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有关考察的事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文史随笔》专栏



【编者按】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这其间有文字记述的史籍却是汗牛充栋、浩瀚无边。史籍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官方编纂的史书,野史是民间的史书甚至札记。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涉及到官方和民间的立场问题。谁更接近历史真实?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两方面都要兼顾。因此,发掘尘封在史籍角落一些闻所未闻的历史细节,常常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而许许多多隐藏在史籍中的简略文字,往往隐藏着很大的信息量。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之一。

“文史随笔”, 不仅仅是作一般性的历史钩沉,发掘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细节,分析历史人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还往往能发现史籍中一些带有明显粉饰偏向和虚妄的历史记述。          

趣事、轶闻,简洁、清新,读后余味无穷。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杯有劲道的茶品。






以清净心
看历史

                       

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 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 以柔软心除挂碍!



 作者:田德邦

 编辑:李建丽



  第 二十一 辑  


那些有关考察的事



 

偶翻《啸亭杂录》,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王士俊曾被雍正派出外省做地方官,临行前,大学士张廷玉荐了个仆人给他。那仆人既忠诚又勤勉,甚得王士俊的信任。过了几年,王士俊准备上京述职,那仆人便向他告辞。

王士俊很奇怪,那仆人便说:“实不相瞒,我是皇上派来的,见你这几年没有大过失,如今要向皇上回报了。”王士俊这才知道这人原来是御前侍卫。

雍正皇帝这种通过安插亲信考察官员的做法,难免会让官员事后冒出一身冷汗,但这种对用人慎重的态度却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对于王士俊的考察,雍正自然有其标准,用隐藏在其身边御前侍卫的话说,就是没有大过失。王士俊后来成为清朝一代名臣的事实说明,雍正一点也没有看走眼。

封建朝代各有其用人的标准。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盛唐之盛,归根到底是用人之盛。在选拔人才方面,不仅有严格的科举制度,也有多种途径的举荐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完备的考察标准。

唐代举荐包括公荐、私荐和自荐。

而面试则有四条标准,称为“四才”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唐朝也有一个考察任用官员的故事,明代《舌华录》一书载:





温彦博担任吏部侍郎,候选官员裴略没有得到任用,裴略就对彦博自我推荐,说自己善于嘲讽。彦博就让他嘲讽大厅前的一丛竹子,裴略说:“竹子,冬季不肯凋零,夏季也不肯盛放,肚皮里不能容纳国家的有志之士,皮外何必生枝节。”

温彦博又让他嘲讽屏墙,裴略说:“高下有八九尺,东西有六七步,突然的立在厅前,多少遮挡了贤士的道路。”温彦博说:“你这话似乎针对着我啊。”裴略说:“这已经是扳了您的肋骨了,何止是伤到了您的胳膊!”彦博感到十分惭愧,给了裴略官位。

这个故事里,温彦博并没有因为裴略那些冒犯之言开罪裴略,反而因为裴略的耿直和才能而决定任用他。

当今时代,我们在考察官员方面,也有一套相应的制度。依靠这种制度,的确也选拨出了不少德才兼备的官员。

但是,必须承认,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是在执行过程中,都有一些形式主义和可塑性极强的荒唐标准。

我们现在考察干部,一般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年终测评,也叫年终考核;一个是提拔任用时的考察,包括推举、民意测验、个别谈话等程序。其标准大致可分为德能勤绩,现在,又特地加上了一个“廉”字。但是,在选拔人的问题上,则是各个地方、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且非常具体的标准。

譬如,要选拔某个级别和职位的官员,要求年龄多大、学历多高、现在具有什么级别,甚至需要有某个岗位工作的经历等等,这些标准,看来都是合理的。真正按照这些基本能得到群众首肯的标准执行了的,一般不会遭来非议。这是仅就标准而言,而其中使用非正常手段的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真正遭来非议的,除了对官员千篇一律的那种年终考核无异于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之外,意见较大的则集中在为选拔任用量身订做的标准上。

