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北京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修订版)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高考《论语》理解阅读练习题汇编1


2021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语文含答案

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1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1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1北京石景山高三(上)期末语文

房山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三语文

2021北京顺义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语文

2021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1北京高三期末《红楼梦》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默写汇编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北京市东城区2021届高三期末议论文范文5篇

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期末议论文范文《说“强基”》9篇

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期末议论文《兼听》范文5篇


2021北京高三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微写作汇编含部分例文

2021北京高三期末语言基础运用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散文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默写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红楼梦》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

(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招野人而赏焉。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者也?”对曰:“麦丘邑人也。”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以子寿祝寡人。”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宝。”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旁,谏者得人。”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一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怫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公曰:“善,赖国家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扶而载之,自御归,礼之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取材于《新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言常思困隘之时        困隘:困厄窘迫

B.桓公怫然作色曰          怫然:愤怒,不高兴的样子

C.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    便辟:便于解释

D.断政焉                断政:治理政事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饭牛车下              礼之

B.善行也              君能赦

C.语管仲                自御

D.以子寿祝寡人        此则君之得罪于臣者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   祝愿我的君主不要忘记他流亡在莒国的时候

B.至德不孤      最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

C.谏者得人      得到称职的谏官

D.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   麦丘邑人跪坐行礼,起身说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借祝酒提醒桓公君臣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着眼齐国社稷,言辞恳切。

B.管仲说桓公“亦一郭氏”,既是委婉的批评,也是提醒桓公不要重蹈郭氏的覆辙。

C.麦丘邑人认为自己的第三句祝辞是前两句的纲领,因为它直接关系社稷安危。

D.文中的“野人”“麦丘邑人”都是民间有才德的人,桓公求贤若渴,才频频出游。

5.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6.麦丘邑人是如何做到让桓公由“怫然作色”变为对他礼遇有加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书,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赞:辅佐,帮助

②大王能命将出师                    诚:如果真的

③不给铠仗                            铠仗:铠甲和兵器

④逖布囊盛土如米状                    以:用

⑤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            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

⑥后赵境土渐                        蹙:收缩

⑦逖不                            报:向上级请示

听其互市                            而:却

A.①④B.②③C.⑤⑦D.⑥⑧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遗民遭残贼

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迫害

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

C.于是公私丰赡

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

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

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

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

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11.我国史书讲究措辞,一字之中或有深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段“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仍”字体现了祖逖怎样的精神,并从文中另找出一个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

 

(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韩退之为潮州刺史,其诗文间亦有述潮之土风物产者,大抵谓潮为瘴毒崎险之乡。而海南帅孔戣又以潮州小,禄薄,给退之钱千十百,其阙乏。则潮盖亦边海一穷州耳。今之岭南诸郡以饶足称,则必以潮为首举,甚至以为虽江、淮财赋之地,亦且有所不及。岂潮之土地啬于古而今有所丰,抑退之贬谪之后,其言不无激于不平而有所过也?退之为刑部侍郎,谏迎佛骨,天子大怒,必欲置之死。裴度、崔群辈为解,始得贬潮州。则潮在当时不得为美地,亦略可见。今之所称,则又可以身至而目击,固非出于妄传其地之不同于古,则要为有自也。

予尝谓:牧守之治郡,譬之农夫之治田。农夫上田,一岁不治则半收,再岁不治则无食,三岁不治则化为芜莽,而于瓦砾。苟尽树艺之方,而勤耕耨之节,则下田之收与上等。江、淮称富庶,当其兵荒之际,凋残废瘠,固宜有之。乃今重熙累洽之日,而其民往往有不堪之叹,岂非以其俗素习于奢逸,而上之人又从而重敛繁役之,刓剥环四面集,则虽有良守牧,亦一暴十寒,其为生也无几矣。潮地岸大海,积无饶富之名,其民贡赋之外,皆得以各安地利,业俭朴,而又得守牧如退之、李德裕、陈尧佐之徒相望而抚掬梳摩之,积有今日之盛,实始于此。十余年来,富盛之声既扬,则其势不能久无动,有司者又将顾而之焉。则吾恐今日之潮,复为他时之江、淮,其甚可念也。

今年潮知府员缺,诸暨骆公蕴良以左府经历擢是任以往。公尝守安陆,至今以富足号,遂用是建重屏其地。继后循其迹而治之者,率多有声闻。及入经历左府都督事,兵府政清,自府帅下迨幕属军吏,礼敬畏戴,不谋而同。于潮州也,以其治安陆者治之,而又获夫上下之心,如今日之在兵府,将有为而无不从,有革而无不听,政绩之美,又果足为后来者之所遵守,则潮之富足,将终保于无恙,而一郡民神为有福矣。夫为天子一郡之福,功岂小乎哉?推是以进,他日所成,又可论?公僚友李载暘辈请言导公行,予素知公之心,且稔其才,自度无足为赠者,为潮民庆之以酒,而颂之以此言。

(取材于王阳明《送骆蕴良潮州太守序》)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阙乏    周:周济,接济

B.于瓦砾    比:到,及

C.十余年来    迩:近

D.夫为天子一郡之福    延:请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给退之钱千十百    其地之不同于古

B.江、淮称富庶    积有今日之盛

C.刓剥环四面集    则其势不能久无动

D.于潮州也    又可论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非出于妄传    本来不是出于不实的传闻

B.则下田之收与上等    那么下等田地的收成能与上等田地收成相等

C.乃今重熙累洽之日    如今天下接连几代都处于太平安乐的时期

D.其为生也无几矣    太守们谋生也没有什么门路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韩愈被贬潮州的经历来看,潮州在当时绝不是富饶的地方。

B.作者以农夫治田为喻,意在说明为政者的作为影响州郡发展。

C.骆蕴良曾在安陆任太守,后又在兵府任职,均有良好的政绩。

D.骆蕴良任潮州太守,会将潮州治理好,因而百姓都举酒庆祝。

16.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潮之土地啬于古而今有所丰,抑退之贬谪之后,其言不无激于不平而有所过也?

17.骆蕴良即将赴任潮州太守,作者以此文相赠。文章一、二自然段先言潮州、江淮旧事,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那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注)上下。

公笃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注)固:班固,东汉史学家。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所发明                发明:独到阐发

B.文不在乎              兹:同“滋”,生长

C.秦人虽以涂炭之         遇:对待

D.倔强其间                倔强:努力振作

1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滁也    或言朝廷

B.吾老其间    公笃朋友

C.皆出涕吊    与迁、固上下

D.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    文气衰弱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

C.阏其颓波,东注之海

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使它像水入大海一样回归正途

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

2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国公。

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所写文章繁简得当,当时无人能及。

C.欧阳修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建树,《五代史》的成就可与《史记》等媲美。

D.欧阳修先后做过七郡太守,为官严明又不失宽厚,在世时百姓就为其立祠。

2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23.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请根据最后两段,说明“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化。

 

(2021·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假骨董(注)

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榖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一日,予过王斋中,适坐近一故敝黑几,壁挂败笠,指谓予曰:“此案为吾吴吴匏庵先生初就外传时所据梧。此笠则太祖普赐十高僧,而吾乡姚少师道衍得之,留至今,盖欲以歆予也。”予笑曰:“是诚有之,然亦异洪崖得道上升。油垢幞头,李西平破朱泚破绽衲袄也?”王面无以应。

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仆范姓,居苏城,变好骨董,曾购一阎立本醉道士图,真笔也。王以廉值胁得之,索价千金,损之亦须数百,好事者日往商评。不知范素狡黠,已先令吴人张元举临摹一本,形模仿佛,几如桓元子之于刘越石,酬之十金,王所收者是也,真本别得善价售矣。元举眇一目,偶为王侮,因宣言于外,谓若双目盲于鉴古,诮我偏明耶?此语传播合城,引为笑端,王遂匿不敢出。真伪二本,予皆见之。

