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海波:江南大学博物馆方案设计

爱学习的 UniDesignLab 2022-04-21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主题:“以诗为用·以用为诗”——江南大学博物馆方案设计 

 嘉宾:甘海波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九建筑设计院院长



△ 甘海波陪你一起脑力激荡

以下为演讲文本👇



大家下午好,刚才听主持人也讲了,这是我们的第三场梦想发布会。首先我想对这次活动表示感谢。我想,每一个建筑师其实都有好几卡车、甚至是好几货柜的未完成的梦想,或者是很得意的一些作品。而我们这个作品其实是和国际的一位大师卢志荣先生一块儿来合作的,可能在座也有人知道他。


因为参加这个活动,我跟他进行过网络交流,因为大家都知道的疫情原因他现在在国外,他听到这个事情也觉得比较开心。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双11”过去了,很快就到“双12”了,在年末能够进行一个项目的或者说工作的“清仓”,我觉得这样一个活动很好,那么在此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作品。





诗歌与建筑

它是我们在江苏的一个江南大学博物馆的设计。


在座的朋友们这几天也听了很多建筑方案介绍,为什么我们这个方案主题叫“以诗为用,以用为诗”呢?我个人觉得,前面两位的演讲方案它们是激情澎湃的一首诗,而我们这个方案是一首很平叙、很抒情、很浪漫的诗,我们就希望用诗来表达我们的建筑。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诗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这样的,在古代,很多古人就是借着景,或者借着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作出很好的一首诗。而建筑呢,往往大家听到的更多是天人合一,自然要和景观、和周围的景物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希望用诗的这种表达来进行建筑设计。



和卢志荣老师一起拿到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也进行了多次探讨,我们也到实地进行了考察。因为它处于江南的水乡,在江苏无锡这一块,我们需要表达整个地理环境。我们到了现场后,看到项目基地旁边有水系,有茂密的植被,我们觉得应该在这里写一首非常浪漫的诗篇给大家来看。


建筑师有两个“SHI”,一个是我们平常理解的ARCHITECTURE的建筑“师”,这里我们想讲的是诗人的“诗”。建筑师呢,我们希望是以大地为纸,建筑为笔,书写一首无华的山水的诗歌。





赋兴比的建筑运用

古代的古体诗有三个叙述的表现方式,叫“赋”“兴”“比”,而我们做这首诗的时候又加了一个“点”。具体怎么解释呢,我把这四项给大家说一说,说说我们的想法。




“赋”就是山水的一种意境,是我们整一首诗的中心思想。大家看这张效果图,刚才我说我们的项目跟之前的或者所有的演讲方案相比,不是通过效果图的一亮眼给大家看,我们希望它作为一个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建筑,当它静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产生一些思考。



从图片中大家能看到,左右的两个相对对称而又各自不同的部分,中间有一个圆。通过圆形的主入口可以进入整个建筑。


刚才是一张效果图。下面这张图是建筑正立面,上下两个图纸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下面有淡淡的山水的一种表示。我们的房子虽然是方方正正的,但当人走近了看会发现,它其实有很多内涵。



效果图看得会很明显。当时我们用了很多材料,最后选定了还是以这种夯土墙的模式。大家看到的方方正正的、犹如一张画卷的建筑,被赋予了像山水、像水波纹的夯土墙,来表达博物馆的一种特性。



这个是古代诗体的“赋”。我们希望通过建筑外表来营造一种气氛,让人能够非常安静、平和地慢慢走近它,探索它,希望在这么一种感召力下,慢慢来解读我们的建筑。走进建筑之后,希望能对它的各种展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解读。




走进刚才圆形的广场大家就可以看到,外表虽然平凡,但是在这里有一个藏风聚气的地方。地面上一半是水面,一半是广场,这里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说在这里可以有一个小型的音乐会,因为它是大学校园的一个博物馆,也是年轻学生探讨未来、探讨人生的一个非常好的地方。这里就犹如整个建筑一首诗的开篇,引人入胜。



