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AR Protocols︱秀丽线虫胚胎后发育过程的荧光活体成像方案

李婷婷 逻辑神经科学 2023-03-10

撰文︱李婷婷

责编︱王思珍

 

秀丽线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以细菌为食的非寄生性线虫。20世纪60年代Sydney Brenner在线虫中进行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套以秀丽线虫为模型来研究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系统,开创了秀丽线虫模式生物研究的新时代。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利用秀丽线虫进行的各方面研究,如神经系统发育、细胞自噬与凋亡、人类基因功能与疾病、衰老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卓越。

 

胚胎后发育是多细胞生命体必经的过程。线虫发育过程中动态事件的实时成像,可以为生命体发育进程提供详细信息。例如,解析某一细胞的缺失是信号通路调控的细胞分裂还是细胞凋亡导致的,分析神经元突起的减少是神经元发育中突起生长、修剪或锚定的哪些缺陷导致,通过活体实时成像观察发育过程进行区分,从而为进一步遗传分析指明方向。

 

2022年4月19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邹燕课题组在Cell旗下的STAR Protocol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ive imaging of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C. elegans的研究方案论文介绍了线虫胚胎后发育时期的神经元迁移和树突生长的荧光实时显微成像方法。邹燕研究团队利用这项技术在线虫中的研究,发现了调控神经元迁移和树突生长的重要因子P5A ATPase,该研究工作已发表于期刊Cell Reports[1,2]



该方案首先对线虫进行同步化处理以获得特定发育时期的幼虫,而后将幼虫麻醉后固定在琼脂片上,盖玻片与载玻片中的空隙用石蜡和凡士林的混合物进行封闭(图1)。含有线虫的琼脂载玻片放置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长时程拍摄,获取的图像数据用软件ImageJ处理和分析。


图1 琼脂片的制作和线虫的固定

(图源:Li T, et al., STAR Protoc, 2022)

 

该研究结果展示了Q细胞发育中进行的不对称细胞分裂、细胞迁移和凋亡。Q细胞分裂得到子代细胞Q.a和Q.p,而后分别经历一次和二次细胞分裂,最终得到3个神经元(Q.ap、Q.paa和Q.pap)和两个凋亡细胞(Q.aa和Q.pp)。QL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向后迁移最终产生神经元:PQR、SDQL和PVM,而QR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向前迁移最终产生神经元:AQR、SDQR和AVM(图2)


图2 Q细胞谱系示意图及其子代细胞的迁移过程

(图源:Li T, et al., STAR Protoc, 2022)

 

该方案还研究了神经元树突的生长发育过程。PVD神经元出生在L2幼虫阶段,胞体位于身体后侧,并沿着身体前后轴生长出1°树突,垂直于1°树突生长出2°,沿着2°水平方向生长出3°树突且相邻的树突留有间隙,最后在3°树突的垂直方向生长出4°树突,到L4后期PVD神经元树突发育完成(图3)


图3 线虫PVD神经元的树突发育

(图源:Li T, et al., STAR Protoc, 2022)


图4 线虫胚胎后神经元发育的荧光活体成像方案模式图

(图源:Li T, et al., STAR Protoc,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该实验方案描述了从准备线虫到荧光实时成像的完整过程(图4),并提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以便于研究人员参考和迅速掌握该方法。研究人员利用该方法研究秀丽线虫发育中细胞的分裂、迁移和凋亡,以及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导向、定位和损伤后再生等过程,为秀丽线虫胚胎后发育中的细胞动态事件提供详细信息。此外,作者也指出该方案的局限性:1. 该方案不适用于胚胎发育后期的实时成像,因为线虫在蛋壳的保护下无法用麻醉剂进行固定,且在胚胎发育的后期线虫在蛋壳中的扭动影响成像。2. 线虫在实时成像时间超过4小时后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如有研究人员报道线虫成像超过4小时后的细胞分裂和迁移速度减慢[3]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xpro.2022.101336


李婷婷(前排右一)、邹燕(前排左三)。

(照片提供自上海科技大学邹燕实验室)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李婷婷是论文的第一作者,邹燕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2170974)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No. 22ZR1442400)的资助,同时也感谢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分子影像平台的大力支持。

 

人才招聘

【1】“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 在线办公)

往期文章精选

【1】Mol Psychiatry︱胡少华/宋学勤/聂超团队在双相障碍的脑肠轴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2】Neurosci Biobehav Rev 综述︱二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潜在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3】Neurosci Biobehav Rev︱毕鸿燕课题组揭示不同书写系统阅读障碍儿童神经机制的异同

【4】Neuron︱陈涛/李云庆/卓敏课题组合作揭示疼痛共情的突触和分子机制

【5】Transl Psychiatry︱李燕/张婕团队首次将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治疗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6】Aging Cell 综述︱张宏/陈颖志/田梅合作评述肠道菌群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参与认知老化的作用机制

【7】Front Cell Neurosci 综述︱小胶质细胞:缺血性脑卒中细胞间通讯的枢纽

【8】Trends Neurosci 综述︱生物钟与血糖昼夜代谢节律研究进展

【9】Front Aging Neurosci︱孙涛课题组提出11C-PiB-PET成像新协议用于早期诊断阿尔兹海默症

【10】Front Aging Neurosci 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中的双刃剑作用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

【1】膜片钳与光遗传及钙成像技术研讨会 5月21-22日 腾讯会议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Li, T., et al., P5A ATPase controls ER translocation of Wnt in neuronal migration. Cell Reports, 2021. 37(4): p. 109901.

2.Feng, Z., et al., CATP-8/P5A ATPase Regulates ER Processing of the DMA-1 Receptor for Dendritic Branching. Cell Reports, 2020. 32(10): p. 108101.

3.Chai, Y., et al., Live imaging of cellular dynamics during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Nat Protoc, 2012. 7(12): p. 2090-102.




制版︱王思珍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