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山东、山西、安徽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期末学习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一)

2020年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卷(一)  语文试题

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省德州市2019级高一上期末模拟  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省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新模式高考(山东卷)高三模拟试题语文

2020年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卷(一)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阶段性自我测试  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0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海南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五)

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部分校2020届高三线上考试(二)语文试题

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济宁市2020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学年山东省高三(下)质检语文试卷(二)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3月阶段性检测(一模)

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二中实验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山东省聊城市2020年高考线上语文模拟考试-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下高考模拟考试

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开年联考(山东卷)语文试卷

青岛市2020年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3月份)

山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强基模拟训练语文

山东实验中学2019-20学年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一)语 文

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5月联考试题语文

2019年山东省菏泽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

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高考诊断性测试(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山东省新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届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八)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5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19-2020高二下学期语文测试题(新高考文言文专项)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6月阶段性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迅速采取措施。其中重点人群强制隔离甚至封城这样的措施,涉及一个必须思考的伦理问题: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

在危及社会全体成员健康的疫情面前,限制个人行动自由的正当合理性在哪里?英国学者密尔指出:“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伤害。”这里所说的“防止他人的伤害”,是指社会或社会权力机构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涉,从而保护社会成员免受他人伤害。换言之,以不伤害他人为理由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预,这样的干预就是正当合理的。

实际上,即使是仅仅涉及行为者本身的生命安全问题时,公共健康从保护行为者的角度进行干预,也具有正当合理性。密尔曾经指出,当有人想走上一座断桥而有生命危险时,这时阻止他的行动是正当合理的。换言之,个人行动自由也只有在无碍生命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建议大家在非常时期都少出门而自动隔离在家,就体现了公共健康将全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自己保护范围的基本要求。

当公共健康与个人行动自由相冲突时,将公共健康置于优先性地位考虑,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和立场。当然,即使是采取强制性的隔离,也应有相应合理的措施,能够使被隔离者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对被隔离者来说,应当意识到这种举措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

(摘编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

材料二:

公共健康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生共存。当公共健康处于良好状态时,公共健康将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当公共健康发生危机时,公共健康将威胁到个体健康的安全。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个人不可避免地根植子关系与社群之中,个人在社群中完善自身。个人的各种权利只有在一定的社群中才是真实的。而且,权利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在公共健康领域,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之一就是为了公共健康而适当限制个人的权利。

政府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

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当个人的自由、隐私、财产等权利为了公共健康利益而牺牲时,国家和社会必须对这种牺牲作出适当的补偿,否则,是违背社会正义的。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不以个体利益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利益是不正当的,个体利益对社会利益的服从必须以有助于个体利益的改善为目的,并且这种服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应当得到补偿的。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对个体为公共健康所做出的牺牲,给予适当的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李伦、喻文德《论公共健康的社会正义问题》)

材料三:

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公共健康领域,有关疾病和伤害的信息是政府作出公共卫生理性决策的重要基础。为了公共利益,政府需要并且有权力取得、利用、保留及传递这些健康信息。以有效识别公共健康危险,制定公共健康决策,对政府的公共健康使命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对个人健康资料的系统化获取使个人隐私面临巨大的风险。健康信息能够显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最私密的方面,它能够影响到一个人就业、获得保险或社保福利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被收集并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个人保护隐私权的能力就显著降低。而如果过度保护隐私权,严格限制可辨认健康数据的系统化收集,可能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健康数据。从而无法做出保护公共健康的理性决策,导危害大量处于危险地位的第三人。

因此,在平衡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公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需要确立一个平衡点。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键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摘编李燕《限制与保护:公共健康领域的个人隐私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公共健康,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需要注重公民的自由权。

B.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国家和社会在对个体作出适当补偿的前提下,可以为公共健康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

C.材料一论述了公共健康和个人自由的关系,材料二阐明了维护公共健康应符合社会社会正义的原则。

D.三则材料都论及了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的冲突,材料三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二者如何平衡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危及公共健康的疫情面前,居家自行隔离或强制隔离,体现出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的原则。

B.疫情严峻期间,适当限制个人自由权利,不仅有利于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利于保障公共健康。

C.对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的个体,给予合理的补偿,不仅有法可依,而且能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正义。

D.为维护公共健康,在疫情暴发时应该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在疫情结束后应该充分保护个人权利。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权利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用社会正义平衡和具体化各种权利和价值。”

B.“政府尊重个体的权利,并使公共健康政策接受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就会获得健康保障。”

C.“尊重个人权利对保护公共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

D.“人权正义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种圣不可侵犯,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就是不正义的。”

4.材料三是如何辩证分析个人隐私权和公共健康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5.在公共健康领域政府应该如何对待个人权利?请结合材料概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守  望

王家新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

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

对此无话可说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

这阴沉的先兆,现在

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

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

时刻!守望者

我们能否靠打岩石来承担命运?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

在别的地方到幸福?

