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恢复“元气”仍需时日——海通固收(姜珮珊、孙丽萍)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概要:
当前我国的消费复苏困境。总体看,近一年来我国各项指标呈回暖态势,但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中人均收入改善,但较疫情前仍有不小差距;失业率下降,但结构不均衡;消费需求不断恢复但进度始终偏弱。
疫情降低了居民消费意愿、以及改变了消费结构。今年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意愿指数较疫情前即2019年同期依旧分别下降了3.1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2021Q2以服务消费为主的教育文娱支出增速较2019Q2下降了6.8个百分点。服务消费较商品消费受疫情冲击更大,2021Q2服务消费占比53%,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2021年4到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回落,分别下行0.8、0.2、2个百分点。
多角度理解消费复苏滞后的原因:收入分化、收入预期不确定、房价上涨、疫情后的系统性原因,具体来看:
收入结构分化,收入差距加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尚未完全修复,其中转移净收入受疫情影响最小,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次之,财产净收入受疫情冲击最大。疫情加剧了收入分化,不同收入群体间、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边际消费率降低,从而抑制消费。
收入预期:不确定性仍高,储蓄率难下。农民工就业、居民出行和公共娱乐等方面的恢复仍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收入预期:截至21Q2农民工人数比19Q2减少15万人;21年6月客运量相比19年同期减少6.72亿人次;2021年7月18日-25日,周电影观影人次1826万,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52.5%。总体来看,居民对预期收入的担忧增加了预防性储蓄意愿,导致消费水平下降。21Q2我国居民储蓄率比19Q2高出3.9个百分点。
房价上涨或抑制居民消费。近10年来,我国住房价格整体持续上行,2021年7月样本住宅平均价格(百城平均)16120元/平方米,较2011年7月上涨64%。结合1999-2019年的房屋平均销售价格(住宅)和消费率数据来看,房价和消费率总体呈反向变动,房价持续上行对消费有一定“挤出”。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更为长久。总量方面,海外国家普遍存在消费增长放缓、消费增速较收入增速偏弱的问题。2021年6月,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较2019年6月上行1.12个百分点,而个人消费支出增速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消费结构方面,商品消费修复情况明显优于服务消费。2020年下半年,美国和日本服务消费支出同比增速在疫情中受限最为明显且至今年6月(日本数据更新至3月)仍为负值。
消费展望:或延续弱势复苏走势。首先,疫情防控常态化,消费习惯的修复需要时间、叠加南京疫情向多省市扩散将进一步扰动消费的恢复;其次,住宿餐饮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恢复有望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改善消费结构;再者,商品消费的进一步修复空间有限,且服务消费也将成为潜在增长点,但总体的修复速度或较为缓慢。
----------------
1. 当前我国的消费复苏困境
人均收入改善,但较疫情前仍有不小差距。受突发疫情冲击,2020Q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仅0.8%。随疫情常态化发展,居民收入迅速回升。2021Q2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7.86%,较2020年全年平均增速上行3.0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19年同期1个百分点。与可支配收入增速相比,今年Q2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回暖,但较19年仍有差距。2021Q2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增速上行3.16个百分点至7.06%,但较2019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比2019年消费增速平均水平下跌1.5个百分点,显示疫情后居民避险情绪仍在。 失业率下降,但结构不均衡。劳动力市场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20年2月升至最高点后,整体不断下降,2021年6月失业率5%,较19年下行0.1个百分点,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从城镇登记失业率看,2020Q4较2020年Q1提高0.58个百分点,创10年来新高,今年Q1下降至3.94%但仍高于19年、20年初水平,显示就业数据回暖。但就业结构依旧不均衡,一方面是今年以来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持续回升至历史高水平、远高于18~19年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农村外出务工就业恢复较慢、且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回升、较19年同期差距持续缩小。综合显示消费动力不断蓄力,考虑到就业改善还有空间、结构尚不均衡,且当前消费意愿不强,预计消费或延续弱势修复走势。 消费需求恢复,但进度偏弱。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均降至负值,此后增速缓慢回升,社零总额和消费支出同比分别于2020年8月、2020年9月由负转正。2020年9月后,社零和消费支出增长放缓。截至2021年6月,社零两年平均增速较5月上行0.4个百分点至4.9%、与19年同期水平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显示我国消费复苏整体持续偏慢。
2. 多角度理解消费复苏滞后的原因
在国内疫情常态化防控,各项宏观指标逐渐回暖的背景下,消费复苏滞后于收入、失业率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进一步地,这种“滞后”为何出现,这一现象背后又反映出什么问题?下面将分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2.1收入角度:尚未完全恢复至疫前水平