然后随着四季的不同,我们会希望进入博物馆里感受四季。这里是一张雪景,还有除了雪景之外的夜景。当夜晚来临,水面的倒影,半弧圆形的建筑,透出的暖色的灯光,这些都让人能够慢慢地安静下来。我想,虽然这里看似是一个比较纯朴的圆,但通过四季的不同、白天和夜晚的不同,它就形成了不同诗歌的序篇



当人们傍晚来参观这个序厅时,还是有很好的一种气氛,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文化地标。





它虽然是方方正正的一个圆,但实际上平面被切成了不同的体块,不同体块之间有江南小桥流水的表达。为什么取“小桥、流水、人家”这几个关键词呢?因为既然做诗,一定得跟当地的整个氛围非常契合。它处于无锡,处于整个江南,那么江南流水,包括刚才图片上大家看到吴冠中的画儿,这些都是大家对江南有深刻印象的元素。



再来看看我们的建筑是怎么做的。从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到,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两个体块,或者说两个展厅之间。它的交叠不是平常的交叠,整个建筑方方正正的,我觉得还可以把它比喻成诺亚方舟,在方舟之间有水面。



图片左边是一个小型报告厅,我想这个报告厅跟我们这里的报告厅不一样,它望出去是一个景观。如果要观看景观,我们就能把幕布拉下来,以此让人感受到诗歌当中有变化,有节奏。


再看右边这张图片,中间有一个大型的圆弧,弧线和直线也产生一种交叠。包括有通达性的楼梯,建筑在内部有不断的变化,体块之间的空间也有相对的灵动性。



进一步看这张图片(上图),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的景观,通过小桥流水,既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特色,又让参观者觉得小桥流水之间有不同的特色,具有识别性,也让整个展览空间变得更加有趣。


下面这张图是从空中来看的。我们爬到建筑物的屋顶来看整个建筑,我们不是简简单单地把两个房子切割而设计了小的水面。从图中可以看到建筑物本身凸出很多BOX,还有一些小的圆弧,以及景观小平台,都让整个空间变得非常有趣。



实际上我们想表达的是,这虽然是一首浪漫的诗歌,但是当人走进去,品读下去它会越来越有味道。虽然这个房子很遗憾,当时业主没有选取我们的方案,但我认为这个房子建好了以后,大家到里面慢慢去读懂这首诗,我觉得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




点,内与外的呼应


除了古代诗歌三点的“赋”“兴”“比”,我们额外加了一个“点”,意思是画龙点睛,我们认为建筑的内和外是一种相互的呼应。


在座的可能有很多是室内设计师,卢老师跟我直接交流的时候,我非常认可他的观点:其实一件衣服外衬和内里的设计应该是统一的,我们的建筑也是。


现在因为中国发展比较迅速,我们会分建筑师、室内建筑师、甚至软装设计师,但其实我比较敬佩卢老师的一点:他的家包括一个家具、一张桌子、甚至一个水杯,都是通过他来设计的。所以我们认为建筑的室内室外其实也是要统一着手的



整个室内空间也是通过直线、圆弧几个符号来表现的,而且灯光应用也基本做到了“见光不见光”。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这张效果图(上图),整体光线非常柔和,但不会发现光源在哪里,可能猜测得到,但实际上不能直接看到光源。这个是对博物馆建筑,或者是对我们做的浪漫诗歌建筑的一种含蓄特点的表达。我们不希望通过很多超高层建筑妖娆的身躯来吸引关注,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慢慢品读。



这是整个的展览空间,可以看见右下角还有一种室内室外的对话呈现,而不是通过一个空空的室内造型。这个小空间前面放了座椅,人能够静静地坐在这里欣赏室内的作品,也能通过这个小地窗看到整个江南风景。这种体验不是在北京看一个建筑或者展品,观赏者自然而然会沉下心来觉得,哦这里是江南,我是在江南欣赏这个建筑。



这是室内的另一个角度(上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建筑外立面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符号,现在图片中这个符号是不是跟外墙的表达很相似呢?我们混凝的夯土墙的表面纹理,又像水纹又像山景,而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开窗的方式,也呈现了波光粼粼的水面效果,还有意向性的山水,也是我们用山水来作诗、来做建筑的一种表达。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很多细节。这个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有不同,正对面是一个大型雕塑,可以作临时展出,而墙面则用来挂画。小的雕塑也伸出了一些平台,这是我们在诗里增加的一些小的有趣味的地方,希望整个建筑不是被参观者直白地看透,而是慢慢地发现。甚至小朋友也可以躲在窗户这里对望外面的景观和建筑,真正达到室内室外的融合。


