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 Commun︱邢大军课题组揭示微眼跳方向特异性调制视觉信息编码新机制

武宇洁 逻辑神经科学 2023-03-10

撰文︱武宇洁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
编辑︱夏   叶

日常生活中,人和其它灵长类动物通过快速转移视线来高效地探索周遭环境。即使当目光长久聚焦在一个点上时,我们的眼睛依然会以每秒2~4次的频率产生突然的微小运动。这种不自主的小幅运动即为微眼跳(microsaccade)。微眼跳虽小到难以被主观察觉,却能在感知上引起强烈的视觉效果,比如引发运动错觉(图1a)、刷新视觉信息以及抵抗视觉影像的消退(图1b)

图1 a. 运动错觉。盯住圆环的中央黑点,依然会感受到圆环的运动,这是因为每发生一次微眼跳就会引发运动错觉[1]。b. 视觉消退错觉。盯住中央红点5-10秒,会发现外周蓝色光晕逐渐消失,移动眼睛之后又重新出现。事实上每产生一次微眼跳,消退的影像也会短暂地复现[2, 3]。
(图源:Martinez-Conde et al., Nat Rev Neurosci, 2013; Neuron, 2006)

正如《达芬奇密码》中所言:“The mind sees what it chooses to see.”眼睛只看向大脑选择的事物[4,5]。那么微眼跳是否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默默地对视觉信息进行着选择呢?近年,来自人的行为学研究对于微眼跳方向是否调制视知觉存在矛盾性的发现有研究者认为各个方向微眼跳所产生的效果没有差别[3],也有研究者发现微眼跳方向和视知觉表现存在联[6, 7]现象级争议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的神经机制仍迫切等待研究和回答

2022年10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邢大军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出了题为V1-bypassing suppression leads to direction-specific microsaccade modulation in visual coding and perception的论文。该研究通过记录猕猴初级视皮层(V1)和V2的跨层活动结合行为学实验,首次发现猕猴在注视过程中,微眼跳的产生对V2的神经活动及视知觉敏感性的动态调制具有方向特异性。(拓展阅读:邢大军团队最新进展,详见“逻辑神经科学”报道:Cell Rep | 邢大军课题组发文揭示猕猴初级视皮层和卷积神经网络整合视空间信息的差异Nat Commun︱邢大军课题组揭示亮度信息处理的脑机制:视觉系统对物体表面亮度编码的策略


微眼跳的方向如何影响视觉皮层信息加工及其与行为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首要问题。对此,作者记录了V1、V2在猕猴微眼跳产生前后的神经活动(图2a-b)首次揭示出微眼跳与神经元感受野的相对方向对V2群体反应的特异性影响(图2c中蓝线):朝向V2神经元感受野的微眼跳引发的放电反应强于远离方向的微眼跳所引起的反应,并且在连续的相对方向变化过程中呈现出梯度变化。

图2 a. 线性电极记录V1以及其下方覆盖的V2脑区示意图。b. 从眼动轨迹中提取出微眼跳。c. 不同微眼跳方向对应的V1、V2群体放电活动。d. 不同微眼跳方向对应的V2抑制性强度。
(图源: Wu et al., Nat Commun, 2022)

与V1中微眼跳引起的各向同质的反应模式相比(图2c中黑线)V2受到的方向特异性调制主要表现为远离感受野微眼跳带来的抑制作用(图2d)。此外,这一抑制作用的强度和微眼跳的幅度存在显著相关,暗示着V2的方向特异性抑制很可能源于脑内动眼系统的运动信号。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方向特异性调制的环路来源,作者提出了两种来源假设:一是来自前额叶部署眼动相关脑区的反馈性投射;二是来自控制微眼跳的上丘核团的皮下通路投射。前者的投射连接坐落在V2表层而后者位于V2中间层。利用这一解剖学分层差异,作者通过描绘V1、V2不同层在微眼跳发生前后的时空动态反应(图3a),结果发现V2中间层最早出现方向性调制(图3b),且其调制强度也最高,支持了微眼跳方向特异性抑制的皮下起源(图3c)

图3 a. V1、V2的表层、中层和深层对两类方向微眼跳的反应。b. 方向性调制强度跨层变化及其出现时间的跨层分布。c. 环路机制示意图。
(图源: Wu et al., Nat Commun, 2022)