董太史玄宰,初以外转,予告归至吴门,移其书画船至虎丘,韩胄君古洲,各出所携相角。时正盛夏,惟余与董韩。及董所昵一吴姬四人,披阅竟日,真不减武库。最后出颜清臣书朱巨川告身一卷,方叹诧以为神物,且云:“此吾友陈眉公藏,实异宝也。”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韩指谓予曰:“此吾郡开氏鼻祖耶?”余应曰:“唐世不闻有姓开,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自为两姓。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人不通史册,偶讹笔为开字耳。鲁公卢关正同时,此误何待言。”董急应曰:“子言得之矣。然为眉公所秘爱,姑勿广言。”卷而箧之。后闻此卷已入新安富家,其开字之曾改与否,则不得知矣。顷韩宦滁阳,偶谈颜卷,予深悔当年妄发。

(取材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注)骨董:古董。

2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面无以应。      :变红

B.笔也。          绝:死亡

C.为两姓。        析:分开

D.卷而箧之。        亟:赶快

2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亦异洪崖得道上升     不见之《唐书》

B.偶为王侮               此吾友陈眉公

C.诮我偏明耶             则不得知矣

D.韩胄君古洲             鲁公卢、关正同时

2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坐近一故敝黑几

刚好坐在邻近的一个破旧黑色小桌旁边

B.王以廉值胁得之

王伯榖用很少的钱逼迫对方而得到阎画

C.周视细楷中一行云

韩胄仔细观察到一些行云般的小楷字

D.子言得之矣

董太史玄宰说我所说的话是完全正确的

2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董本来就有很多赝品,吴中一带特别多,当地的文人还能借此维持日常生活。

B.苏州城一范姓人氏,凭着一幅阎立本的画获得数百乃至千金,得到许多人好评。

C.在吴中一带,藏有古董的人常常会相互比试品评,藉此表现其在收藏界的实力。

D.藏家董太史赞叹为“神物”的颜清臣名作《朱巨川告身》卷被“我”视为赝品。

2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真本别得善价售矣

29.文章结尾说“予深悔当年妄发”, 你认为作者是 “妄发”吗?请据选文简述理由。

 

(2021·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曰:至治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虞夏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江南出梓、桂、金、珠玑;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1)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2),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取材于《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1)虞:古代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此处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2)潟卤(xì lǔ):含有过多盐碱成分而不适于耕种。

3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俗之民久矣    渐:逐渐

B.其业    劝:勤勉(从事)

C.原小则鲜:少

D.尚犹贫    患:担心,忧虑

3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治极    若水趋下

B.民各甘后齐中衰

C.虞夏来    则桓公

D.不召自来    渊深鱼生之

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但是心里以矜持骄傲为荣

B.虽户说以妙论

即使用(老子所讲的)妙论去挨家挨户地劝说

C.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铜、铁则往往在方圆千里的山中就有出产,(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

D.繦至而辐凑

像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而来,像辐条汇合于车毂一样聚集

3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描绘的“至治”社会中,人们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满足现状,互不往来。

B.各地物产丰富,各有特色,价格各异,其中的商机有助于人们实现财富的增长。

C.太公和管仲都重视经济发展与法治,使齐国一直保持兴盛富强,桓公称霸天下。

D.“人富而仁义附”强调财富的作用,或对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35.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司马迁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可以印证“因之”“利道之”的例子。

 

(2021·北京通州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忠孝之休,揭如日月者,敢歌庙中。公尝赴并州掾,过太行山,反瞻河阳,见白云孤飞,曰:吾亲在下。久而不能去,左右为之感动。《诗》有《陟岵》(1),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

公为大理丞,决诸道滞万七千人,天下服其平。武卫将军权善才伐昭陵柏,髙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却,上怒曰:彼致我不孝!左右策公令出。公前曰: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所谓‘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解,善才得恕死。于嗟乎!执法官,患在少恩,公独爱君以仁,何所存之远乎!

公迁豫州,时宰相张光辅率师平越王之乱,将士贪暴,公拒之不应。光辅怒曰:州将忽元帅耶?对曰:公以三十万众除一乱臣,彼胁从辈闻王师来城而降者万计。公纵暴兵杀降以功,使无辜之人肝脑涂地。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光辅不能屈,奏公不逊,左迁复州刺史。于嗟乎!孟轲言: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公之谓乎!

初,中宗在房陵(2),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中宗自房陵还宫,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遽出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仁杰降阶泣贺,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勋徳,不可殚言。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岂非刚正之气,出乎诚性,见事业?当时优游荐绅之中,颠而不扶,危而不持者,何足道哉!

(取材于《唐狄梁公碑》《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释:(1)《陟岵》:出自《诗经·魏风》,表达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之情。(2)房陵:地名。武则天废其子中宗之帝位,改封其为“庐陵王”,软禁于此。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决诸道滞万七千人    狱:案件

B.武卫将军权善才伐昭陵柏    坐:因为

C.城而降者万计    乘:登上

D.物议安是非    审:审问

3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敢歌庙                见事业

B.吾亲在下              公之谓乎

C.执法官                公勋徳

D.公纵暴兵杀降以功       无不以子母恩情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孝之休

(狄梁公)忠孝的善行

B.彼胁从辈闻王师来

那些被胁迫跟随的百姓听到朝廷军队到来

C.虽死无恨

(你)即使身死也没有什么可怨恨的

D.则天无复辟意

武则天却没有恢复中宗皇位的想法

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狄仁杰是一个忠诚朝廷的人。

B.中宗被软禁在房陵时,吉顼等官员也曾提出匡复李氏天下的正直言论。

C.作者认为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只顾自己游乐不去扶助的官员不值一提。

D.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使读者对狄仁杰的美好品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4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

41.第五段中,作者这样评价狄仁杰:“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中的一件事,并概括这件事中所体现的狄仁杰的精神品质。

 

(2021·北京顺义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皆不就。

桓帝初,诏公卿郡国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遂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时要,言辨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枲,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缣媪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

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

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頉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所著碑、论、箴、铭、荅、七言、祠、文、表、记、书凡十五篇。

(取材于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

注:①东观:东汉时期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②储峙zhì:储备,指存储的物资。③烽候:烽火台;也指战火。④酤酿:酿酒。⑤鬻:卖。

4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并        辟:征召

B.诏公卿郡国至孝独行之士    举:全

C.时要,言辩而确        切:切合

D.梁冀诛        会:恰逢

43.下列对句中“而”字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辩        表递进或并列

B.俗不知织绩        表转折

C.积细草卧其中        表承接或修饰

D.愈贫薄        表因果

4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沉静,好典籍        很少有沉静的时候,但是喜好书籍

B.病不对策,遂除为郎        因错答策问,就被授予郎官之职

C.一岁至九奔命        一年中至于很多次逃命

D.剽卖田宅        出售了自己的田地房产

4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寔恪守孝道,他的母亲、父亲先后去世,他都坚持去官服丧。

B.崔寔对政事颇有见地,曾应征作大将军梁冀府中司马这一官职。

C.朝廷因司空黄琼推荐,授崔寔辽东太守,他因母丧而请求归葬。

D.大鸿胪袁隗在崔寔死后,为他树碑立传,接连写了十几篇文字。

4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47.与一般官员不同,崔寔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许多“谋生”才能。这使他在五原为官时,能有效地改善民生。请结合全文,说明他有哪些“谋生”才能。

 

 

(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共18分)

论为政之要【1】

陈子昂

①今百度已备,但刑急罔密,非为政之要。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我驱除,明天诛。凶叛已灭,则顺人情,赦过宥罪。盖刑以禁乱,乱静而刑,不承平设也。太平之人,乐德而恶刑,刑之所加,人必惨怛,故圣人贵刑也。诚宜广恺悌2之道,敕法慎罚,省白诬冤,此太平安人务也。

