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的不幸:以灌输为中心,以剥夺思考能力为代价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4-11


教育的不幸:以灌输为中心
以剥夺思考能力为代价

文:李镇西   编:kuang
 
“原生家庭”是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它本是一个中性的学术概念,但很多人提起这个词,都咬牙切齿。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治愈,可是不幸的人要倾其一生治愈原生家庭留下的创伤。
 
很大程度上来说,父母的好坏,决定了原生家庭的质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出生就能遇到一对好父母,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但往往力不从心。
 
那么,怎样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呢?或者说,好父母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你叫孩子别睡懒觉,你睡懒觉吗?你让孩子健身,你健身吗?你让孩子别说脏话,你说脏话吗?你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你对人有礼貌吗?你让孩子别沉迷游戏,你沉迷麻将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你肯定不是一个好家长。
 
孩子的品格和习惯都源于父母。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做给孩子看。
 
▌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孩子的精神世界应该得到尊重。你是画家,则不必强迫儿子也成为徐悲鸿;你是歌唱家,也不必非要女儿成为李谷一不可。
 
企图迫使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的家长是愚昧的;因为自己“小时候家里穷,什么艺体特长都没学会”便强迫孩子圆自己的“梦”,这样的父母更是愚蠢的。
 
▌真诚给孩子认错道歉
 
没有人不犯错误,做父母的也不例外。关键是,犯了错误后怎么办?知道自己错了之后你的态度,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孩子正看着你呢!
 
如果你百般掩饰,找借口为自己辩解,你就在教育孩子文过饰非;如果你恼羞成怒,斥责指出你错误的孩子,你就是在教育孩子强词夺理。
 
唯一正确的态度是:“孩子,爸爸(妈妈)的确错了,请原谅!”
 

▌不把大人的仇恨播进孩子的心灵
 
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情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两个人之间的爱,其实这种爱同时也是一种无声而有效的家庭情感教育。
 
当然,夫妻之间难免也会闹别扭甚至发生冲突,问题是双方都不要去争抢孩子的感情世界,逼着孩子“选边站队”,更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仇恨。
 
我看见有些夫妻离婚了,可依然以朋友身份保持着友谊,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爱的教育。

▌关心孩子的身体胜过其学习成绩
 
孩子的睡眠时间比学习时间重要,孩子多吃一个鸡蛋比多做一道习题重要。
 
孩子成绩优,身体棒,当然最好不过,但有时候不可得兼,非要你二选一,你选什么?难道你放弃孩子的健康,而选择分数?孩子不顾一切考了个第一名,可身体搞差了,这个“第一名”拿来何用?
 
我常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而幸福的载体只能是健康的身体。
 
▌允许孩子不出类拔萃
 
同事的孩子上了清华,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上北大。因为攀比,便有了忧虑、纠结、焦灼,而这一切便转化为对孩子的苛求;更要命的是,这种情绪会不知不觉传染给孩子,于是孩子也忧虑、纠结、焦灼起来,便失去了天真无邪的快乐。
 
任何时代,杰出人物总是寥若晨星,为什么不允许孩子做一个普通而幸福的人呢?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如果孩子考差了,你会对孩子说“祝贺你,因为你检测出了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吗?如果孩子考好了,你会说“孩子,爸爸妈妈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吗?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完美,近乎于圣人,孩子因此很累。问题是,任何孩子都不可能完美,不完美才是常态。
 
如果你非要让孩子完美,请你用对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能够完美吗?
 
▌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对孩子许多心灵侵犯,往往都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比如未经允许看孩子的日记,翻孩子的书包,偷听孩子的电话,查看孩子的微信聊天……
 
其实孩子未必真有什么不得了的“秘密”,只不过是渐渐长大的他们想独享一份心灵自由罢了。如果父母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孩子也许会把你当作朋友而主动向你敞开心扉。
 


▌有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有书房吗?你有手不释卷的习惯吗?你经常和孩子谈论谋一本书吗?你在孩子面前是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孩子想不热爱阅读都难。
 
孩子的书卷气,只能由家庭的书香气熏陶。而家庭是否充满书香气,取决于父母是热爱阅读。这里的热爱,不是一时,而是一世;不是偶尔,而是终生。
 
▌和孩子有至少一项共同爱好
 
教育就是陪伴,就是倾听,就是不知不觉走进心灵。多一项和孩子的共同爱好,就多了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
 
相反,如果你从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从不和孩子一起上网,从不和孩子一起踢球,从不和孩子同追一部电视剧,从不和孩子一起做一件彼此都感到有趣的事……对不起,你就失去了和孩子沟通的有效渠道。当然,也失去了为人父为人母的乐趣。
 
▌和孩子一道成长
 
我们的心智比孩子成熟,但我们的心灵不如孩子纯洁;孩子们比成人更富想象力和“初生牛犊”的勇气,但他们往往幼稚而脆弱。双方都需要成长,彼此都可以为师。
 
最好的父母并非没有缺点,但他们一直都在学习,包括向孩子学习。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心灵的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最后达到亲子的共同成长。
 
好父母的标准肯定不只上述15条,但至少包括了这些。这些标准的任务不是给孩子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当然,很多父母也想培养自己孩子的人品,也想和孩子共同成长。但是要么没时间、没精力,要么认为缺乏客观的物质条件。
 
其实,没时间和没钱只是借口,做不了好父母很多时候是因为很多父母仍然不会做父母。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意推荐:“清华爸爸”赵洪云18年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记录作品《爸爸与小孩》(3册)。
 

◎父母的育儿指南: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真实的例子,解决父母们与孩子日常生活的困境。
 
◎简单易操作的养娃攻略:父母与孩子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与孩子相处。《爸爸与小孩》这套书,无疑给父母提供了一种既能解决日常生活困境,更能从小培养小孩好奇心,独立思考的方法。
 
◎经典再版,独家限量:这套书曾是当当网亲子教育类图书首名,本次再版新增第三册,先知书店独家,更有作者限量签名版,为本书增添一份温情。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码一键收藏。


(注:本文汇编自李镇西1在公众号“镇西茶馆”2019年9月21日刊载的文章,原标题《好父母的15条标准,您有几条?——今天我在“全国家庭教育关系研讨会”上的演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父母
陈浩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对生命的态度
教育的失败,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缺钱,是缺爱
王小波:有一种教育,比说教和批评更有力量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感性“美”:教孩子学会体验幸福
五块钱的故事:教会孩子无价的智慧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好父亲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父爱的三重境界
雾满拦江:做父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修炼
有多少亲子关系,败在了“争第一”上
鲁迅:父亲的责任

如果此文给您启发,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