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Day2: 被「诅咒」的俄罗斯天才导演
陀螺电影
Cannes75 报道
第75届戛纳电影节将于今年5月17日至28日间举行。电影节期间,陀螺电影派出两位前方记者,以观影日记和影评的形式,每日更新,并送出官方明信片礼品。
戛纳观影日记:
前期报道回顾:
主竞赛导演补片系列之
终极补片指南
今天是戛纳电影节正式开幕后的第一天,我们迎来了导演双周单元的开幕片《起飞》与前两部主竞赛影片《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和《八座山》的放映。
早上的导演双周开场片,队伍从入口一直拐过街角,排到了远处的售票厅,从队头走到队尾都需要将近三分钟,也足以证明戛纳在连续两年受疫情影响后,已经以“满血复活“的状态元气回归。
/ 导演双周门口的队伍从来没有这么长过
📷 by 德小科、双晚
下午,我在卢米埃尔大厅参加了《柴可夫斯基的妻子》的首映礼。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继去年因为被软禁无法出席戛纳后,今年终于逃离俄罗斯,成功带领影片卡司亮相戛纳红毯,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起立鼓掌。
/ 谢列布连尼科夫终于亲身来到戛纳 (左四)
但今日戛纳的“星光“是由阿汤哥一人承包的。散场之后走出大厅,才发现下一场是《壮志凌云2:独行侠》的首映礼,电影宫里里外外已经堵得水泄不通,门口到处是盛装打扮的观众,举着纸条现场求票。
/ 汤姆·克鲁斯出席《壮志凌云2:独行侠》首映礼
就在我们排队准备进入德彪西厅时,一列喷气飞机擦着电影宫从我们头顶呼啸而过,在空中拉出蓝白红三色的轨迹,也算是为首映撑足了排场👇
接下来就是电影节今日的观影评价:
导演双周单元
《起飞》L'envol
导演: 皮耶特罗·马切罗
编剧: 皮耶特罗·马切罗 / 亚力山大·格林
主演: 路易·加瑞尔 / 诺埃米·洛夫斯基 / 拉斐尔·蒂里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德小科 短评
依旧如《马丁·伊登》一样荡漾着丰盈的古典美:胶片,4:3画幅,绵厚浓重的色彩质感,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仿)资料影像,油画一样极具叙事张力的构图。
马切罗的美学系统撑起了一个无比灵动的空间,时间在其中轻如风撩起的波纹和裙摆,明灭之间,一转眼又是你一生的故事。虽然依旧是底层话语,但马切罗这次收起了悲情。
@德小科 评分:★★★★
@双晚 评分:★★★★
在这个无名而诗意的遥远村落中,战后工业与新技术冲击着凋敝手工业传统,探索精神和崇拜迷信交织共存,马切洛把冲突都稀释掉,留存下来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情深。“生活对我们不够好”,但父亲做的玩具飞机放飞了她的梦,探险家的滑翔机放飞了她的心。
导演双周的开幕影片,《马丁·伊登》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的新作《起飞》,就像一阵清风一样开启了我们的戛纳第二天。
/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
电影改编自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格林的童话故事《红帆》,讲述了一位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少女接受了魔法师的预言,等她长大后,将会有飘扬的红帆来迎接她,届时她将梦想成真。女孩一直默默等待着预言的实现,直到有一天,一位飞行员(路易·加瑞尔 饰)迫降在了她所在的村庄……
看完全片,最直接的观感便是轻盈。童话故事的性质让文本得以被处理得简单而随性。戏剧冲突无需漫长的铺垫,往往在一段配乐蒙太奇中便完成时空的悄然变换。
视觉上,马切罗仍然用繁盛如油画的绝美摄影,搭建极具呼吸感的空间。于是,电影中的森林化作充满梦幻的神秘王国。女主角在水边歌唱,在镜头的柔光与湖面的波光交相辉映下,被拍得像一个精灵。
/ 路易·加瑞尔
与之对立的是森林与原野之外的城镇空间。电影将俄罗斯的故事设定在了一战结束后的法国。当时的欧洲正站在一战后筋疲力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急剧变化的十字路口,世界已经容不下魔法与歌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粗粝的现实感。
不难看出,从空间的设置到时代的选择,都在强调新与旧之间的关系。但马切罗的态度并非二元对立的,他更像是在说:旧的东西终将逝去,但心存眷恋与坦然接受,本就不是矛盾的事情——正如女儿可以珍爱父亲为自己亲手雕刻的玩具飞机,也可以在预言面前,迎来驾驶飞机降落在她身边的“王子”。
/ 《起飞》剧照
某种意义上,这种“怀旧”,亦可以看作是本片创作思路的概括:从那些雅克·德米式的歌舞片唱段,到坚持采用胶片拍摄(因为团队认为“胶片有其无法取代的不完美,能够弥补数码的平淡”),再到马切罗一如既往插入的档案资料。当百年前的影像被用现代的技术修复、上色,这些“新”的手段,也成为通往过去的桥梁。
这固然不是完美的神片,但却是“怀旧”却不“守旧”,坚守“情怀“又庆祝“技艺“的动人作品。正如开篇字幕所说的:“你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所谓的奇迹。”
主竞赛单元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
导演: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编剧: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 阿丽奥娜·米哈伊洛娃 / 奥丁·兰德·拜伦 / Miron Fedorov / 尤利娅·奥格 / 菲利普·阿德耶夫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 法国
