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唯晏:每个建筑师心中都有一个未建成建筑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主题:我的我的“未建成”:盘龙&茗香韶华
嘉宾:邵唯晏
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创始人、交通大学建筑博士
以下为演讲文本👇
各位设计师、建筑师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开心来到这里。参加广州设计周这么多年,第一次参加IAF锋建筑节的活动,所以今天很开心。因为我今年在台北待了一年,这次为了设计周特地飞过来,主办单位也希望我能够参与这个活动。
我本身是台湾建筑师,也是台湾交通大学的建筑博士,所以今天有机会能在台上跟大家分享我的未建成建筑,我个人也蛮开心的,这是第一次在设计周展示这样的作品。
基本来讲,我做建筑师到现在,我们公司做的比较多的其实是调研。我们的设计其实有一点在回应Rem Koolhaas(雷姆·库哈斯)的OMA跟AMO的关系。左边是设计实践的动作,右边是对于当代设计调研的思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像OMA跟AMO的关系。所以,我们团队蛮重视的一件事是,如何在进行建筑思考的同时做一些调研,跟整个设计的新技术、新思维保持某种关系。所以我们就做了这样的方案。
今天我带来的两个方案其实都蛮有趣的。我刚刚还特地问了一下主办单位什么叫做未建成建筑?是指所谓的纸上建筑,还是说它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办法被盖出来了?其实怎么理解都可以。
今天很开心地告诉大家,我们这个项目盘龙国际商城,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大概15分钟车程的这个建筑,耗费了5年的时间,今年终于准备要开始动工了。因为疫情和政策的关系,这个项目时间线其实拉得非常长,中间经历了太多的变数。
名字由来
首先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它为什么叫盘龙。这个方案非常有趣,它是一个商场,基地非常地特殊,是狭长型的。从图片可以看到这个狭长的基地,最左端比较厚的部分大概有35米,最尾端厚度大概只有20米。
我的老师李祖原先生,曾经在北京四环用后现代建筑主义的理念设计过一个所谓的盘龙建筑,我想大家应该见过,我的这个项目名算是对他的借鉴。
获得设计这样一个商城的机会,在当时的2014年,我也希望用我在交通大学所专攻的数位建筑的思考来设计这栋房子。这个项目非常特殊,除了建筑结构外,它的表皮全部是一些比较动态的、持续在改变的皮层关系。
草模制作
我们早期在做这个项目时很兴奋,觉得难得有机会能够在北京做一个这样大型的建筑,所以我们做了非常多的case study。这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记录的部分所谓的concept model,一些概念模型。
我们尝试在一个很特殊的长型基地上思考,它有没有各种可能的建筑形式出现。所以在早期还没有进入电脑阶段时,我们做了大量的草模设计,基本上不外乎是一个基础的结构围绕着皮层的变化。我们也做了非常非常多的调研。
因为进展速度很慢,一直到2018年左右,这栋建筑才比较接近可以被施工的状态,然后就从概念阶段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造价。
因为本身它的建筑造型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当时引用了BIM的系统,借此来思考它的皮层外观。因为在外观上每个皮层的翻转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窗户的改变也都不一样,所以我必须通过电脑的运算来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我们当时用了Grass-hopper跟Revit的软件来分析皮层的关系。大家可以看一下,这种表皮其实能够被数位运算,数位运算是为了让我们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我认为一个好的建筑不只因为它长得好看,或者它有所谓的空间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满足造价要求,和整个施工的程序。所以盘龙项目的整个空间在通过电脑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在设计与造价上的平衡点。
这是最后定案的模型。我们用3D打印做了一个大比例的模型,非常地大,去了解整个表皮变动的关系。因为这个建筑未来的状态是每一格就是一个单元,所以每一格都必须被精确地分析出来。
功能空间表达
除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思考整个结构跟表皮的关系。因为建筑表皮一直在渐变,室内外的关系也不断在改变,它是一个商场,所以我们很重视商业空间的空间表达。然后我们就做了大量的模型,来研究表皮跟室内外空间变化的可能性。所以有大量的调研。
这是最后的一个结果。图片中可以看得到建筑剖面,皮层间的关系,跟外面景观的关系等等,都在不断地渐变。我们希望这个500米总长的建筑空间能不断地产生很多惊艳效果。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剖面图。
