司的向往里。


方所来重庆的事情震惊了我,不是因为书店本身,而是因为文案。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山川承载不朽,文化即是日常。重庆在方所。 ”短短一行文字,有洞察有场景,瞬间拉升了气度格局,重庆的辽阔山河,市井日常,和方所能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全都溶在这句话里,精炼而又准确。



好的文案可以打动人,但无助于本身的商业运营逻辑。五年之后,也许因为疫情,因为确实运营承担巨大压力等原因,方所黯然离开重庆,留下一篇阅读数万的推送文章,和众人的朋友圈悼念。


这也引发了我的好奇。


为什么在广州和成都如此强势的方所,在重庆却遭遇了闭店?原因出在方所身上,还是说这座城市的文化消费力有限,接纳不了方所?针对这种问题,或许我们能举出一堆影响因素,但一定会有一个背后的主因。



一些思考:

是什么让方所离开重庆?


重庆一定是舍不得方所的。


这从重庆方所发的最后一条推送可以看出来,在下面漫长的留言里,虽然显得略文艺矫情,但大家都还是在拼命回忆在方所留下的种种回忆。


的确对于类似书店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学生是没有心理成本的,是可以作为目的地专门前往约会打卡,特别是对于方所这种自带艺术设计IP的书店,更对文艺人群的胃口。


同时,也更不能说是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消费力问题。



重庆是不少书店品牌的策源地。首先是开遍全国的西西弗书店,在书店运营方面,至今很难找到第二个能与之抗衡的书店品牌。还有最近爆红的新山书屋,这是茑屋书店团队来中国唯一点赞的书店,在成都的店面日常人满为患,其功力可见一斑。


其次,地段也毫无问题。重庆方所身处观音桥商圈,足够有人气,足够年轻也足够潮流;更不应该是运营的锅,方所是职业书店人做出来的书店,是将诚品和茑屋成功经验引入中国的引路人。


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在看遍各种夹杂着情绪的线索里,找到了一条:重庆方所所在的新世纪百货奥特莱斯,不仅是一家奥特莱斯,更是在方所进入后改变了定位。


奥特莱斯与书店是完全背道而驰。奥莱强购物目的性的消费特征,满场的商业时尚大牌,各种促销打折氛围,吸引来一波波家庭人群,都来准备好血拼一番。实在与方所自己想要的场景不搭,人群错位,更和文化生活方式毫无关联。



不仅如此,方所所在的空间特色也较为普通,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主力店商铺,展陈堆台方式也基本与一般书店无异。


重庆方所就是因此而默默被遗忘,人愈来愈少,直到闭店的一刻才让大家惊醒。



这与方所在广州和成都的状况完全不同。方所在广州,在太古汇,本身便是一个定位高净值人群的核心商场,不仅是商场调性水准高,方所在其中与各种轻奢和生活方式品牌相得益彰,不会让人出戏



而在成都,作为最早的太古里核心主力店之一,太古专门为方所打造了一个极具表现力的空间场景,让大慈寺地下拥有了一个关于书的“虫洞世界”,凭着这个前期定制化的书店魔幻空间,成都方所就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战自胜,奠定自己的地位。


这不是巧合。可以看到,成都广州两家方所的火爆,与所在商场的开发商——太古,是直接相关的,能得到像太古如此专业敏锐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支持,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用好类似方所这样的书店,将它们置于一个调性匹配,人群匹配的场域,发挥最大价值,与项目本身可以相得益彰。


对于方所是如此,对于大部分书店也同样如此。书店之于所在的场子,其实就如同蛋糕上的奶油花。花设计的好不好看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点,是这个蛋糕本身搭了一个怎样的舞台,有没有为书店去量身造场才更重要。



书店少不了理想和情怀,

但落地的每一步都是现实主义。


书店本就是一门古老生意。在当下这个时代里,算是比较难做的一门生意。


首先卖书这件事情便被多重打击。一个对是大多数人来说看书并不是刚需,就算买书,自有更方便的亚马逊京东当当来供给,不管怎么样都比线下要来得快来的轻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今的书店应该提供什么?



比如文化场域的提供者。书店作为天生就依托文化所提供的空间,它不像一般的商业空间那样,对人群有选择有抗性。书店所提供的空间背景更是一种“中性”状态,可以让顾客以低心理成本来游逛停留,而这个时刻,书店就有机会成为“主题小百货”,在文化场域的赋能下,做社交,卖时装、卖衍生品、卖餐饮,卖各种文创品牌,无可厚非。


其次,作为知识机构的属性,书店更应该成为知识生活的提案者。很遗憾,在国内这一点做的好的书店并不多,大多数的书店基本还是将书草草堆台了事,好一点的会有一定的选书机制,清楚什么样的书应该在一起,卖给谁看。



但这些都还不够,这件事上做的最好的依然是茑屋书店。书不仅仅是按主题堆台,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入口,透过几本书,连接起不同的生活物件,最终指向清晰的生活场景。这已经不是书店,这是一整个有迹可循的理想生活实验室。


除此以外,更关键的事情就是现实主义,就是商业逻辑。


书店这件事情毕竟太过情怀,情怀到让我们容易忽略背后的商业土壤,而偏偏书店又是最需要商业逻辑支撑的一种业态。


相比其他零售而言,书店的细分人群繁杂而垂直。从空间营造到选书选衍生品,再到活动,推广等环节有一点偏差,想不清楚,就有可能导致闭环闭不上,整体体验出现差池。



这里还是免不了再提一次西西弗。和它的小伙伴们相比,西西弗显得从来都没那么网红打卡,甚至有些没存在感,容易被忽略。


但西西弗就是这么默默的做到了书店行业营收第一。你觉得“没性格”的西西弗,其实只是产品化标准化做的很到位,这也因为西西弗很清楚自己是谁,该做什么生意,挣什么样的钱。



“西西弗75%由图书贡献。书的空间占80%,咖啡馆是15%,不二产品是5%,这个比例是恒定不变的,书是核心内容。”


这样的营业比例限定,决定了西西弗基本都是一个样子,不会对空间有过多要求。虽然失去了网红打卡的话题,但适配性更好,基本在各种不同定位的商场里,西西弗都能够很好的融入并稳定运营。


走入任何一家西西弗,基本都是满眼丰富的书与商品,不仅很吸引路人,更如同日本的各种小店,天生一副空间使用率高,坪效高的既视感。


而西西弗选书,更像一种“买手思维”,不仅是选书团队对于各个垂直领域的书籍有研究,更可以直接和出版社的编辑做沟通,根据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市场预期等做相应的调整。



在这里,还是忍不住为“网红”书店们捏一把汗。毕竟“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再网红的书店也会有走向平凡的那一天。


“西西弗”,更现实主义,更精细化专业化的运营,才是书店最终必然走上的道路。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往期阅读:

“我们如何度过疫情,就会如何度过一生。”

东京奥运会延期,那让成都大运会怎么办?

早春上海,让teamLab的限定作品「春天与花朵」治愈你。

成都IFS+太古里的“黄金CP”,真的无可替代。

被拆毁的三圣乡,为何让成都人如此留恋?

延迟的糖酒会,将成为成都全面恢复的里程碑。

如果取消奥运会,东京将付出什么代价?

请注意,扎哈的“外星飞船”已降落成都!

几乎全自持的310亿地王,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城市运营者」

疫情之下的伊藤/大龙燚/阿那亚,如何展示好品牌的“内功”?

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究竟会怎样呈现?

惨过餐饮的,还有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