某地曾经要提拔一位干部,在举荐这一环节,组织人事部门先行公布的标准就很有意思,那里面明确规定:年龄45左右,担任妇女主任多年等等,这种坐标一样的定位,基本就确定到了某人,哪里还有民意可言?后来,人们便对这种标准进行延伸,戏谑之并让其成为笑料。

一涉及到考察提拔干部,就进一步加工说:这次提拔干部的标准必须是某年某月出生的,必须是女性,必须是某某年调入本单位的,必须在某个办公室工作,身高必须多少……由此可知,人们对其嘲笑和淡漠到了何种程度!

纵观如今一些选拔官员的标准,多数时候虽没有上述那样非常“精确”的标准,但许多时候会尽量把标准定的能让人明白组织上有所指,让人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不是因为这人有多优秀,而是那条件开得能让大家想到是某个人。

现在的事情很让人纠结。如果民意忤逆了组织上的意图,这对组织这个活动的人员来说,是一次不可原谅的失败。不仅如此,多数时候,还得重新进行。由于这个责任常常让人担不起,所以,在条件或者标准上尽量表述明白,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弄得没意见或者意见不算大就是艺术。即使有意见,习惯了并且不出大乱子,也算成功。

从古到今,选拔任用人才都是非常敏感和人们非常关注的事情。一个好的选拔制度、一段好的选拔人才的故事总能深入民心,并能得到广泛传播同样,一段荒唐的选拔人才的故事,也会造成坏的影响,并因此失去民心。

人们容易忘记古代一些丑闻和当代一些正常的选拔任用事例,更容易记住古代一些轶事和当代一些丑闻,那是因为,人们生活在当代,因为,这些事情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让大家更为关注和期待。

选拔任用官员是一件大事,不仅关系到某个组织、某个官员自身,更应该看到的是,它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老百姓对执政党的信任,甚至是老百姓生活的信心。

所以,制定一个好的标准,并认真遵照执行,是一点也不应该含糊的。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经典

第一辑:被“口臭”耽误了的人才

第二辑:谢灵运死于何人之手

第三辑:风尘之恩

第四辑:人人如树

第五辑:多才多艺的隋炀帝为何对才高的文人痛下杀手?

第六辑:文人眼中的知己

第七辑:想起了金圣叹

第八辑:韩愈之死

第九辑:文人之狂

第十辑:话说说话

第十一辑:关于人性的三个小故事

第十二辑:隐士琐谈

第十三辑:王莽的情商与智商

第十四辑:“贞观之治”的两大法宝

第十五辑:隋文帝:成也“用人” 败也“用人”

第十六辑:唐朝“两税法”与当今“分税制”

第十七辑: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条约》

第十八辑:东方朔的两面人生

第十九辑:礼仪之风与重贤之道

第二十辑:关于诗歌的佳话



文/田德邦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时评、历史学术论文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內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2010年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作品近百次获各种奖励。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作品

矫治嫉妒症(江苏/朱步楼)

王露露在线

与洋酒作别(北京/王露露)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听书(江苏/王喜根)

何敏翔在线

市唱(江苏/何敏翔)

田德邦在线

那些有关考察的事(湖北/田德邦)

王德凤在线

展平带皱的日子(云南/王德凤)

洋美在线

公开的情书(日本/洋美)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本期封面作品

照亮夜空(北京/杨盛龙)

王露露在线

红宫(北京/王露露)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租小人书(江苏/王喜根)何敏翔在线妻随夫姓之泛谈(江苏/何敏翔)田德邦在线关于诗歌的佳话(湖北/田德邦)

王德凤在线

静静的天边(云南/王德凤)

王中华在线

吃货的狂欢(江苏/王中华)

名家在线稿约

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说得过去的文学作品可以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我们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

栏目编辑:zhenxi13142199(微信)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