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然君子小人各尚其类。若陛下好贤而不任,任而不能信,信而不能终,终而不赏,虽有贤人,终不肯至,又不肯劝。反是,则天下之贤集矣。

③议者乃云“贤不可知,人不易识”。臣以为固易知,固易识。夫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廉憎贪,信者疾伪,智不为愚者谋,勇不为怯者死,犹鸾隼不接翼,薰莸3不共气,其理自然。智者尚谋,愚者所不听;勇者徇死,怯者所不从。此趣向之反也。能信任俊良,知左右有灼然贤行者,赐之尊爵厚禄,使以类相举,则天下之理得矣。

④陛下知得贤须任,今未能者,盖以常信任者不效。如裴炎、刘祎之、周思茂、骞味道固蒙用矣,皆孤恩前死,是陛下疑于信贤。臣固不然。昔人有以噎得病,乃欲绝食,不知食绝而身殒。贤人于国,犹食在人,人不可以噎而止餐,国不可以谬一贤而远正士,此神鉴所知也。

⑤圣人大德,在能纳谏,太宗德参三王,而能容魏征之直。今诚有敢谏骨鲠之臣,陛下广延顺纳,以新盛德,则万世有述

⑥臣闻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劝勇。今或勤劳死难,名爵不及;偷荣尸禄,宠秩妄加,非所以表庸励行者也。愿表显徇节,励勉百僚。古之赏一人,千万人悦,盖云当也。

今事之最大者,患兵甲岁兴,赋役不省。兴师十万,则百万之家不得安业。自有事北狄,于今十年,不闻中国之胜。以庸将御冗兵,徭役日广,兵甲日。愿审量损益,计利害,势有不可,毋虚出兵,则人安矣。

⑧虺贼4干纪,自取屠灭,罪止魁逆,无复缘坐,宗室子弟,皆得更生。然臣愿陛下重晓慰之,使明知天子慈仁,下得自安。臣闻人情不能自明则疑,疑则惧,惧则罪生。惟赐恺悌之德,使居无过地。

(取材于《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注释:【1】武则天召见陈子昂,使之论为政要,陈子昂遂作此论。【2】恺悌:和乐平易。【3】薰莸:香草和臭草。喻指善恶、贤愚、好坏等。【4】虺贼:虺(huǐ),毒蛇。虺贼,指凶残、狠毒的叛乱之人。

4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乱静而刑                    息停止

B.故圣人贵刑也                措:举措

C.能信任俊良                  诚果真如果确实

D.兵甲日                      敝:破旧

4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有凶乱叛逆之人我驱除      承平设也

B.明天诛                      是陛下疑于信贤

C.此太平安人务也              使居无过

D.憎贪                      千万人悦,盖云当也

5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凶叛已灭,则顺人情,赦过宥罪

凶徒叛贼业已消灭后,就要顺应民心,赦免罪过。

B.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

  做官的人只有贤明,政治才能够被治理。

C.以新盛德,则万世有述

来光大崇高的品德,就会万代传颂。

D.偷荣尸禄,宠秩妄加

偷取荣华、空占职位享受俸禄的人,君主却随意地给予他恩宠、提升他官职。

5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及的“为政之要”大多是指向为政之失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

B.作者认为太平时代要广施和乐平易之策、慎用刑罚、清理冤案,以安定民心。

C.在为政问题上,作者很看重贤才的作用,主张对贤才要好、任、信、终、赏。

D.文章最后,作者指出宗室子弟作乱是君主逼迫所致,与开头相呼应。

5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今事之最大者,患兵甲岁兴,赋役不省。

5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第④—⑦段“为政之要”的具体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喜欢美德但不能施行,厌弃邪恶但又不能去除,因此(郭国)变成废墟。

6.麦丘邑人逐句批驳,有理有据,导之以理,警之以祸,最终使桓公折服。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便辟”应为“善于迎合他人”。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介词,在。

B. 助词,的;代词,他。

C. 介词,把;连词,表修饰。

D. 副词,表期望语气;代词,他的。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 “最有道德的人”错误,“至德”应是“最高的德性”。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桓公求贤若渴,才频频出游”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桓公出游,才遇到了“野人”“麦丘邑人”这两个民间有才德的人,并没有说出游的原因。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第一个“善”,动词,喜欢;第二个“善”,名词,美德;第一个“恶”,厌恶;第二个“恶”,恶行;是以,因此。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桓公“怫然作色”的原因和之后麦丘邑人的回答,然后结合话语内容分析麦丘邑人说话的艺术特点。“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这些话是针对齐桓公说的“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从道理上进行逐句反驳,之后举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其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证明自己观点,有理有据,导之以理,警之以祸,最终使桓公折服。

参考译文: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对鲍叔说:“姑且为寡人祝祷吧?”鲍叔恭敬地捧着酒站起来说:“祝愿我的君主不要忘记他流亡在莒国的时候,使管仲不要忘记他在鲁国作阶下囚的时候,使宁戚不要忘记他在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开席位拜了两拜说:“寡人与两位大夫,都不会忘记夫子的话语,齐国的社稷,一定不会覆灭了。”这是说经常回想困厄窘迫的时候,一定不会骄纵了。

齐桓公到郊野出游,看到一处已经灭亡的国家的城墙废墟,就是郭氏的废墟。向农夫询问说:“这是什么废墟?”农夫回答说:“这是郭氏的废墟。”桓公说:“郭氏的都城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农夫说:“老百姓说:“郭氏喜欢美德厌弃邪恶。”桓公说:“喜欢美德厌恶邪恶,是人善良的举动,它之所以成为废墟,是什么原因呢?”农夫说:“喜欢美德但不能任用好人,厌弃邪恶但又不贬斥坏人,因此郭国才变成废墟。”恒公回来,把这事告诉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桓公说:“不知道。”管仲说:“主公也是一位郭氏。”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农夫并赏赐了他。

齐桓公去打猎,到了麦丘,见到了麦丘邑人,桓公问:“您是什么人?”回答说:“是麦丘邑人。”齐桓公问:“多大岁数了?”回答说:“八十三了!”齐桓公说:“这么长寿啊!您就凭借您的长寿为寡人祈祷吧!”祷。”麦丘邑人说:“祝主君,使主君高寿,看轻金玉珠宝,以人民为宝。”公说:“说得好啊,大德必有偶,好话一定有第二句,您可以再来一句。”麦丘邑人说:“祝主君,使主君不以学习为耻,不厌烦向地位低学识浅的人请教,有贤能的人追随,找到称职的谏官。”桓公说:“说得好啊,大德必有偶,好话一定有第三句,您就再说一句。”麦丘邑人说:“祝主君,使主君能不得罪群臣百姓。”桓公火气上升,变了脸色说:“我只听说,儿子得罪于父亲,臣下得罪于君主,没听说过君主得罪于臣下的,这一句话,不配跟那两句话并列,您改改。”麦丘邑人坐着行了个礼,站起来说:“这一句话,是那两句话的纲领,儿子得罪了父亲,可以通过姑姑、妈妈、叔父来排解,父亲能赦免他;臣下得罪了君主,可以通过君主的左右亲信表示认罪,君主能赦免他;从前夏桀得罪了商汤王,商纣得罪了周武王,这就是君主得罪于他的臣下的例证,没有人能从中斡旋,到如今他们的罪过还没能赦免。”桓公说;“说得好。靠着国家的福祉、社稷的威灵,使寡人在这里得到您。”就扶麦丘邑人上车,亲自驾车回来,在朝廷里给他极高的礼遇,把麦丘封给他,让他参与治理朝政。

 

7.C

8.D

9.A

10.于是给祖逖写信,希望双方互通使者和交易货物。

11.尽管皇帝支持有限,不能提供武器及士兵,祖逖仍然渡江准备北伐。“仍”字体现了祖逖在条件不足的困难中也要进取中原的勇敢、坚毅的精神。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虽然面临戴若思掣肘、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这些困难,祖逖仍“图进取不辍”。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⑤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意思是“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之”,代指粮食;

⑦逖不报书,意思是“祖逖没有回复”。报,回复。

故选C

8.

