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爱的电影,戛纳影评人们都骂过

陀螺凡达可 陀螺电影 2021-02-19



“假装在戛纳”是一次特别企划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5月

戛纳电影节因新冠疫情取消

这个企划 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小游戏

假装此时的我们 在戛纳 看电影




本篇推送包括了:


PART I .假装在戛纳 DAY 9 陀螺的观影日记


PART II. 细数戛纳冤案史




假装在戛纳 DAY 9

陀螺的观影日记



昨天在戛纳电影节看了斯·安德森万众瞩目的新作《法兰西特派》,以及丹麦导演温特伯格的《酒精计划》。


《法兰西特派》可以说是韦斯·安德森自《布达佩斯大饭店》后的最佳作品,也能理解为何福茂说这部片,是最早确定入选本届主竞赛的电影。几乎毫无破绽,甚至斯派克李可能都会喜欢,感觉有金棕榈相。


但温特伯格的《酒精计划》就评价不是很好。温特伯格之前入选过两次戛纳主竞赛,分别是《家宴》和《狩猎》,两部都成为了北欧电影的经典之作。但是除了这两部外,无论是他去给好莱坞打工拍的那些商业片,还是自己随意拍的一些片,质量都比较堪忧。




这次《酒精计划》最后竟然遭遇了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大规模的嘘声,实在是没想到。但我个人还挺喜欢这部片。


回想过去这几年戛纳电影节,经常会有主竞赛影片被一些影评人和记者们喝倒彩,回忆中有西恩潘的《最后的模样》、格斯范桑特的《青木原树海》、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雷弗恩的《霓虹恶魔》等等。


这其中固然有令人大失所望的平庸之作甚至烂片,但也有j仅仅是让当时那些记者和影评人们无法接受,但实则是佳作的电影。




所以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戛纳电影节史上,那些被喝了倒彩,最终却成为经典的电影。


也通过这篇文章提醒大家,电影节前线的评价,无论是哪家媒体哪个影评人,都仅供参考,最终还是得亲自眼见为实。


PS:昨天那篇关于《沙漠帕拉斯》的推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及时看,现在已经被删了(其实并不意外... 另外昨天的【最爱戛纳导演公开赛】结果也出啦,在这里再贴一遍结果,看看你支持的导演有没有上榜。之后我们会有专门一篇文章盘点这次投票结果。





-- 陀螺凡达可






细数戛纳冤案史——那些被误判的杰作



作者 | COREY ATAD

原文 | 

https://www.esquire.com/entertainment/movies/a54719/best-movies-booed-at-cannes-film-festival/

编译 | 中号蜥蜴

 

众所周知,戛纳电影节以诸多事情而闻名,但恐怕它最“臭名昭著”的,也是让不少人会感觉怪异甚至刻薄的地方——那就是戛纳电影节的记者和影评人们喜欢给电影喝倒彩!



在戛纳电影节,如果大家喜欢一部电影,通常会起立鼓掌。


但是如果他们不喜欢电影的时候?哦,嘘声是不会消停的。

 

不过,最奇怪的是,那些获得最多的嘘声和敌意的电影,有时候,偏偏是那些日后成为伟大电影的作品。尽管在戛纳电影节的这些观众起初对这些影片会感到接受不能,但这些影片最终在影院首映时还是赢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下面,我们根据Corey Atad写的《十大在戛纳被喝倒彩的杰作》为大家编译——那些年,被戛纳观众误判了的(美国电影)杰作。


👇



01


 我心狂野 


(1990)



大卫·林奇的狂野让人并不陌生,《我心狂野》也是一部集暴力才华横溢一体的代表作之一了,不过在收获那年的金棕榈之前,还是有许多人认为它做得过火而嘘声不断。



其中林奇以公路片的形式串联呈现:灰暗的童年阴影、死亡、女人的淫欲、控制欲、物欲种种人性恶果,结合男主角狂野的个性,不受道德心灵约束,杀人、抢劫、为爱疯狂、为爱杀人,甚至是视觉上B级片的质感让观众无力承受。


但《我心狂野》却并不止在普通观众层面不被接受,之后电影上映的反响也并不甚好,连一向热爱林奇的影评人们也对此毁誉参半,认为它不像是林奇的作品。



但事实是这样吗?在采访中林奇说道,他在这部作品里对概念与影像的关注要高于情节和角色,以此来抵制好莱坞,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讽刺一般观影体验的尝试。




02


  绝代艳后 


(2006)



索菲亚·科波拉算得上是好莱坞的影三代,她的父亲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拍下享誉世界的《教父》三部曲的美国大导演,而科波拉家族在过去数十年拿过九座奥斯卡小金人,被誉为最显赫的电影家族之一。