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湿

你的双手摊开

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

来了。没有别的

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

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

变暗,更暗

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

放在这里

让亲人们远走他乡

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

花园会亮起来的

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

一个正在到来的

坚定而光明的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

B.“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

C.“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

D.“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以沉重的语调渲染阴郁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守望者的形象,情感强烈,又具有画面感。

C.“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

D.本诗使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并且有呼告效果,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8.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

9.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耻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形狱,可以逮捕。因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

C.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以笔书写,以刀削除讹误,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

B.张释之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张释之刚直不阿。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张释之执法公正。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14.为什么张释之认为不能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①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②谯周: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马”“云雕”“柳营”写出蜀军飞速北进、直逼长安、威震中原的气势。

B.“天清杀气”,既点出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C.“妖星照渭滨”暗写诸葛亮去世。相传诸葛亮死时,有大星坠落渭水之南。

D.诸葛亮之死让昏庸的后主醒悟过来,但北伐中原的大业依然没有取得成功。

16.本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不停地思考,却“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阐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竹篱围起的小院子,两个呈直角的墙垛上竖着竹篱笆,篱笆上现南瓜藤、黄瓜藤、丝瓜藤。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挂在竹架上,让我忍不住想去抱抱它。黄瓜长到没皮刺的时候,我干脆摘下来,放在衣服上蹭两下,塞进嘴里,水汪汪、凉津津的瓜瓤滑进喉咙,那叫个清爽。还有一个前院,一堵鹅卵石砌的矮墙,墙上长满了爬墙虎,圆叶红茎,促织在墙洞里,唧唧,唧唧,低低地唱着乡间小调。院子里有两棵香椿树和三棵香椿树,还有两块菜地。有一年,父亲把菜地挖了,种了几棵雷竹。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过了两年,____①__。很多植物都这样,以为它死了,或即将死了,可根系却在泥土里蜿蜒,扎根得更深。竹林迎来更多的鸟,苇莺成群成群飞来,筑巢,抚育雏鸟。有了竹林,夏季的萤火虫更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在飞流。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我用一个丝网捕捉萤火虫,____②____。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发。荧荧发光。我们拿着罐子,当手电在院子里钻来钻去。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的好奇和惊喜。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一直把我们带到蓝星镶嵌的天际。

18.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拟人、排比、比喻B.拟人、夸张、比喻

C.排比、比喻、借代D.拟人、夸张、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词语运用方面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下面是某学校学生会发出的倡议书,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作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来得很猛,防控疫情,人人有责。为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维护大局,服从安排。请勿提前返校,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二、科学认知,坚定信心。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不要过于害怕,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情。

三、做好防护,争做表率。注意科学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带头遵守所在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

同学们,务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

校学生会

2020年2月18日

22.下图是武汉抗疫一线医生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时的画面。请对画面进行描写,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防控让我们整个春天被封闭在家,这也成为我们成长与蜕变的契机,一方面,居家生活让我们守护健康、感受亲情、自主学习和理性思考,完善“小我”;另一方面,关注疫情让我们看到责任担当、人性光辉,感受到中国力量、制度自信,这一切带给我们的感性触动和理性思考,有助于成就“大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树人中学”校报以“在战‘疫’中成长”为主题发起了一次征文活动,请写一篇文章参与征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①首先论证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②又从政府获取个人健康信息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角度,论证二者是相冲突的。

5.①在疫情严峻之时,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②体现社会正义原则,限制但不能无条件地随意牺牲某些个人权利,对为公共健康牺牲权利的个体给予补偿;③在法律层面解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并仔细阅读,接着对选项进行深度比对。

A项,“不需要注重公民的自由权”错误。原文信息是“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见还需要注重公民对自由权。

B项,“可以为公共健康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错误。原文信息是“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D项,“材料三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二者如何平衡的问题”错误。原文表述为“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键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可见问题并未解决,选项曲解文意,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D项,“为维护公共健康,在疫情暴发时应该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在疫情结束后应该充分保护个人权利”错误。原文说“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见无论是疫情爆发时还是结束后,都要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并充分保护。

故选D。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首先应该归纳出材料二的观点,即“论公共健康的社会正义问题”。

A项,“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权利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用社会正义平衡和具体化各种权利和价值”可以论证材料二观点,符合题干要求。

B项,“人们就会获得健康保障”表述绝对。政府尊重个体的权利,并使公共健康政策接受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不一定就会获得健康保障,推断不合理,太绝对。

C项,“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错误。“尊重个人权利对保护公共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表述绝对。

D项,“人权正义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种圣不可侵犯,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就是不正义的”错误。 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也应该是维护正义,所以不能说“就是不正义的”的,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A。



 

