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北京八城区语文二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8年北京八分区二模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18北京高三八城区二模文言文汇编

2018北京市各区语文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2018年北京市高三各区语文二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8届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议论文标杆文

2018届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记叙文标杆文

2018届东城区上学期高三期末议论文标杆文

2018届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记叙文标杆文

2018届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议论文标杆文

2018届东城区上学期高三期末记叙文标杆文

2018届北京八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微写作、写作)

2017北京八城区语文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2017北京八城区语文二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9•朝阳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垤然隆 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禁庐:宫廷。谂(shěn):劝告,告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 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

间:机会,机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里之士大学试

昔而乐

B. 与二客疾驰观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忘之

C. 洲垤然隆起

自今而言

D. 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令车马从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 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   之兴,   之兴和   之兴。

(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

简要说明理由。

 

 

.(2017•西城区二模)阅读下面两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笔札。一日,坐轿拜客,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及出视,骡车也。生怒叱之。李曰:“奉明谕,止言备舆,未言备轿。”生曰:“汝真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谏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典?”生愕然曰:“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遂解骡乘之,令李步随后,曰:“汝既腹有书笥,亦知此间武城之事乎?”曰:“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而记曾子居武城,独别之曰南,是鲁当日有两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曰:“俗传澹台灭明所居为费县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县。此说谬妄。”生曰:“汝何所见而云然?”李曰:“《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取邾师,获鉏弱地。’哀公八年:‘吴师……伐武城,之。’《孟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即今费县之武城也。《齐乘》亦谓‘子游弦歌旧邑,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而从无两武城之说。”生曰:“果尔,则《史记》所载,何独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鄙见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别两地而言。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亦其例也。”生大叹赏。归述于费令,亦奇之其役,拔充礼书。不一年,致千金产,称里中富户。

    后文涛先生修《临淄县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备顾问,挈之俱往。而谈临淄旧典,皆属淄川县事。生怪问之。李曰:“小人箧中秘书,只有淄川,并无临淄。”生大疑,急索秘册以观。盖《说铃》两本,破碎不全,仅《山东考古录》十余页,及《闽小记》四五页。而当日舆轿之论,武城之考,偶然于数页中道着耳!生乃叹曰:“文人命运所到,享重名邀厚福,皆此类也。”其叔闻之,亦大笑,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铎曰:“俭腹子挟芝麻《通鉴》,翩翩然置身台省,亦趁着十年好运耳!”

(取材于沈起凤《谐铎•骡后谈书》)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序>》)

【注】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与后文的曾子、子游同为孔子弟子。旧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发现澹台灭明是当地的人才。俭腹子:腹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鉴》:吴地人好食芝麻茶点,有商家用残缺的《通鉴》包装茶点,一位多次买过这种茶点的人从包装纸上学了点零碎知识,到处卖弄时被识破,其人被戏称为“芝麻通鉴”。台省:唐代朝廷诸省的并称,后泛指显官要职。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为费县令借笔札

司:掌管

B.奉明谕,止言备舆

适:刚才

C.伐武城,

克:攻下

D.其役,拔充礼书

除:任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及出视,骡车也

笑曰

B.令李步随

两地而言

C.而记曾子居武城

谈临淄旧典

D.享重名邀厚福

僧畏慑,拳足

(3)对下列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

      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这正是我的家乡

C.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那与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

D.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赏给他资产和农具,送给他回家的路费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归述于费令,亦奇之。

(5)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恰当的熟语或成语填空。

从“学识”看,《骡后谈书》中的李升与《夜航船<序>》中的士子都可谓   。不过李升在论述关于“武城”的问题时可谓   ,令谢生心服口服;而士子在僧人面前的高谈阔论则可谓   ,博人一笑而已。

(6)李升与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作者们借以表达的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2017•朝阳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浆无入口。秦王曰:‘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卒万人,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纒,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胄。”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取材于《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郢:楚国都城 离次之典:也叫“鸡次之典”,是楚国统领各个领域的国家法律大典。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以掩方城之外

恢:发扬

B.于是粮潜行

赢:背负

C.昼宵哭

吟:吟诵

D.而能立

冯:同“凭”,凭借,依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禄勉

蒙谷负离次之典浮于江

B.将谓也

澹澹

C.多与存国相

君王诚好贤

D.能有之耳

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

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

B.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把敌人)来交给我,那么国家也许就胜利了

C.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

如果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可做)吗

D.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

食物谁都想吃,但人们忍住了不吃;死亡谁都厌恶,但人们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

(4)翻译下列句子。

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5)莫敖子华向楚威王讲述了五个“忧社稷”的臣子的故事,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他们的表现。

(6)“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这一典故的寓意,并自选一个角度谈谈看法。

 

 

.(2017•房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翁学士书

(清)姚鼐

       鼐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昨见承教,勉为文之法,早起又得手书,劝掖益至,非爱深,欲增进所不逮,曷为若此?鼐诚感荷不敢忘。虽然,鼐闻今天下之善射者,其法曰:平肩臂,正脰,腰以上直,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其释矢也,身如槁木。苟非是,不可以射。师弟子授受,皆若此而已。及至索伦蒙古人射,倾首,欹肩,偻背,发则口目皆动,见者莫不笑之。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夫道有是非,技有美恶。诗文,皆技也,技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文字者,犹人之言语也。有气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