我们希望让参观者觉得这首诗歌既是浪漫的,又是有趣的,能提高文化素养,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个文化地标,而这个地标不是通过高大上的建筑外形或者高档的材料来表达的。



这张图(上图)是另外一个空间的表达,手法其实是一样的。通过室外的几近落地的窗,一个被透光的建筑,还有远处的一扇门,还有穹顶,整个氛围让参观者觉得每一个展览空间都有非常好的识别性。如果不放展品的话,我觉得建筑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如果放置一定展品,那就画龙点睛了,让整个空间又进行了提神。


建筑室内外的材料是相互统一的,从那扇门进来远远地有留白。在中国画中,或者是江南最有名的比如中国美院的建筑,它们其实都表达了一种人文意境。所以我们不是说所有地方都用来放展品,任何空间都需要有一定留白,有整个江南的意境。



我们用诗来表达建筑,传递山水情谊,引发整个文化的共情。虽然这个项目是大学里的一个小的博物馆,我仍然希望我们建筑师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对整个城市做出贡献。



也希望人们不要通过高大上的外形来看待这个项目,而是远远地好奇,这个很安静的雕塑到底里头是什么,然后慢慢走近它,慢慢读懂这首诗,把我们这首诗歌流传传颂。我们也希望它能跟古体的大家朗朗上口的一些诗句一样,能够流传很久吧,数百年甚至千年。最后也谢谢大家,我今天想讲的就是这些。



 -END-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师

MUDO 孙树瓅:当你运气不太好的时候——两个以退为进的设计故事

杨东子:疫情下的设计思考——MILESTONE里程碑|广设学院新春巨献

浦海鹰:建筑即风景,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载体

孙鸣飞:找到连接艺术与时代的心动信号

专访Terrain Studio|做好景观设计的窍门: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

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 张子岳 袁烨

青年设计师郭骏: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媒介

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Occhio Talk丨亚太地区首家精品酒店设计师Jason Briscoe访谈

Exclusive Interview : Jason Briscoe | AIA SH/BJ 2020 President

UniDesignLab专访 | JERDE副总裁Danny Ha:关注用户体验的设计更有价值

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杜坚:我眼中的建筑师——从甲方角度看建筑师的价值与局限

京沪青年建筑师:最近黄掉的一些实践

未来可期,对话顶尖明星事务所的中国设计力量

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爱情事业全都要?5对建筑师情侣陪你过情人节!


个人经历

设计师  赖建安 | 两万元创业,如今藏品十万余件

不在意学历,鄙视年终奖,网友:理想事务所该有的样子

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从“追星”安藤到探寻生活,建筑学姐爆改房车环球旅行

曾经我们是探险者,如今想做日本留学摆渡人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国内相恋共赴留学,扎根法国做设计的实久建筑夫妻档

一个不懂交互的programmer不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师

建筑学在读做自媒体博主是怎样的体验?

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

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游学与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加拿大青年设计师中最专业的赛车手,赛车手中最会画图的诗人

阿那亚的建筑师们

在UBC唯一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斜杠青年现在在做什么?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异类马岩松

建筑师不用拘泥于造房子,可以向更多元的天性驶去

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在包赞巴克事务所工作,回国成立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离开知名事务所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和学生实话实说

从靳远到多重建筑,十年跨度中的五个断面

生于北方,求学南方,回东北做设计的这些年

建筑和景观专业是怎样在海外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从同济建筑学到北师大心理学,我终于····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失业潮后的海漂建筑青年,用镜头寻找生活的转折点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谈谈设计,聊聊旅行,回顾写作,建筑师的二十五岁?

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创业故事

没有名校背景,做公益设计,被压榨久了,但依然能逐梦建筑圈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转行做麻辣烫、美甲,她说:我的差评大部分来自设计师同行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建筑师说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建筑师说 | 石上纯也

建筑师说 | RSHP事务所华杰明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建筑师说 | 手冢贵晴 & 手冢由比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