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国际诗歌诗学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秘书处 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2022-04-24




国际诗歌诗学论坛

202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etry and Poetics

      为促进国际诗歌诗学领域学术交流与对话,加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性传播,“2021国际诗歌诗学论坛”于2021年9月25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论坛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写作中心、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以及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波兰、比利时、奥地利、丹麦、以色列、巴西、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度等近二十个国家及地区的知名学者出席论坛,围绕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美诗歌诗学协会会长、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玛乔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的诗学思想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01

                   Keynote Speeches

|主旨发言|

      论坛主旨发言部分由中美诗歌诗学协会执行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良功主持。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首先发言,他指出玛乔瑞·帕洛夫是一位对文学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她就开始关注现代诗歌的生存困境和批评危机,从研究小说转而研究现当代诗歌。21世纪以来,帕洛夫对诗歌的研究继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她始终把最新的文学现象纳入研究视野,用超前的眼光审视美国诗歌发展。聂教授进一步指出,帕洛夫从现代科学立场发现了数字时代媒体对诗歌产生的革命性影响,重新诠释了视觉诗学,学术思想超前,对新时期文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教授克劳德·罗森(Claude Rawson)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帕洛夫以独特的学术敏锐和持续的创造力为诗歌诗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学术著作涉及各个时期和多国语言的诗歌内容,她不仅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在早期文学研究领域也建树丰厚,其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巴西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奥古斯托·德·坎波斯(Augusto De Campos)主要介绍了帕洛夫的著作在巴西的巨大影响力。奥古斯托认为,帕洛夫是当代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1993年,他翻译出版了帕洛夫的著作《未来主义:先锋派、战前派及语言的爆裂》(The Futurist Moment: Avant-Garde, Avant Guerre, and the Language of Rupture),自此帕洛夫思想不断影响巴西学界,持续引领巴西诗歌研究方向。奥古斯托特别指出,在国际具象诗运动(International Concrete Poetry Movement)中,帕洛夫的评价对具象诗革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当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苏珊·豪(Susan Howe)回顾了她与帕洛夫之间在诗歌诗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指出她是当今世界最权威、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凭借着独树一帜的批评理念和超前的批评视野,帕洛夫引领着当代诗歌诗学发展方向,不仅对叶芝、庞德、艾略特等现代诗人细加研究,更致力于发掘小众诗人,对少数群体诗歌在美国现代以及后现代诗歌中的作用亦有着精辟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她进一步指出,帕洛夫的诗学批评不断刷新着我们既有的文学创作观念和文学批评观念,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同构性特征。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语言派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席教授查尔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 在主旨发言中探讨了帕洛夫在语言诗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以自己创作的诗歌“Gertrude and Ludwig’s Bogus Adventure”为例,阐析了帕洛夫提出的“诗意”观点,即:诗歌的言语能够将读者带到不同的意境当中。伯恩斯坦教授指出,他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相同或相似的声音词语,借助声音所带来的语义多样性以语言的物质维度唤醒语言的能指功能,其最终目的正是为了营造帕洛夫所提出的“诗意”环境。

02

                 Invited Speeches

|特邀专家发言|

      论坛特邀专家发言部分由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尚必武和宁波大学教授王松林共同主持。美国犹他大学克雷格·德沃金(Craig Dworkin)教授、美国诗人肯尼思·戈德史密斯(Kenneth Goldsmith)、美国加州大学黄运特(Yunte Huang)教授、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Youngmin Kim)教授、广州大学黎志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长畑明利(Akitoshi Nagahata)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杰斯珀·奥尔森(Jesper Olsson)教授、美国查普曼大学丹尼尔·斯特鲁帕(Daniele Struppa)教授、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编辑总监艾伦·托马斯(Alan G. Thomas)、巴西诗人安德烈·维拉斯(Andre Vallias)、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何庆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曾巍、利夫莱特出版社出版总监兼主编罗伯特·威尔(Robert Weil)、湖南大学陈晞教授、东北大学冯溢副教授等学者,回忆了帕洛夫及其研究曾给予他们的重要影响,并分别着眼于帕洛夫著作中对诗学语言的多维走向及其各自特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诗歌相互间的联系和发展演变,诗歌与现代媒体的相互作用等话题的阐释,指明了帕洛夫诗学研究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前沿性。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埃莱娜·阿吉(Hélène Aji)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贾恩·巴滕斯(Jan Baetens)教授、《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专栏作家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比利时列日大学米歇尔·德尔维尔(Michel Delville)教授、印度北孟加拉大学兰詹·高希(Ranjan Ghosh)教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凯伦·阿尔卡利·古特(Karen Alkalay Gut)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肯尼迪北美研究中心海因茨·伊基斯塔特(Heinz Ickstadt)教授、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艾伦·雅尼克(Allan Janik)教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约翰·金赛拉(John Kinsella)教授、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马里奥·克拉雷尔(Mario Klarer)教授、日本学者儿玉实英(Sanehide Kodama)、波兰学者杰西·库特尼克(Jerzy Kutnik)、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皮特·米德尔顿(Peter Middleton)教授、学者拉德米拉·史怀哲(Radmila Schweitzer)、诗人兼翻译家约翰·斯洛特(John Solt)、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塔尼亚·奥拉姆(Tania Ørum)教授共同认为,帕洛夫的诗学批评从宏观层面思考人文学科重大问题,反复论证了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作为人类反思媒介的重要地位。帕洛夫的学术思想已超越了文学研究领域,进入一个包罗综合性概念的广阔空间,她的学术研究无疑对世界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3

                   Invited Speeches

|总结发言|

      在总结致辞环节,玛乔瑞•帕洛夫教授向与会各国学者表达了感激之情。随后,她从2007年首次到访中国谈起,在回顾五次中国之旅的过程中,深情抒发了对中国学者、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热爱与赞美。最后,她用叶芝的诗句“想一想人的光荣大都何处始,何处终,而且说我有这样的朋友是我的光荣”(Think where man’s glory most begins and ends, And say my glory was I had such friends.)作为结束语,再次抒怀对与会学者的感谢,她表示自己度过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美妙夜晚。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革新教授最后作总结发言。他从与帕洛夫教授学术交流的渊源谈起,回忆了其治学态度与学术智慧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影响。他指出,帕洛夫教授是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在诗歌诗学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帕洛夫教授以宽广的心怀、开放的姿态持续关注着、描绘着当代诗歌诗学立体图景,其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和诗学思想不断为世界各国学者带来启迪、指引方向。论坛在诚挚的感谢与美好的祝愿中圆满结束,云端诗学盛宴虽由此落下帷幕,但对诗歌诗学的探索与对诗意的追寻却仍将继续。

【END】
   图文 | 会务组责任编辑 | 任洁、汤轶丽审校 | 杨革新

往 期 回 顾

聂珍钊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聂珍钊 || 论人的认知与意识

聂珍钊 || 论脑文本与语言生成

聂珍钊 || 论语言生成的伦理机制

会议通知 ||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

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自然选择与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脑文本、书写文本、电子文本

第一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一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