文中句子的理解额能力。

D.“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错误,句意为“而且自己已经扫除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荆棘,为比喻用法,指障碍。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皇帝只想躲在江南……激励他率部”错误。原文为“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文意是皇帝没顾上北伐,不是“只想躲在江南”;祖逖是进谏皇上派人去北伐,不是激励皇上“率部”。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采分点:“因”,于是;“书”,写信;“通使”,互通使者;“互市”,交易货物。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仍”,仍然。背景是“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即皇帝同意祖逖的请求让他北伐中原,但不能提供武器及士兵,还要自招士兵。如此情势下,祖逖仍然渡江准备北伐。可见在条件不足下祖逖进取中原的决心和勇气。

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虽然面临戴若思掣肘、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这些困难,祖逖仍“图进取不辍”。

参考译文: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他轻视财物,好行侠仗义,慷慨大方而崇尚气节。(祖逖)往来于京师,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

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迫害,人人都想振奋起来抗敌。如果大王确实能委任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率他们,努力恢复中原,那么各地的豪杰必定有望风响应的。”晋元帝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但没有给铠甲兵器,让他自己召募士兵。祖逖仍然带领自己的部属百余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心时,拍打着船桨而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言辞激昂,神色悲壮,大家都为之慨叹。过江后驻扎在淮阴,建立工场冶铸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继续进军。

建武三年夏六月,祖逖的部将韩潜和后赵的将领桃豹分别占据了陈川原来的城池,桃豹据守西台,韩潜据守东台,相互对峙了四十天。祖逖让人用布袋装满土,就像装满了米的样子,派一千多人搬运到台上。又安排几个人去担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在路上歇着,桃豹的部队果然追赶上来,(这些挑米的士兵)都丢下担子逃走。桃豹的部队已经饿了很久,得到这些米,以为祖逖的粮食很多,士兵都能吃饱,因此更加胆怯。后赵的部将刘夜堂用上千头驴运粮送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

祖逖坐镇雍丘,多次派兵截击后赵的部队。此前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自通过诈谋和武力相互攻击,祖逖派使臣让他们和解,说明其中的利弊祸福,于是(他们)都接受了祖逖的节制调度。黄河以南许多地方都反叛后赵而归属晋朝,后赵所据有的土地日渐收缩。

祖逖积极操练部队,积攒粮食,为谋取黄河以北做准备。后赵皇帝石勒对此很忧虑。于是给祖逖写信,希望双方互通使者和交易货物。祖逖没有回复,但任由民间互相交易,从中获利十倍,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兵马日益强壮。(晋与后赵的)边境之间稍微得到安宁和发展。

祖逖在军队中和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对部属慷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自己不储备资产,又将野外的尸骨加以搜集埋葬,为其进行祭奠,百姓都很感激他。正当他准备率领军队跨过黄河,扫除河北等地的敌寇,恰逢朝廷将派遣戴若思来做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虽然有才干声望,但没有远见,而且自己已经扫除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很忧虑北伐大功难成;而且祖逖听说王敦和刘隗等人有矛盾,担心发生内乱,这样北伐就不会顺利,感慨愤激以致生病。祖逖虽然心中忧虑气愤,但仍然没有停止谋划进兵,营建修缮武牢城。城北面临黄河,西面和成皋相邻,四面空旷。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城垒,一定会被敌人偷袭,于是率领部下构筑城垒。城垒还没有建成,祖逖就病得更严重了,不久在雍丘去世。豫州的百姓听说后很悲伤,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谯、梁等地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庙。

 

12.D

13.C

14.D

15.D

16.难道是潮州的土地在古时很贫瘠而现在很丰饶,还是韩愈遭贬谪之后,他的有些言语被不公平的遭际所激发而有失真之处呢?

17.(1)第一段以潮州的古今情况作对比,指出韩愈被贬潮州时,那里是偏僻、贫穷、险恶之地,如今骆蕴良去潮州,那里已经丰饶胜过江淮,引出了作者对潮州古今不同的原因的思考。

(2)第二段以江、淮和潮州作对比,指出江淮民风奢逸、赋税繁重、治理不善,会使百姓陷于困苦,希望骆蕴良要像韩愈等人一样关爱百姓,不盘剥,倡简朴,治理好潮州。

(3)第二段还指出,如今潮州富足之名远扬,上级部门可能会加重赋税,使潮州步江淮后尘,作者为此担忧,希望骆蕴良对此引起重视。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延:扩大。本句意为:为天子扩大一郡的福祉。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的能力。

A.副词,特意;副词,只是。

B.表时间,以前,从前;表结果,因此。

C.连词,表修饰。

D.代词,他;语气副词,怎么,哪里。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其”代指政策方针;“为生”是指对百姓谋生;正确译文:这对(百姓)谋生没有多少(作用)啊。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D.“会将潮州治理好,因而百姓都举酒庆祝”错误,原文“自度无足为赠者,为潮民庆之以酒,而颂之以此言”意思是:自认为没有值得赠与骆公的,(姑且)用酒为潮州的百姓(能有骆公任知府)庆贺,并用这篇文章来为骆公祝颂。不是百姓举酒庆祝,而是作者为百姓们庆贺有骆公做知州。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岂,难道;啬,贫瘠;抑,或者,还是;激于不平,被动句,被不平激发;过,过错,失真。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找到原文段落,首先理解其含义,再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其作用。

第一段先写韩愈诗文中写“潮为瘴毒崎险之乡”以及“海南帅孔戣又以潮州小,禄薄,特给退之钱千十百,周其阙乏”的旧事,推测“潮盖亦边海一穷州耳”的古代情况;接着写“今之岭南诸郡以饶足称,则必以潮为首举”,即现在潮州却是岭南最为富足的地方,把这二者进行对比,引发作者思考“特其地之不同于古,则要为有自也”,即古今贫富不同的原因。

第二段则论述牧守治理之道,说“江、淮故称富庶……乃今重熙累洽之日,而其民往往有不堪之叹,岂非以其俗素习于奢逸,而上之人又从而重敛繁役之,刓剥环四面而集,则虽有良守牧,亦一暴十寒,其为生也无几矣”,江淮之地虽然负数,但民风“奢逸”,统治者“重敛繁役之,刓剥环四面而集”,以至于百姓无法谋生;而潮州“潮地岸大海,积无饶富之名,其民贡赋之外,皆得以各安地利,业俭朴,而又得守牧如退之、李德裕、陈尧佐之徒相望而抚掬梳摩之,故积有今日之盛”,即此地本来不富饶,因此治理本地的官员都没有给予沉重赋税,让百姓能够积累成富,并以古代良牧来激励骆公也要关爱百姓,从而提示骆公治理的办法;最后一句则说“富盛之声既扬,则其势不能久而无动,有司者又将顾而之焉。则吾恐今日之潮,复为他时之江、淮,其甚可念也”,作者担心潮州富饶的名声传扬出去,又会落入江淮的处境,因此希望骆公不要让潮州“复为他时之江、淮”。

参考译文:

以前韩愈作潮州刺史时,他的诗文也有些描述潮州的风俗物产等内容的,大致说潮州是充满瘴毒之气、崎岖险峻的地方。并且海南帅孔戣也认为潮州地盘小,俸禄微薄,特意给韩愈若干钱,周济他的匮乏。那么(可见)潮州只是南海边上一个贫穷的州县罢了。如今的岭南各郡县因丰饶富足著称,(人们)就一定(会)把潮州推为首位,甚至认为即使是江、淮(这样)钱财富足、赋敛颇丰的地方,也尚且有不如(潮州)之处。难道是潮州的土地在古时很贫瘠而现在很丰饶,还是韩愈遭贬谪之后,他的有些言语被不公平的遭际所激发而有失真之处呢?韩愈作刑部侍郎,为迎佛骨之事进谏,天子非常生气,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裴度、崔群等人替(韩愈)辩解,(韩愈)才得以被贬潮州。那么潮州在当时不是好地方,也大概可以看出来了。如今(人们)称颂的(潮州的好处),又是可以自己到那里去亲眼看到的,本不是出于虚妄的传闻。只是那里不同于古时,概括起来是有原因的。

我曾经说过:地方官员治理郡县,就像是农夫打理田地。农夫的上等田地,一年不打理就会收成减半,两年不打理就没有食物吃,三年不打理就会变成荒地,进而到了变成瓦砾的地步。如果能够竭尽种植的方法,并且按照耕种的时节勤于(耕种),那么下等田地的收成就能与上等田地的收成相等。江、淮过去号称富庶,当(这里遭遇)兵荒马乱之时,(就变得)凋敝破败贫瘠,本就会有这种结果啊。如今天下接连几代处于太平安乐的时期,但是这里的百姓常常会有不堪忍受(贫苦)的叹息,难道不是因为当地的风俗一向习惯于骄奢淫逸, 上层的官员又对这里施以繁重的赋敛和徭役,剥削从四面八方集合到一起,那么即使有好的地方官员,也只是一曝十寒,对(百姓)谋生没有多少(作用)啊。潮州地处大海边,长久以来没有富饶的名声,那里的百姓(除了)上缴贡税之外,都能够各自安享田地(收成)的利益,行简朴之风,又有像韩愈、李德裕、陈尧佐这一类的地方官员守望、安抚治理百姓, 因此(潮州)积累下如今的繁盛,实在是从这些方面开始的。近十几年来,(潮州)富裕繁盛的名声已经远扬,那么这种形势不会长久不变。相关部门又会想来潮州(征收赋税)了。那么我担心如今的潮州,又会成为那时的江、淮,这是非常值得忧虑的啊。

今年潮州知府职位空缺,诸暨骆蕴良先生以任左府经历的身份被提拔为这个职位去赴任。骆公曾经做过安陆知州,至今(安陆仍)因富足名声远扬,(后来)就按照他的方法继续治理这个地方,继任者遵循他的规章来治理安陆的,大多有好名声。等到(骆公)入府担任左府都督,兵府政气清明,从府帅下至幕属军吏,都尊重敬畏爱戴(骆公),不约而同。他对潮州,用他治理安陆的方法治理潮州,又会获得官吏和百姓的心,就像如今在兵府那样,(骆公)要做什么没有不依从的,要革除什么没有不听命的,政绩的优异,又果然会被继任者遵循,那么潮州的富足,将最终保全,全郡的百姓和神灵(都)因(此)有了福祉。为天子扩大一郡的福祉,功绩难道小吗?进一步推行这些做法,将来的成就,哪里能够说(得完) 呢?骆公的同僚好友李载暘等人请(我)写一点话送骆公赴任,我平素了解骆公的心志,并且熟知骆公的才华,自认为没有值得赠与骆公的,(姑且)用酒为潮州的百姓(能有骆公任知府)庆贺,并用这篇文章来为骆公祝颂。

 

18.B

19.D

20.D

21.B

22.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

23.①孔子时代至西汉,文章注重表现文武之道。②汉代以后,文风凋敝,至南北朝达到极点。③至唐,韩愈变革,使文风复古。④五代,未能继承韩愈的文风。⑤至宋,等到欧阳修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于古人。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兹”应解释为:这里,指孔子自己。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和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这件事; 

B.介词,在\ 介词,对;

C.代词,偏指一方,他\ 副词,互相 

D. 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所以”翻译为“……的原因”错误,应翻译为“用来……的”,这句话应理解为:天下人不知道怎么写文章。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错误,原文说“不大声色”,是指他的文章,不是他的为人。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重点词:以,因为;易意,改变态度。

2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分析题干可知,“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化要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故答题时要注意“文章废而复兴”的变化要对应时代。根据“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可知,孔子时代至西汉,文章注重表现文武之道。“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可知,汉代以后,文风凋敝,至南北朝达到极点。“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可知,至唐,韩愈变革,使文风复古。“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可知,五代,未能继承韩愈的文风。“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可知,至宋,等到欧阳修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于古人。

参考译文

欧公过去做颍州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想在那里筑屋定居。等到退休归颍,住室还未修好。(他)住在这里怡然自乐,不以为意。欧公在滁州,自号“醉翁”,在琅琊山建亭,就用“醉翁”命名。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他说:“我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我老在这些之中,所以自号‘六一’”。自作了一篇《六一居士传》,刻在石上,又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居士集》。在颍州住了一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学者闻此噩耗,没有不流泪哀悼他的。后因诸子而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欧公在文学上,天才有余,繁简得当,从容不迫,文字蕴藉,以义理胜,无论长短,无所不能。有想效法的,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总是赶不上他,所以独步当时。就是到古人中去寻找可相比的,也是不可多得。欧公在“六经”中,擅长《易经》《诗经》《春秋》,他的见解,多古人所未发。曾奉旨撰写《唐书》中的本纪、表、志,自撰《五代史》。所写本纪,法严辞简,常用《春秋》笔法,他的“表、传、志、考”和司马迁、班固的不相上下。

欧公对朋友诚笃,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死后,欧公都照管他们的家庭,或向朝廷上言,让他们的子弟作官。尤其奖励文士,一有长处,必定极口称赞,生怕别人不知道。欧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他为官严明而不失宽厚,宽简而不废弛,吏民安定,滁州、扬州的百姓甚至为欧公生前立庙。

过去孔子生于衰败的东周却懂文武之道,他说:“文王死后,文化就没有了吗?”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但他的文章终不可被掩盖。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如子贡、子夏,都因文学而闻名于世。传下几代后,子思、孟子、荀子都成了诸侯之师。秦人虽使儒者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儒家也不能被废。等到汉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动乱未停,叔孙通、陆贾等人,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补救政教的缺失了。这以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起来,西汉的文章,后世不能比。大概孔子的遗风,影响到了这种程度。

从汉朝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张说、苏颋之流,力振衰风,终不能振起。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阻挡每况愈下的颓势,使东流大海,于是恢复了西汉旧观。从韩愈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人不知道怎么写文章。宋开国皇帝治国,在礼文法度方面,直追汉唐,但所谓文章之士不过杨亿、刘筠而已。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古人。呜呼!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韩愈、欧阳修啊。这难道是偶然吗?

