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子之外其他儒家人物作品及相关练习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综合式(纵横)结构训练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作文写作指导:君子善假于物

“不用公权力报私恩”的写作提示与示例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最新时评精选汇编
作文——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作文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

典型性任务驱动作文范文5篇

考试体作文加分之“神结构”分布(附:范文举例)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跟领袖新年贺词学作文结构

探究因果  强化论证——议论文如何进行因果分析




《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高考《论语》理解阅读练习题汇编1

其他儒家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相关经典

核心观点

人物:孟子、荀子经典:《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荀子》等

孟子:①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并扩充它,否则将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视民心向背。

③仁政学说。仁政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主张亲民,统治者要与民同乐;要用贤良,“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要尊人权,民贵君轻;要有同情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杀无道者,也是仁,且是最大的仁。

④教育观。主张易子而教,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既能从严要求儿子,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荀子: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要达到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②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人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③礼论。认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为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要诉诸强制性,主张国家分等级而治,尊君重法。

④教育观。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学不可以已”,是他“天人相分”的天道观及“化性起伪”的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相关经典

核心观点

道 家

人物:老子、庄子经典:《老子》《庄子》

老子:①道法自然。“道”生长万物,却无目的、无意识,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②无为而治。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③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庄子:①逍遥游。追求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滞于物、无所依凭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②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唯有安时处顺,才能不丧失本性。

③齐物论。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是齐一的;人们的各种观点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也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

法 家

人物:韩非子经典:《韩非子》

韩非子:①性本利。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②法治。主张改革和施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并严格执法,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论。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清除世袭贵族,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墨 家

人物:墨子经典:《墨子》

墨子: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即平等与博爱,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非攻”即反对侵略战争。

②天志明鬼。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百姓。“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坚信鬼神其有,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施行义政。“尚贤”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或国君。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不拘出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④节用节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题型二 简答题

近几年,浙江省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特别重视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思想观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一点反映在简答题的命制上,即概括理解材料的思想观点、分析评价材料的思想观点两种命题方式。


概括理解材料的思想观点



[例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

概括材料中“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一句的主要观点。

答:

[参考答案] 求学应精进不已、坚持不懈。

[参考译文]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来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例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材料二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

(1)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轻忽势位富贵?

答:                                                                        

                                                                           

(2)综述上文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答:                                                                        

                                                                          

[参考答案] (1)苏秦认为人生世态,一个人富贵,那么亲戚畏惧,而贫穷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2)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苏秦的富贵观: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以富贵为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来说如同浮云一般。”

材料二 (苏秦)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回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主了!”……苏秦说:“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我,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解题方略]

概括理解材料的思想观点“3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原文词句。

筛选原文是做好概括题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为了保证答案的简明性,题干常会对概括的重点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例如,[例4]中“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一句就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和提示,考生据此可找出原文信息。

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用好“综合、抽象、转化”3种方法。

①综合,即把文本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点,这一方法常见于概括出多个选段共同观点的题型。

②抽象,即将原文具体的人、事、物条件隐去,从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如[例4]中“求学应精进不已、坚持不懈”这一观点的概括过程,首先,把“弗学”“弗问”“弗思”“弗辨”“弗行”等隐去,然后抽取出“学”“问”“思”“辨”“行”的特点,这些特点无外乎只要“学”,就要学通,不学通便不会停止,最后可用“求学应精进不已、坚持不懈”来替代原文表达。

③转化,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当然,转化不是翻译,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一般而言,应尽量用成语(熟语)表达。

第三步:扣题作答。

 

 

 

 


分析评价材料的思想观点

[例6] 阅读材料(材料见“题型一”[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蒉者对孔子说的一番话,其主要用意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规劝孔子面对现实处境要懂得变通,灵活对待,以便保全自己。

(2)(示例一)我认为荷蒉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人生在世,固然需要坚持自我,执着理想,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人只有学会变通,学会与世俗周旋,才能保全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一味执着不变,反而会赔上自己的一切。

(示例二)我认为荷蒉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生在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就更应该坚持自我,执着理想,如果改变自己以迎合世俗,则丧失了为人的原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为在困境中立场坚定,坚持自我,永不妥协。

[解题方略]

分析评价材料的思想观点题3步流程解题法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子路问成人[注]。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注] 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1) 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属于第一个等级。

(2)对照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长沮 桀溺(或: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

(2)不能。①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②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辟”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语。”(《论语·宪问》)

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称为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算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论语·宪问》)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材料二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材料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1)出自材料一中的一个成语是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

答: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答: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材料二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材料三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四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

(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对音乐的态度。

答:                                                                         

 (2)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传统儒家思想对音乐的态度。

答:                                                                       

参考答案:(1)食无求饱(或居无求安)

(2)孔子的“好学”是指治学者立志成为君子、谋求礼治仁政之道而表现出的对学问和德性的热爱和追求,其本质意义是指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身之学。它以仁德为本,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

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材料二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将自己的愤怒转加给别人,从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不幸短命去世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材料三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

 

参考答案:(1)仁 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

(2)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②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选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③宽容包容,以“和”为美,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

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他们大小事情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意。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参考答案:(1)①儒家认为音乐不仅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更是一种教化,具有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②儒家重视《雅》《颂》等正统音乐,而排斥“郑声”等通俗音乐。

 (2)①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

②重视《雅》《颂》等正统音乐,排斥“郑声”,不利于艺术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说的只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说的只是钟鼓之美的乐器吗?”

材料二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整理音乐,《雅》《颂》各自有了适当的安置。”

材料三 古代《诗经》有三千多篇,等到孔子,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其中有利于施行礼义的……三百零五篇孔子都弹弦歌唱了,用应合《韶》《武》《雅》《颂》的音律。礼乐从此以后得以传述,用来完善帝王之道,成为六艺。

材料四 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正位,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雅乐。”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注] ①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②矢:箭。③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

(1)写出《论语》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一句话。

答: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

答: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1)出自上述材料中的两个成语是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

答: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

(1)《弟子规》中“首孝弟”是对《论语·学而》中章句的化用,请写出它的原句。

答:                                                                        

                                                                          

(2)结合材料①②,试从不同角度阐释“仁”的具体内涵。

答:                                                                        

                                                                          

参考答案:(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①蘧伯玉能仕能藏,能进能退。②蘧伯玉达权知变,具备了君子“三达德”中的“智”的品格。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论语·宪问》)

朱熹说:“聪明的人,通达事理就顺畅没有停滞,就像水,所以君子喜欢水。”(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像箭一样劲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劲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敛起来。”(《论语·卫灵公》)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2)①启发诱导原则。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去教他。”             (《论语·述而》)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给他‘文’的谥号。”(《论语·公冶长》)

 

参考答案:(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2)①仁之原则:忠恕,对人竭尽全力,仁爱宽厚。②仁之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③仁之根本: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④仁之核心:爱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①子贡说:“假若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首先要讲孝悌,其次是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尚有富余精力,就学习文化典籍。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上》)

[注] ①(ní):牛车车辕与衡相连接的木销子。(yuè):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②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

(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

答: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

答: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1)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概括出孔子的义利观是;墨子的义利观是

(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答:                                                                        

                                                                          




添加作者微信可了解更多语文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