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言文7个容易混淆的虚词

高效运用四类素材,打造最佳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彰显例子的组合魅力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议论文素材运用与分析说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周苇风
名家论述杂篇
十一贝子《大家·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我的四个假想敌——余光中
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假如你是一头大象

 胡菊人《小说红楼》

议论文素材及论证角度

材料作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例文导写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孙绍振《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
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创意写作思维训练
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张力
标点符号经典例句分析

丁成际《悌之道》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   詹丹

《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如何为人物命名的?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论《红楼梦》中的“四春”

《红楼梦》若干经典问题解析



文言文7个容易混淆的虚词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各各竦立以听。

   敛赀财以送其行。

   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句中“以”连词,表修饰;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怀王与诸将约曰。

   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

(四)动+而+动——修饰?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简能而任之。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余扃牖而居。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分析: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辨析方法】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扣舷而歌之。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五)则(就)——假设?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假设;句 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

【辨析方法】

   1、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

   2、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

   3、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接只能译成“就”。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若弗与,则请除之。

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承接。

(六)乃(才)——顺承?限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句中的“乃” 作副词,表顺承;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辨析方法】

   1、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

   2、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成“才”,也可译成“只”。

   3、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时没有。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良久,乃许之。

   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

答案: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七)何(疑问)——副词?代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

   何可胜道也哉!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姜氏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分析:句中的“何”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句中的“何”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宾语或主语。

【辨析方法】

   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2、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成“哪里”“什么”等。

   3、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杀一老卒,何甲也?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君何患焉?

   而又何羡乎?

   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

答案:为什么,副词为什么,副词什么,作定语,代词什么,作宾语,代词什么,作宾语,代词怎么,副词

(八)动词+焉——代词?兼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但用法不同:句中的“焉”充当宾语,译为“它”作代词;句中的“焉”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词。

【辨析方法】

   1、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

   2、看作用:看“焉”字作宾语还是作补语,作宾语的是代词,作补语的是兼词。

   3、看倒装:能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的是兼词,不能倒装的只有作代词。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盖当蓼洲之周公之被逮,急于义而死焉者也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作代词作代词作代词作兼词作兼词


【巩固练习1】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

   及在槛阱中,摇尾而求食。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景公召而数之曰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表承接表修饰表修饰表承接表承接表修饰表修饰

【巩固练习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蜩与学鸠笑之曰。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君王与沛公饮。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答案:作连词作连词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

【巩固练习3】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

   汝不必以无侣悲。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时操军兼以疾疫,死者太半。

   吾以捕蛇独存。

   以三保勇而多义,推为长。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答案: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作连词作连词作连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