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观察㉓|当新闻成为“刚需”的时候
关于疫情的比较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由三类媒体共同完成。
1月20日晚间,当钟南山等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第一次面对公众公布疫情之后,整个中国为之改变了作息和节奏。我也是做出改变的国人之一,到写稿的今天,已经“闭关修炼”整整20天。
这20天里,每天早上起来,先在手机上搜寻前一天的发病病例数量;晚上七点,和老妈固定收看《新闻联播》,了解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在防治疫情方面有些什么最新举动。这两个时间段之间,是不定时地在手机上刷微信和今日头条等应用程序,了解关于疫情的各种动态新闻。
我曾经在媒体一线做过18年的新闻报道,参加过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日本地震等多次大型突发灾难新闻的报道。几年前,转入高校任教,“转行”之后,虽然也在天天关注新闻、研究新闻,但是像这个春节期间把新闻视作“刚需”的情形久已不见。这段时间里,关于疫情的新闻和米、面、萝卜、白菜、空气一样,成为我须臾不可缺少的物件之一。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时,新闻的需求量就会直线上升,就算是平时不怎么关注新闻的人也会抽出时间看新闻。尤其是地震、洪灾、疫情发生之时,新闻对老百姓的意义就很不一样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于新闻报道也是一样适用。
但是,当新闻成为必需品的时候,我们的媒体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没有?过往的20天里,在朋友圈的留言中,确实看到了很多朋友对媒体的不满,既有对“体制内媒体”的不满,也有对“自媒体”的不满。诚如前文所述,因为特殊时期受众对新闻的高关注度,使得这个时期媒体取得的成绩容易得到肯定,相反,媒体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很容易被放大。种种不满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我们不必讳疾忌医,需要的是想办法改进我们的报道,让新闻供给满足新闻需求。
这次疫情报道提供新闻的大概可以分成三类媒体。第一类是各类党报党台党刊,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湖北日报、上海发布等等;第二类是市场化导向的各家媒体,比如财新、财经、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等;第三类是各种形态的自媒体,比如丁香医生、兽楼处、各种朋友圈等等。平心而论,三类媒体的报道各有自己的特色,各自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各自存在自己的问题。
各家党媒在传达关于疫情的“大政方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武汉封城,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各地医护人员驰援、病患人数增加等信息的发布方面,党媒可以说是又快又准,很好地奏响了疫情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化媒体比较好地承担了“啄木鸟”的角色,抓住典型案例和实例,对疫情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报道,并引发了政府议程的跟进,比如2月4日之前武汉大量的轻度患者无法得到及时隔离救治的问题,在财经、财新等媒体报道之后得到了显著改善。最后,各类自媒体报道了大量的个人体验式报道并抒发了各自的所思所感,构成了整个疫情报道中的“个人叙事”,比如,2月6日至2月7日对于李文亮医生逝世的无限缅怀。这些“个人叙事”有力地推进了政府的相关行动。
不过,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在如此重大的疫情面前,上述三类媒体也表现出了各自的问题和不足。党媒的主要问题在于亦步亦趋,在某些关键时刻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央视各频道1月2日发布的8名“造谣者”被警方训诫的消息,事后屡次被网民翻出来作为公信力不足的案例。市场化媒体的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必要的接触权威信息来源的渠道,使得它们的某些报道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自媒体的问题就更多了,主要表现为真假难辨,以及强烈的情绪化色彩。
因此,关于疫情的比较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由上述三类媒体共同完成,三类媒体的三类报道共同构成一首“交响乐”,这首“交响乐”才是对疫情的真实再现。为了保证这首“交响曲”的顺利谱成,各级各部门需要重新认识媒体和新闻报道在预防和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各家各类媒体的采访需求,这是今后一个阶段抗击疫情的重要工作。
欢迎来稿
链接:《青年记者》邀您讲述疫情采访故事
☆ END ☆
青记观察
青记观察⑬丨大众日报:疫情面前,牢牢扛起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青记观察⑮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武”能奔前线,“文”可助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