从小含金钥匙长大的索菲亚·科波拉开始尝试的是演员道路,然而并没有很大收获。随后,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想做导演。2002年,索菲亚用一个月拍下《迷失东京》,这部代表了她科波拉式细腻迷惘风格的异乡影片一举斩获第二年的奥斯卡。第二年索菲亚野心勃勃地筹划了《绝代艳后》了。


《绝代艳后》斥资巨大,视觉及服化道上极尽华丽,讲述法兰西往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奢靡悲剧的一生。索菲亚有自己对这位厄运王后的解读,力图站在女性角度上对一种空虚下坠而不断索取的悲剧人生做出渲染,但是在许多戛纳影评人看来,庞杂的历史跨度和复杂人物背景让导演意图变得很无力,人物空泛而没有说服力。最终一切华丽显得颇为腻味,吃了一嘴奶油却没有蛋糕。



这估计为什么戛纳观众选择在影片首映式上对它喝倒彩的原因。但是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却为其中华美而空虚的生命形象倾倒,理解索菲亚拍摄手法之轻巧,更被其中的原声打动。




03


 出租车司机 


(1976)



这部杰作无需过多解释了。


现在说起来很难让人想象,当年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在电影节放映时也遭到嘘声,虽然影片后来拿了金棕榈奖也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电影之一,但事实的确如此。



影片的核心是虚无主义和暴力,这些在七十年代还是让部分老百姓难以接受的。




04


 生命之树 


(2011)


特伦斯·马利克的史诗《生命之树》延续了金棕榈奖得主被嘘的惯例。虽然大多数观众喜欢这部电影,但有一个非常小而有力的一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故作宏大相当不满,他们在结尾的时候对这部电影发出嘘声,当然了——随后还是被更响亮的起立鼓掌淹没。



一如马利克经典之作《天堂之日》《细细的红线》,影片充满了宏大壮观的田园风光画面和哲思,摄影更是唯美,只是或许影片开头长达15分钟没有一句对白的宇宙和生命诞生段落依旧过于晦涩而让人摸不着头脑,部分记者认为:


“过于漫长的文艺片节奏叙述,看似是导演自己对生命的追问,但是他的追问显然没有得到多数观众的共鸣。”



但也有影评人拿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反驳这样大众化的诉求:“不能因为看不懂就说不好,马利克的作品启发思考。”





05


 奇遇 


(1960)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这部大胆而缓慢的电影现在被几乎大部分人认为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杰作,但1960年首次在戛纳上映时,当时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倒彩声大到导演和主演不得不都跑出剧院。


《奇遇》中最经典的一幕是,莫妮卡·维蒂饰演的克劳迪亚从走廊末端一路向前跑,四处张望,但此时有不耐烦的观众大声在影院里喊“停(cut)”,使现场非常狼狈。后来莫妮卡·维蒂回忆《奇遇》在戛纳的放映这样说道:


“和安东尼奥尼拍电影永远都是一场冒险,充满了不可知的状况。这是众多元素之中,其他有关人物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这些事件永远无法预见。譬如像我们到了戛纳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影展,也是我的处女作。去到那里就像是进入一个集市,所有人都沾染着世俗的气息。我们影片首映的当晚,楼梯上挤满了上百名摄影记者,有点像......他们用枪对准着我们。影院里漆黑一片,拥挤不堪,《奇遇》在戛纳的放映是场真实的生活秀。


从一开始,从片头的开场字幕起,观众就在发笑,我们不理解原因。他们在最悲剧的段落里也在发笑。那些我们辛苦拍摄的场面,相信是我们拍摄得最痛苦的场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整个放映结束。没几个人留下来,表示对放映《奇遇》的喜爱。


当我从剧院里走出来,我哭得像个孩子。我绝望了,我当时觉得自己所有的工作,数个月以来,我付出的是整个身心,以至于我们能获得好的回报,全都成了泡影。我们都相信这部电影,却徒劳无用。它属于那些发笑的人,成了他们庸俗的消遣方式。



那天之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走出房间,酒店大厅里我们发现了一张名单,上面都是重要人物的签名,包括有意大利和国外的导演、记者、影评人、作家,以及看过电影的观众。这张名单前面有个声明:‘昨天我们观看了《奇遇》,这是本届电影节上放映的最好的电影’。”




06


 反基督者 


(2009)




之前,我们在另一篇介绍:假装在戛纳 Day2 | 这些“高冷”艺术片怎么总是毁三观啊!? 里详细谈到了这一部《反基督者》。



的确,拉斯·冯·提尔当然知道他的电影《反基督者》势必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响,但即使是他恐怕也没有料到这部电影会在放映期间及映后遭到强烈嘘声。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应仍然不一,但在法国的当晚,嘘声显然胜出了。




07


 低俗小说 


(1994)



