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部分建筑学学生有莫名的优越感?

2018-03-16 知乎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本文搬运自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


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奇怪现象:部分建筑学学生有一种未知的优越感。例如,在校作业,某些人偶尔看到并运用的某些建筑大师理论,在自己未经过具体思考的情况下,“做完”设计后在宣扬自己“成果”,同时“批判”他人的作品(题主不反对提供建议,但是无脑批判无法接受),然而其中明显的逻辑错误一看便知。是否“建筑学”这个学科具有某种特质能给他们误带来特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又从何而来?


作者:Vincent WE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answer/1537551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和这套题无关的,我只是被邀请了又看不惯下面回答的一些聪明人。


少年装逼固然是会让人发笑,但与之相比,几个回答里面那种浓浓的工作了瞬间变屌丝的口气才让我觉得更搞笑。建议诸位说话也要负责任吧,没真的工作过没有实际项目建成,不用着急代表全体建筑师。


我到现在为止虽然还在读书,但实习和工作加起来差不多有快两年了,建成项目也不止一个了,扪心自问我是有优越感的。大二实习遇到的意大利妹子说了一段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的话“我以前工作的事务所很穷,但是我们在做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我也没什么钱,但是我还是想努力工作,为了以后也能做有意思的事情”,我想她也是有优越感的。在日本工作的时候整个事务所里来得比我早走得比我晚挣的钱月光都有点艰难的建筑师们,出去吃个半个小时的拉面都要聊聊设计,我想他们也是有优越感的。而我爹工作了几十年,上周炫耀着跟我说起自己做的乡建让村子有了游客村民收入提高了,我觉得他也是有优越感的。你看,我觉得这做设计这件事有意思,就会遇到很多一样的人,有人觉得都是bullshit和dirty work,就会看到了一个药丸的行业。


至于收入和工作强度,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爹就没怎么休过周末没怎么在九点前回过家,这几年都一把岁数了还是要一个月加几个班。而即使这样拼,作为一个四代北京人,我们家也没体会过手里十套房的生活。反而房子越搬越远。所以到底到底为什么会觉得优越呢,我也总在想这个问题。以我还很幼稚的理解,大概就是因为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能在创造,能改变别人的生活。如果你无法体会那种空间,细部,甚至城市都在对你说话的感觉;见别人所不能见之美;看到自己画的线变成了现实;以及发现自己的设计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那或许很难明白到底何谓优越。


我是对转行,不做建筑没什么看法的,毕竟大家都是独立个体有自己可以为之负责任的选择能力(甚至我在今年申请结束也小小的纠结了一下。当然最后还是想从心了)。甚至,和我同级的却转了cs,申到了神校又把神校拒了的马神(为什么@不上)是我最敬佩的同学,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乐于倾听,也对别人的选择很宽容。更重要的是不会摆出一副下一秒钟就教你做人的姿态。


单我就是看不惯那种就自己聪明,别人都是傻逼的论调的。我觉得一味的强调“你们优越是没认清现实”的诸位,和看了朋友圈里的谣言就要嘲笑你无知的人,读了点建筑就要卖弄的学生也没什么差。不过就是基于你很窄的视野来judge别人的生活啦。


不过话说回来,学生是会因为年轻气盛让人觉得可爱,如果都二十大几了还困在自己狭小的视野里,可能还是有点危险的。


另外,真的喜爱的话,做哪一行不都应该有优越感么?


作者:vaike7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answer/1537038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那你是没见过十几年前,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我想原因无非几点,首先建筑学沾点艺术,谈起来有逼格,其次当年录取分数高,进来的尖子学生多,最后前些年工资高,有钱途。
现在呢,建筑学因循守旧,连数学都不学,算不上工科学生,谈起来艺术又是一知半解,属于两头都摊着两头都没落着,随着扩招和行业衰退,高考进来的学生质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薪资水平远远比不上码农和金融的了。现在恐怕有些优越感的也只是学生了。
最后,有一点不知道对不对,很多人有大师情节,这也是他们产生优越感的原因,我觉得学建筑的千万别乱认大师,大师很珍贵,只有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才会有大师,尤其是技术有巨大进步的时候。文艺复兴有一波,伯鲁乃列斯基,米开朗琪罗他们,然后20世纪之交有一批大师,密斯柯布他们,其他的人优秀的很多,有影响力的不多。或许大师传统是优越感的源泉,但是建筑师在当代越来越式微了,也越来越难出大师了,认清自己的职业,做个有责任感的有良心的建筑师比啥都强。



作者:王子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answer/1543291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首先题主描述的情况存在吗?