@双晚 短评
创造梦魇的巫术,在于从镜头的连续性中,实现时间的折叠和空间的延展,而这场对观众不断重复如原地打转的折磨,倒也恰恰像是女主人公反复发作的心魔。
基里尔在技术上摄魂的能力无可指摘,但他是如此的冷漠,以至于我已经看不到任何一个“人”,只剩下人形的疯狂与偏执。“天才可以被容忍做一切事情。”谁能想到,这句在片里用来为柴可夫斯基开脱的话,竟成了导演本人所受的诅咒。
@德小科 评分:★☆
@双晚 评分:★★☆
从《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再到《安东尼娜》再回到《柴可夫斯基的妻子》,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这部新作的译名在戛纳前期的路透中几度变更。
/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变化更能生动反映本片的纠结而愁苦的情节了:安东尼娜·米柳科娃,嫁给了著名的音乐家彼得·柴可夫斯基,对她来说,本应是夙愿终偿的喜事,却成了他们两人未来无尽灾难悲剧的源泉。
柴可夫斯基将安东尼娜作为掩饰自己取向的烟雾弹,婚后却发现他无法忍受安东尼娜的陪伴。他希望离婚还两人自由,安东尼娜却竭力反对——她不再想做一个“安东尼娜”了,只想永远做唯一的“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而她一再的坚持,却只能把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直至无可挽回。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剧照
刚刚从俄罗斯“逃出生天”的谢列布连尼科夫,在连续缺席了自己的《盛夏》(2018年第71届)和《彼得罗夫的流感》(2021年第74届)在戛纳主竞赛单元的首映之后,总算来到了卢米埃尔大厅亲自接受属于他的掌声。
尽管时局和身份敏感,他依然受到了同行和影迷的绝对支持,因为我们无法否认他是一位技术纯熟、才华横溢的电影作者。
去年的《彼得罗夫的流感》,他成功带领我们探索在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创造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空。虽然未能斩获奖项,却位列不少影评人的年度十佳榜单。
/ 《彼得罗夫的流感》《盛夏》海报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在美学层面上依然不乏令人惊艳甚至拍手称绝的设计。导演极其擅⻓通过镜头运动、场面调度以及灯光音效的配合来创造出一些超现实的效果,以此来外化⻆色并不理性的精神状态。
比如本片的后半段,有若干场拍摄难度相当大的⻓镜头戏份,安东尼娜游走在某个空间之内,镜头移动的片刻之间,场景细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或是天色已晚,或是骤雨将至,演员的表演状态也跟着发生了改变。
尽管摄影机没有停止,但我们已经能通过这种表达直观感受到安东尼娜内心极度的痛苦——因为每分每秒都是煎熬,所以她的生活中失去了线性时间的概念,只有零碎、具体而折磨人的片段。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剧照
但这般卓尔不群的技法无法洗刷掉电影纯粹只是在“空洞炫技”的嫌疑,只因谢列布连尼科夫选择了一个如此冰冷、残酷而毫无人情味的视⻆,让这个故事既不关乎同妻的身份和心境,也不关乎⻆色各自的弧光和彼此之间的情感,更不必提俄罗斯相关的社会历史批判了。
在漫长的两个小时里,安东尼娜呈现出来的状态始终是偏执而可悲的。柴可夫斯基拒绝了她的求爱,柴可夫斯基的密友劝她尽早离开,柴可夫斯基的律师为她提出了最优的离婚方案,柴可夫斯基的姐姐直接向她挑明了“他不喜欢女人”的事实......这一切换来的却是安东尼娜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是爱我的”“我们是相爱的”“我是他的妻子”。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剧照
诚然,她是病态的(电影在结尾也确认了历史上的安东尼娜最终病死在疯人院),谢列布连尼科夫也精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心理失范。但如果电影想要做的仅仅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只是达到技术性的满分,艺术性则无从谈起,更遑论基本的人文精神了——安东尼娜,最后不过是导演异化和剥削⻆色的工具,她不再是活生生的、苦痛和挣扎过的人。
因此,“离不离”的戏码几轮重复下来,我们已经和她一样精疲力竭。但柴可夫斯基竟然在故事的后半段完全隐形了。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剧照
这个造成悲剧、并无形支配着安东尼娜身份认同的男人,有亲人、律师、学生和朋友为他集体“开脱”,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天才是被允许做任何事的”——而这也恰好成为了是谢列布连尼科夫创作的诅咒。
目前银幕官方场刊评分:
目前华语媒体场刊评分:
明日观影日程:
5.19
主竞赛 《世界末日》《驴叫》
非竞赛展映《壮志凌云2:独行侠》
一种关注 《牛仔竞技》《哈卡》
导演双周 《神之造物》
今天我们要送出的是一张戛纳官方明信片(中奖者最终收到的明信片上有可能会随机出现戛纳影人们的签名和留言~)
抽奖方式是:转发当天推送到朋友圈+将截图发至公众号后台+评论留言~
🎬
陀螺电影ToroScope 戛纳75报道
前方记者|德小科、双晚
编辑|常温狗
排版|小浣熊
©️ 除署名配图外,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chillyb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