6.C

7.C

8.①雷雨过后,花园会恢复生机。②“花园”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花园会亮起来的”意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终将摆脱黑暗,重现光明。③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的情感和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

9.①饱经苦难、感觉敏锐。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②痛苦无助。面对黑暗,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③勇于担当。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④乐观坚定。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

【解析】

【分析】

6.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C项,“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表述粗错误。原文信息是“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可见并非选择躲避,而是直面痛苦、磨难,坚定地守望。

故选C。

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设题角度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艺术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的归类判断、主旨思想的探究、结构思路的整理等等。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C项,“‘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理解分析错误。并非对比,也不是失望与无奈,原文表述是“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可见抒情主人公具有伟大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关爱亲人,守护生命。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相关诗句的能力。理解分析的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题干为: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侧重内容情感层面,兼及艺术手法。

首先注释诗句意思,力求由浅到深来解释意思:雷雨过后,光风霁月,花园一定会恢复以往的生机,重现美好。

其次从手法的角度深入分析:“花园”并非实指,而是象征比喻手法,暗指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层面的追求向往;“会亮起来”表现了自信和乐观,意思是一定会战胜黑暗,黎明必将过去,理想目标终将实现。

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委婉含蓄,表达了作者坚强乐观、自信豁达的精神和守护美好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的必胜信念和决心。

9.本题考查形象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先概括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细致分析,形成面+点的答题模式。解答时力求全面准确。题干为: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平时注意积累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汇,例子不唯一,只要能证明相关的特征即可。

首先概括性格特征:①饱经苦难、感觉敏锐或者有先见之明或者预见性。②痛苦无助孤苦无依。③直面挫折,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乐于助人。④乐观坚定、自信顽强。

其次结合诗句分析:面对黑暗,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没有别的,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

【点睛】

一、象征的概念:

(1)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2)用来象征某种特殊的意义的具体事物。

(3)文艺创作的一种具有假托、替代或暗示性质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在准确把握象征体和本体内在联系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某种一定的具体形象,曲折地表现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

二、象征的作用: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借用这种艺术手法来构思文章,能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悠远的情思,收到饶有意味的艺术效果。

借象征构思,一般是对比较复杂而有深刻意交的事件而言,因为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有时借助象征,可以通过某一具体形象,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增添艺术魅力。

 

10.A

11.C

12.C

13.(1)汉文帝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向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

(2)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

14.①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②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

【解析】

【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句意: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中“加”的宾语有两个,其一为代词“其”,其二为名词“法”(惩罚),这是双宾语结构,完整独立的句子,“加”后不可以断开,排除BC。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且”表示递进,引领的句子“罪等”,主(罪)谓(等)完整,独立的句子;“然”,代词,如此,这样或这种情形,复指词语应该引领下一句,“以逆顺为差”也是成分完整的独立句子,“然”前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错误。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讼师,指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旧时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可见与诉讼有关,但并非“官吏”。

故选C。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错误。“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大意是: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可见并非汉文帝自责后才得以进入。

故选C。

13.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上,皇上;诸,各种;簿,册子;余,多;左右视,左右看;尽,全;对,回答。

(2)案,按照;御物,器具;为奏,奏报;当,判处;弃市,死刑。

14.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他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自己请求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究尽。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们为中大夫。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15.D

16.①诸葛亮祠庙的摆设默默无语,表达对诸葛亮死去的痛惜。②诸葛亮逝后,谯周却成为重臣,表达对统治者的讽刺。③谯周的卑劣、后主的昏庸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追怀。

【解析】

【分析】

15.D项,“诸葛亮之死让昏庸的后主醒悟过来,但北伐中原的大业依然没有取得成功”理解错误。“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蕴含着无穷感慨,诸葛亮的思诚,唤不醒昏庸的蜀后主,“不由人”包含着对蜀国灭亡的无奈与遗憾。

故选D。

16.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设问方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步骤:(1)回答塑造的形象;(2)回答作者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本诗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未尾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做了对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诸诸葛亮的崇敬,对昏庸的蜀后主和卑劣的谯周的讽刺。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爱戴和缅怀。

1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解析】

 

18.B

19.①动词运用生动形象,“蹭”和“塞”写出了“我”吃黄瓜时的急切;“滑”写出了黄瓜的鲜嫩可口。②运用叠词,“水汪汪”“凉津津”写出瓜瓤的清爽,富有韵律美。

20.①雷竹笋竟长成一片竹林②然后放进一个玻璃罐里

21.①“来得很猛”改为“来势汹汹”;②“害怕”改为“恐慌”;③“绵薄之力”改为“一己之力”; ④“务必”改为“请”。

22.摘下口罩、除掉护目镜,眼前浮现一张笑脸,难道你不觉得它很美吗?带着“天使印记”,洋溢着青春气息,灿若花朵,美似天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