2.1.1收入结构分化,收入差距加大
人均可支配收入组成部分的同比增速分化,可支配收入尚未完全修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受疫情影响最小,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次之,财产净收入受疫情冲击最大。具体来看:
转移净收入明显修复。转移净收入增速在2020Q1经历了短暂下滑后迅速回升,2020年四季度增速的均值为8.72%,仅比19年平均水平下行1.2个百分点,至2021Q2,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增速8.49%,较2019年同期上行了2.1个百分点,超越疫前水平。
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虽有回升,但较疫情前仍有差距。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2021Q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7.83%、6.2%,较2019Q2分别下行0.8、3.7个百分点。
财产净收入仍处低位。2020年财产净收入缓慢回升,但同年Q4再次出现明显下跌。截至2021Q2,财产净收入两年平均增速9.17%,较疫情前即2019同期下降了5.5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转移净收入等的增长弥补了财产净收入的缺口,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速提高,但内部分化明显。
对于不同收入群体,低收入阶层较中高收入阶层受疫情冲击更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等《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1Q1》显示,2020Q2以来,年收入10万元以上家庭的财富保持增长趋势,但2021Q1增速有所放缓,而年收入10万元以下家庭的财富则整体持续下滑。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修复程度显著,疫情加剧了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划分依据:国家统计局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划分标准)。2021Q1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较2019Q1增长1756.6元,涨幅最大,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仅增长843.8元。
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21Q1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120元、5398元,2021Q2分别降至11005元、3850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上行至2.86倍,收入差距扩大。同比增速方面,2021Q2城镇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上行0.3个百分点至6.5%,农村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上行1.7个百分点至10%,虽农村增速水平目前高于城市,但2020Q3以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波动(先放缓后回升),城镇收入增幅则持续走阔且农村收入基数本就低。
2.1.2收入预期:不确定性仍高,储蓄率难下
一方面,农民工就业形势不稳定。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尚未恢复至疫前水平且同比增速持续为负,收入增速先上行后下行。2020Q3以来农民工人数增长放缓,且经历了小幅震荡。同比增速自2020Q1以来持续为负,但降幅整体不断收窄。截至2021Q2,农民工人数18233万人,比2019Q2减少15万人,两年平均增速-0.04%,较2019Q2下行1.3个百分点。农民工收入方面,2021Q2月均工资回升至4290元,两年平均增速4.7%,比2019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出行和公共娱乐尚未修复至疫前水平,仍有较大回升空间。2021年6月客运量总计7.51亿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减少6.72亿人次。从电影观影人次看,2021年7月18日-25日,受南京疫情影响,周观影人次降至1826万,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52.5%。2021年春节档、五一档电影行业回暖,观影人次分别为15917、4414.6万,和2019年同档期比分别增长22%、26.8%。
2.2消费角度:房价的挤出效应+疫情系统性影响
2.2.1房价上涨或抑制居民消费
2.2.2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更为长久
3. 消费展望:或延续弱势复苏走势
非典主要影响短期的消费意愿。2003年5月受非典影响,社零增速大幅下跌,但随疫情全面受控,消费迅速修复,2003年7月社零增速升至9.8%,超越2002年同期水平。非典对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消费意愿传导,对疫情的恐慌心理、出行限制等打击了消费者情绪,但7月非典疫情的全面结束很快又提振了消费者情绪,此后社零增速整体持续上行,甚至出现“报复性消费”。
金融危机压低了中长期的收入预期。相比非典,金融危机对于消费的影响更加持久。2008年11月-2009年2月社零增速持续下行,此后缓慢回升,直至2010年2月出现明显改善。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企业破产、人员失业导致居民长期收入预期下降,消费习惯改变,因此金融危机会对消费产生中长期影响。
新冠疫情对消费者情绪和消费习惯均有影响。一方面,新冠疫情在春节全面爆发,这一节点是全年社零销售的高峰,因此本次新冠疫情的短期冲击较非典更为剧烈。另一方面,前文提到的宏观经济复苏放缓、就业形势不稳定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长期收入预期,叠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延续,居民消费习惯改变,需要较长时间修复。此外,海外国家多出现消费恢复相对疲软的情况,本轮消费复苏滞后可能是疫情后的系统性原因。基于这些考虑,预计今年下半年消费仍有增长空间,但增速可能不会太快。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机构行为
整改初见成效,后续压力仍存 ——以两款案例分析现金管理类理财整改进度
流动性与债市供给
法律声明