上述发现意味着,一个向左看的“小动作”会使得左脑的V2脑区活动被抑制(左脑视皮层接收右视野信息),令其变得不太“兴奋”了。那么,左右脑区不平衡的兴奋状态是否让左右视野的视觉敏感性也出现差异呢?于是,作者设计了一个目标检测任务,训练两只猕猴对一个快速闪现且非常微弱的小亮斑进行检测并报告出亮斑的位置(左视野or右视野),同时记录下猕猴的微眼动和行为选择。有趣的是,如果在目标亮斑出现之前的0.3-0.7秒内,猕猴产生了一个朝向目标方向的微眼跳,相比于远离目标方向的微眼跳,猕猴对目标的检测正确率更高。这说明视觉敏感性的动态变化确实依赖于微眼跳的方向

图4 a. 动态决策模型示意图。b. 左侧为模型第二阶段对朝向感受野和远离感受野方向的微眼跳的反应;右侧为阶段三朝向和远离微眼跳发生后对目标亮斑的反应。c. 仿真目标检测任务中的行为动态。
(图源: Wu et al., Nat Commun, 2022)

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依据电生理发现建立了动态决策模型(图4),为微眼跳方向性调制视觉敏感性提供模型解释。在引入了微眼跳的方向性抑制信号(图中紫色成分M)后,模型不仅复现出了V2的反应模式(图4b),还仿真出了猕猴产生微眼跳之后的行为动态变化及方向差异(图4c),并解释了两只猕猴的个体差异。动态决策的三阶段模型将当前研究的电生理发现和行为结果联系到了一起,进一步说明了微眼跳的方向特异性抑制的作用

图5 工作总结图:微眼跳方向性抑制V2群体反应及对侧视野视觉感知
(图源:邢大军课题组)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发现了猕猴微眼跳对V2的方向特异性调制,并揭示出该机制引起的视觉感知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图5)。微眼跳带来的方向性调制可能源于皮下通路所传递的眼动相关的运动信号,这一运动信号以抑制的形式,首先作用在V2的中间层中感受野位于微眼跳相反方向的神经元群体,进而借助前馈连接继续影响到下游视觉系统(图5)。一次向左的微眼跳发生后,V2的兴奋性在左右视野空间上出现差异,使得左右脑视觉系统对新输入进来的弱信号具有不同的传递效力,右视野的弱信号更容易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衰减,更难到达意识层面,最终导致了左右两侧视觉敏感性的变化(图5)


这项工作挑战了人们对微眼跳的固有认识,发现在不需要空间注意的主动参与时,大脑对视空间的信息选择就已经存在了。该文作者强调了微眼跳虽然在尺度上仅局限于中央视野1度范围,但对外周视野的感知和决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对广大基于注视的认知实验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当前工作也引发出新的科学思考,比如注意和眼动的关系,控制微眼跳产生脑区的运动空间与视觉皮层的视空间的映射方式,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057-3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武宇洁,通讯作者为邢大军教授。课题组博士后王天及其他成员对此项工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0333210083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690435)、北京师范大学博一交叉学科基金(BNUXKJC19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111项目基金(BP0719032)以及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的资助。

第一作者武宇洁(左前2),通讯作者邢大军教授(右前1)。
(照片提供自:邢大军教授实验室)

邢大军实验室招聘信息(上下滑动阅读) 
博士后

研究方向:认知神经/计算神经/深度学习/视觉科学/神经建模/视觉认知

入站要求

1. 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2. 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在重点实验室工作,不招收在职人员。

3. 近五年有较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申请人可根据要求申请相应类别博士后:

A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类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Q1区论文1篇,或SCI-Q2区论文2篇,或SCI论文3篇。

B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自然科学类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

励耘博士后:(1)在国外(境外)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或学科排名前100的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双一流建设学校的A+学科获得博士学位的全日制博士毕业生及相当水平的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毕业生;(2)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科研成果丰富,满足A类博士后进站条件。


在站待遇(详情面谈):

参照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标准。

励耘博士后:工资不低于30万元/年,依照国家及学校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租房补贴5万元/年,入选励耘博士后可根据房源情况以市场价租住博士后公寓;正常在站期间可为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办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幼儿园(沙河)或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小学部(沙河)入学(园)。