       自汉、魏、晋、唐、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及今日,能为诗者殆数千人,最工者数十人。此数十人,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人情执其学所从入者为是,而以人之学皆非也;及易人而观之,则亦然。譬之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可也。鼐诚不工于诗,然为之数十年矣。至京师,见诸才贤之作不同,夫亦各有所善也。就其常见者五六人,皆鼐所欲取其善以为师者。虽然,使鼐舍平生而惟一人之法,则鼐尚未知所适从也。

       承先生吐胸臆教,而鼐深蓄所怀而不以陈,是欺也,窃所不敢。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取材于《姚鼐文选》)

【注释】

脰(dòu豆):颈,脖子。

索伦:地名。

气:是古代文论术语,多指作者的才能、气质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风格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非相爱深”一句中“相”字意思相同的是   

A. 昨见承教

B. 师弟子授受

C. 就其常见者五六人

D. 承先生吐胸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及至索伦蒙古人

精者必近道

B.夫道有是非,技有美恶

能为诗者殆数千人,最工者数十人

C. 勉为文之法

余与四人拥火

D.使鼐舍平生而惟一人之法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

腰以下像石磬一样向后弯曲,左腿支撑,右腿弯曲

B. 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

所以声韵音色的美,都是适应文意和文气而随时变化的

C. 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

他们身体条件固然不相同,所相同的是诗文的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D. 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所以最终把我的愚见陈述出来,请您谅解体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时书信中惯用礼貌用语,表示敬意。如“几下”就是表示自己的信只能谨致于对方的案几之下。

B.作者认为有了“意”和“气”做主宰,诗文才能挥洒自如。历史上优秀诗文“意”必善、“气”必充盈。

C.作者反对一成不变的所谓文法,主张“因乎意与气而时变”。在学习他人时应该“取其善为师”,而不主张拘泥于一家之法。

D.结尾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作者再一次对前辈的教诲表示感谢的同时,还表达了定会按前辈的教导去做的决心。

(5)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原文: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6)请分别筛选出文中的两个谦辞和两个敬辞。

谦词:      敬词:      

(7)善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来说理是本篇书信的重要特色,这有助于观点的阐释。请指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分别用哪个事例来论证的,并概括出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2017•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家庄佃户丁锦,生一子曰二牛。又一女赘曹宁为婿,相助工作,甚相也。二牛生一子曰三宝。女亦生一女,因住母家,遂联名曰四宝。其生也同年同月,差数日耳。姑嫂互相抱携,互相乳哺,襁褓中已结婚姻。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小家不知别嫌疑,于二儿嬉戏时,每指曰:“此汝夫,此汝妇也。”二儿不知为何语,然闻之则已矣。七八岁外,稍稍解事,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不相避忌。

       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锦夫妇并殁。曹宁先流转至京师,贫不自存,质四宝于陈郎中家﹣﹣不知其名,惟知为江南人﹣﹣二牛继至,会郎中求馆僮,亦质三宝于其家,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郎中家法严,每笞四宝,三宝必暗泣;笞三宝,四宝亦。郎中疑之,转质四宝于郑氏,而逐三宝。

       三宝仍投旧媒媪又引与一家为馆僮久而微闻四宝所在乃夤郑氏家数日后得见四宝相持痛哭时已十三四矣。郑氏怪之,则以兄妹相逢对。郑氏其名行第相连,遂不疑。然内外隔绝,仅出入时相与目成而已。后岁稔,二牛、曹宁并赴京赎子女,辗转寻访至郑氏。郑氏始知其本夫妇,意甚悯恻,欲助之合卺而仍留服役。其馆师严某,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昌言排斥曰:“中表为婚礼所禁,亦律所禁,违之且有天诛。主人意虽善,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见悖理乱伦不沮,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去就力争。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后四宝为选人妾,不数月病卒。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或曰:“四宝被迫胁去,然毁容哭泣,实未与选人共房帏。惜不知其详耳。”果其如是,则是二人者,天上人间,会当相见,定非一瞑不视者矣。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或又曰:“是非泥古,亦非好名,殆觊觎四宝,欲以自侍耳。”若然,则地狱之设,正为斯人矣。

(取材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

【注】夤缘,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甚相

得:契合

B. 然闻之则已

稔:成熟

C. 则以兄妹相逢对

诡:假装

D. 后四宝为选人妾

鬻: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二儿不知为何语

四宝被迫胁去

B. 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

笞三宝,四宝亦

C.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

见悖理乱伦不沮

D. 郑氏其名行第相连

去就力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家不知别嫌疑

屋子小不知道怎么躲避嫌疑

B.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

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年年歉收

C.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

D.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三宝发疯跑出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4)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5)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

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

(6)文中结尾处,有人评价严某“是非泥古,亦非好名”,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2017•顺义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今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于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于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特立杰出者如芝草,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三九:即三公九卿,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家世余绪

余绪:前代遗留下来的

B.则手赋诗

假:虚假

C.非复者之亲

曩:从前

D.自美于矿璞

矿璞:未经磨莹的金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销日

长成

B.明经求第,雇人答策

为将与孙武、吴起同术

C.求诸身无所得

知之者上

D.施世而无所用

不师古踪迹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则才记姓名

提笔也就能写写姓名

B.塞默低头

闭口不语,低着头(以掩饰窘迫)

C.特立杰出者如芝草

特异、杰出的人像芝草一样(稀少)

D.犹蒙被而卧耳

犹如蒙着被子睡觉一样(舒服)

(4)以下各组语句,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丑态的一组是   

讲议经书  射则不能穿札    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傅粉施朱

望若神仙  触地而安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④⑥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强调人要有所专本,以此立足。

