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丨赢在起跑线?这位校长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终点思维!

校长派 2021-09-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护航计划 Author 王红军

全文长 2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精彩导读

这些“起跑线”抢跑成功的学生有没有发现自我、树立志向的意愿,有没有奋力迈进人生、享受全程的能力?


文| 王红军(北京三十五中国际部校长)

“赢在起跑线”不知道是不是各位家长心中或隐或现的一个结,从十月怀胎到蹒跚学步,从幼儿园到兴趣班,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18岁以前,忙碌的孩子和忙碌的我们,尽管嘴上各种不承认,心理却不自觉默认了“起跑线”的存在并为跑赢这条线而竭尽全力。

与此同时,中学里,尤其是高中里越来越多高分的心理问题生让人倍觉惋惜。那些中考成绩优异,到了高中成绩直线下滑的学生;那些为苦苦支撑成绩而身心俱疲、力不从心而萌生放弃学业甚至放弃生命的学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些“起跑线”抢跑成功的学生有没有发现自我、树立志向的意愿,有没有奋力迈进人生、享受全程的能力?

▲王红军(北京三十五中国际部校长)


起跑线思维,违背规律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起跑线思维”都不可取,我们需要“终点思维”!

“起跑线思维”绝不是无伤大雅的教育思路,它背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和认知的基本规律。在它的引导下,家长们通常会强迫自己的孩子走上“超前学习”的道路。

教八个月大的孩子学走路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无论怎么教,孩子都不会走。家长着急了四个月,孩子终于会走了。但那是一岁儿童骨骼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非家长们百余天的焦急努力所致。会走的一刹那,似乎一切都值得,如释重负,但我们看不到的是这四个月每天直立行走对孩子脊柱造成的也许将伴随其一生的伤害。

现在的家长们无论多么焦虑,都不会剥夺八个月大的孩子爬行的权力,非要逼迫其走路了,因为明白这超出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承受力,违背成长规律。可是我们却“无可奈何”、“逼不得已”地强迫五岁的孩子学七岁的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五年级的课本内容。以牺牲可持续成长能力的代价换取超前阶段的学习成果,真的值得吗?我们不是不会权衡,只是可能不大了解认知的规律,因而不那么相信“超前学习”的危害。


“超前学习”的危害,不可忽视


“超前学习”危害一:打击学生自信心,“学不会”情绪跟随孩子一生。自信心强的孩子往往学业成就高,学习状态好。因为学习不仅是认知行为,也是情感体验。负面情绪会带来负面的学习体验,进而带来负面的学习效果,积极情绪会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进而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超前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情绪波动会干扰高级认知加工。孩子不但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自信心还被不断强化的“学不会”情绪损害,很多孩子进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自信心严重缺失,孩子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缺乏挑战自身瓶颈的勇气。

“超前学习”危害二:持续性压力会导致大脑海马和前额叶皮层的损失,会影响记忆和信息加工,并且严重的有可能影响大脑主管情绪、情感的边缘系统发育不充分。人脑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器官,它拥有发生无数变化的可能,并且其改变的过程会持续终身。研究人员发现,青春期之前是大脑边缘系统发育的关键期,与人的情绪、情感、运动等相关的神经系统主要在这个期间发育。而青春期会带来巨大的脑变化,青春期少年在各项任务的完成中,其各个脑区之间出现了更多的关联互动,而脑内的灰质容积却显著减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执行功能系统的连接平衡也在发生改变,同时,大脑皮层在青春期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很多小时候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出现在青春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十几岁的孩子很少展笑颜,不是孤独时暴躁,就是面对他人时焦虑,长期的负面情绪累积成顽固的抑郁。

 “超前学习”危害三:形成家庭“学习焦虑”怪圈。孩子的“学不会”情绪会引起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增加孩子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带来负面体验,又影响学习效果。负面情绪无限循环,家庭学习氛围紧张。孩子在家中谈“学”色变,因为每谈一次就是面临一次被负面评估的可能,就受到又一波“学不会”情绪的干扰。

当然,是不是“超前”因人而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非常巨大,如何判断我的孩子是不是“超前学习”了呢?也许最朴实的办法最有效,那就是多观察。“学习”是人的天性,是探索外在世界与自我内心的天然渠道。观察孩子是快乐、专注地主动学习,还是愁眉苦脸地被动学习,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学习是件苦差事”,但这个“苦”更应该指的是精力的花费而非意愿上的勉强。再苦也得能苦中作乐,只“苦”无“乐”的事自难长久。


“终点思维”,重在“成人”


“起跑线思维不可取”,那么“终点思维”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成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唤醒生命的自觉,当我们把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决策能力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也许就是用“终点思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

把好成绩看作能力提高后的水到渠成,不满意的成绩看作检验能力以及掌握知识情况的客观数据。家长要做的不是看分、问分、问老师为什么不得分,而是多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过问孩子的学习状态、关心孩子的真实感受,更多地表达对孩子的尊重、体谅、支持和引导。尊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客观规律,推动孩子的大脑各区域均衡发展,塑造身心健康的阳光人格。孩子在青春时有热血,有朝气,愿意成长,愿意担当,愿意奔跑,愿意翱翔,愿意全身心投入迈向他人生的旅程。

形成“终点思维”,三方面的应有作为常常被父母所忽视:体育运动、艺术熏陶、社会历练。从脑科学上来讲,体育运动和锻炼不仅仅能产生让我们心情愉悦的化学物质,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个体认知发展的许多方面,它能够促进特定化学成分的产生从而巩固记忆,也能促进海马中新神经元的发展。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除了能丰富孩子们的体验与经历,更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给学习本身带来益处。研究证明,哪怕只接受相对少量的音乐训练,大脑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从另一方面看,体育领域中的团队合作,艺术中的自我表达,志愿服务的无私奉献等都有助于学生主动唤醒自我、发现自我。爱运动的孩子爱玩、爱艺术的孩子爱美、爱参加志愿服务的孩子爱与人沟通,一个心存真善美趣的孩子必然拥有阳光健全的人格。而体育、艺术、志愿服务活动等这些是不是被教育参与者们忽视再忽视,压缩再压缩了呢?

“超前教育”是一种工业化思维,提前储备并不一定能应对快速发展的未来世界。我们塑造的是生命,让孩子拥有博大的胸怀,拥有稳定的价值体系,拥有成长型思维,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是教育参与者应追寻的目标。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现在的教育资源、发展方向如此多元,只要尊重科学,保护大脑的充分发育,并且让孩子保有对学习的热情,走出只关心自己分数的“小我”的封闭,形成健全的人格,未来都会有无限的可能!

“拎”着走的孩子只能“拎”一阵子,“拎”不了一辈子!

赢在起跑线?不,我们更需要奔向终点!

往期精彩

顾明远张志勇王殿军李希贵刘长铭

褚宏启肖远骑窦桂梅周国平

新高考新课标学校3.0时代

未来教育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课堂改革课程顶层设计评课师生关系

减负消除大班额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教育高中百强榜打击“校闹


来源丨护航计划

编辑丨校长派

出品丨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