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奖·铜奖作品:居在金陵,遇见桥上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自公众号 建筑创意空间
2019第六届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铜奖作品(职业组)
居在金陵,遇见桥上
01
作品简介
作品编号:B119-001271
参赛组别:职业组
作品名称:居在金陵,遇见桥上
主创:王笑天、刘佩鑫、于昕
团队成员:曹伟、艾迪
设计机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紫金奖铜奖
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
优秀作品奖(职业组)一等奖
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奖一等奖
· 作品视频
· 综合评审答辩现场
02
创作回顾
秦淮河是南京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但河两岸的诸多资源并没有随着城市的发展得到充分关注与利用。机动车通行优先的路网设计,不仅导致两岸交通不便,更割裂了城与河、人与河之间的联系,影响城市空间衔接与区域活力塑造。于是我们将视线聚焦,以“桥”为线索,将环境、文化、行为、空间等要素加以整合,拉近秦淮河两岸之间的距离。
设计表达
03
选手访谈
Q:方案围绕秦淮河展开,是基于怎样的现状考虑?
王笑天: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在南京,我们经常会沿着秦淮河散步,但是链接河两岸的桥大多为机动车通行桥,使得两岸的步行网络被割裂,对于步行者而言存在安全隐患。
刘佩鑫:秦淮河两岸空间功能分布不均,河西岸是大片的住宅区,人口密集;河东岸有很多南京特色景观和文化资源,像古林公园、南京电视塔、南京艺术学院等,桥的数量过少,步行前往河对岸需要绕行很远的距离,不仅降低了空间体验感,还造成两岸节点散落,可达性差。
围绕着“宜居”的主题,我们希望通过解决秦淮河两岸交通不便、公共节点散落的问题,深入挖掘秦淮河的文化属性,重新串联两岸的景观节点,为沿线居民的宜居生活做出现实改善。
Q:设计的核心策略和最大难点是什么?
于昕:核心策略是建立区别于机动车通行桥的步行体系,连接两岸核心节点,在增强关联性的同时,将各要素以其对应的形式在主桥汇聚,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实现城市区域节点的缝补与激活。
设计难点在于整体体系的建立和各条线索的汇聚:如何将两岸居民的活动以及各公共节点连接起来,实现主桥功能、形式与结构逻辑的统一,以及整体体系与周边地域文化的契合。
Q:方案中的主桥是如何设计的?
王笑天:主桥是整个步行体系的核心,是最具人气活力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设计亮点之一。
在功能上,区别于一般步行桥的通行功能,我们在主桥置入功能灵活的盒子:设置休闲娱乐设施为南艺学生展示艺术创作,也为居民休闲提供场所,成为汇聚人们丰富室外活动的容器。
桥面为生态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憩游玩的场所。同时,为增强秦淮河的文化属性,我们设计了面向开阔河面的观景座阶,为市民欣赏秦淮河龙舟比赛这一传统文化赛事开辟场所。
刘佩鑫:在结构上,主桥整体采用上承式立体桁架体系以及剪力墙与细柱的组合体系,在保证桥体强度与刚度的前提下,提供丰富通透的空间层次。这样的立体结构,也起到了包裹、容纳空间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截面形式可适应不同类型的功能空间,实现了结构与空间的统一。
此外,景观桥不仅为居民欣赏两岸风景提供场所,往往也因其独特的空间形式成为被欣赏的对象。因此在主桥形式的设计中除了考虑功能性,还利用曲折起伏的屋面创造出极具雕塑感、冲击力的桥体外形。
Q:对于此次参赛,是否有何可以分享的体会或感想?
于昕:从开始的初赛海选到最后的电视决赛,这一路走来感慨颇多。不管是前期的立意构思、头脑风暴、现场调研,还是中间设计作品的修改和成果表达,亦或是后来视频制作和现场彩排录制等一系列环节,我们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不同于平日的设计任务,这次竞赛的过程更像是在完成我们的设计理想。团队利用晚间和周末的时间,齐心协力打磨设计、克服各种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配合默契,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能够在紫金奖的交流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们深感机会宝贵,和众多建筑师交流的过程也是我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过程。
· 评委点评
高崧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作品系统分析了周边可利用的城市资源,选址区域及周边不同人群的日常行为方式,以“连接,汇聚”为主导思想,从“点、线”入手,构建出多条的立体公共空间线索,以愈合城市空间“割裂”。同时尝试以功能和景观的植入,打造城市“宜居”空间的“触点”,来激发不同人群的相遇与互动,激活整个片区的城市空间活力。作品逻辑缜密,表现充分,可操作性强,营造空间尺度适宜。
作品解读 | 王笑天 刘佩鑫 于昕
编辑 | 王守敏
审核 | 申一蕾、叶精明
资料支持 | 陈飞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同一个屋檐下:塞内加尔KAIRA LOORO“和平馆”国际建筑竞赛提案
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入围安宁金方菜市场设计竞赛
O'donnell + Tuomey赢得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扩建竞赛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走向网红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 instacélèbre
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愉快地讨论设计,看情怀是如何毁掉一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