B.士农工商,没有高低,应平等相待。

C.饱食终日,安于享受,必遭人耻笑。

D.作者认为孙武、管仲等人属于天才。

(6)本文末段作者的学习经历引发了你哪些共鸣和思考?请作简要说明。

(7)文中以金玉、木石为喻,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荀子《劝学》中也有以金、木为喻强调学习重要的句子,请写出该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用“/”为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

陈宗训事母尽孝,每 饮 食 亲 友 家 遇 时 新 品 味 母 未 尝 必 托 以 疾 忌 不 下 一 箸。翌旦,必入城市,买以奉母。或远方难得之物,可怀者必怀归,母心乐之,至老不衰。(取材于明陆容《菽园杂记》)

 

 

.(2017•昌平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治溷生传

明•童轩

       治溷生,不知何许人。始来京师,僦屋以居其妻子。尝谋诸妇曰:“京师甲第连甍,高者翚飞,低者麟次,皆有匽舍其中,吾顾无他能,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妇曰:“唯唯。”

       生乃置溲器二、臿一,恒冠帻曳履,负器荷臿,日往富贵者之门为之治溷。治溷一辄取钱数文。人见其巾帻类儒生也,因呼为“治溷生”。生闻而喜曰:“甚善名我。”乃益勤其业,日治数溷,得钱数十文,虽身陷淄污、颜面淟涊、须眉秽浊,亦不少惜也。莫则以钱市酒肉,施施从外归,相与妇子醉饱酣歌以为乐。旦则复出,莫归复如之。

       如是者累年,将以为起家之业,子孙可世守而弗易也。有见而哀之者曰:“汝何至为是耶!汝冠儒,必且知书,要必博古今,潜道德,抗浮云之志,砺青风之节,以与古之贤人哲士照耀后先,斯于儒服为称。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树立功名,以与时之忠臣义士争雄并驰,斯亦无愧于儒也。又不能焉,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汝何至为是耶!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明取舍之分,虽以朝夕不食,饥以不能出门户,苟非道义,其视千驷万钟若将浼己而不顾视,况汝之裳不洁,触秽臭困怀中如是!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汝何至为是耶!”

       生闻而笑曰:“吾业非汝所知也!且子谓博古今、潜道德、吐奇出策、树立功名,非劳心者不能也。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且劳心者道德之传,必系乎天;功业之建,必因乎时。彼欲强而行之,人皆骂为迂蚩者耳。至若劳力农圃,苟或水旱不得,则饥馑相仍,卒至穷困转徙。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孰与吾之治溷: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负吾器,荷吾臿,窥瓮小大浅深从而锹锘焉,从而陶宂焉。少用其勤则剩获其利,归而持酒肉,而吾妇子又醉饱。嘻嘻,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子何足以知吾业乎!今夫骈拇枝指、悬疣附赘,固出性而成于形也,子又何以能使吾改其业乎!”

【注释】治溷生:掏粪人。溷,厕所。宂:同“冗”,多余。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者麟

次:有次序地排列着

B.则以钱市酒肉

莫:通“暮”,晚上

C.青风之节

砺:磨炼

D.且古之君子廉洁之行

敦:督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呼为“治溷生”

相如持璧却立

B.审不能焉,必吐奇出策

岳阳楼之大观也

C.虽朝夕不食

夫夷近,则游者众

D.生闻笑曰

蟹六跪二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

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了解可以吗

B.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

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

C.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

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

D.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

看那劳心力却一事无成的人真是所说的迂腐痴呆的人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5)“汝何至为是耶”这句话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6)治溷生是个普通人,他的观点对今天的服务行业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2017•东城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先?”成龙奏:“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在屯,未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问:“尔尝山东巡抚靳辅,谓减水坝不宜开,今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

【注释】拨什库:清代官名。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靳辅:清代治河专家。

(二)

 

     公治乐亭前后十余年,清白如一日。凡井间苦乐,利弊沿革,士民贤不肖,皆周知无遗。或兴、或除、或宽、或猛,无不深惬于情……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取材于王士祯《如山于襄勤公年谱墓志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为先

弭:消除

B.召京师

诣:到,往

C.尔尝山东巡抚靳辅

短:缺少

D.以病乞假

寻:不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

大王来

B.无问劫为旗为民

又间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上

人之力而敝之

D.今何如

三餐而反,腹犹

(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

      奸诈险恶之人,倚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

B.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我的后代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C.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

D.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

    (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B.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谪的有降、署等。

C.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于成龙谥号“襄勤”。

D.古代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纪年方法,文中所提及的“康熙七年”为年号纪年。

(5)用斜线(/)给文段(二)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评价人物在治理河道中的表现。

于成龙:         康熙帝:   

(7)于成龙在任职期间曾受到处分,而百姓两度向朝廷申请挽留他,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说明他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答】(1)D  间:指内心的感受;译文:我一下子明白了。故选D。

(2)A  介词,因为;B代词,相当于“之”/语气词,相当于“然”;C形容词,旧/连词,所以;D副词,表转折,竟/副词,就

(3)D  霄壤:天地;易:交换;译文: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交换。故选D。

(4)至:到;而:表转折,却;如:像;

译文:行到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都背走了。

(5)观水   赋诗(唱和,同游)   感物

(6)(3分)第一问:王羲之:情感随境遇不同而发生变化(1分)。客:任何境遇都有值得高兴的地方,它发自内心,与外界无关(2分)。第二问,我同意王羲之的看法,经历遭遇不同,能给人不同的命运,心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参考译文:

从文山门进山,经过万松林,来到天图画,一条大江横亘在眼面。往前走几百步,到了一座山岭的尽头,就是松江亭,松江亭与两千尺的大堤相连接,堤的尽头是障东桥,桥外几十步远的地方便是道体堂。从道体堂的右边攀登上 山就是银湾,这是临江最高的地方。银湾往上有一亭叫“白石亭”,青翠的山峰叫“六月雪”,有一桥叫“两峰之间”,即到了终点。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戊辰年,我从朝廷罢官归来,每天往来徘徊于文山中。五月十四日,大水暴发,报告消信的人来了。当时学馆中有临川人杜伯扬、义山人萧敬夫,此地的学子因为参加太学考试,全都去了京城,只有孙子安未曾去。就让人准备马匹、驾好车子,和两位客人快速奔驰去观看,约定孙子安随后赶来。

还没到天图画,就听到水声像狂风巨雷,轰鸣震响,显出不可抗拒的威力。站在岸边侧目观看,不能正视往下看。江对岸的秧田菜地已全部被洪水淹没了。到了松江亭,亭对着的是江中的沙洲。沙洲过去像山丘一样隆起,到现在却只剩下洲顶,其余都不见了。老松树有几十株,淹在水中的枝干争相簸荡摇摆,显出一副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走到障东桥,坐下来面对着上游的水从“六月雪”峰顶泻下,就像从千万丈的高处往下倾倒,汹涌澎湃,波浪翻滚,一直送到我们眼前,真是雄伟奇异啊!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全部背走了。

饮了几杯酒后,派人去探察能不能上“六月雪”,下着围棋等待消息。去的人回来说:大水截断了道路。于是我们不再前行。转到银湾。山势回旋曲折,水到这里便打着漩涡,转折而去。当初在这里建亭,占据山水回旋曲折的交会之处,却不知在这里可以放眼东西二三里,大水奔流的情景无不尽收眼底。因此,从今天看来,银湾就成了观览大水的绝妙之处。坐在亭上,大家互相逗趣开玩笑。各赋律诗一首,尽力描写大水的形态,希望用尽力气能大致写出大水声势的万分之一。我说:“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说:“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说:“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只有子安素来不作诗,听了我们三人的诗句,总是拍手捋须,心中有所感悟领会,大笑不能自持,真像陶渊 明不通音律,又常扶无弦琴的情趣那样。我们倚着亭栏观看了很长时间,奇诡怪异、超卓绝妙的景观,变化无尽,不能彻底领略,但天色却渐渐暗了下来。于是就叫车马跟在后面,四个人挽着手慢慢走出山。等到了家,还耳鸣目眩,手足颤动,身体和精神很久不能平静。

从前我读《兰亭记》,见到文中说,人受外物的触动生发感情,有时高兴有时悲伤,都随着自己的遭遇变化着,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客人说:“王羲之实在不是旷放达观的人。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失意还是得志,拥有还是丧失,都还有值得高兴的地方,这是因为它发自内心而不是外界。哪能因为从前欢乐、现在悲伤,就在须臾之间改变了呢?”我一下子明白了。人生重在顺遂心愿罢了,譬如我今天所经历的,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交换。从前感到高兴的事物,过后就没有了,已不可追,我心想以后欢欣的事物来到,那么今天欣喜的事物又会很快就忘记,所以急忙起身奋笔疾书,乘兴写了这篇记,并告知同游者,让他们也聊发一笑。

2.【解答】(1)D除:免除.译文为: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

(2)CA副词,竟然;副词,于是.B介词,在;介词,与.C都是助词,构成所字结构.D连词,并列;连词,修饰.

(3)D资斧,盘缠;费,地名,费县.译文为: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4)意,想到;若辈,你们这类人;通品,学问渊博的人.

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述于费令,向费县县令叙述;奇,觉得奇怪.译

文为:(谢生)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

(5)一知半解(才疏学浅、半瓶子醋…)

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装腔作势(强不知以为知、猪鼻子插葱…)

(6)沈起凤借李升的故事表达了对有些人没有真本事、靠运气得到高位的现象的批判.

张岱借士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的嘲讽.

 

参考译文:

谢应鸾,在他叔叔文涛先生任职的临淄县署做幕僚.后来又被费县县令借用担任管理文书的工作.一天,谢生要坐轿访客,写了一张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等谢生出门一看,发现竟然是一辆骡车.谢生大怒,斥责李升.李升说:“刚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说备‘舆’,没有说备‘轿’.”谢生说:“你真是个蠢夫,‘舆’就是‘轿’.因为‘轿’字没有典故出处,所以通称为‘舆’.”李升笑着说:“昔日淮南王《谏击闽越书》中就有‘舆轿逾岭’一句,怎么能说没有典故出处呢?”谢生愕然,说:“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于是谢生(命人)把骡子解下来,自己骑在骡子上,让李升在后面步行跟从,说:“你既然腹有诗书,也知道费县这里关于武城的事吗?”李升说:“这里是我的家乡,怎么能不知道?”谢生问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澹台灭明是武城人,而记载曾子居住的武城时,却叫‘南武城’以区别,这是说鲁国当时有两个武城啊!是不是这样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认为澹台灭明所住的是费县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现在的嘉祥县.这种说法是错的.”谢生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李升回答:“《春秋》记载,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灭邾师,并将鉏弱地占为己有.’哀公八年:‘吴国军队…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记载: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现在费县的武城啊.《齐乘》也说‘子游担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从来就没有两个武城的说法.”谢生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史记》记载的为何独有个‘南武城’这个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浅见揣度,是因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这两个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边).所以《史记》里说‘南武城’,是为了与这两个武城区分而说的.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也是这种情况.”谢生听后大为叹赏.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不到一年,李升的家产就增至千金,成为邻里间的富户.

