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的一切,都起于童年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07-12



人生的一切 都起于童年

文:付永   编:李强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罗素

某位老兄有个十二三的儿子,就读于京城某名校初一实验班。这位老兄特为儿子骄傲,说,“初一基本就学完了高中大部分的课程”。

问:“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孩子不累吗?”答:“不累啊,别人家孩子都这么学,而且学得更狠,不仅明着学,还偷偷学很多东西。”
问:“那孩子有时间玩吗?孩子想玩吗?”答:“估计一开始想,现在都不想玩了,就想着学习。”
问:“孩子天天活在这样高竞争、高压力的环境中,哪还有快乐的童年呢?您到底希望孩子得到什么呢?”答:“我觉得我孩子能进政治局(我愕然,当时不知该不该笑)。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玩,有的是机会出去看世界。我给儿子说好了,等你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大局定了,休学半年,爸陪你周游世界。”
问:“那时候,孩子的童年感觉还有吗?他还能再现童年吗?”……


▌正是童年的经历
成就了今天的我 

虽然年过不惑,但我还是无法摆脱童年经历对我的影响。以前感觉不是很明显,现在越来越强烈感觉到:如果经历过那么“非凡”的童年,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至少不会有我现在的事业。

童年那些不羁的梦想、真实的欢笑,依然如同昨日的画卷一般令我记忆犹新。

不到10岁,我就从小学五年级毕业了。那时候我们的书本好像只有语文和算术,到了高年级才有自然(没有科学)。

所以我们空闲的时间特别多,这时候不是爬树、打滚、下河摸鱼、上山捉鸟,就是和一帮小伙伴们“打疯狗(疯玩)”……蓝天、白云、密树丛林、清清的河水、湿润的空气……我的童年有太多精彩的创意和美好的回忆,这些,几乎塑造了我整个人生的审美和人格。

当然,我的童年也有上学、做作业,也有“好”与“坏”的老师,还有令我生厌的或是喜欢得不得了的学校。

我仍然记得当年语文老师泪流满面教我们唱《二小放牛》的情形,还清晰记得老校长带领我们全校师生(其实也就几十人)升旗时唱国歌的样子——脸部青筋绷起,热泪盈眶。

我更记得四年级班主任,我认识的第一位从城市下到农村教书的老师,也是那时常带我们下河摸鱼捉虾的老师。


当然,我也会清晰地记住每一个糟糕的老师。一位是公开诬陷我、并私下霸凌我的满姓老师。尤其令我“耿耿于怀”是一位任姓老师,曾经拿着我的数学作业当众羞辱我——我始终认为,正是那段被羞辱的经历,直接导致了我对数学持续至今的厌恶和恐惧。

童年,更重要的是我的父亲、母亲给我的心里种下的种子——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为我奠定了真挚、可靠的世界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早春时节,父亲从地铺的被窝里开始了我的启蒙;冬天里不仅有被窝里温暖的故事,还有雪地里奔跑的野兔;夏日里有古文书法的品习,也有密林里扑杀野鸡的收获……我始终认为,这是父亲对我最原始、最朴素的美学启蒙。

“言必行,行必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父母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都是在我稚嫩的心里播下的种子,直到现在都仍在成长,都还影响和庇护着我和我的孩子。

今天的孩子可能无法想象,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玩”是最主要的功课。我们的寒暑假是真的寒暑假,学校留下的作业,我几乎都是不到一天就全部完成的。


▌童年不可逆
没有童年的奠基,生命不会丰盈

“童年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期,而是一段真正的、独特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童年是珍贵的、脆弱的,是不可替代的、不可省略的,童年的缺失,是无法依靠成年“弥补”的——错过的快乐,只能是错过。

“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也要尊重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周国平老师的这段话我特别认同。

近10年的专业教育探索,我深刻感受到,那些有意无意剥夺孩子童年的父母,他们的童年其实都或多或少被剥夺、存在缺陷,尤其是没有安全感的缺陷。

“童年是人一生的原动力。”我的童年很贫穷,但我相信贫穷和富有并不是本质问题。贫困的童年,可以给人带来的通常是发自内心的责任与良知,也容易让人缺乏平常心与安全感;富裕的童年,可以给人带来自信与自由度,但也常常令人缺乏坚韧的意志和超越自我的勇气。就我而言,正是因为童年的贫穷,让我有了持续的动力走出农村。


开头的那位老兄,我无意批评他,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和作为,但我绝不会认同。孩子是孩子,你是你,谁也不属于谁。

我认为,这位老兄绑架了孩子,用牺牲孩子的童年换取所谓的梦想和追求。“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无论基于什么“高尚”的理由,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而且,夺走了就不再回来。

如果孩子的童年没有自由自在,没有欢声笑语,没有放肆打闹,没有在大自然里疯狂奔跑,那么,他一定没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没有冒险和开朗的性格,他一定不会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童年是思维开发的发育时期,也是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童年时期不要把“定规矩”当作教育这种对“教育”的浅薄理解,客观上严重剥夺了儿童的自由意志。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习“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