这是最终定案的一个版本,总长500米,皮层的材料现在还在做最后设定,但基本上整个建筑体的形式大概定在这里。它的入口主要有三个,刚好在150米处切一个入口,前面是商场,中间是酒店,后面是一些文创街区,整合了非常多艺文、文化跟商业的元素在其中。
这是夜间的效果。我们希望建筑夜间的效果能够有动态的展现,让整个500米的建筑立面在晚上有一些视觉表现。我们在不断地调研,思考这样设计的可能性。
这个建筑今年听说要开始盖了,因为疫情跟政策的关系。所以我还在期待中,做了建筑师这么久,它是第一个我很希望在北京能够完成的心中期待的项目。
第二个项目比较小,叫做茗香韶华。这个项目也非常有意思,它是在海宁徐志摩的故居旁边的一栋房子。徐志摩跟陆小曼、林徽因曾经就住在这旁边,就在旁边大概50公尺的地方。
这是一个茶馆,因为一些政策关系,它必须符合整个海宁市斜屋顶的建筑形式,但是我又希望它能有一些当代性。所以我们是用现代的手法,来重新诠释斜屋顶和传统建筑的可能性。
这个建筑比较特殊,它有三栋建筑,其实暗示的是林徽因跟徐志摩、陆小曼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些故事。所以我们用三个建筑量体来回应这个基地所包含的小小的故事。
基地就在这个位置,上面有非常多的老式建筑,徐志摩的故居就在后面的那个地方。
这个房子做到一半就先停掉了,也是疫情跟政策的关系,所以还在等待中。我也很期待这个项目能够在徐志摩的故居旁边呈现出来。
我刚刚提到,这个项目是由三个建筑量体互相交织出来的一个茶馆,空间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尽可能地想表达出基地所包含的一些故事,比如刚刚讲的三个人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试图用一些比较现代的手法重新解构、诠释中国传统建筑的斜屋顶,以及老式建筑的合院关系,这是第二个重点。
第三个重点特别特殊,就是我们试图把一楼的空间整个打开。所以当时我们做了大量的草模,一直在研究一楼的空间怎么跟整个园区产生比较紧密的关系。
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实一楼是打开的,我们下挖了大概一米五的空间,创造了一个比较友善的开放性空间。一楼的部分跟二楼、三楼、四楼,都是茶馆的功能区。
这是建筑的剖面图,我切了一刀,大家能看得到从斜坡,从路边就直接可以进入。当然它还有残障坡道、接到地下室、停车场的问题,但是整个一楼的空间我们是打开的。
所以这个茶馆非常特殊,我们其实在一楼用了landscape的概念,希望把整个建筑打开,这就是我们在一楼所做的动作。
这个项目很小,但我们做得很努力。我们做了很多剖面图,从一楼的开放空间到二楼、三楼的私密空间,每一个空间其实都在不断地对话。你站在这边喝茶的时候,可能会看到另一个空间角落,在空间中能够不断地跟对面的人对话。它的剖面关系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这个动作也在回应着徐志摩他们三个人看与被看的视角关系,所以我们当时做了很多示意图来做这样的设定。
这是最后的剖面关系。高差会比较复杂,为了创造出很好的观看视野,在剖面上我们做了很多调研。
材料的设定上其实也做了一件蛮有趣的事情。我们整合了蛮多不错的在地品牌,希望他们能够投入进来研发一些材料。还有一些涂料、水磨石,我们都希望在材料运用上能够有一些创新,能够回应地域特色的可能性。
今天非常开心跟大家介绍我的未建成建筑,一个很大,一个很小。我认为建筑人都会有一种心情,项目大小不是重点,重点是它真正能够被执行。我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未建成的建筑,建筑师很辛苦,我希望在未来能够把这些建筑思维、付出的努力表达出来。也非常感谢IAF这个活动,让我们这些设计师、建筑师有表达自己设计思维的机会。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谢谢!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师
MUDO 孙树瓅:当你运气不太好的时候——两个以退为进的设计故事
杨东子:疫情下的设计思考——MILESTONE里程碑|广设学院新春巨献
专访Terrain Studio|做好景观设计的窍门: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
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 张子岳 袁烨
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Occhio Talk丨亚太地区首家精品酒店设计师Jason Briscoe访谈
Exclusive Interview : Jason Briscoe | AIA SH/BJ 2020 President
UniDesignLab专访 | JERDE副总裁Danny Ha:关注用户体验的设计更有价值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个人经历
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游学与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在包赞巴克事务所工作,回国成立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创业故事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建筑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