存在,且相当普遍,尤其在低年级同学。

学了三年建筑了,简直是每天浸淫在这种妖风之下。

A同学照着安藤做了个纪念性空间得意得不行,B同学看见谁都拉着人家说你看我这个设计做得多牛逼,C同学怼天怼地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

但当你多问一句A同学,为什么要学安藤?他说因为我喜欢啊,安藤让我感动。对B同学说,你的方案这里好像不合理,他说你懂个屁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我的理念多新颖牛逼啊。对C同学说你详细说一下哪里不好,他也只能说太丑了太碎了像一个XXX我不喜欢一类的废话。


这的确是优越感——自负和蔑视,具体表现为一种老子的就是好的其他人都不行的行事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优越感“?


这种表面看起来张牙舞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优越感”,其实是这些人们的一种心虚——他们根本没有建立起自己对于建筑的评判标准。


换句话说,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建筑。


于是,他们为自己构筑了一副“我知道我都懂我的最好我还能骂别人“的幻象,在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情况下,还试图去让别人相信,我的东西是好的。


所以他们借鉴经典的设计——我做得跟大师的东西一样你敢说我不好?

所以他们拼命维护自己的设计——你看我这么有信心的样子,相信我的好绝对没错。

所以他们对别人的设计不屑一顾——他们都是垃圾我都没眼看,告诉你我的方案才吊炸了。


虚张声势的优越感,是他们追求认同感的唯一武器。


其实,他们的内心无比脆弱:高分进入建筑学院,面临的是以往擅长的分数评价体系完全失效了,新的评价体系由尚并未建立。所以,“优越感”,成为了在这种情况下获取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唯一武器,是他们缺乏自我评价体系的脆弱内心的保护色。


   “我真的尽力了,好想你能看到我付出的努力啊,腰酸背痛的做模型,凌晨伏案的画图,甚至好几次的推翻重来,只要能够的到你的认同,就都不是无意义的呢。“


这么看,这些有“优越感”建筑系同学,也没有那么可恶呀。他们只是在熬了几个通宵冥思苦想尽心尽力地完成设计之后,迫切地想听你说一句肯定的话罢了。


只是他们自己内心都不知道,自己的设计到底好不好。于是他们虚张声势,于是他们假装什么都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建筑学的学生,连什么是好的建筑都不知道?

——一是建筑学本身的学科特性,二是建筑设计教育的问题。


先说建筑学本身的特性。

到底什么是建筑的评判标准?或者说,什么是好的建筑?

在时间上来看,建筑的评价标准是发展变化的,而且有的甚至是急转弯式的变化。有人说装饰就是罪恶,接着就有人说装饰无罪,人类在寻求庇护之前就有了装饰身体的本能;有人说少即是多,接着就有人说少就是少,多就是多。

在同一时间上,问不同的流派,又有不同的结论。有人说建筑要顺应场所的精神和文脉,也有人说旁边是坨屎干嘛要跟它呼应。有人说旧建筑是城市的记忆应该保存,也有人说那就是正在死去的建筑是救不活的。

什么是好的建筑?评价标准总是在变化,又在分异,所以,建立起自身评价标准的过程,本来就不容易。

另一方面是建筑学教学的问题。

目前普遍的设计课方式是,两到三位不同背景的老师带一个学期,新的学期再换一波老师。这对于还未形成评价体系的建筑学院新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没有强大到形成自身的评价标准的时候,我们往往诉诸权威(老师)给出的标准。但实际上,设计课老师往往只是运用自己的评价标准给出好或不好的评价,却不会告诉你我的标准是什么。同一个课上的老师甚至没办法达成统一评价标准,而在我还没有学到这位老师的评价体系的时候,一个学期往往就结束了。

于是,我们只会模仿老师的只言片语,“这里太碎了”,“这里没有达到统一”之类的评价语言,却并没有建立起评价的标准。我们将这些只言片语式的批评式评价挂在嘴边,自然就成了人们眼中的”优越感”。


怎么做一个不用靠“优越感”来获得认同的建筑系学生?或者说,怎么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呢?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1. 学习理论历史

2. 先掌握一种评价标准

然而,这并不是答主问的东西,所以就不扩写了(主要是因为懒)


一句话总结答案:

没有建立起完整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系学生,常用用虚张声势“优越感”,希望能够赢得你对于他们辛苦设计的认同。

但实际上,这种一眼可见的虚张声势,一戳就破。




作者:建筑系狗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answer/1538281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你问我有没有优越感,我说“当然啊!那你们又不高兴了。”

