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市各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现代文二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现代文一汇编

2019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汇编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二汇编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汇编

2020届上海市普陀、杨浦区一模作文题及范文导写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奉贤一模作文及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奉贤区、虹口区、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高三十四校语文第一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宝山、长宁四区高三二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语文一模  作文范文

2017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奉贤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人们常说,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而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学那么多有何意义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学 而 立 足

   

人们常说:学习为了提升自我。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博学未必有见识,学习那么多也许并没有意义。

这两种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并非对立。“学习能提升自我”此言固然不谬。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直接指出了博学是使人充满智慧,做事避免过错的条件之一。然而仅仅“博学”真的能使人成为“君子”吗?恐怕不然。

其实从荀子的观点中也可看出端倪,除了博学之外,每天参照“圣人”的标准来反省、审视自己,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事实上,这正是强调将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有机融入一个人的行为中并逐渐成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最佳诠释:不将自己置身于知识之外,而是将所学所思潜移默化地从外界渗透进自己的灵魂,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

有人担心博学者未必有见识,其实这种“忧虑”很大程度来源于现代社会中学习模式与社会进程、人类文明的脱节与剥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这种“剥离”的明证。若只注重诸如应试、求职等功利性的学习而不能放眼于世界、将世间寒暄冷暖与所学所知相互映证从而建立起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人即便再“博学”也最多只是一个如机器般的存储设备,没有立足于社会实际以及人类文明现状的“泛泛学习”显然是没有根本意义的。

那么,如何使“博学”者真正地“有见识”,使多读书与“高尚”划等号呢?关键在于对学习树立正确的态度。有人曾说“我把读书当成一次旅行,这样回来的时候便不会依然固我”。旅行,是人在客体世界中的一次“实践”,是将个体完全置身于外部世界的一个契机。将读书视为旅行,能使人更真切地感受客体世界中的“山川人文”,使人亲眼见证那些曾经只在文字或图片中被描述的“胜景”,能使每个个体与所处的团体,社会乃至世界连缀成一个整体,真正地提升自我,立足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

虽然,“学那么多有何意义”的质疑常常不绝于耳,一方面是担心低质量的学习模式难以真正改变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学习重要性的忽视。但我仍想强调,尤其在高科技泛滥的现代社会中,学习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虽然现代化设备很大程度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甚至逐渐取代了原本的记忆、思考这些人类独一无二的职能。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主动学习——莫让书本或机器设备中的“死知识”限制我们激活它们并将它们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步伐。

我想,唯有知行合一,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并在科技的“大潮”中主动“掌舵”,积极进取,方能使学习真正让人立足!


          学习有道,意深惠甚也

  人们常说,学问的意义是提升自我。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高尚。由此观之,学习意义发人深思。

  学习是人掌握未知事物的行为。诚然,世人公认: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治学》认为:“人之初载,其蒙未见。犹宝珠之置于暗室,其华为昏黯所蔽。而学习则若白日。”在明亮的日光照耀下,宝珠方可闪耀于心。故而学习使人广博明达,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更使人高尚为贤,存心济物。由是则生命个体得以跃迁。

  然,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是言也,发人深思。推究其根因,在于个人于社会的双重影响。就个人而言,人若博学,则其所了解掌握的事物的数量则泛泛若海,见识何以不广?其一,实为人之博者非合乎道也。人可博于谋事逐利之术,然而他所博学者非合乎至理之道,因而若论及道法,则其目为之蔽,见识浅矣。其二,人之术业有专攻,博学者固而可知万法,然同样有所侧重,若问博学若钱锺书者以经济利害,恐其见识也未博也。其三,纵使人之所识广之至而合乎道,其学后亦能析其理乎?学而不析者,其所学者非为己有,始终止于“知识”,不能运用。因而见识浅矣。

  那么,读书多者为何也未必使人高尚呢?其在于个人心不地道也。黄山谷曾言:“人不读书,则凡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的前提是心术端正,则可通过汲取书中思想来提升自我,使人更加高尚。

  就社会而言,当今之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欣荣,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之所学也渐益广矣,人之可读之书丰矣。加以社会风气开放,一个文化多元,思潮涌动的社会悄然而至。可惜的是,今人的确广博,然而广博带来的是“生趣”的泛化道理,真正富于力度的至理以其艰涩难明,如《时间简史》这般,仅作“门面”高束而置,弃之不用。更可悲的是,在群思的涌动下,个人之所学所思正为群所左右,“博学者的见识”以群来界定。阅读“群之思想”多者的“高尚”被群所认为的“高尚”代替。因而人渐失其本心,与“提身自我”渐行渐远。再加之资本大潮冲击着传统的儒家文明,人失其本心,功利性阅读喧出于耳,被社会广泛接受,因而学习只用来成为提升“物质”上的自我,提升精神上的“自我”则式微矣。何来“高尚,有见识”之说?

  由是观之,我们应学习有道。一来慎择学习对象;二来学习的同时对其加以思量分析,变“知识”为技能,化文字为思想;三来应端正本心;四来不在意他人,群的看法,坚守自己,从而在“黑夜”里也能够“健步如飞”。

  一言以蔽之,学习有道,意深惠甚也。提升自我精神,丰富人格进而泽己泽物,存心济物终将是学习的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