 

24.B

25.D

26.C

27.B

28.真正的画另外寻得好价格卖了。

29.示例:不是“妄发”,而是自我解嘲。作者在作品中看到一行写有“中书侍郞开播”的文字,而唐代尚未有开姓高官记录,“开(開)”与“关(關)字形相近,据此推断当是临摹人的笔误所致。因此这是有理有据地推断。

【分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绝:死亡”错误,“真绝笔也”的意思是:的确是最好的画。所以“绝”的意思是“最好”。

故选B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为什么。

B.助词,与“为”合用,“为……所”表示被动;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物”。

C.连词,表转折关系,还;连词,表修饰。

D.两个都是连词,跟,和。

故选D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周”是“仔细、认真”的意思,“云”是“写道”的意思,“行”是“一行”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真观察,看到一行小楷字中写道。

故选C

27.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得到许多人好评”错误,由原文“不知范素狡黠,已先令吴人张元举临摹一本,形模仿佛,几如桓元子之于刘越石,酬之十金,王所收者是也,真本别得善价售矣”可知,(王伯毅)不知道范的狡猾诡诈,(范)已经先让吴人张元举临摹了一幅,样子相像,差不多就像桓元子与刘越石的模样相近一样,(范)给了张元举十金,王伯榖所收藏的就是这一幅,真正的画另外寻到好价格卖了。由此可知,范姓人氏卖赝品,不可能得到好评。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别,另外;得,寻得;善,好。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不是“妄发”,而是自我解嘲。由原文“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韩指谓予曰:‘此吾郡开氏鼻祖耶?’余应曰:‘唐世不闻有姓开,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自析为两姓。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何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人不通史册,偶讹笔为开字耳’”可知,我心中不认为是这样的,我认真观察,看到一行小楷字中写道:“中书侍郎开播。”韩对我说:“这是我们郡开氏的鼻祖吗?”我回答说:“唐代没有听说有姓开的人,从南宋赵开在蜀地出名,于是就用名字作为姓氏,自己分为赵、开两个姓氏。何况中书侍郎,是执政大臣,为什么在《唐书》中看不到呢?这一定是卢杞所推荐的关播,临摹的人不明白史书,偶然笔误为开字罢了。”由此可知,作者在作品中看到一行写有“中书侍郞开播”的文字,而唐代尚未有开姓高官记录,“开(開)”与“关(關)字形相近,据此推断当是临摹人的笔误所致。因此这是有理有据地推断。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骨董从来就多有赝品,而吴中的赝品骨董尤其特别多,文人都凭借假骨董来勉强维持生活。近些天,前辈品德高尚纯洁的人中,没有比得上张伯起的,但是也不免向这一行中求取生活。至于王伯穀就全依靠这作为生财致富的途径了。一天,我在王伯榖的书房中拜访他时,正好坐在靠近一张破旧的黑色小桌旁,墙壁上挂着一个破烂的帽子,王伯指着这些东西说:“这张几案是我们吴中人吴匏庵先生当时就任外地官职时所使用的。这顶帽子则是太祖公开赏赐十位高僧时,我的同乡姚少师道衍获得的,保留到现在。”大概是想要凭借这些让我美慕,我笑着说:“如果这些确实存在,但是,也与洪崖得道升天;一块油污的头巾,说是李西平攻克朱泚时留下的一块撕裂的衣袄有什么不同?”王伯红着脸没有话回答。

    当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个姓范的仆人,住在苏州城,也喜好的骨董,曾经买到一幅阎立本的《醉道士图》,的确是最好的画。王伯榖强迫用低廉的价格而得到这幅画,(而范)却索要一千金,减少点儿也一定要数百金,喜欢多事的人就每天去与范商量品评。(王伯毅)不知道范的狡猾诡诈,(范)已经先让吴人张元举临摹了一幅,样子相像,差不多就像桓元子与刘越石的模样相近一样,(范)给了张元举十金,王伯榖所收藏的就是这一幅,真正的画另外寻到好价格卖了。张元举瞎了一只眼,偶然被王伯榖所侮辱,张元举就对外公开散布言论,说你在鉴定古物上是瞎了两只眼,还讥讽我一只眼睛瞎呢?这句话在全城传播开来,被人们引为笑话,王伯榖就把那幅画藏起来不敢拿出来。真画与假画这二幅,我都见过他们。

    董太史玄宰,当初因为外调为官,我告老还乡回到吴门时,他把他的书画装船运到虎丘,跟韩胄君古洲,各自拿出所携带的藏品相互比试。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只有我与董太史、韩胄以及董太史所亲近的一个吴地的美女四个人,打开阅读了一整天,的确不比库房中的少。最后董太史拿出颜清臣书写的《朱巨川告身》一卷,正为感叹惊诧把它作为神圣的物品,并且说:“此是我的朋友陈眉公所收藏的,的确是奇异的宝贝啊。”我心中不认为是这样的,我认真观察,看到一行小楷字中写道:“中书侍郎开播。”韩对我说:“这是我们郡开氏的鼻祖吗?”我回答说:“唐代没有听说有姓开的人,从南宋赵开在蜀地出名,于是就用名字作为姓氏,自己分为赵、开两个姓氏。何况中书侍郎,是执政大臣,为什么在《唐书》中看不到呢?这一定是卢杞所推荐的关播,临摹的人不明白史书,偶然笔误为开字罢了。颜鲁公与卢、关正好同时代,这样的笔误哪里用说呢。”董太史急忙说:“您说对了。但是这是被陈眉公私下珍爱的,姑且不要广泛地谈论。”赶紧卷起来装在箱子中。后来,我听说这一卷书法作品已经进入新安的富豪家中,那个开字到底改没有改,就不得而知了。不久,韩古洲在滁阳为官,偶然谈到颜清臣书卷,我还深深后悔自己当年随便乱说。

 

30.A

31.D

32.A

33.C

34.形成贫富的方法,没有人能够夺走或给予

35.例1:不用政令强制要求,顺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各类物资通过农、虞、工、商自然得到生产、开发、制造、流通。

2:营丘原本土质不好,人口稀少,太公鼓励民众积极发展生产与贸易,齐国得以兴盛富强。

【分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渐”,浸染。 句子翻译为: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了。

故选A

3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至治之极,“之”动词,到;若水之趋下,“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民各甘其食,“其”人称代词,他们的,代指前面的“民”;其后齐中衰,“其”指示代词,那,代指前面叙述内容。

C.虞夏以来,“以”介词,从;则桓公以霸,“以”介词,凭借。 

D.不召而自来,“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渊深而鱼生之,“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故选D

3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A.“而心夸矜势能之荣”译为:然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权势与才能的荣耀。“夸矜”,炫耀;“势能”,权势与才能。

故选A

3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C.“太公和管仲都重视经济发展与法治”错误,根据原文表述“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翻译为现代文维:从前姜太公被封在营丘,那里土质多盐碱,人口稀少,于是太公鼓励妇女纺织,极力提高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而来,像辐条汇合于车毂一样聚集。据此分析,姜太公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重视法治。

故选C

34.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道”名词,方法;“莫”否定副词,没有;“夺”动词,夺走;“予”动词,给予。

35.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题干中提到“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司马迁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首先理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其意为:因此,(掌权者对于百姓)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向有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再次是制定法规去约束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和他们争利。根据题干要求“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可以印证“因之”“利道之”的例子。”即概括文中听其自然发展的例子和向有利的方向引导他们的例子。原文第三自然段“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便是听其自然发展的例子;原文第四段“。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便是向有利的方向引导他们的例子。根据原文内容的翻译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邻国的人互相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彼此听得到,各国的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自己的服装漂亮,习惯于自己的风俗,喜爱自己的职业,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如果定要采用这种主张,把它作为要务,来闭塞近代百姓的耳目,那几乎是不可行的。

太史公说:虞舜和夏朝以来,人们的耳目都想尽量享受声色的美好,口里都想尝遍各种肉类的滋味,身体安于安闲快乐的生活,而心里夸耀拥有权势才干的光荣。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即使用(老子所讲的)妙论去挨家挨户地劝说,也终究不能改变。因此,(掌权者对于百姓)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向有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再次是制定法规去约束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和他们争利。

太行山以西富有木材、竹子、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长江以南出产梓树、桂木、金、珠玑;龙门、碣石以北多产马、牛、羊、筋角;铜、铁则往往在方圆千里的山中就有出产,(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这是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是中原百姓所喜爱的,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习用的服装、饮食、养生、送葬的东西。所以,靠农夫耕种,才有吃的粮食;靠虞人管理,山泽才能开发出资源;靠工匠做工,器物才能制成;靠商贾贩卖,物资才能流通。这难道有政令教化去征调限期会集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求得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所以,社会上的各种物资,物品价格低廉,商人就会把商品销售到可以贵卖的地方;物品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运来销售。人们各自勤勉地从事他们的职业,乐意去做他们的工作,好像水向下奔流,日日夜夜没有停止的时候,不用召唤就自己到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自己就生产出来。难道这不是符合于规律而且是自然发展的验证吗?