当然了,戛纳的观众在第一次放映时并没有对《低俗小说》喝倒彩或者嗤之以鼻。只是当这部电影从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之红》手中夺走金棕榈奖的时候,一些人在电影节上提出强烈异议,然后产生了一小波嘲笑。



当时的嘘声很大程度上其实不是针对《低俗小说》,而是针对戛纳的“堕落”。


对于许多影迷来讲,美国独立电影,炫技的颠倒叙事,无思想深度的《低俗小说》是没法和基耶斯洛夫斯基这样的哲理电影大师相提并论的。



事实上,《低俗小说》的获胜可以看做是一次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电影的挑战,它对宏大叙事、深刻内涵的消解,叙事技法和元素的断裂感、拼贴性都充满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价值的结构意味。戛纳最终承认了这一种新电影流派的趋势,并予以最高级别的鼓励。




08


 双峰:与火同行 


(1992)



又是大卫·林奇。


他对《双峰》系列创作了后续/前传仍然是挺奇怪的事,但如果你进入了这个系列的波长,你会感受到它的伟大。




可惜,戛纳的观众肯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入感受,这让林奇再次品尝到作为一个大导演在世界著名电影节上被嘘的滋味。




09


 欲望号快车 


(1996)



这可能是柯南伯格最伟大的作品,但这并没有阻止戛纳观众对其中明显的堕落行为的嘘声。


《欲望号快车》改编自1973年英国作家J·G·巴拉德所著同名科幻小说。影片围绕其经典名言“车祸是孕育情愫而不是摧毁性的事件”展开,就连巴拉德本人认为电影要比原著更深刻,是一部完全超越了原著的杰作。



但是影片中大段性欲狂欢、变态扭曲的性爱镜头,疯狂的无节制的撞车镜头还是让影片在多国被删减和禁映。甚至也有记者在戛纳映后直接称影片堕落至极。


但是,就算这样,此片还是获得了大量的拥护者。它独特的风格,诗意而狂暴的内核,让《电影手册》将其列为1996年度最佳影片,称赞该片极为罕见地从外在剖析人性的内在,以身体与性的话题进行直截了当的讨论。大卫·柯南伯格更在当年戛纳摘得评审团特别奖。





10


 无耻混蛋  


(2009)



事实上对于昆汀·塔伦蒂诺的二战史诗作品《无耻混蛋》第一次上映到底有多少嘘声,其实并不太清楚,但当时肯定有报道。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部电影在电影节上让大多数人都有点不屑一顾。在当时被认为是戛纳一大错误,误判入围的。不过仅仅几个月后,这部电影就大火了,被许多人形容为昆汀最伟大的作品。





---

 



近几年,惹得戛纳嘘声的电影也有不少,《私人采购员》的乏闷、《宿命,吾爱》的夸张,都引得卢米埃尔宫里嘘声一片。


但或许就像《绝代艳后》主演克里斯汀·邓斯特,面对影片被嘘的情况所说的:“法国人爱嘘!可我没把它放在心上,当法国人拍一部由法国人饰演的乔治·华盛顿的电影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呢?”


这句话背后更有深意的是,不同的观众在面对不同文化语境、时代和电影语言时都有可能陷入自己固有的偏见和认知架构当中,当下的不适正是因为面临一种出其不意的挑战,而挑战引发的情绪还远远不能成为判断电影艺术价值的条件。


戛纳的嘘声,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更能代表的是观众对电影持之以恒的热情之爱。


嘘声与掌声一样都代表着沉浸,与对电影的关注。





陀螺电影·假装在戛纳


《沙̶漠̶帕̶拉̶斯̶》


史上最差“金棕榈”,你绝对想不到是它


华语电影,在戛纳


这份戛纳宝藏·遗珠片单里的电影,怎么都没听说过?


假装在戛纳 Day3 | 他们都说这电影很牛逼,但我看不懂


假装在戛纳 Day2 | 这些“高冷”艺术片怎么总是毁三观啊!?


假装在戛纳 Day1 | 在这个电影节,我看到了最黄的电影


戛纳电影节最强公开赛,正式开战!


刚下飞机,人在戛纳,今晚开幕




真实片单预测


唉,今年最大愿望,是戛纳电影节不要取消


2020年用来续命的电影,戛纳已经帮你准备好了




2020年第73届戛纳电影节


活久见!戛纳电影节将在威尼斯举办?


今年戛纳电影节正式宣布取消......但又没完全取消?


“如果戛纳电影节都要线上看,那我宁愿直接取消”


他凭什么成为戛纳评委主席?


赌一杯奶茶,今年戛纳评委主席,就他了!




· 感谢关注 ·


陀螺电影


豆瓣 | 陀螺凡达可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 陀螺电影

B站 | 陀螺电影

知乎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 陀螺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