A类博士后:工资不低于25万元/年,依照国家及学校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

B类博士后:工资不低于12万元/年,依照国家及学校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


应聘办法:

有意向者请将中英文个人简历、过往研究内容、未来研究计划及研究兴趣、发表文章、及其他能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有关资料打包发送至合作导师邮箱,dajun_xing@bnu.edu.cn,邮件请注明“博士后申请+申请人姓名”。我们收到简历后如有意向会与申请人联系面试事宜,对于应聘材料给予保密。


科研助理

主要工作内容:

(1)训练实验动物(猕猴)、对行为及电生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资料收集和文献整理;

(3)对电生理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建模;

(4) 参与课题组科研活动的其他支持性工作。

应聘要求:

(1)生物类,心理学、理工类专业均可,本科及以上学历,30岁以下;

(2)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3)对科研工作兴趣浓厚者优先,积极上进者优先,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4)身体健康,具有较好的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


工资待遇:本岗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合同制聘用人员,按规定办理五险一金,具体待遇根据个人经历和能力面议。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包括教育背景、论文发表情况及其他成果和科研经历)发至dajun_xing@bnu.edu.cn(邮件请注明“科研助理申请+姓名")。符合条件者我们将尽快通知面试,对于应聘材料给予保密。





往期文章精选

【1】Sci Adv︱重新解析大脑对奖赏信息的处理

【2】Brain Stimu︱荣培晶课题组提示经皮耳穴电刺激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3】Neurobiol Dis︱李晨/李伟研究团队揭示IC→PVT→BNST神经环路调节焦虑症发病的敏感性

【4】HBM | 高度连接且高可变性:支持丙泊酚引发意识丧失的静息态核心脑网络

【5】NPP︱徐运课题组揭示前额叶皮层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情绪障碍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6】Nat Neurosci 综述︱突触前光遗传学工具概览

【7】Neural Regen Res 综述︱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及与其他细胞的对话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潜能

【8】Nat Commun︱储军课题组开发出新型高性能基因编码的cAMP荧光探针

【9】Mol Neurobiol︱朱立新/郭家松团队揭示基底膜蛋白Perlecan在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功能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10】Transl Psychiatry︱杨勋团队揭示精神分裂症在奖励预期和奖励结果阶段的不同神经机制

实验技能(方案)【1】动物抑郁行为实验手册︱糖水偏好实验测试方法、指标评价及注意事项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研讨会(10月29-30日 腾讯在线会议)会议/论坛/研讨会预告

【1】Immune Zoom Seminar︱B细胞在免疫和神经系统中的筛选(徐和平教授)

【2】学术会议︱2022年神经环路示踪技术专题研讨会暨第六届神经环路示踪技术全国培训班第二轮会议通知

【3】圆桌会议︱徐富强/贾怡昌/韩蓝青/蔡磊等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创新

欢迎加入“逻辑神经科学”【1】“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编辑/运营岗位 ( 在线办公)【2】人才招聘︱“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文章解读/撰写岗位 ( 网络兼职,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Otero-Millan, J., Macknik, S.L. & Martinez-Conde, S. Microsaccades and blinks trigger illusory rotation in the "rotating snakes" illusion. J Neurosci 32, 6043-6051 (2012).2. Martinez-Conde, S., Macknik, S.L., Troncoso, X.G. & Dyar, T.A. Microsaccades counteract visual fading during fixation. Neuron 49, 297-305 (2006).3. McCamy, M.B. et al. Microsaccadic efficacy and contribution to foveal and peripheral vision. J Neurosci 32, 9194-9204 (2012).4. Engbert, R. & Kliegl, R. Microsaccades uncover the orientation of covert attention. Vision Res. 43, 1035-1045 (2003).5. Hafed, Z.M. & Clark, J.J. Microsaccades as an overt measure of covert attention shifts. Vision Res. 42, 2533-2545 (2002).6. Shelchkova, N. & Poletti, M. Modulations of foveal vision associated with microsaccade prepar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7, 11178-11183 (2020).7. Bellet, J., Chen, C.Y. & Hafed, Z.M. Sequential hemifield gating of alpha- and beta-behavioral performance oscillations after microsaccades. J Neurophysiol 118, 2789-2805 (2017).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