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案例 | 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下)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上)
正文
1
关于经贸问题
1
关于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美方承诺,美国总统将否决美国国会拒绝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决定。
关于最惠国待遇问题(MFN),在90年代初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美国国内有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国会,反对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外贸中,对美国的出口占很大比重,如果没有MFN,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大。
2
关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我方向美方说明,中美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对华单方面贸易制裁造成的,消除逆差的最好办法就是取消制裁。美方同意取消1989年6月16日宣布的中止(“suspend”)向中国出口卫星的制裁措施,同时取消对中国特殊301(“super 301”)条款的调查。中方承诺,在美方取消对华实施特殊301条款的调查的基础上,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3
关于恢复中国在GATT缔约国地位的问题,美方承诺支持中国“复关”,但同时提出要解决台湾“入关”问题。我方同意按照APEC模式解决这个问题,即台湾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的名义加入,以后开首脑会议时,它的“总统”不能出席,只能由“经济部长”出席。
2
关于人权问题
美方多次向我方提出所谓了解“持不同政见”、“受迫害”者的名单。我方向美方通报了情况,指出了名单错误百出,有的只有拼音,没有汉字,常常不知所指,中国人同名很多,一些人查不到。
当时,美方提交的名单中有个叫“吴建民”的,钱外长在与贝克谈判时指出:“中国人同名多,查不到。我们的新闻司司长叫吴建民,现在就在这儿。”贝克见状,马上说:“哦,你什么时候放出来的?”引起哄堂大笑。
3
关于MTCR
《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是这次贝克访华的关键问题。11月17日,双方从上午谈到下午,美方要求我方接受MTCR的准则(guidelines)和参数(parameters)。我方仅同意接受MTCR的参数。首先由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与对方谈,谈了一上午,未达成协议,下午接着谈,仍未达成协议。
原定11月17日下午2时举行的双方全体会议一推再推,直至下午5时方得以举行。我方原来的方案是接受MTCR的参数,具体是指射程300公里,有效载荷500千克的导弹,但不包括MTCR的准则。
钱其琛外长与美国国务卿贝克
下午双方全体会议复会后,很快就谈到MTCR的问题。贝克称,如果中方不接受MTCR的准则,整个交易告吹(The whole deal is off)。此时,贝克站了起来,夹起了皮包准备走,整个会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钱其琛国务委员的身上。钱其琛国务委员镇定自若,不动声色,挥挥手让贝克坐下来,贝克见到钱其琛国务委员的手势就重新坐了下来。
关于武器扩散问题,中国历来主张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美国等西方国家1987年搞了MTCR,当然有约束我们的意愿,从全球的角度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不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也是事实。
《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最核心的是参数,准则比较“虚”。钱其琛国务委员事前对问题作了充分的研究,把握了关键。如果由于我方不接受MTCR的准则而使贝克访问失败,其结果是我国打破西方制裁的势头可能会中断,中美关系可能会出现曲折,从总体上看对我方不利。接受这个准则无损于我方根本的利益,于是钱其琛国务委员提出了新的方案——中方接受导弹及其相关技术控制体系的准则和参数。整个会场的气氛顿时缓和,双方达成了协议。
宾主双方在道别之后,贝克乘车直接奔赴香格里拉大酒店,对在那里等候多时的记者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之后,他即赴机场离开中国回国。
我作为新闻司司长,出席中美谈判的任务是要立即写出一个新闻稿,供领导批准后向新闻媒体发布。钱其琛国务委员对这次的新闻稿非常重视,特别嘱咐我要在晚上7点以前将新闻稿写出送他审阅。贝克访华之事中国老百姓十分关注,世界也十分关注。我很快就拟就了新闻稿,呈给钱其琛国务委员,待他批准后,立即播发。
四、启 示
1
全局在胸,把握关键
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面临的形势是,西方对我国的制裁正在一个又一个地被打破,我国外交处境改善,正出现良好的势头。美国带头对中国进行制裁,制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与中国高层往来。贝克此时正式访华本身就是对其制裁措施的否定,也是我国外交成功的表现。
此时此刻,对于我国外交全局来说,是要保持打破制裁的势头,而贝克访华成功是保持势头的重要环节。贝克说访华带来了三个“篮子”,贸易和人权问题双方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关于武器扩散问题,核心是美方要我方接受导弹及其相关技术控制体系的准则和参数,而我们原来的方案是只接受其参数。
钱其琛同志胸怀大局,在关键时刻,权衡利弊,毅然作出了接受准则的决定,使整个谈判转危为安。后来的事实已证明钱其琛同志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接受《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的准则和参数对我方根本利益没有任何影响。
2
把握妥协的时机
有人说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妥协是外交谈判必不可少的手段,关键是要看在什么问题上妥协,妥协不能损害我方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对作出妥协的时机的把握对谈判的成败关系重大。如果一开始就将底牌打出去,往往失败,因为对方觉得你一开始就作出了让步,不是最后的底线,对方会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妥协的方案一般要在谈判的最后由主谈者打出。钱其琛同志在谈判即将破裂的时候打出妥协方案,时机把握得很好。
3
谈判中要注意用理智控制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负责主谈的人也一样。何况中国是一个被别人欺负了一百多年的国家,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气愤、反感是必然的。聪明的谈判者都懂得,感情代替政策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以感情代替政策无助于维护国家利益,相反却有损于国家利益。因此,谈判者必须懂得用理智控制感情。什么是理智?理智就是要懂得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作出适当的妥协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外交谈判说到底是双方利益的妥协,只考虑一方利益,不考虑另一方,那也不是聪明的谈判者。
钱其琛同志当时的冷静、理智使我非常钦佩。后来有一次他对我说:“我当时真有点儿气了。”可我在旁边完全看不出来,看他胸有成竹、十分平静,这一点绝非一日之功。主谈者的感情完全显露在自己的脸上并非好事。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柔中有刚、绵里藏针,这是钱其琛同志的外交风格,非常值得学习。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外交案例》吴建民著(出版于2007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序言
1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上)
2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中)
3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下)
4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一)
5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二)
6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三)
7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四)
8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五)
9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一)
10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二)
11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三)
12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四)
13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五)
14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六)
15
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上)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