后来文涛先生编修《临淄县志》,招谢生前去.谢生认为李升可以充当顾问,于是带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谈及的临淄旧事,都是(临淄下辖的)淄川县的事情.谢生奇怪,问李升缘故.李升说:“小人书箱中私藏之书,只有关于淄川的内容,并没有关于临淄的内容.谢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书来看.原来是两本《说铃》,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页《山东考古录》(注:《山东考古录》是《说铃》中一卷的卷名),另外还有四五页《闽小记》.当时李升与谢生所谈到的舆轿之论和关于两座武城的考证,都恰巧是在这几页书中谈到的!谢生于是感叹道:“那些凭借运气享受了重名厚禄的文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文涛先生听了,也大笑,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谐铎》论曰:“那些腹中空空无学问的人凭借着残缺支离的《通鉴》,轻而易举地置身朝廷高位,也不过就是借着十年好运气罢了.”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读书人同宿在(狭窄的)夜航船上.读书人高谈阔论,让僧人很是敬畏,一直蜷着脚休息(不敢伸脚).后来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破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读书人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于是笑着说:“这样说起来,姑且还是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3.【解答】(1)C  吟:悲叹;译文:日夜悲叹哭泣.

(2)D  焉:副词,哪里,怎么;A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B何:代词,什么;副词,多么;C若:动词,同,相当;连词,如果.

(3)B  与:帮助;译文: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我们楚国也许就不会灭亡了吧.

(4)我如果身披铠甲手执武器,与强敌作战而死,其作用也只像一个士卒而已,不如跑到诸侯那里去求援.

大国的君王,如果得罪一个志士,国家大概就危险了,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况.

(5)(5分)

令尹子文: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安于清贫

叶公子高:功勋卓著、功不可没、劳苦功高

莫敖大心: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奋不顾身、赤胆忠心

棼冒勃苏: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忠肝义胆、赤血丹心

蒙谷:高识远见、远见卓识、淡泊名利

(6)(5分)(寓意2分;分析3分)

寓意:处于上层和高位的人重视什么或有什么爱好,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奉承、会喜欢,或重视得更强烈、更极端.

角度1:对于位高权重的人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谨慎,因为直接关系到下级执行的问题,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角度2:讨好上级,投其所好,盲目跟风,其下场可悲;

角度3:个人易受权势的影响,故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尤为可贵.

 

参考译文:

  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从先君文王到我这一辈为止,真有不为爵位而勤勉,不因俸禄而努力,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莫敖子华回答说:“君王您问的是哪一类大臣呢?有为官清廉,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使自己的爵位尊崇,使自己的俸禄丰厚,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断头剖腹,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也有不为爵位而勤勉,不因俸禄而努力,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威王说:“您这些话,说的都是什么人呢?”

  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令尹子文,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黎明即起,就去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月的粮食也没有积存.

  从前楚国叶公子高,平定了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发扬了先君的遗德,影响到长城之外,四方诸侯都不敢来犯,使楚国的威名在诸侯中未受损伤.在这个时候,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叶公子高的封地有六百畛的土地.

  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双方军队之间,士卒已经交战在一起.莫敖大心拉着驾车战士的手,望着他们叹息说:‘唉!各位啊!楚国亡国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深入吴军,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我们楚国也许就不会灭亡了吧!’

  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军连攻三次,攻入楚都,我们国君逃亡,大夫都跟随着逃跑,百姓流离失所.棼冒勃苏(申包胥)说:‘我如果身披铠甲手执武器,与强敌作战而死,其作用也只像一个士卒而已,不如跑到诸侯那里去求援.’于是,他背负干粮秘密出发,越过高山,渡过深水,鞋子穿烂了,脚掌磨破了,裤子穿破了,露出了膝盖,走了七天,到了秦王的朝廷,日夜悲叹哭泣(希望得到秦王的同情).经过七天,也未能面告秦王.他就滴水不进.秦王说:‘我听说,大国的君王,如果得罪一个志士,国家大概就危险了,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况.’于是,秦王派出战车千辆,兵士万人,与吴军战于浊水之上,大败吴军.

  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国连攻三关,攻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着逃跑,百姓流离失所.楚臣蒙谷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乘船浮于江上,逃到云、梦地区.以后楚昭王返回楚都,百官无法可依,百姓混乱;蒙谷献出了离次大典,百官便有法可依,百姓得以很好地治理.蒙谷立的这个大功,差不多与保全楚国相当.于是,楚王封他为执纒的官位,给他封田六百畛.蒙谷生气地说:‘我并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我是国家的臣子;如果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可做)吗?’于是他隐居在磨山之中,至今仍无爵禄.”

  楚王叹息道:“这些都是古人,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人啊?”

  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先君楚灵王喜欢细腰,楚国的士大夫就节食,以致要扶着东西才能起立,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于车轼.食物谁都想吃,但人们忍住了不吃;死亡谁都厌恶,但人们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贤臣而已,如果您真是喜好贤臣,上述这五种贤臣,都是可以被大王招来的.”