从进入建筑系开始,每一年的寒暑假,不是出去调研,就是练手绘、学软件,周末都拿来画图了,拼命挤才挤出那么一点点时间给我自己的业余爱好,什么学生会、社团、兼职、社交,通通与我无关。当我用一个周的时间做出一个大师作品的模型;用半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一项课程设计,当我的同龄学生在学生会里巴结上级;在聚餐里拼酒力;进行着各种各样无用社交时,我牺牲了周末、节假日,去做我自己所热爱的这个专业。

我就不信,当你捧着你努力了半个学期自己设计出来的建筑的模型时,面对那些碌碌无为混日子、厌倦自己无趣的专业、在学生会做小喽啰等等的同龄学生,你能够没有丝毫的优越感。

是,我们就是有优越感。

建筑学学生不仅在面对其他专业学生时有优越感,建筑学生内部的鄙视链更是多到不知哪里去。

大多数建筑院校对建筑学学生的价值输出就是这样的。

你学的是建筑,比那些学结构的多学了美学,又比学艺术的多了工科知识,而且还要涉猎规划、景观,更深一层还有人文、历史、社会、哲学等等,基本上什么你都得学点。下一个任务书让你做个某某省历史博物馆,你就得去学这个地方的历史、文脉等等等等;再下一个任务书让你做个剧场,你又得去学个声学、光学方面的知识。真的就是你每做一个课程设计,你就得把这个设计相关的各种支线知识都给涉猎个遍。

然后建筑学的老师会让你去看大师作品,各个时期、各个流派,不仅看图纸看书做抄绘做模型,你还得亲自去那些国内外知名建筑里感受,什么?你放假不去旅游?那你也配学建筑哦??你没钱?那么不好意思,你可能不太适合建筑。

为了更好地做设计,你还得配一套好的装备。

显卡得是专业的绘图显卡。买不起怎么办??那为什么你出来的效果图效果那么差?? 你穷你有理吗??

草图纸、针管笔你得买红环的,铅笔施德楼算最低配置了吧?? 中华??你现在是菜市场卖菜的吗??无印良品的自动铅笔??你能不能专业点??你能不能去买支德国的Kaweco??别买运动型的,塑料能有质感?加钱买黄铜的!

哎呀你们学建筑的,怎么都不看书呢??学校图书馆那些不够,看点有时效性的,杂志订起来!EL croquis,Domus这种前沿的必须多看!

这些还只是跟本专业沾边的,再往外延伸,你的日常用品,你的衣服鞋包,你的相机镜头等等,在建筑院校都存在着一条鄙视链,仿佛你必须靠这些外物来证明自己很有taste。

当然追求专业的绘图装备、有品的生活、培养建筑品味……这些事情本身并不构成优越感。我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买些还不错的专业装备、买些专业书籍、偶尔去旅游看看建筑,这些我都可以做到,但是我并不想参与进这一条所谓的鄙视链中,我拿着红环的笔那又怎么样,难道我跟拿着中华笔的同学就不是一个阶层了吗? 我承认,建二代、富二代在学建筑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有父辈的经验、有钱财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他们眼界更高,能不计成本地去学习去深造,成为建筑师的可能性更大;而那些规规矩矩做着很“行”的设计的建筑学生们,难道他们就没有价值吗? 世界既然需要建筑大师,那也需要一大批的画图工。

所有这一群优越感十足的建筑学生里,最可怕的是什么?? 不是那些勤勤勉勉牺牲娱乐时间一头扎进建筑学里的学生,而是这一类人:自以为看多了大师作品,对同行的设计甚至非专业人士的建筑学认识、美学品味等大肆嘲讽,自视清高,仿佛自己身上沾不得一点世俗,然而自己却拿不出任何一件像样的作品。




作者:一块松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answer/1537133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个地图炮:狂妄常常源自无知。

建筑学这个专业本身既是美好的艺术学科,又是专业性强的工科,还沾点人文历史,碰些逻辑学社会学,什么都学一点,吹牛逼信手拈来。所以学生时代总觉得自己好像比别的专业的人特别一点,或者说,“优越”一点。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太多,要学的东西太多,什么都学一点就是什么都学不精。成为一个合格建筑师的路太长,不是看着大师意淫就可以的。
现在我们同学聚在一起常说本科啥也没学会就学会装逼了。最狂妄,也最无知。

