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姚恒璐|五声性线性和声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足迹

姚恒璐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

(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交流。

五声性线性和声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足迹

原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本文根据最近30多年的音乐创作实践,择取一些钢琴作品的谱例,说明线性思维和声手法在发展和建立中国民族五声性和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组织作用。从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观察,功能和声只是16到19世纪三百年“共同写作时期”的阶段性产物,尽管它至今仍然发挥着和声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在五声性音乐风格的创作中早已被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打破。那种按照七声大小调式体系的 I--IV--V 功能关系套用在民族和声中的作法,忽视了民族旋律中旋法和调式偏音的关键作用,忽视了调式中“清、雅、燕音阶”从五声到九声的构成关系,只能解决初级和声的理解途径,而不能替代整体民族和声体系化建设的方向。


根据东方音乐“和声来自旋律”、而非西方音乐“旋律来自和声”的原则,中国民族和声的建设应当存在着两个阶段的发展步骤:


1、以“调式和声”入手,强调调式“偏音”及其“旋法”的特殊作用,强调清雅燕不同音阶的色彩作用,增进作曲家在本民族旋律与多声部领域“音乐风格”的感受能力;


2、渐次将线性思维和声扩展为具有十二音半音化的现代和声语汇,为五声性和声的时代感做积淀。这其中就要首先区分出半音化和声中的“偏音”与“外音”两种音响意义不同的色彩性效果,即使没有统一称谓的和弦也必然能够采用在作品中。本文从大致阐述民族调式的基本构成入手,谈到纵横一致的“纵合性” 和声的实际运用,进而谈到非三度叠置和弦在五声性与现代性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谱例来源于创作实践,按照音乐的写作风格,分为5个方面:

(一)线性思维下的功能和声;(二)线性思维下的五声性旋法和声;(三)复合调式调性的线性进行;(四)清雅燕七声调式的灵活运用;(五)采用八声、九声音阶的线性和声。

这些分类也体现出我国作曲家在改革开放后对于本民族多声部音乐的认知态度,在与国际音乐创作接轨的同时,保持“文化自尊”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精神。


即使在功能和声产生的同时就存在着线性思维方式,而在非欧洲的民族音乐领域、打破和声功能关系的20世纪以来的非功能和声的创作中,则更加显著地体现出这种关联。在音乐创作的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基本途径,去构建所谓的“非功能和声”;

1. 非欧洲民族音乐中的调式和声;2. 非调性组织中的十二音半音化的现代和声。



—— 姚恒璐 

【摘要】

当我们认识到东方音乐原本就不是在和声里产生旋律,而是以线条化的旋律形态独立存在,中国音乐原本就以缺乏多声部的系统理论而成为中西音乐发展史中双方比较中的缺憾,使其看似“弱项”的单级音乐构成,演变成为具备独特构成基础的多声部组织。 线性思维源于横向旋律,在为中国民族调式音调为基础的旋律配置和声时,要努力研究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式之间的“旋法”、调式构成方式的区别,研究五度相生关系中所构建的各类不同调式组合方式及其音调形成的差异。这其中有民族地域音乐旋法的差别、也有和声技法的特殊要求。论文中所采用的线性分析图表,类似我们分析西方大小调式的调式骨干音的情况。其中的上方声部上行或下行的结构骨干音,是建立在调式音阶音基础上,低音线条的结构框架建立在调性支柱音上(如同建立在功能和声的主属功能结构,但线性和声的低音进行是多样式的,并非一定是四五度功能结构),归根结底,由于音乐语言的不同构成,我们不能将西方大小调式的和声体系,不加区分地套用在民族音调的多声部配置上。成功的作法可以总结为“以线性思维的和声为主、以音级思维的功能和声为辅”。

【关键词】

理论认知;五声性和声;线性思维;偏音;外音;五声性旋法;非三度叠置   

姚 恒 璐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1990年获英国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音乐学院作曲专业音乐硕士学位(MMus),1994年获作曲专业哲学博士学位(PhD),为该院首位。自1990年以来创作音乐作品百余首(部),在国内一些重要的音乐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


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二十余年,先后教授本科、硕士学位的作曲专业课及硕士、博士学位的音乐分析课。其著作《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作曲的基础训练》《乐海探象:姚恒璐音乐学术论文选》等,已经被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等列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指定参考书目。创作的音乐作品涉及室内乐、钢琴、管弦乐、交响曲、民族器乐和艺术歌曲等领域。2000年获选国家教育部第二批艺术类学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音乐类唯一入选人);2009年起,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会副会长。

已出版的音乐作品

(1)《升华:姚恒璐音乐作品典藏》CD,2009年版;(2)《原始的音迹:姚恒璐钢琴音乐作品选》CD+曲谱,2010年版;(3)《姚恒璐抒情歌曲选》CD,2013年版;(4)《穿越五声:姚恒璐独奏、二重奏音乐作品选》,2014年版;(5)《钢琴组曲:十二生肖》2015版;(6)《十五首圣诗合唱曲》2015年版;(7)《无词韵:姚恒璐室内乐作品选》(手稿版,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回顾),2016年版;(8)《华夏民族的的‘小宇宙’》—中国童谣钢琴小品24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9)《童心集》,为青少年而作的钢琴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10)作品总谱出版第一交响曲《升华》、为大型管弦乐而作《虹》,弹拨乐器合奏《一枝花》、阮族合奏《落盘珠》、胡琴合奏《跋涉》,山东友谊出版社,2019年12月。

更多精彩

关注我们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