4.【解答】(1)D   例句:不是非常爱护我。D.近来承蒙先生真心地教导。题干与D的“相”表示动作偏向一方,此两处指“我”。 A项B项 C项的“相”均为“互相、相互”。A.昨天相见,承蒙您的教诲;B.老师弟子之间递相传授;C.就是那经常见面的五、六个人。

(2)A     选项A都是取独作用;B选项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表转折;C选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D选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代自己,第二个副词,表揣测语气】

(3)C       体制:格局、体例;主:统帅。句子翻译为:他们的诗文格局、体例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过是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4)D“还表达了定会按前辈的教导去做的决心”与文意不符,根据前文所述以及“鼐深蓄所怀而不以陈,是欺也,窃所不敢。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是说不能按前辈的教导去做。

(5)(3分)然而索伦人、蒙古人却射得远、射得深、射得准(1分),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1分)。那么,射箭没有固定的法规,也就很明白了(1分)。

(6)(2分)谦词:窃、愚 敬词:再拜、谨、承、伏惟(答出“几下”不给分)

(7)(2分)以射箭这一事例,通过叙述射箭没有定法来论证为文也应该是没有定法。

(2分)以“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可也”的例子来强调学习古人应“取其善以为师”,而不主张拘泥于一人之法的观点。

 

参考译文:

鼐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昨天相见,承蒙您的教诲,用作文章的方法勉励我;今早起来又收到你亲手写来的信,鼓励帮助更加周到,不是非常爱护我,希望我在文章方面得到长进,怎么会如此关怀呢?我确实感激厚望,不敢忘怀。虽然如此,但我听说现在天下擅长于射箭的人,他们的方法是:肩膀放平,脖子摆正,腰以上挺直,腰以下像石磬一样向后弯曲,左腿支撑,右腿弯曲;将箭发射出去的时候,身体一动不动像枯槁的树干一样。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射箭。老师弟子之间递相传授,都是这样而已。至于索伦人、蒙古人射箭,歪着头、斜着肩、弓着背,发射的时候嘴和眼睛都动,看到的人没有不笑他们的。然而索伦人、蒙古人却射得远,射得深,射得准,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那么,射箭没有固定的法规,也就很明白了。

道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技巧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诗文,都是技巧。技巧精妙的一定和道相近。所以诗文作得好的,命意一定很好。文字,如同人的语言。如果有精神气质充实其中,那么看他的文章,即使千百年之后,也会觉得像这个人站在这里跟他说话一样;没有精神气质,就只是堆砌字句而已。文章和文气互相制约而成为文辞,然后才会有声音节奏高低起伏的法度,反复进退的姿态,色彩斑斓的光华。所以声韵藻色的美,都是适应意和气而随时变化的。这样怎么可能会有固定的法则呢?

从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一直到现在,能够作诗的恐怕有数千人,而诗作得最好的,不过几十人。这几十人,他们的诗文体制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过是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人之常情都执着于自己入门学习的东西,以为它们是正确的,而认为别人所学的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换上别人来看,也会是这样的。譬如会划船的人希望废除车马,会驾驭车马的人希望废除船只,却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我确实不擅长于写诗,但作诗也有几十年了。到京师,看到各位才士贤者的诗作各不相同,也各有各的长处。就是那经常见面的五、六个人,都是我希望能吸取他们的长处而以之为师的。虽然这样,但要让我舍弃我平生所掌握的东西而仅仅去效法一个人,那我还不知道要去跟从效法谁人。

近来承蒙先生真心地教导,而我却把心中所想深藏起来不告诉您,就是欺骗您啊,这是我不敢做的,所以最终把我的愚见陈述出来,请您体察谅解。

 

5.【解答】(1)B ( 但是,听多了就已经习惯了。稔:熟悉。)

(2)A    (A.连词,虽然。B.转折连词,然而/代词,这样C.连词,并且/连词,却D.连词,因为/介词,拿。)

(3)A    (小家:小户人家;别嫌疑:分开来消除疑忌。句子翻译为: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

(4)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久 而 微闻 四 宝 所 在/乃 夤缘 入 郑 氏 家/数 日 后/得 见 四 宝/相 持 痛 哭/时 已 十 三 四 矣。句子翻译为:

(5)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

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的事,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

(6)我不同意上述观点,本文讽刺了严某的道学家思想和无知的丑态。(1分)“泥古”中的“古”,指古代婚礼规定中表亲不能通婚;泥古,就是指严某不知当下已经没有这一规矩而仍坚持古训。“好名”中“名”,指名声,名望。好名,指严某以读书人自居,通过阻止三宝四宝成亲来维护礼法来获得“君子”的声望。(4分)本文中“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等句子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严某丑恶嘴脸的深恶痛绝。(1分)

 

参考译文:

董家庄有一个佃户叫丁锦,生了一个儿子叫二牛。又生了一个女儿,招曹宁做倒插门的女婿,他帮助丁家人干活,关系处得很好。二牛生了个儿子叫三宝。女儿也生了一个女孩,因为住在娘家,就随着排下来取名四宝。这两个小孩出生在同年同月,只差几天罢了。姑嫂一起看护、哺养这两个孩子,在襁褓中就已定了儿女亲家。三宝四宝又很友爱,渐渐长大后,两人便形影不离。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在两孩子玩耍时,常指着说:“这是你丈夫,这是你媳妇。”两孩子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多了就已经习惯了。到了七八岁,渐渐懂事了,但是两个孩子都跟着二牛的母亲同睡同起,相互间也不避忌。

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间,连年歉收,丁锦夫妇相继去世。曹宁先流落到京城,穷得养活不了自己,便把四宝典卖到陈郎中家﹣﹣不知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江南人﹣﹣二牛接着来到京城,赶上陈郎中寻找馆童,也把三宝典卖给了陈家,并告诉三宝不要说他和四宝已定为夫妻。陈郎中家法严厉,每当打四宝时,三宝一定悄悄地哭;打三宝时,四宝也是这样。陈郎中生疑,把四宝转卖给郑家(有人说,就是“貂皮郑”家。),并赶走三宝。