《周书》说:“农夫不出来耕种就缺乏粮食,工匠不出来做工就缺乏用具,商人不出来经营就使粮食、用具、钱财不能流通,虞人不出来开发山泽就财源缺乏。”财源缺乏,山泽就不能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老百姓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大就富裕,本源小就贫乏。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形成贫富的方法,没有人能够夺走或给予,不过智巧的人能使财富有余,笨拙的人只能使财富不足。从前姜太公被封在营丘,那里土质多盐碱,人口稀少,于是太公鼓励妇女纺织,极力提高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而来,像辐条汇合于车毂一样聚集。因此齐国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敛衣袖,恭敬地去齐国朝拜。那以后,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整太公的事业,设立掌管财政的机构,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天下,多次会盟诸侯,完全匡正了天下的政治。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

所以说:“粮仓充实了,百姓才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百姓才会知道荣辱。”礼节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欢做仁德的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之处。潭水深了,鱼就自然会在那儿生长;山林深了,野兽就自然会往那儿去;人富了,仁义就自然会附益于他。所以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拥有兵车千乘的君王,封地万户的诸侯,食邑百室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36.D

37.B

38.C

39.A

40.武则天也渐渐清楚明白,最终召回中宗,再次(将他)立为皇太子。

41.参考答案:(1)高宗坚持处死权善才,而狄仁杰却犯颜直谏,向盛怒的高宗奏免权善才死罪,表现了他守法不阿的精神,可以看出他“抗天子而不屈”。(2)抗拒元帅张光辅入城,面对威胁,为了保护百姓,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威武不能屈的可贵精神,可以看出他“拒元帅而不下”。(3)狄梁公担任丞相时,想方设法恢复了庐陵王的太子地位,保住了李唐的国本,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精神,可以看出他“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

【分析】

3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D.审,清楚、明白之意。

故选D

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的能力。

A.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在”。

B.第一句中的“其”为代词,指白云;第二句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推测。

C.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 “的”。

D.两句中的“为”都是动词,“作为”。

故选B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翻译句子的能力。

C.“你”应为“我”,“恨”应为“遗憾”。

故选C

3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推断的能力。

A.“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是为了说明狄仁杰“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

故选A

4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亦,也;省悟,清楚明白;竟,最终;储君,太子。

4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概括复述的能力。

“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对应文中“武卫将军权善才坐伐昭陵柏,髙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却……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所谓‘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陷陛下于不道?”这部分讲述了权善才因为砍伐昭陵的柏树被高宗定为死罪,狄仁杰坚持不可,守法不阿,可以看出他“抗天子而不屈”。

“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对应“光辅怒曰:‘州将忽元帅耶?’对曰:‘公以三十万众除一乱臣,彼胁从辈闻王师来,乘城而降者万计。公纵暴兵杀降以为功,使无辜之人肝脑涂地。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这部分讲述张光辅部下将士贪婪暴虐,狄仁杰为了保护百姓,面对威胁,坚持不让他们入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威武不能屈的可贵精神。

“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对应“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讲述狄仁杰从容应对武则天,想方设法恢复了庐陵王的太子地位,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精神。

【点睛】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租父狄孝绪,贞观年间担任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担任夔州长史。作为人子,极为孝顺;作为臣子,极为忠贞。忠孝的善行,高举如日月,能够在祖庙中颂唱。狄公曾经去并州任州长,路过太行山,在山上转身遥望河阳,看见白云孤零零地飘去。他说:“我的父母就在云下。”久久不忍离开,同行的人被他感动。《诗经》中有《陟咕》篇,为行役中的君子不忘记双亲而感伤,(这就是狄公要说这句话的原因)。啊呀!孝心到了极点,忠心便由此产生了。

他担任大理寺丞时,判决各地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天下人叹服他的公正。武卫将军权善才因为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处决他。狄仁杰直言上奏不肯退却,皇帝大怒,说:“他让我做了不孝的人!”身边的近臣扯了扯狄仁杰的衣角,示意他退出宫廷。狄仁杰却走上前说:“陛下因为一棵柏树而杀掉一位将军,正如汉代张释之所说:‘如果有人盗取了长陵的一捧土,那么要用什么刑法处罚他呢?’我怎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使陛下陷于不讲道义的境地呢!”

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饶恕死罪。啊呀!执法的官员,让人担忧的是寡情少恩,然而唯独狄梁公用仁爱之心维护君王,用意多么高远啊!

狄梁公调任豫州刺史,当时,宰相张光辅率领军队平定越王叛乱,将士贪婪残暴,狄仁杰将暴军阻拦(在城外),(对于张光辅的要求)不回应。张光辅大怒,说:“刺史你要怠慢元帅吗?”狄仁杰回答说: “你率领三十万兵力剿灭一个乱臣贼子,那些被胁迫跟随的老百姓听到朝廷军队到来,登城投降的人数以万计。但你却纵容残暴的兵士屠杀无辜百姓,把这当作功劳,使无辜的百姓肝脑涂地。如果我得到尚方斩马剑,一定砍下你的头颅,我即使身死也没有什么遗憾。”张光辅不能让狄梁公屈服,便上奏朝廷说狄梁公对他骄纵不敬,狄梁公被贬到复州任刺史。啊呀!孟子说:“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概说的就是狄梁公吧!

最初,中宗皇帝被软禁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的正直言论,武则天却没有恢复李氏江山的想法。只有狄仁杰坦然地上奏回复,没有不拿母子亲情作为进谏内容的,武则天也渐渐清楚明白,最终召回中宗,再次将他立为皇太子。中宗从房陵返回朝廷,武则天将他藏在宫帐中,召见狄仁杰,询问对庐陵王的处置方式。狄仁杰慷慨陈奏,话一出口就痛哭流涕,武则天立即让庐陵王出来,对狄仁杰说:“还你皇太子。”狄仁杰走下台阶,流着眼泪恭贺庐陵王,恭贺完毕,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人知道,众人议论纷纷,哪能分清是非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对,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百姓非常感动,欣喜不已。

狄梁公的功勋道德,是说不完的。狄公在任大理寺丞时,抗颜直谏而不屈服;在豫州刺史任上,阻拦元帅而不退让;等到升任丞相时,又恢复被废黜的太子的地位而匡正了天下根本。难道不正是狄梁公刚正不阿的正气出于他忠诚的性格,表现在他的事业上吗?当时那些在官吏之中悠闲游乐,国家倾倒而不扶持、危难之际而不救助的人,怎么值得一提呢!