最后,举个栗子,一个英国读本科的建筑学妹
这种自信自大自嗨的状态应该每个建筑狗都经历过吧233



看了大家都回答,都是非常讨厌这种有优越感的建筑狗,评论里喷学妹的人也蛮多的orz
但是其实几乎每个建筑人都会经历这么一段优越感爆棚的时光吧,或长或短,高估自己低估世界。成长不就是这样吗?有人少年老成,就有人年少轻狂呀。
从好的方面看,有优越感正说明大家都是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呀。
认知总是有一个过程,我们都如此渺小而重要。共勉。




作者:Architekt Li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answer/1538990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优越感?的确有啊,高中上大学的时候,是人生最中二的时候吧。

和其他专业相比的时候,当你学的专业全校收分最高,并且和艺术相关,哪个中二少年不会自命不凡,就更别人有些人天生如此了。问题就是,这样的人,不仅在建筑专业有啊,各个专业都有啊。比如某校无线电系最强,那么的的确确和其他强电专业的人合作起来,就会有部分中二少年自命不凡呐。

这是少年的通病。题主多心了。答案里全是对于建筑系学生的鄙视,所有人都出来控诉,你们那,太年轻了,我是不是该提问下,为什么部分名牌高校的学生会有莫名的优越感? 回答只需要把建筑系改成某些名牌高校学生,是不是一模一样?你把问题带入所有高校的优势专业,答案也全部可以一模一样。


PS,你貌似抄了某个大师的空间,什么透明性,什么体积法,正常说话都会变得晦涩难懂,这难道不是泛艺术类专业的通病么。任何一个艺术类学科,绘画?钢琴?摄影?表演?建筑?,没有难懂的概念,玄学的理论,能混得下去么。




作者:刘泽弘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29072/answer/1545769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因为在建筑学的教学中,对建筑理论的教学太不重视,又过于鼓励相对主义。

前者让人迷茫,后者让人自大。

我现在大二,已经开始做长题了。但是我在学校学习的建筑理论课,只有建筑史(一门几乎对现代主义之后闭口不谈的课)和一些讲座式的“设计原理”课,后者几乎就是教师经验分享会。我不知道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除了去攀附设计师们外,还能怎么做设计;而攀附的方式,多少人是选择去读建筑理论、读评论,又多少人选择只看看案例呢?如另一条回答里说的,仅仅是《建筑空间组合论》,多少人读完过?

很多人没有“看”建筑的“眼睛”,这在其他学科教学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建筑教学确实是这样,原因在于学校真的希望能培养顶尖的、能改变时代的建筑大师,而不全然是绘图员或普通的建筑师,其方式就是“我不想限制你们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不重视理论教育、鼓励相对主义。

可能是多虑了吧。“连世界都没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

结局就是,更多学生紧紧抱着大师思想的外壳,以为自己这样就能逐步成为世界的真理、时代的顶峰。教育所给的自由,本来是用以突破与创新的,却成了固守的理由。

其实我觉得题主逻辑很清晰,一下子就能指向建筑学本身的特质。其他学科也有有莫名优越感的学生,但为什么建筑学的更多、更不理性,其差异在建筑学科上。正确。很少有学院会考虑把培养大师纳入课程设置的考虑(并且还不断告诉学生你们要成为这样的人),它们学科的理论会明明白白写在教科书上。质疑?批判?那些都是学成之后的事。建筑学也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就学固定的几种空间构成方法和设计手法(是不是很眼熟),练习功能布置,熟读法规,什么也不要质疑。这样大概能少创造些莫名的优越感。


所以,欢迎留言:

你的 “优越感”又从何而来?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做建筑之余,我们的副业风生水起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画作讲故事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摄影讲故事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插画讲故事

从事建筑行业的你是否后悔过?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设计?

有一个学建筑的男/女朋友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建筑师vs程序员,谁才是亲戚眼中的高富帅?

美国设计公司vs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工作体验对比

另一半是建筑师是怎样的体验?

毕业去地产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去外企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留国外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建筑学毕业去国企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转行不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毕业去事务所做设计是什么样的体验?

做独立设计师是怎样的体验?

建筑留学毕业如何开自己的工作室?

做规划设计师薪资水平怎么样?

学建筑毕业后在外企薪水有多少?

在国内外读建筑类的本科是怎样的体验?

在国内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美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英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欧洲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日本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在德国读建筑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她们做了些什么

建筑学毕业五年,他们做了些什么

学建筑这些年,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

那些知名建筑师的八卦秘闻

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作品,都会是别人眼中的建筑学

中国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修改)

为什么要去摸建筑而不是在屏幕面前看建筑?

再见理想——某大院年轻建筑师成长报告

我要放弃画图,去甲方!

告诉你哪家地产公司适合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