三宝又投奔介绍他来陈家的老太太,老太太又把他介绍到一家去当馆童。时间长了,他暗中听说四宝生活的地方,便通过拉拢关系来到郑家。几天后,才见到四宝,两人抱头痛哭,当时两人都十三四岁了。郑氏觉得奇怪,两人就谎称是兄妹相逢。郑某根据他们名字排行相连,就不怀疑了。但是,内宅与外宅隔开,两人只能在进出时彼此看看罢了。后来年成好了,二牛、曹宁一起到京城赎子女,辗转寻访到了郑家。郑氏才知道两孩子本来定为夫妻,心里很同情他们,想帮助操办婚礼后仍留他们在家中劳动。郑家的馆师严某,是一个道学家,他不了解如今世情与古时不同,提出异议说:“中表结婚是违背礼法的,也是律令禁止的,触犯了它上天要惩罚。主人的想法虽然好,但是,我们读书人,应当把端正风俗教化作为自己的责任,看到违背常理扰乱人伦的事却不阻止,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他用辞职相要挟。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后来四宝被卖给一个后补官员做妾,没几个月,四宝病逝了。三宝发疯跑出去,也不知去哪儿了。

有人说:“四宝虽然被胁迫去,但她毁了容貌不停哭泣,实际上没与后补官同房。可惜不能知道详细情况罢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两个人在天上或在人间,必定能相见,一定不会闭上眼睛不能再见面啊。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有的人又说:“这不是严某拘泥于古法,也不是追求好名声,大概是对四宝有非分之想,想用四宝来侍奉他自己罢了。”如果这样,那么设立的地狱,正是为这种人预备的。

 

6.【解答】(1)B 假:借。

(2)B( A.介词,用/副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B.副词,就;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D.代词,它/结构助词,的。)

(3)D (补充的意思错,句子翻译为: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4)A 涉及的是“文士”;写的是士族子弟的打扮;写的是“有学问才艺的人”。

(5)B 文中没有涉及“士农工商”的地位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平等相待”之说。

(6)我赞同作者加强幼教的观点。小的时候要及时教育,不要等大了再去施教,那就晚了。我小时候背了很多诗,至今还不忘,而现在事情多且繁杂,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就差多了。所以,学习要趁早。

(7)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每饮食亲友家/遇时新品味/母未尝/必托以疾忌/不下一箸。

 

参考译文: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武、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

 

 

7.【解答】(1)D敦:推崇。

(2)A  (  A.“因”副词“于是”;B“则”前者是连词“那么”,后者是副词“就是”; C“以”前者是介词“因为”,后者是连词表并列;D“而”前者是连词表顺承,后者是连词表并列。)

(3)A.识:知道;可:可以,这里是“同意”的意思。句子翻译为: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知道你是否同意。

(4)种田种菜之事,暑天下雨冬天寒冷,终年辛勤劳动,不是劳力者是不能做到的。

这就是(走读书做官的)路不通,不免招致过错和毁谤,农田不收获,不免因饥寒交迫而啼哭哀嚎。

(5)反复三次起强调作用。(1分)表现“见而哀之者”对治溷生的不理解,读书人要么走读书做官之路,要么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养活自己,就是不能做掏粪的脏活。刻画出“见而哀之者”居高临下、自以为高贵、有优越感的面目。

(6)服务没有贵贱之分。“博古今、潜道德、吐奇出策、树立功名,非劳心者不能也。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来从事,每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参考译文:

治溷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刚来京城时,他租房子让妻子和孩子居住。曾经与妻子商议说:“京师豪华的府第相连,富贵人家宫室壮丽,穷人家房屋像鱼鳞那样密集有次序地排列着,那里全都有厕所,我看自己没有其他的能力,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知道你是否同意?”妻子说:“好的。”

治溷生于是就准备好盛粪便的两个器皿、一个铁锹,戴上头巾穿上鞋,背上器物拿上铁锹,每天去富贵人家的门口为他们掏粪。每掏一次就获取几文钱。人们看到他戴的头巾像读书人一样,于是称呼他为治溷生。治溷生听到并欢喜地说:“这样称呼我很好。”于是更加勤奋地做好掏粪工作,每天清理许多厕所,得到几十文钱,即使身上沾染了黑色污泥、脸上污浊、须眉污浊,也没有略微可惜。到了晚上就用钱买上酒肉,喜悦地从外面回家,把与妻子孩子酒足饭饱唱歌作为自己的快乐。第二天早上就再次出门掏粪,晚上回家如此循环往复。

像这样的掏粪工作有多年了,将它作为兴家立业的职业,让他的子孙世代传承却不容易呀。有人见了哀叹他说:“你何至于做掏粪工作呢!你是儒生,一定有知识通事理,一定要博览古今,修炼道德,抵抗虚幻的志向,磨炼清风亮节,以此来与古代的贤人哲士照耀后代,这样才符合儒生的身份。实在不行,那么一定要出奇谋良策,树立功名,以此来与忠臣义士争雄并驰,这样也无愧于儒生的称号了。实在不行的话,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你何至于做掏粪的工作呢!况且古代的君子推崇廉洁的行为,明白取舍的区别,即使因为从早到晚不吃饭,饥饿得不能出门户,如果是不讲道义的事,那么即使有四千匹马和优厚的俸禄也像污染自己一样而不屑一顾,更何况你的衣裳不清洁,这样在自己身上沾染污秽臭粪!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你何至于做掏粪的工作呢!”