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

“天才不过是能自如地恢复自己的童年而已。”童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超出你的想象。在教育孩子的事上,父母需要学习的一定比孩子更多。成人只有设法恢复自己的童心、转为孩子的视角,才能保持创造力。科学家在看电影时用脑电图记录成年人的大脑活动,发现他们大脑中发生了瞬间即逝的“还童”状态。

这些年,我之所以和孩子能打成一片,我想一定是我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想怎么玩,怎么学。在这个点上,我也在不停地向孩子学习。“不要和孩子换位思考,要成为他。”这些年,我们一直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

不管你承不承认,当前中国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孩子的童年是缺失的,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是我们大家的责任。毕竟,14亿中国人中,能进政治局的人就是少数的那几十人。

童年,需要呵护,更需要捍卫。

▌孩子的童年权益需要捍卫

一个偶然机会,我看到英国机构“国民信托”为儿童列出了一个12岁前必须完成的50项户外活动单。

像冒险类的有爬树、野外露营、筑巢、从大山坡上滚下来、雨中跑步、打水漂、用渔网捕鱼、摘野果等,像发现类的有长途骑行,在荒野中用棍子探索一条小径、筑水坝、打雪仗、踏浪……

游侠寻踪类的有探索空树洞、寻找化石和骨骼、登山、山洞探险、抓昆虫、跟踪野生动物、抓螃蟹、野外夜行等,像探索类的有自种、自收、自吃,在在大海里游泳、做木筏、野外定向、观鸟、攀岩、寻宝……

为让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欧美等国家都使出浑身解数。美国小学生的“暑假作业”是完成一个长达100项的暑假必做活动,它们是去野营、去远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

为什么这些国家如此重视儿童期的经历和体验呢?

对比下,我们孩子的童年怎样的?是不是大都是灰暗的,甚至是痛苦的。现在的孩子有多可怜?别的不说,你去看看寒暑假的辅导班、看看父母的脸就知道了。

八年前,在电话中骂了一个给四岁娃报两三个英语辅导班的妈。谁知道,到了今天,给幼儿园的孩子报了七八个辅导班的大有人在。我无语,更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起。

有人说,看一个成人的现在就能知道他曾经的童年。一个人一岁之前若被接纳、包容和连结,长大后就会有一个很强的心想事成的能力。二岁之前若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和认同,长大后就会缺少安全感,就会有更多的索取。

看似童年漫无目的的游戏和玩,但它决定着孩子的一生。不仅是在玩中可以习得生存技能,还可以逐步完善孩子的健康人格,并从自己感兴趣的点上深入探究、挖掘,进而学会学习。

多年前,薛涌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需要一场“童年革命”》,文章中说“中国几乎完全错过了“童年革命”,从来没有通过改造童年来创造“新民””。近代西方的“童年革命”摧毁了成人优越论,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

薛涌先生说,中国之所以没有真正像西方一样做到“以孩子为中心”,是因为在于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童年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发生。我们没有能有效捍卫孩子的童年。

还好,一些有先见、有良知的父母和教育机构已经悄然开始行动了,纵使顶着无穷压力。

就像跟着DE八年上3000米戈壁徒步100公里的中国农大附小,不仅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极致的小学毕业礼,他们还通过各种手段自筹资金在全校开展的“守望童年”的系列课程。

这样一个体制内小学,在北京,在中国都是第一个。第一次从柴达木戈壁荒原归来,我给赵建军校长发信息说,“我们是用身体在坚守,坚守自己的梦想;我们是用灵魂在捍卫,捍卫孩子们唯一的童年”。

周国平先生说,“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要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要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

应该有不少父母说,现在的社会,我们哪敢放手啊。一放手,孩子全玩游戏了。的确游戏让人揪心,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和现实是统一的,游戏即生活,游戏即童年。

拒绝了孩子的游戏邀请,就是拒绝孩子的童年,扼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游戏即童年,玩是学与问的根本,用游戏支撑起的童年才能真正地体验学习的魅力和快乐。 

说童年对人生多大的影响都不为过。作为父母,不仅要盛装出席孩子的唯一童年,更要捍卫孩子的童年权益。这是为人父母,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义务,任何的理由缺席,任何理由剥夺孩子童年的理由都是借口。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意推荐:“清华爸爸”赵洪云18年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记录作品《爸爸与小孩》(3册)。

这不止是一位平凡但优秀的中国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的真实记录,也是值得推荐给想建立一段良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家庭的一份参考答案。更有作者独家签名,为阅读本书增添一份温情。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原创。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父母
陈浩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对生命的态度
教育的失败,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缺钱,是缺爱
王小波:有一种教育,比说教和批评更有力量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感性“美”:教孩子学会体验幸福
五块钱的故事:教会孩子无价的智慧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好父亲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父爱的三重境界
雾满拦江:做父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修炼
有多少亲子关系,败在了“争第一”上
教育的不幸:以灌输为中心,以剥夺思考能力为代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