 

42.B

43.D

44.A

45.C

46.凡是作为君主的,都应该抄写一遍,放在坐位旁边。

47.崔寔自己能酤酿贩鬻,靠经商谋生;还能教百姓种麻纺织,免去受冻之苦。或:“酤酿贩鬻”“斥卖储峙”“作纺绩、织纴、缣媪之具”

【分析】

4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为:皇帝下诏给公卿郡国推举极孝顺和品德好的人。举:推举,举荐。解释错误。

故选B

4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愈贫薄,却更加贫薄。而,表转折。解释错误。

故选D

4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A.“很少有沉静的时候”错误。少,指少年时,不是“很少”。

故选A

45.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父亲先死,后来母死;父死时未做官。

B.作梁冀府司马并非崔寔应征。

D.所谓十五篇是崔寔著作。

故选C

4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凡,凡是;宜,应该;通“座”,座位。

4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酤酿贩鬻”,酿酒卖粥;“斥卖储峙”为经商,“作纺绩、织纴、缣媪之具”,种麻纺织。由此可看出崔寔自己能酤酿贩鬻,靠经商谋生;还能教百姓种麻纺织,免去受冻之苦。

参考译文:

   崔寔字子真,又名台,字符始。少年时很沉静,喜欢读书。父亲死后,住在墓旁守丧。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不去。

桓帝初年,皇帝下诏给公卿郡国推举极孝顺和品德好的人。崔寔被郡国推举,征召到官署,因病不能参加面试,拜为郎。崔寔对政体很精明,做官的能力很强,写了评论当代政事的意见数十条,题目叫《政论》。针对当时要害,议论很正确,博得当代人的称赞。仲长统说:“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后来朝廷叫崔寔到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里去当官,崔寔都不去。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寔,说崔寔的才干很好,能力很强,应在朝廷做官。于是皇帝封崔为议郎,提升大将军梁冀作司马,与边韶、延笃等人在东观著书立说。

后来崔寔出任五原太守。五原的土质宜于种麻,而当地人不知道织布,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堆些细草睡在草里面,见官吏就披着草出来。崔寔到任后,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制纺绩、织缍、缣媪等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百姓才免受冻馁之苦。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内多次逃命。崔定就厉兵秣马,严饬烽火台侦察,敌人不敢进犯,成为边塞最安静的地方。

崔寔在病中,被拜为议郎,又与当时的名儒博士一同审定《五经》。恰逢梁冀被杀,崔寔是梁冀的故吏,受牵连,罢了官,关在牢里数年。

当时鲜卑多次进犯边境,皇帝下诏书给三公推荐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推荐崔寔,崔被拜为辽东太守。走到半路上,母亲刘氏病死了,崔定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母亲刘民生前品德很好,读了不少书。起初,崔突在五原任太守,母亲经常教导如何治理政事,崔寔的好功绩,母亲很有帮助。服丧完毕,朝廷征召并授予他尚书一职,皇上又拜他为尚书。崔寔因为时局很乱,称病不到职办公,几个月后被免职回家。

当初,崔寔的父亲死了,崔寔卖掉田产,做了坟墓,立了墓碑。埋葬完毕,家产卖尽,因为穷困,便以卖酒贩粥为生。当时人多用这事讥笑他,他始终不改。他做生意只求够本就行,不多赚钱。等到做了官,多是边境地区,却更加贫薄。建宁年间死去。家里很穷困,没有钱装殓,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等替他准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替他树碑,称颂他的功德。他写的碑、论、箴、铭、荅、七言、祠、文、表、记、书等共十五篇。

 

 

 

48.(3分)B应解释为:废弃)

49.(3分)C(A项,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介词,给,替。B项,连词,来;介词,因为。C项,助词,的。D项,代词,……的人;代词,……的原因。)

50.(3分)B应译为:任人为官只选有德才的人,是使政治清明的方法。)

51.(3分)D(文中无论是结尾还是开头都没有表现“宗室子弟作乱是君主逼迫所致”之意

52.【参考答案】当前最大的事,是担忧年年派兵打仗,赋税劳役不能减少

评阅建议2分。译出句子的整体大意,得1分;“事之最大者”中的定语后置现象和“翻译,各得0.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53.【答案要点①要相信、任用有德才的人(或:贤才、正士)。②要广泛纳谏。③要大力奖赏功臣、勇士。④在兴兵问题上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不要徒然出兵。

评阅建议4分。上述4个要点,每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如今各种法律制度已很齐备,但刑罚严急、法网细密,不是主持朝政的要领。凡是德行高尚的人开始掌控天下,必然会有凶恶作乱、反叛谋逆的人被我们驱逐排除,来显示帝王的惩罚。凶徒叛贼业已消灭后,就要顺应民心,赦免罪过。刑罚是用来制止祸乱的,祸乱平息,刑罚就要停止,它不是给太平时代设置的。太平时代的百姓,喜欢恩德而厌恶刑罚,刑罚使用到谁身上,这个人必然会痛苦悲伤,所以圣人非常重视废弃刑罚。实在应当广施和乐平易之策,整饬法纪、慎用刑罚,明察诬陷之事,还蒙冤者清白,这是太平时代安定民心的当务之急。

任人为官只选德才兼具的人,是使政治清明的方法。然而君子小人各自推崇他的同类。如果陛下喜爱德才兼具的人却不任用,任用却不能信赖,信赖却不能坚持到底,坚持到底却不能奖赏,即使有德才兼具的人,终究不肯前来,更不肯效力。反之,那么天下德才兼具的人就聚集在朝廷了。

奏议之人竟然说:“德才不可知晓,人心不易识别。”我认为本来容易知晓,容易识别。崇尚德行的人没有凶险的行为,致力公正的人没有不正派的朋友,廉洁的人憎恶贪婪,诚信的人痛恨虚伪,聪明的人不为愚蠢的人谋划,勇敢的人不为怯懦的人献身,就像鸾凤与凶隼不并翅共飞,香薰与臭莸不同气相合,其中的道理是很自然的。聪明的人尊崇谋略,愚蠢的人不听这些;勇敢的人乐于献身,怯懦的人不做这些。这是由于他们的旨趣取向是相反的。如果确实能够相信任用德才出众的人,就可以知道他周围有显赫的贤德之行的人,赐给他尊贵的爵位、优厚的俸禄,使他推荐与他类似的人,那么天下的清明安定就实现了。

陛下本来知道得到贤才必须任用,如今没有能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往常所信任用的人没有成效。例如裴炎、刘祎之、周思茂、骞味道原本承蒙任用,都辜负恩德早早死去,因为这个,陛下对信任贤才产生了怀疑。我坚持认为不应这样。从前有个人由于食物堵塞咽喉得了病,就想不再吃东西,不知道不吃东西就会饿死。贤才对于国家,就像食物对于人,人不能因为食物堵塞了一次咽喉就停止进餐,国家不能因为看错了一次贤才就疏远正直人士,这是明察如神的陛下知道的。

圣贤的崇高品德,在于能够接纳劝谏,太宗皇帝品德跟夏禹、商汤、周文王一样崇高,因而能容纳魏征的刚直劝谏。现今如果确实有敢于劝谏的正直臣子,陛下广泛地接收他们、和顺地采纳他们的意见,来光大崇高的品德,就会万代传颂。

我听说不奖励有功之臣,就不能鼓励人们建功立业;不奖励敢于献身的勇士,就不能鼓励人们英勇作战。现在有的人劳苦功高、死于国难,荣誉爵位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偷取荣华、空占职位享受俸禄的人,君主却随意地给予他恩宠、提升他官职,这不是用来表彰功劳鼓励德行的方法。希望表彰以命守节的人,以勉励百官。古代奖赏一人,千万人高兴的原因,是因为奖赏得当。

当前最大的事,是担忧年年派兵打仗,赋税劳役不能减少。动用十万兵众,就会有百万户人家不能安居乐业。自从跟北方的狄族打仗,至今已有十年,没有听说中国胜利。用平庸的将领带散漫的军队,劳役一天天增多,武器装备一天天破旧。希望慎重地考虑利弊,计议得失,形势如果存在不可能性,就不要徒然出兵,那么百姓就安宁了。

凶残、狠毒的叛乱之人违犯法纪,自取灭亡,惩治只加于叛乱头目就可以了,不要再牵连治罪,皇族子弟,都应给予他第二次生命。而我还希望陛下再次明确地抚慰他们,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天子的慈爱仁义,使臣下能自感安定。我听说人之常情是不能自我了解就会产生疑惑,疑惑就会产生恐惧,恐惧就会生出罪过。希望恩赐臣子们和乐平易的恩德,使他们身处不犯过失的环境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