治溷生听到后笑着说:“我的职业不是你所了解的!况且你说的博览古今、修炼道德、出奇谋良策、树立功名,不是劳心者是不能做到的。种田种菜之事,暑天下雨冬天寒冷,终年辛勤劳动,不是劳力者是不能做到的。而且劳心者传经解道,一定受天时束缚;建功立业,一定依靠好的时机。你要是强迫去做这些事,人们都会骂你是迂腐痴呆的人。至于像劳力者种田种菜的事情,如果有时赶上水旱之年没有收获,那么饥饿灾荒就会来到,最终会穷困潦倒迁移他方。这就是(走读书做官的)路不通,不免招致过错和毁谤,农田不收获,不免因饥寒交迫而啼哭哀嚎。与我掏粪相比来看:我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背着我的器皿,拿上铁锹,窥探粪坑的小大浅深,用器皿盛装满出来的粪便。不用很辛苦就可以获得利益,回到家手里拿着酒肉,而我的妻子孩子可以酒足饭饱。嘻嘻,我看那劳心力却一事无成的人真是所说的迂腐痴呆的人!你凭什么了解我的职业呢!现在人体上有天生多余的东西,原本出于本性而且成形了,你又凭什么能使我改变自己的职业呢!”

8.【解答】(1)C 短:说别人的坏话。

(2)A (  A.疑问代词,什么;B.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名词,处所,地方;C.连词,于是,就/动词,凭借,依靠;D.名词,结果/形容词,吃饱的样子。)

(3)B  ( 嗣后:从此以后;治:惩治。句子翻译为:句子翻译为:以后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4)B ( 文中的两个“赐”相关的句子为:“诏赐名曰永定河”“赐祭葬如例”,意思是“赐给”的意思,跟官职无关;“署”相关的句子是“署滦州知州”,这里的“署”不是降职,是“暂任、代理”的意思。)

(5)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6)于成龙: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知错能改 康熙帝:知人善任/体恤百姓

(7)在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政治清明,有善政;深谙百姓疾苦;兴利除弊;对官员百姓了如指掌,或了解民情;办事符合民意。

 

参考译文: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被任命直隶乐亭知县。八年,被委任滦州知州。因为罪犯脱逃(将)被降职调走,乐亭百姓列出他(施行的)清明的政治,两度向朝廷申诉呼吁挽留(他),(皇上)下旨巡抚金世德调查核实,得以回复职任。十八年,被提拔做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被提拔做江宁知府。二十三年,皇上南巡到江宁,因为于成龙廉洁,传达皇上的诏令嘉奖他,(他)被提拔做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被提拔做直隶巡抚。皇上诏令询问:“京城附近重要的地方,应兴利除弊,首要的事应当是什么?”成龙上奏说:“消除盗贼是根本。奸诈险恶之人,依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官吏清楚地知道却不敢深入追究。以后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到任之后,上给皇上的奏章说:“消除盗贼的方法,在于大力推行保甲制,(该制度)民间已经遵照施行了。”只有旗人的村子向来不属于州县(管辖),本旗的统领(又)远在京师,只有拨什库在村里,不能按约定的条件管束(他们)。应当让旗人与民户共同编入保甲制,拨什库、乡长互相检查,发生盗劫,不用问是旗人是百姓,(都)协力救助保护。抓到盗贼的,(一律)赏赐;窝藏或放纵强盗的,(一律)惩罚。”皇上把这事交给相关部门商议执行。先后逮捕惩治了旗兵沈颠、太监张进升和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人,(都)依法处置。

三十三年,皇上征召(他)到京师。(他)上疏说运河、黄河的低薄的堤坝,都应筑高加厚。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又计算治河工程耗资繁多,请求启用纳资捐官的规例,按官位品级核算收费;并推广到被罢免的各官员,上至布政使,都能捐资得官。皇上征召成龙入朝,问道:“启用纳资捐官的规例能不累及百姓吗?”成龙回奏:“不会连累(百姓)。”皇上说:“纳资得官的人,哪里全都富裕?大概开口向别人借钱的人很多,(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成龙于是主动承认错误并请求惩罚。皇上于是问(他):“你曾经说山东巡抚靳辅的坏话,说泄洪的减水坝不应当打开,现今结果怎么样?”成龙说:“我那时信口胡说,如今也效法靳辅那样去做。”朝中大臣责备成龙心存私念胡乱上奏,应当消去官职,皇上让(他)复任原职,仍旧兴建检查各项重要的工程。

三十七年,让(他)凭总督的官衔身份兼管直隶巡抚的事务。三月,(他)请求修缮永清、固安旧堤,清除浑河沉积的淤沙。十月工程完工,(皇帝)诏令赐名为永定河,建庙来祭祀。三十八年,皇上南巡,亲临察看高家堰、归仁堤各处,把增筑疏浚的事务,命令(于成龙)筹措办理。不久(他)因重病请假,(皇帝)让(他)在任上调养治疗,(还)派太医前往照看。三十九年,(于成龙)辞世,(皇帝)照例赐予祭葬之礼,加封谥号为襄勤。

(二)

于公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所有市井中苦与乐,利与弊的沿袭改革,官员百姓贤能与否,全都了解,无一遗漏。或是兴办、或是革除、或是宽大、或严厉,没有不非常符合民情…离开的那天,绅士在官署为他饯行,百姓们在郊外为他送行,老老少少簇拥着马头痛哭不已。于公也掉下眼泪并安慰他们,要求他们离开,他们也不离开,有一些人甚至送到通州才回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